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049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14-15 

7、离不开羊肉的榆林美食

16-17 

8、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18-19 

9、从放羊娃到歌王

20-2110、幸福榆林快乐的节日

22期终教学质量检测

第一课淳朴的榆林人

教学内容:

淳朴的榆林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榆林人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及与所处生活环境的关系。

2、了解榆林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的事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榆林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的事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导语:

同学们,有一句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地方,由于自然环境、地域等的不同,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谁知道我们家乡人具有什么鲜明的性格特征呢?

(指名说)

2、揭题、板题并齐读。

(淳朴的榆林人)

二、榆林人的性格特点。

1、课件出示第二页的问题:

你觉得榆林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联系呢?

2、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第一页的文字。

3、汇报交流。

4、师生归纳总结

性格特点:

勤劳俭朴、倔强豪迈、老师淳朴·

·

与生活环境的联系:

地貌千沟万壑、生存环境恶劣、土地贫瘠

三、名垂青史的榆林人。

1、学生自由读第三页的文字,了解家乡所涌现出的历史名人。

2、引导学生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具体了解每个名人的事迹。

3、读小故事《七星庙的传说》,了解杨继业与折赛花的结合对保卫边关的作用。

4、阅读第五页文彦博的诗歌,感悟杨家将的气节。

(敢于担当)四、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五、作业:

搜集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引入。

1、指名说榆林人的性格特点。

2、指名介绍榆林的历史名人。

二、榆林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1、出示榆林地形图,了解其地形地貌。

2、学生读第六页的你知道吗中的有关内容。

3、指名汇报。

4、师生归纳。

(1)战略地位:

1924年在绥德建立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1934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35年陕北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

(2)、涌现出的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

李子洲、洪世英、杜斌丞等。

三、追逐梦想的榆林人。

1、谁知道从我们家乡走出哪些文化名人?

2、读第七页有关文字,了解柳青、路遥两位著名作家。

3、课件出示柳青、路遥的著名代表作,让学生了解。

(1)柳青:

《创业史》、《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种谷记》、《三垧地的买主》、《铜墙铁壁》、《一个女英雄》等。

(2)路遥:

《平凡的世界》、《土地的寻觅 》、《早晨从中午开始》、《青松于小花》、《在困难的日子里》、《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等。

4、问:

你们都读过他们的哪些作品?

他们的哪些作品是以榆林的生活体验为背景创作的?

5、做一做:

将柳青、路遥与其各自的作品连起来。

6、引导学生认识王向荣、崔苗、王二妮等家乡著名歌星。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第九页的内容,了解崔苗成名的艰难史和成名歌曲。

四、作业:

搜集王向荣和王二妮的资料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检查引入。

指名说一说对王向荣或王二妮的了解。

二、脚踏实地的榆林人。

1、指名说一说我们榆林的气候的特点。

(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差大且多风沙)

2、问:

面对如此的气候,我们榆林人毫不畏惧,果敢的与风沙进行斗争,你们知道都涌现出哪些治沙英雄?

3、课件出示治沙模范牛玉琴和石光银的治沙图片和资料,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

4、让学生读一读第十一页的你知道吗中的内容,了解榆林人因地制宜的治沙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1)治沙措施:

采取“封沙禁牧,舍饲养羊”“以水为先、配置树种”“限制水地发展面积”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2)取得的成效:

榆林沙区以栽植灌木为主,科学的配置灌乔木树种,建起了总长达1500公里、面积为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区林覆盖率大32.5%,实现了区域性荒漠化的逆转。

5、议一议:

除了在治沙方面,榆林人还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适合榆林发展的科学方法呢?

(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三、作业:

12页“议一议”。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榆林人脚踏实地的在为家乡做贡献,那么榆林人还有什么美好的品质呢?

二、吃苦耐劳的榆林人。

1、问:

过去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地,造就了榆林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天倔强的性格,但现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榆林人为什么还保持着本性?

2、引导学生观察12页的图,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写下来。

3、让学生边读13页的文字边看图,了解榆林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4、出示14页请你欣赏《耕田》选段,让学生诵读,从中感受家乡人民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作业:

搜集描写家乡的诗歌读一读。

“小北京”与“大北京”的四合院

总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榆林“小北京”四合院的兴起时间,“老北京”四合院的兴起时间。

2、通过探究了解四合院的形状。

3、通过活动与探究懂得四合院的装饰。

4、通过合作讨论了解四合院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探究了解四合院的形状。

⒉通过活动与探究懂得四合院的装饰。

⒊通过合作讨论了解四合院的现状。

教具准备:

课件  视频资料

第一课时

通过学习,了解榆林“小北京”四合院的兴起时间,“老北京”四合院的兴起时间。

教学重难点:

了解榆林“小北京”四合院的兴起时间,“老北京”四合院的兴起时间。

一、谈话导入

师:

古城榆林有“小北京”之称,而此名的来历是遍布古城的四合院,半个多世纪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绿树清泉的榆林》中用诗句深情的赞美榆林“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城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

那古城榆林因四合院有“小北京”的雅称,那榆林的四合院和地道的老北京四合院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榆林的四合院又有哪些独有的地方特色呢?

四合院的兴起时间是什么时候?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授

1、课件(出示可爱的榆林中“四合院”组图。

教师配文字介绍。

2、《剑北篇》“清涧”——“榆林”播放视频。

3、师:

这些四合院到底在什么时间兴起的呢?

有人知道吗?

4、播放记录片《北京的四合院》视频。

5、那榆林“小北京”的四合院呢?

课件出示:

《延绥镇志》记载:

榆林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后历经成化二十二(1486年)弘治五年(1492年)正德十年(1515年)三次扩建,史称“三拓榆阳”。

6、关于“小北京”四合院的建成,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

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呢?

请学生讲述故事,其他同学在这位同学简述故事后简述故事梗概。

7、思考:

榆林城的四合院是完全仿照老北京的四合院建造的吗?

是什么原因使榆林的四合院像极了老北京的四合院呢?

8、小组汇报。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收集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并读一读。

第二课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四合院的形状,知道“四”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院子在中间,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四合院的形状

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

讲授、引导、启发

学习方法:

查资料

一、引导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的四合院及榆林“小北京”四合院的兴起时间,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四合院的形状,下面请大家看一组四合院的组图。

1、课件播放四合院图,并且提出问题:

①、山西榆林一带的四合院,院落多是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是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你们看看哪些是陕西榆林一带的四合院,哪些是四川一带的?

2、亲手绘绘“小北京”,和“老北京”的四合院小组讨论分析:

四合院庭院这种形状差异的原因?

3、小组汇报结果。

4、师小结。

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夹竹桃、桂花、杜鹃等,还有石榴盆景,取石榴“多子”之意,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

那你知道榆林人最爱在四合院中种什么植物吗?

松:

象征坚贞、挺拔、不畏严寒不屈不挠、长寿。

柏:

象征长寿、长青、还有“子孙柏”寓意子孙不断延续万代。

石榴:

象征“事(柿)事(柿)“如意。

丁香:

寓意勤奋、谦逊,象征学校的良好校风。

杉树:

繁茂的枝叶寓意新娘进门后子孙满堂家财兴旺。

杨树:

是生命恒久,永不枯萎的精神,体现寓意是公司或和家族百年,千年永远存在。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绘一幅“小北京”四合院和“老北京”四合院结构图。

第三课时

考察榆林保存下来的四合院建筑,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研究四合院的装饰。

考察榆林四合院建筑,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研究四合院的装饰。

引导、启发、讲授

合作、探究

一、导入

师:

长街短巷、高墙低檐的四合院,是各阶层人士聚居的处所,其规模与档次取决于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不论是“老北京”的四合院还是榆林的四合院,其装饰都能体现出四合院主人的身份和喜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四合院的装饰。

二、新课:

1、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图片、了解四合院的装饰。

2、分小组交流。

3、班上以小组结论交流。

4、填表

内容

装饰特点

榆林“小北京”四合院

“老北京”四合院

5、小结

三、小结:

谈谈“老北京”四合院与“小北京”四合院装饰各具有哪些地方特点?

第四课时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四合院的现状,是哪些原因破坏了榆林四合院原有的居住形态。

了解榆林四合院的现状,了解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呼吁人们共同保护四合院。

启发、引导、讲授法

收集资料、交流法

纵有再多往日的辉煌,“小北京”榆林的四合院如今保留基本规模的只有90多座。

据文管部门统计,保存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只有8座,其余的都已面目全非了,你们知道,是哪些原因破坏了榆林四合院原有的居住形态?

二、新课

1、议一议:

同学们讨论一下,是哪些原因破坏了榆林四合院原有的居住形态。

2、引导:

上网查一查,同学们交流一下。

3、小结:

4、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老北京的四合院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平衡四合院的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

保护四合院的同时,其中老住户的生活习俗如何延续?

5、试身手:

以榆林的四合院保护为例子,在寻求古建筑保护与百姓生活的平衡点方面,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

7、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8、师小结。

9、课件出示:

榆林市民俗博物馆文字材料。

10、学生自己学习。

11、交流看法。

12、小结

第三课因地制宜凿窑洞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榆林窑洞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2.通过学习本课,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了解窑洞的构造及特点。

2.感受民风民俗。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大家见过窑洞吗?

2.多媒体出示图片(遥洞图片),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

二、榆林窑洞历史悠久

1.黄土高原上鳞次栉比的窑洞,是如何利用地形等因素,因地制宜凿挖出来的?

2.读课本29页的内容,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榆林窑洞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榆林窑洞历史悠久:

(1)、榆林窑洞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周代半地穴式的窑洞

(3)、秦汉时期发展为全地穴式。

(4)、清末民初,石砌的窑洞。

4.陕西六大怪之一-----------挖个洞洞当家宅

课件出示简陋的土窑洞,

三、深厚的黄土适宜挖凿窑洞

(1)、山大沟深、万壑纵横。

(2)、土层厚,地下水位低,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

四、想一想: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窑洞的发展和延续有什么关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知道榆林窑洞是怎么建起来的,今天我们学习依山而建的榆林窑洞。

二、依山而建

观察课本33页的图片,说一说图片上的窑洞有什么特点。

依山而筑;

占地少;

建造成本低廉。

1、说一说:

说一说为什么窑洞冬暖夏凉,素来有“神仙洞”的美誉呢?

2、课件出示依山而建的窑洞图片,

学生总结榆林窑洞的特点

3、说一说:

说一说,窑洞要修建在山坡的阳面还是阴面呢?

为什么要修建在这一面呢?

4、欣赏课本35页的内容及图片

(1)、山间的窑洞层层的土窑洞

(2)、感受窑洞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是高原人智慧的产物。

窑洞对榆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规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窑洞有哪些形状。

今天我们学习拱形窑洞

二、拱形窑洞的特点

1、黄土高原上,圆弧形显得轻巧活泼。

2、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辐射,满足室内采光。

3、施工简便、造价低廉、便于自建。

4、承载性能好,坚固耐用,保证人们的居住安全。

5、教师总结:

窑洞的特点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

三、假设一个是方形的窑洞门,一个是拱形的窑洞门,尝试着把同一角度照射来的阳光射进窑洞,将光线图画下来,看看哪个的采光更好。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知道在榆林的窑洞群中,哪里是因地制宜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学习因地制宜的窑洞群。

二、米脂窑洞

1、课件出示米脂窑洞古城全貌,观察图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中华民族之瑰宝

米脂窑洞古城在中国独一无二,在世界都是少见的。

2、米脂古城的窑洞群由哪些独特之处呢?

米脂古城的窑洞群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凿建的?

3、从姜氏窑洞庄园,来探索米脂窑洞因地制宜的特点。

依山就势;

错落有致;

气势宏伟;

巧夺天工;

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建筑价值和奇特的观赏价值。

4、做一做:

假如你是小导游,如何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介绍姜氏窑洞庄园呢?

试着写一份导游词吧。

5、说一说:

你觉得姜氏窑洞庄园的哪些人性化设计值得推荐。

6、今天的窑洞,该走向何方?

如何才能使窑洞既保留传统又适宜现代人居住?

7、请你想象一下,将来的窑洞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我梦想中的窑洞

三、课堂总结。

第四课日渐缩水的“大漠明珠”

教学内容:

日渐缩水的“大漠明珠”

1、知道红碱淖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2、知道遗鸥在这里的生存状况。

3、学生会分析红碱淖缩水和环境恶化的原因,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4、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否则就会惩罚人类。

教学重点:

1、认识红碱淖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的生物。

2、学生会分析红碱淖缩水的原因。

教学难点:

针对红碱淖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自己的做法,使全社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

投影仪、课件

一、播放课件,出示红碱淖生态情景图,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和植物吗?

并说出他们的名称。

2、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红碱淖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

(1)提问:

你知道红碱淖在榆林的哪里?

这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提问:

你去过红碱淖吗?

请描述一下。

(3)提问:

红碱淖的“淖”是什么意思?

(4)红碱淖是哪一年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小组讨论:

风景秀美的红碱淖为什么会逐年缩水呢?

分析其原因。

3、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

4、小组讨论: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这颗“大漠明珠”,不让这滴沙漠的眼泪消失呢?

5、学生汇报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课外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寻求治理红碱淖的方法。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学习新课

1、物产丰富的“昭君泪”

(1)为什么称红碱淖为“昭君泪”?

(2)学生自己阅读45页的内容。

(3)提问:

什么是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4)提问:

红碱淖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你知道有哪些物产?

(5)学生46页的内容。

(6)提问:

有多少种野生禽类?

有多少种鱼类?

(7)师生共同小结:

红碱淖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许多的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多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还盛产鱼类,有16种之多。

2、人们休闲度假的好选择

(1)提问:

旅游的人多吗?

(2)如果你是这里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红碱淖?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一、复习上节内容

1、危机四伏的红碱淖

(1)课件出示夕阳下的红碱淖、原先注入红碱淖的河道现已经成了沙地的情景图。

(2)谈话:

看到此情景你有什么想法?

为什么红碱淖逐年缩水?

学生阅读49页的内容。

(4)谈话:

除了上述原因,你还知道其他原因吗?

(5)学生以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6)师生小结:

红碱淖周边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在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引发地质沉陷,致使红碱淖下形成很多暗河,造成了红碱淖水量的渗漏,这也是让红碱淖逐年缩水的原因。

2、近乎绝迹的鱼类

(1)小组讨论:

为什么这里的鱼类近乎绝迹?

教师参与讨论

(2)以组会报

(3)学生阅读50页的资料。

(4)师生小结:

由于这里的水质不适应鱼类的生存,所以鱼类近乎绝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课外作业:

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

一、学生汇报上节的课外作业

1、面对这样的环境,遗鸥的生存又会怎样

(1)学生想象,遗鸥的生存又会怎样?

展开讨论

(2)学生阅读51页的内容

2、在这样的环境下,旅游业有影响吗?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3、学生阅读52页的资料,你有什么想法?

4、红碱淖的不断缩水,对人类的生活还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5、挽救沙漠中的这滴泪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2)学生讨论、交流。

并回答。

6师生小结:

只有全体人民一起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红碱淖的作用,才能阻止红碱淖的消失。

写一份保护红碱淖的设想

第五课府谷二人台西北的二人转

《可爱的榆林》六年级上册P56-P70

1.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府谷二人台。

2.掌握二人台的概念以及它的由来。

3.认识二人台演奏的乐器。

4.理解府谷二人台的特色。

5.了解二人台的传承。

6.了解不同地域二人台的异同以及二人转与二人台的异同。

1.二人台的概念以及它的由来。

2.府谷二人台的特色。

3.不同地域二人台的异同以及二人转与二人台的异同。

不同地域二人台的异同以及二人转与二人台的异同。

教学方式:

理论与视频影像资料相结合。

教学设计:

在榆林市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带,流传着一种由民歌向戏曲发展并已初具戏曲雏形的“二人台”,其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运用当地农民丰富的语汇,具有热情大胆、心直意显的艺术风格,富有生活情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府谷二人台,去探索府谷二人台的独特魅力吧!

(幻灯出示图片)

1.什么是二人台。

(学生介绍后教师再总结)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

2.二人台的影响。

2008年,府谷二人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戏剧项目。

3.思考问题: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是不是就保证了府谷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呢?

4.二人台的由来

(1)自学课本P57-P63上的内容,思考二人台的由来。

(2)思考:

陕北民歌和府谷二人台有怎样的关系呢?

它们是一回事吗?

5.介绍丁喜才。

(渗透吃苦精神,俗话说:

“苦尽甘来”。

6.认识二人台演奏的乐器。

7.欣赏《五哥放羊》、《王成卖碗》。

三、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1.回家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