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160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中考2014年-2016年及二模)物理压强难题整理.doc

上海中考难题整理(2008年~2016年)

变化压强

(08)1、如图13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可能使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A.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B.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C.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

D.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

(08)2、如图17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ρ水>ρ酒精),可能使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A.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B.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D.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10)3、如图4所示,两个盛有等高液体的圆柱形容器A和B,底面积不同(SA<S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现将甲球浸没在A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B容器的液体中,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是()

A.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B.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

C.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D.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

(13)4、如图5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

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取部分乙后,甲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若甲、乙剩余部分的体积分别是V甲、V乙,则()

A.V甲可能等于V乙 B.V甲一定大于V乙

C.V甲可能小于V乙 D.V甲一定小于V乙

5.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的轻质圆柱形容器甲、乙分别盛有质量均为m的水和酒精,甲、乙的底面积分别为S、2S。

(ρ酒精=0.8×103kg/m3)

①若乙容器中酒精的质量为1.6千克,求酒精的体积V酒精。

②求乙容器中0.1米深处酒精的压强P酒精。

③现有物体A、B(其密度、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在物体A、B和容器甲、乙中各选择一个,当把物体放入容器中后(液体不会溢出),可使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最大且压强最大。

求该最大压力F最大和最大压强P最大。

A

B

6、如图所示。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柱形物体A、B高度相等,A对地面的压强大于B对地面的压强。

若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质量,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的关系是()

A.pA’>pB’

B.pA’<pB’

C.pA’﹦pB’

D.无法确定

7、如图所示,高H=0.2米、底面积S=4×10-3米2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h=0.18米高的水。

⑴求容器中水的质量。

⑵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⑶若将一个体积为1×10-4米3的均匀实心立方体物块轻轻浸入

容器中的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至少为____________时,水对容器

底部的压强达到最大值;(本空格不需要写解答过程)

求出:

最大压强值为多少?

8、如图所示,高度相等的实心圆柱体甲、乙、丙、丁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其中,甲、乙、丙的组成材料相同且密度小于组成丁的材料密度,乙和丁的底面积相等。

若将质量相等的物块分别放在四个圆柱体上,则甲、乙、丙三个圆柱体中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大于圆柱体丁对地面的压强的是()

A.甲B.丙C.甲和乙D.乙和丙

甲乙丙丁

9、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两液面相平且甲的质量等于乙的质量。

若在两容器中分别倒出一部分液体后,液面仍保持相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A、PB的压力FA、FB的关系是(  )

B

A

A.PA<PBFA=FB

B.PA<PBFA>FB

C.PA>PBFA=FB

D.PA>PBFA>FB

10、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千克、底面积为1×10-2米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体积为2×10-3米3的水。

①求水的质量m水。

②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容器。

③在容器和地面之间垫上一块上表面积为S木的轻质木板后,再将一密度为2×103千克/米3的实心物块投入在水中,浸没并静止在容器底部后水不溢出。

若物块静止后,相比未放物块时木板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为Δp木对地、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为Δp水对容器,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的轻质木板S木的取值范围。

11、如图3所示,把质量为m甲、m乙的实心正方体甲和乙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ρ甲=2ρ乙),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为P0。

若在乙块上方沿水平方向截取四分之一高度,并将甲块叠放在乙块上面,此时乙块对桌面的压强为P乙,则m甲、m乙及P乙、P0的大小关系为()

A.m甲=4m乙P乙=1/4P0B.m甲=2m乙P乙=1/2P0

C.m甲=1/2m乙P乙=P0D.m甲=1/4m乙P乙=P0

12、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两个完全相同的柱形金属容器A、B,每个容器质量为0.5千克,底面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高为60厘米,分别装有2千克的水和3.0×10-3米3的酒精(ρ酒精=0.8×10-3千克/米3)求:

(1)水的体积;

(2)A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3)若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边长为8厘米、高为50厘米的金属柱体分别放入A、B两个容器中,是否有可能使容器中的液体对底部的压强达到p水>p酒?

若有可能请算出p水和p酒的值(无需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若没有可能,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13、如图2所示,形状、体积相同的甲、乙长方体以不同方式放在水平面上,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物体上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后叠放在各自剩余部分上方,此时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力F甲′和F乙′、压强p甲′和p乙′的关系为()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

14、如图4所示,底面积不同的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

若在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则抽出液体的质量△m甲、△m乙的关系是()

A.△m甲一定小于△m乙

B.△m甲可能小于△m乙

C.△m甲一定大于△m乙

D.△m甲可能大于△m乙

15、如图所示,质量为0.5千克、底面积为1×10-2米2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

容器中盛有质量为2千克的水。

①求水的体积V。

②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③若在容器中抽出一定质量的水,使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小于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两倍,求抽出水的质量范围。

16、如图5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对桌面的压强相等。

若将甲、乙沿竖直方向按相同的比例切去1/n,并叠于对方上方。

则甲、乙对桌面压力的变化量△F甲、△F乙及叠放后甲、乙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之间的大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

图5

图6

17、如图6所示,边长分别为a、b的实心正方体甲、乙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均为p,则甲物体的质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物体的质量。

若在两正方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体积均为V的部分后,两正方体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之比Δp甲:

Δp乙为。

18、如图11所示,相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的质量为1千克,两容器各盛有2千克的水、酒精(ρ酒精=0.8×103千克/米3)。

①求0.1米深处水的压强p水。

②求B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

③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块,若将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酒精中后,两液体均未溢出,且两液体各自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13所示,已知薄壁圆柱形容器A、B的底面积分别为0.01米2和0.02米2,高均为0.12米,现分别盛有0.1米高的水和酒精。

求:

⑴A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⑵B容器中酒精的质量。

(ρ酒=0.8×103千克/米3)

⑶若使两容器内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小明和小华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方法,如下表所示:

方法

同学

所设计的方法

是否可行

小明

在甲容器中倒入△V的水,在乙容器中抽出△V的酒精

()

小华

在两容器中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

①请判断,两位同学的设计是否可行,在()用“√”或“×”表示。

②请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方法,通过计算说明该方法是否可行。

20、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千克、底面积为2×10-2米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体积为5×10-3米3的水。

①求容器中水的质量。

②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③现将一质量为0.2千克的物块浸在水中,求容器对水平地面压强的最大增加量。

2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着两个底面积不同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乙(S甲<S乙),分别盛满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现将密度为ρ的物体A分别放入水和酒精中(ρ酒精<ρ<ρ水),待静止后,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水和P酒精,甲和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P水>P酒精,F甲=F乙 B.P水>P酒精,F甲<F乙

C.P水<P酒精,F甲=F乙 D.P水<P酒精,F甲<F乙

甲乙

A

B

22、如图所示,有两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之比2:

3,装有质量不等的水。

将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木块甲放入A容器中,将物块乙浸没在B容器的水中,且均不溢出,要求: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相等,则判断甲、乙的体积关系()

A.V甲>V乙 B.V甲

23、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柱形物体甲、乙体积相等,甲对地面的压力小于乙对地面的压力。

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则余下部分对地面的压力F甲、F乙关系是()

A.F甲一定小于F乙   B.F甲可能等于F乙

C.F甲一定大于F乙   D.F甲可能大于F乙

24、(2014•上海)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圆柱形容器A,B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且甲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乙,现在两容器中个放入一个物体,物体均漂浮在液面上且液体不溢出,小明认为:

若两物体质量相等,甲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可能小于乙,小红认为:

若两物体体积相等,甲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可能小于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的观点正确B.两人的观点均不正确

C.只有小明的观点正确D.只有小红的观点正确

25、小红和小华讨论盛有液体的容器在放入物体前、后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增加量ΔP液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了两种不同的猜想,并分别进行了实验。

①小红猜想:

ΔP液与放入的物体所受重力G有关,于是选择所受重力不同、体积相同的三个物体A、B、C,先后放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并测得ΔP液。

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

分析比较表一ΔP液中和相关条件,可得:

ΔP液与G(8)(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小华猜想:

ΔP液与放入的物体所受浮力F浮有关,于是将物体挂在测力计下,将其逐步浸入液体中,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经计算得出F浮,并测得ΔP液,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二。

根据表二的实验示意图和相关数据,验证ΔP液与F浮相关的猜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依据是:

同一物体浸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

请填写实验序号9中的相关数据:

F浮为牛、ΔP液为帕。

26、学了连通器知识后,某同学在研究U形管压强计内两管液面高度差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她先在U形管内注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将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浸入甲液体中A、B两处,观察到U形管内两管水面高度差的情况如图7(a)、(b)所示;然后她又在U形管内注入相同体积的酒精,重新将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浸入甲液体中A、B两处,观察到U形管内两管酒精液面高度差的情况如图7(c)、(d)所示。

请仔细观察比较图中所示的金属盒所处的深度和U形管内两管液面高度差,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已知:

ρ水>ρ酒精)

B

酒精

酒精

A

B

A

h2

h1

h3

h4

(a)(b)(c)(d)

(1)比较图7中(a)、(b)[或(c)、(d)],可得出初步结论:

在U形管内注入相同体积的______液体(选填“相同”或“不同”)时,金属盒浸在甲液体中的深度越大,U形管内两管液面高度差______。

(2)比较图7中(a)、(c)[或(b)、(d)],可得出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27、小伟和小赵等同学做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16(a)所示,在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注入质量相等的水,利用仪器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接着用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随后,他们又在如图16(b)所示的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口大底小容器中注入等质量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通过分析发现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液体质量是无关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他们记录的数据继续分析.(已知ρ酒精=0.8×103千克/米3)

图16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可知:

(3)为了得出液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的关系,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4与7;5与8;6与9)可知:

(4)该小组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了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并与液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a)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b)分析比较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28、(2014•上海)如图所示,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A,B分别置于高度差为h的两个水平面上,A中盛有深度为16h的液体甲,B中盛有深度为19h,体积为5×10﹣3米3的液体乙(ρ乙=0.8×103千克/米3)

①求液体乙的质量m乙.

②求水平面对容器B的支持力FB的大小.

③若在图示水平面MN处两种液体额压强相等,先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高均为△h的液体后,容器对各自水平面的压强为pA和pB,请通过计算比较pA和pB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h的取值范围.

29、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实心圆柱体(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面压强的变化情况。

如图17所示,他们将高H为0.10米的圆柱体挂在绳子下面,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用仪器测出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p,将h和p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为进一步研究p和h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p的变化量△h和△p,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二列中。

(已知ρ1>ρ2,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

表一(液体密度为ρ1)表二(液体密度为ρ2)

实验序号

h

(米)

p

(帕)

△h

(米)

△p

(帕)

1

0.02

1000

0.0l

0

2[来源:

Zxxk.Com]

0.01

3

0

1000

0.01

100

4

0.0l

1100

5

0.02

1200

0.02

200

6

0.04

1400

7

0.05

1500

0.03

300

8

0.08

1800

9

0.10

2000

0.04

0

10

0.14

2000

实验

序号

h

 (米)

p

(帕)

△h(米)

△p

(帕)

11

0.02

800

0.0l

0

12

0.0l

800

13

0

0.0l

80

14

0.0l

880

15

0.02

960

0.02

160

16

0.04

1120

17

0.05

1200

0.03

240

18

0.08

1440

19

0.10

1600

0.04

0

20

0.14

1600

①实验序号2和13所空缺的数据分别为、。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等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③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论: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论:

④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9和10或19和20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h大于时,压强p不再随h而变化。

15年

30、如图4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沿水平虚线切去部分后,使甲、

乙剩余部分的高度均为h。

若此时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甲、乙原先对地

面的压强的关系是

31、如图11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圆柱体乙置于水平地面上。

容器甲足够高、底面积

为,盛有质量为5千克的水。

圆柱体乙的重力为160牛。

底面积为

①求容器甲内水的体积V水

②求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③若将一物块A分别浸没在容器甲的水中、放在圆柱体乙上表面的中央时,水对容器甲底

部压强的变化量与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变化量相等。

求物块A的密度

16年

31、如图8所示,柱形容器A和均匀柱体B置于水平地面上,A中盛有体积为6×10-3米3的水,B受到的重力为250牛,B的底面积为5×10-2米2。

①求A中水的质量m水。

②求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B。

③现沿水平方向在圆柱体B上截去一定的厚度,B剩余部分的高度与容器A中水的深度之比hB’:

h水为2:

3,且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等于水对容器A底部的压强,求B的密度ρB。

32、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圆柱体A和B进行实验。

如图11所示,他们设法使圆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11与12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

③由实验序号3与8或4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两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存在h不同而p相同的现象。

若用圆柱体A、B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二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相同。

[来源:

Zxxk.Com]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