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3142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请举例说明:

  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

教师:

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讲溶解度之前,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

若在家里,你如何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

  1:

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

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

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溶解度教学反思2学习第九单元第二课题《溶解度》时,我的计划课时是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即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无限量的呢?

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中冲糖水喝的事例,先进行思考和讨论,再由演示实验,说明结论。

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接着还是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例,用打形象、贴切的比方,平白的叙述等方式,让学生先从经验上去分析,对糖水进行加糖、加水、加热等操作,对所得糖水溶液的影响变化。

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学生上台具体演示以上几种操作的实验。

其他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试着说出结论。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的影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进而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归纳。

  本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

采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通过学生演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

学生掌握较好。

  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我认为就是课堂上给做的课堂练习量不是很充足。

  溶解度教学反思3本节课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

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本节课按40分钟的教学活动时间设计,教师应充分把握好课堂环节,才能顺利完成。

课外探究内容对激活思维、进一步培养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有积极作用,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完成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