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24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docx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

古瓷壶欣赏——倒流壶

倒流壶简介:

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

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

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

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

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

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

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清乾隆·粉彩花鸟纹倒流壶

倒流壶原理

  倒流壶运用了物理原理。

倒流壶的原理成为虹吸原理。

倒流壶解剖面

  为了解开魔壶的秘密,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魔壶进行了X光“透视”。

于是,他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伟大。

通过魔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魔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

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

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

这个原理是:

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结构原理

因此,魔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

  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流壶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被做成具有多个内胆的,可以从一只壶内倒出不同液体的形式。

由此看来,很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了解和会运用这个液面等高的原理了。

  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流壶的呢?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现场示范,原来倒流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作。

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

  就是这个烧制陶瓷的窑炉,当时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进技术。

根据考古分析,在唐代,耀州窑的烧窑温度就已经达到了1310℃。

能达到这样一种高温主要归功于一种窑顶完全封闭的马蹄窑。

这种窑的先进之处在于,当火从火塘升起后先到窑顶,因为窑顶是封闭的,火只能沿着窑床往下运动。

这样在火焰从窑底到窑顶的运动过程中,就可以对窑内的产品进行均匀烧制。

最后的火从底部烟道排除。

  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现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的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

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

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其实倒流壶的“玄机”并不完全在这里,它的出现,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

 

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耀州窑

通高19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12厘米。

  此壶整体似一梨状,上部作双蒂式假壶盖,系虚设,不能打开。

顶端与腹一侧置飞凤式提梁,凤首指向的另一侧贴塑母子狮。

母狮张口作壶流,子狮在母狮腹下吸吮,造型生动、逼真。

肩腹之间装饰乳钉纹、垂三角纹各一周。

腹部剔刻缠枝宝相花纹,下刻仰莲纹一周,由于花纹轮廓线外的隙地均被剔去,致使花纹凸起。

刻花技术熟练,刀锋犀利,线条活泼流畅,布局适宜。

底心有一大孔通腹,倒置可灌水,正置滴水不漏。

腹下附圈足,略外撇。

此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是宋代耀州窑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作。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装壶”。

壶内置漏注与梅花孔衔接,酒通过漏注流入壶内,利用连通器内酒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来控制酒面,流下有同样的隔离装置,倒置时酒不致外溢,若外溢则表明酒已经装满。

同样,将壶正置或倾斜倒酒时,因壶内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底孔也不会漏酒。

此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五代提梁倒流壶

壶形状如橄榄,高29厘米,腹径15厘米,底足径8厘米。

如笠帽尖式密封小顶盖,扁方短流上,隐约可见有棱纹痕。

问号形小壶把耸立在肩上端;肩部饰倒垂莲瓣纹与胫部的仰莲瓣纹遥相呼应;肩腹交界处,壶把端底有较深手指按捺纹痕;壶把中脊,凹进一条较深的釉线痕。

肩与腹间突出一圈径0.7厘米的弦纹带,腹与胫之间,亦突出一圈1厘米宽的带纹。

在这两条带纹间的,腹中部刻着两大朵缠枝牡丹:

茎壮、叶肥、花大;叶、花瓣上,还加刻多道带弧度的细丝纹。

刀工粗犷犀利,是典型的耀州窑窑工,独特的斜切半刀的剔刻技法。

玉环形底足,挖足较深,足墙外撇,底足注入口孔径3厘米。

全器满釉,仅足端面露胎,呈灰白色。

此壶装饰花纹图案、刀工刻法及瓷胎灰白色,均契合耀州窑的主要特征。

从壶把造型、端底的指捺纹痕,以及花叶上加刻的带弧度的细丝纹来看,又具有隋唐器物之印记。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底部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

  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

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