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103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doc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测量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机械运动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质量和密度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力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压强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压力(F)

重力(G)

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施力物体

任何物体只要挤压

只能是地球

力的性质

属于弹力

场力

产生方式

接触且挤压

不需接触

力的作用点

受力物体表面

重心

方向

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且指向被作用的物体

总是竖直向下

大小

1、物体放置在水平面或桌面,F=G,此时只是数值相等,但F与G也是两个不同的力

2、F与G有关,但不相等,

3、F与G无关

1、压强

(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定义是: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压强的公式:

P=。

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3)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可能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2)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其中ρ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自由液面竖直向下计算的深度。

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用托里斯拆利实验可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3)大气压的单位:

帕斯卡、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

(4)大气压强的现象

(5)大气压随压度的增加而减小.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浮力。

当一个正立方体浸在液体中处于某一位置A时,如图1所求,由于上,下两表面的深度不同,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物体处于位置B,则浮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

浮力既是压力差。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文字表述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3、几点说明

(1)本定律包含三点内容:

①浮力的施力者和受力者;②浮力的方向;③浮力的大小。

(2)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质量、密度及物体的形状均无关。

(3)适用范围:

本定律对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适用。

三、计算浮力的方法:

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F浮=F向上-F向下

如果上下表面都与水面相平行的规则物体,且知道它的上、下表面在液体内的深度、上、下表面的面积及液体的密度,便可根据深度计算压强,再算出上、下压力差,即浮力来。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

这是计算浮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只要和已知,或者可以由其他条件求得,即可利用进行计算。

3、利用平衡条件计算浮力

(1)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只受重力和浮力,。

如果知道重力或根据其它条件求出重力,即可求出浮力。

(2)当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也可以利用三个力的关系求出浮力,例如,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时,(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又如,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下面还挂着另一个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只要知道和由其它条件得到另一物对它的拉力,即可求出浮力。

四、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浮沉条件的分析与表达

讨论物体的浮沉问题的前提有二。

一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二是物体只在重力和浮力作用下。

与的关系

与的关系

现象

<

<

下沉

=

=

悬浮

>

>

上浮

物体浮沉条件的表达式中物的密度是指平均密度。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受力不平衡,合力不等于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下沉的物体下沉到底时,将受到底部的支承力的作用,当三力平衡即时,物体静止于液体底部;上浮的物体上升至液面,部分体积露出时,逐渐减小,直至时,物体将漂浮于液面,处于平衡状态。

2、漂浮与悬浮的比较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

二者都是平衡状态。

漂浮与悬浮的不同点:

漂浮物体的,,是浮物体的,。

五、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船

船属于漂浮物体,。

轮船的排水量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根据轮船的排水量,即可求出轮船受到的浮力。

2、潜水艇、气球、飞艇

潜水艇、气球、飞艇共同一处是可以上浮、下沉、悬浮,不同之处只是控制的方法不同。

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重,实现它的上浮和下潜。

气球和飞艇的升空和下降,主要是靠改变它们所受浮力来实现的。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

(一)简单机械

1.杠杆

(1)杠杆的平衡:

即指杠杆静止不转成匀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②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动力小于阻力, 。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动力等于阻力,。

省力的杠杆,需要多移动距离,即费距离。

费力的杠杆,则可少移动距离,即省距离。

2.滑轮

①定滑轮:

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②动滑轮:

实质是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其中n表示吊着物体的绳子的段数。

(二)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

W=FS。

3.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4.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

物理中的做“功”跟日常生活中的“做工”或“工作”的含意不同。

在物理学中,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这两个因素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物理上就说没有做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下面的三种情况没有做功。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

(2)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线运动。

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

(3)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有对车做功。

(三)功率

1.定义: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计算公式:

3.功率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利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W有);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W总)。

则。

2.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3.机械效率的公式:

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h总小于1。

(五)机械能

1.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①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②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热和能

1、温度、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从定义上看,温度是指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分子热运动理论的角度看它是表示热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而热量是指几个物体或物体内的几个部分之间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转移内能的多少。

它是反映热运动过程的物理量,由此出发比较两个概念,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两个方面:

(1)相关的时间是某一时刻还是某段时间。

我们可以说某个时刻的温度是多少度,而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2)反映一个状态还是反映一个过程。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就是一个热运动的状态量。

而热量总是伴随着一个吸热或放热的过程,它是一个热运动的过程量。

温度和热量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两上物体之间要发生热传递时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另一个物体要放出热量的条件必须二者有温度差存在。

(2)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将产生两个效果:

其一是物体的温度将升高(或降低),其二是物体的状态将发生变化。

例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

为了初学者好理解和记忆,只要求初中毕业生知道其中的特殊情况。

一个物体在热传递中吸热(或放热)时没发生物态变化,要升高(或降低)温度。

而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升高(或降低)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反映出来。

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正在发生物态变化,非晶体吸热(或放热)时,温度要升高(或降低)。

但有些特殊情况温度保持不变,需要大家记忆的有:

晶体熔化时,吸热不升温,晶体溶液凝固时,放热不降温;液体沸腾吸热不升温。

2、温度、内能的区别和联系

内能是物质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能的一种形式。

而温度高低与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就越快。

温度和内能虽然是表示不同概念的物理量,但是联系密切。

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升高,内能要增加。

但有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改变了分子的排列情况,增加了分子势能,内能也要增加,反之内能减少。

3.热量、内能的区别和联系

这两个概念从定义上看不相同,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二者又存在着联系,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转移的量度。

它表示:

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内能要增加;放出热量,内能要减少。

而且一个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跟内能增加(或减少)的多少是相等的。

4、热量、温度和内能的联系

初中教材中只讲了在特殊情况下这三者的联系。

因此在记忆结论时必须强调条件。

在热传递过程中,一个物体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增加(或减少)。

在发生几种特殊情况的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或减少)。

6.分子动理论知识: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扩散: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7.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一切物体都有内能.②物体的内能主要跟温度有关还跟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8.热运动:

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9.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①做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②热传递热传递条件:

温度差

热传递实质:

内能的转移。

热量: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的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可能温度降低;低温的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可能温度升高。

注意:

高温的物体不一定具有的内能多。

10.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跟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是否吸放热、温度是否变化无关。

水的比热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

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水的比热容最大.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

11.升温吸热公式:

Q吸=cm(t-t0);降温放热公式;Q放=cm(t0-t);或合写成Q=m.

当只有两物体发生热传递时: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热平衡方程Q吸=Q放或c1m1(t-t01)=c2m2(t02-t).

公式中各量的单位:

Q:

J;c:

J/(kg·℃);m:

kg;初温t0末温t:

1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

13.内能的利用:

利用内能来加热,如:

用热水袋暖手;利用内能来做功,如:

内燃机。

14.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5.热值: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只跟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是否燃烧及燃烧完全等因素无关。

热值的单位是:

焦/千克.氢的热值(最大)是1.4×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千克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108焦.

16.燃料燃烧放热的公式:

Q放=qm各量的单位:

Q放:

Jq:

J/kgm:

kg 

Q放=qV各量的单位:

Q放:

Jq:

J/m3V:

m3

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现代通信能与可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