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精品卷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
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选B 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体现了其顽强生命力,故B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6.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选D 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
材料说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有体现京杭运河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
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
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
7.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选D 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
8.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
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
选C 材料中木工用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
9.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
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
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选B 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
10.从明朝后期到清初,“苏湖熟,天下足”逐渐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接济。
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 )
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
B.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C.摊丁入亩导致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选A 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农业种植的区域变化,故A项正确。
1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
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
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
选B 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项错误;
画像中有多个劳动力在进行集体劳作,体现了大地主田庄集体协作的情形,故B项正确;
图片中有多个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等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
精耕细作属于农业的范畴,而材料中的画像是属于手工业的范畴,故D项错误。
12.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选B 材料信息“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
13.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
夏朝
耒、锛、铲、斧
锄、博
商朝
耒、锛、铲、锸、斧、析
铲、博
西周
耒、锛、铲、锸、斧、析、援
铲、罅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选C 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
14.《汉书·
食货志》: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选C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
15.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
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
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
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
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
选D 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这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
16.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选C 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
17.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
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
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
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
选D 汉代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文景后王侯墓风格转变,故D项正确。
18.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选C 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19.《汉书·
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 )
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
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选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
20.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2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3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4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选B 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A项错误;
素纱禅衣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故B项正确;
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
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故D项错误。
21.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
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
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选A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工匠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其制作的工业品精美别致,具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22.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
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
A.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
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
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选D 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
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
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
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项正确。
23.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选B 依据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自由劳动市场,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B项正确。
24.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选A 根据材料17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
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
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
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
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
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
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
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
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
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
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
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
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
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13分)
第
(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
第
(2)问,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
其原因要抓住“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
答案:
(1)特点: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具有时代特色;
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
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
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2)变化:
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
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
原因:
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
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
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
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26.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单位:
(个)
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可从汉代灌区的分布特点,唐朝灌溉工程数量分布和变化上进行信息的提取,结合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变迁等内容进行说明。
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
说明:
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
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
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
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至少提取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