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099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Word下载.docx

   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2、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煎服:

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

治法:

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五味子 半夏

(三)太阳病变证

1、坏病的处理原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辨寒热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3、辨虚实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4、辨表里先后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

5、辨标本缓急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92)

6、太阳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叶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外散风寒,内化水饮

方药:

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7、太阳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

泻热化瘀

桃核承气汤(桃仁 大黄 桂枝 甘草 芒硝)

(2)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124)

太阳蓄血证瘀重热敛

破血逐瘀

抵当汤(水蛭 虻虫 桃仁 大黄)

(3)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太阳蓄血瘀缓热微

化瘀缓消

抵当丸

二、阳明病

(一)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脉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二)本证

1、白虎汤证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0)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阳明表里俱热

辛寒折热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2、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

胃热弥漫,津气两伤

清热、益气、生津

知母 石膏 甘草 人参 粳米

3、三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燥热

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炙甘草 芒硝 大黄

芒硝后下。

温顿服之

(2)小承气汤证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方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

阳明燥结

通便导滞

大黄 厚朴 枳实

(3)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8)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39)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气下之。

(215)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燥热实邪内结

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先煮厚朴、枳实,再下大黄,后下芒硝。

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三、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

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

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量、栝楼根

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

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三)兼变证

 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小阳胆腑热实证

和解少阳枢机,清泻胆腑实热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四、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脾脏虚寒

温中补虚止利

方剂:

轻:

理中汤、理中丸;

重:

理中汤加附子;

极重:

四逆汤

五、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

1、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主症:

畏寒蜷卧,手足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口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但欲寐,脉微或脉细或脉微欲绝。

温补脾肾,回阳散寒

甘草 干姜 附子

2、真武汤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

肾阳虚衰,水邪泛滥

温阳利水

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3、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

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滋阴清火,交通心肾

黄连 黄芩 芍药 鸡子黄 阿胶

煎法:

先煮三物,内胶烊尽,内鸡子黄

1、兼表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病机:

太少两感第一天

 治法:

温经发汗,表里双解

 方药: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 细辛 附子) 先煮麻黄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太少两感第二三天

温经微发汗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甘草.附子)

2、四逆散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少阴阳郁

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组成: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六、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1、乌梅丸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

阴寒极盛,真阳极衰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2、当归四逆汤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1)

血虚寒厥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

3、吴茱萸汤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暖肝、温胃、降浊

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

鉴别

1、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

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

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2、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为外寒里热,以不汗出而烦躁为要点;

小青龙汤为表寒里饮,以咳喘、干呕为特征。

3、小青龙汤与太阳中风兼喘证:

太阳中风有汗出而无水饮内停,是肺寒气逆。

小青龙汤为太阳表实兼寒饮致喘,无汗而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4、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

桃核承气汤证为血热初结,热重瘀轻;

抵当汤证病热较急,瘀结较甚,急当治里;

抵当丸证病势和缓。

5、蓄水证与蓄血证:

蓄水证是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证见小便不利、口渴而无神志证候;

蓄血证是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证见如狂、发狂神志证候而小便自利。

6、三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用;

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的宜用;

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