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161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选人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吕不韦知人外考“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

乐之以验其僻

怒之以验其节,

惧之以验其特,

哀之以验其人,

苦之以验其志。

吕不韦内审六戚四隐:

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

四隐:

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诸葛亮的知人“七法”——诸葛亮《心书》

问之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辞辨,而观其变;

咨之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祸乱,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曾国藩选人之法: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

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

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志也。

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

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

皆报其情,不由矫正。

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

反之败类也。

大概亦得二三矣。

曹操的用人之道

真心实意,以情感人;

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言行一致,以信服人;

令行禁止,以法制人;

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上略》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

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

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

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着挫之。

《冰鉴》与相人术——慎搜选

(一)

  慎搜选,是指对人才招聘的态度和方法。

  三国的诸葛亮曾经说过,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他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人才和治国的关系,提出了人才是治国的根本。

  领导企业跟治理国家是一样的道理。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石。

企业家都为招人难的问题头疼,往往花了大把的钱,却招不到满意的人。

也就是说,总感觉请回来的人不值那个价。

  林中宝集团的王碧光总裁多次找我帮他引荐优秀人才,对准备招进来的总经理,他开出的年薪是一百二十万,年终红利另计。

据我所知,直到今天,林中宝销售总经理还虚位以待。

  类似林中宝的王碧光总裁这样求贤若渴的企业家比比皆是,为什么招聘优秀的人才就这么难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解决招人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认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难道就真的没有人才吗?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清楚吗?

怎样判断他是最适合你的人才呢?

人才是招聘来的吗?

  真的就没有人才吗?

  除去老人和小孩,我国拥有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至少有四千万人。

在这四千万人当中,就没有你想要的人才吗?

  感觉到人才匮乏,不仅仅是今天在座各位企业家的困惑,自古以来,有很多的君王和大臣们,也为找不到优秀的人才而苦恼。

针对没有人才的问题,孔圣人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就是说,哪怕是在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庄里,必定会有很多有才能的人。

  求之不勤,择之不审,或授之不得其所,任之不尽其才,故云无耳。

这是西魏的政治家苏绰在驳斥“无贤可举”的一段话。

  他说,之所以认为没有人才,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坚持访求人才、网罗人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没有严格的把关,甚至连把关的准备都没有。

要不然就是对人才的使用不得当。

  苏绰不仅指出了人才匮乏的真相,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他认为,但能勤而审之,去虚取实,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则人无多少,皆足化矣。

孰云无贤。

  那么,我们在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时,应如何“审之”,该把好哪几关呢?

  古人云,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源也。

  就是说,我们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必须要慎重考虑“德、功、才”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他的道德品质是否与他所处的位置相称,第二,他对公司的贡献是否与他所享受的薪资待遇相称,最后一点,他的才能是否与他所担任的职位相称。

  估计我们的企业家在对人才的选择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以上的“三审”。

甚至有的企业家会有四审、五审,会导致对人才的过分挑剔,以至于身边没有可用之人。

这是给我们没有人才错觉的第一个原因。

  错觉之一

  各位要记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古训啊。

  我们应该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不要以有无本科以上学历,有无大型企业同岗位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有无海外工作经验,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等所谓的“硬指标”来选择人才。

  在我们常用的应聘要求的一些条件中,的确有很多是经验之谈。

但是,如果过多的强调这些“硬件”,很有可能会吸引一些弄虚作假的“人才”。

而且,各位按照这些要求去招聘人才,已经多年了,为什么到今天在你的企业里还是没“人才”呢?

  请大家认真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招聘“条件”设计得不合理。

  曾国藩认为,世上的人,论聪明才智和能力,是没有太大差距的。

只不过是每个人对知识、学问或技能的兴趣点不同而已。

没有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更没有所谓的通才。

对人才的衡量,完全取决于领导者对人才的要求、选择和运用。

  只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曾国藩的眼里都是人才。

他从来不因求全责备而埋没了人才。

  他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些不尽人意的小毛病,就轻易的放弃他。

如果对人才过于苛求,那么就会让一些平庸的人有机可乘了。

因为平庸的人在工作中是不会有过失的。

  错觉之二

  给我们没有人才的错觉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员工的不信任。

  可能有些企业家听到这句话时,心里很不服气,甚至觉得很委屈。

我连公司的车都给他使用,仓库的钥匙都给他拿着,公司的现金都由他保管,还有怎样才算是对他的信任呢?

  信是什么意思呢?

你吸引过来的人才,你信不信得过?

信不信的足?

就是信任的问题。

  在谈到企业的格局、企业家的胸怀的时候,很多老板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是个格局很大的人,真的是这样子吗?

  对你的员工信任度有多少呢?

  我看到了很多老板就这样,电话不是像你这样打的啊。

你跟客户沟通是时候要注意什么。

注意有条理性啊,跟你讲了多少遍,怎么老是学不会呢?

  那个转帐的事情搞好了没有啊,赶快去查一下,要不然没钱发工资,唯你是问。

  这个月的税报了没有,快去报税呀,拜托,这样的事情,不要老是等我来提醒你们啊。

  哎,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你怎么就学不会呢?

传真件会不会用?

我就知道你不会用。

  真不知道,你们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都学了些什么?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各位是不是特别熟悉吗?

好像我昨天还是这样说的哦。

  为什么我们反复的叮咛嘱咐呢?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累呢?

  说句实在话,是你对员工的不信任。

你根本就不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你就苦口婆心地在那里讲啊讲的。

  员工愿意听吗?

都听进去了吗?

  我们换个角度看看。

今年你现在四五十岁了,你老爹天天在你耳边说,出门不要忘了带钥匙,小心你的钱包,不要等我提醒你该理发了。

  你老妈就整天说,多穿件衣服,不要饿坏了身体,跟你说了多少次,少吃点鱼,容易卡喉咙的,这么大的人了,饭要慢慢的吃,谁跟你抢啊。

  感觉如何?

喋喋不休的唠叨!

没完没了的啰嗦!

  看在他们是你亲爹娘的份上,你感觉自己像《大话西游》里悟空碰到罗罗嗦嗦的唐僧一样,很凄惨,难以忍受,对吧?

  可能在你的心里,除了感激她们对你的关怀以外,其实是早就烦得不得了吧。

恨不得就赶快要离开父母,再也不愿意听他们讲了。

觉得他们是把你当小孩子看,简直在侮辱你的智慧。

  那你有没有考虑你可怜的员工,你有没有听听他的感受?

一点点事情,你就在哪里指手划脚的,横加批评、指责。

  也许,你认为这是对他的指导。

但是,你考虑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吗?

员工不敢做事,做得多错得多,挨骂的机率高。

  其实,你不仅仅是不信任你员工的专业水平,更是不自信的表现。

为什么?

因为这人是你招进来的,你在怀疑自己看人的眼光和水平。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他们的专业水平。

信任很重要,相信他并且放任他去做这个事情。

  毛主席有“你办事我放心”的气度和格局,才能成就伟业。

我们何时“放心”过。

  请对你的员工说,你们大胆去做吧,各位,我完全相信你们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对你的员工够信任吗?

我们总是在担心他们做不好这个东西,会弄砸那件事情。

在谈企业管理时,我们都知道要大格局才能有大成就。

连我们员工小小的过失都不能包容,我们有多大的格局呢?

  腾讯的CEO马化腾说,我喜欢做能显示自己独特性的工作。

当别人赞赏我工作成就时我很得意。

我讨厌别人对我的工作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信任我们的员工,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因为他们是你选择的,对自己的选择都怀疑的人,很难成就大业。

信任很关键,你要相信这群人能够一起图谋大业,你要相信你吸引的人,是人才而不是奴才,不要对别人去呼三喝四。

  错觉之三

  给我们没有人才的错觉的第三个原因是,不重视对员工的培养。

  做为父母而言,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

做为企业家而言,我们总觉得别人的员工比自己的强。

从这个角度讲,员工到有点像你的老婆或情人,总认为别人的老婆就是好。

  我们不愿意在对员工的培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喜欢拿来主义。

直接对别人的老婆横刀夺爱。

花大本钱雇用“空降兵”,结果我们的“空降兵”在硬着陆中光荣牺牲,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我建议各位,不要只从别人家抱孩子,抱来的孩子养不“家”,终究有一天会被“富爸爸”再次抱走。

尝试着用心抚养你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找到了给我们没有人才错觉的原因,相信各位就会对症下药了。

 

 《冰鉴》与相人术——慎搜选

(二)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题注:

国学与人力资源领导力

  企业家们都迫切的希望拥有人才。

可是,我们对人才的理解非常模糊。

  怎样的人才能称为人才呢?

  有人将人可以分为人渣、人手、人才、人精、人物等五种。

  他认为,坚决不会用道德品质低下的人渣,人手只是普通的劳动力,比较容易招。

谁也不敢用智商奇高、工于心计的人精,我们每个企业家们,都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所在行业的风云人物。

  那么,我们最渴望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古人早就对人才有英才和雄才之分。

  奇特秀丽的植物,称之为英;

雄,是指奇异突出的动物。

所以,将文武才能出类拔萃的人称之为英雄。

  才智出众,聪明敏捷的叫做英才,胆略过人的叫做雄才。

  一般情况下,英才没有雄才的胆略,他的学说与见解就得不到推行。

雄才若不具备英才的智慧,那么他的事业也无法得到成功。

  因此,英才出谋划策,用他的聪明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需要借助雄才的力量,才能使他的主张、计谋得以推行与实现。

  雄才用他的勇敢来排除一切困难,借助英才的智谋,他就可以建功立业。

这就是英才与雄才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

  英才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他会有好的想法,策划出很好的方案,但不能知祸避害,只能坐而论道,不能处理事情。

会说不会做,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狗屁不通。

我想,任何一个企业都不需要雄韬伟略的空谈家,渴望的是脚踏实地的实战家。

这种英才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第二个层次,他不但有好策划,而且能预知道事情的结果,但欠缺勇气去实行。

我们可以用这种人来做策划、公关,但要注意对他们多加以鼓励。

  第三个层次,他能策划,并且能够预知事情的厉害关系,更难得的是有胆量决断事情。

这才是真正的英才,比如说汉朝的张良就是这样的人。

这样的英才很少见,大概我们在座的当中就有几位。

  同样的,雄才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胆量过人,但是欠缺实行的勇气,只是个大力士,或者是一介武夫,这种人只能逞匹夫之勇,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只能做看家护院之用。

  第二个层次,不但胆识过人,而且有实行的勇气,可是在遇到事情欠缺谋略。

这样的人可以派他去开拓市场,但要注意时时提醒,而且给他的政策不能太多,授予的权限不能太大。

  第三个层次,胆量过人,有实行的勇气,有聪明才智,能够处理大事情,这才是真正的雄才。

如果我们能够吸纳这样的人做销售总监,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了。

  英才以谋略为主,雄才以胆识为主。

所以,古人云,英才可以为相,雄才授位于将。

  通过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证明以上的观点正确与否。

  无论是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关系乃至相貌、口才、个人能力,刘邦都比不上项羽。

可是项羽的英才成分相对比较少,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广泛采纳意见,不但不能重用他的谋士范曾,连陈平等很优秀的英才都纷纷投奔了刘邦。

虽然项羽能在三年之内威服诸侯,但终究不能持久,只维持了五年,终于亡国,在乌江边自杀身亡。

  刘邦英才的成分是相对比较多的。

他不但有韩信等雄才臣服,而且张良、萧何、陈平等英才也都归顺于他。

所以他才能势如破竹,统一天下。

  在谈到自己成功之道时,刘邦是这样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就是张良;

振国家,扶百姓,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能取天下也。

这就是他对自己成功最客观的看法。

  由此可见,英才和雄才都是偏才,如果能够身兼英才和雄才,便能成为杰出的领袖,称为英雄。

但是,大家都知道,能够身兼英才和雄才的人很少,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各位,所谓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既然我们知道了人才有英才、雄才之分,就请做个明智的人吧。

请花点时间来判断一下,自己是英才还是雄才。

这样,就知道你的企业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

因为,只有英才和雄才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大业,你的企业才有可能基业长青。

  我们不要看到某人在别的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就垂涎三尺,羡慕不已,想千方设百计的地把人家挖过来。

这种做法既不道德又不明智。

  各位可以回忆下,有多少“空降兵”最终的结果是完美的。

  人才被挖过来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个人与我格格不入,对公司的贡献也没有想象中的大,结果事与愿违。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

  我只能说是格格不入。

“格”,是指对人格。

假如你是英才,招的也是个英才,阴森森的,会和谐吗?

  这是我们讲的关于英才和雄才的部分。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曹老师,假如我勉强算英才的话,是不是我招来的雄才就一定适合我的企业呢?

  他就是最适合你的人才吗?

  相传曾国藩有十三套绝学,只流传下来两套,一是《曾国藩家书》,二是《冰鉴》。

各位要清楚,《冰鉴》并不是曾国藩写的,在曾国藩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冰鉴》就已经流行于世了。

只不过曾国藩把《冰鉴》的鉴人识人术运用得极致,又是晚清的第一名臣,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冰鉴》是曾国藩写的。

  曾国藩为人威重,留着漂亮的胡须,三角眼睛棱角分明。

每次会见幕客,都很注视对方很长时间,却一言不发。

幕客走后,曾国藩就会记录对这个人的优劣评价,以备日后之用。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跟当年的曾国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今天的金融海啸,可以看做是当时的太平天国军。

  针对当时的国情,他说,细察今日局势,若不从人心上痛下功夫,涤肠洗胃,断无挽回之理。

所以我们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拯救危机的重要措施。

  各位企业家,曾国藩的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我们该如何安稳的渡过这次金融海啸呢?

相信曾老先生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在《冰鉴》里,曾国藩讲了很多实操性较强的鉴人之术,如:

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能问焉而观其志,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态,观其好恶而知其短长,观其交友而知贤肖,等等。

  远使之而观其忠是什么意思?

蒋介石在识别人才的时候,这一招用得最多,先让所谓的“人才”坐冷板凳。

把他凉到一边,让他感觉到没有被重视,认他有失落感,让他“失意”忘形。

看看他能不能够耐得住被冷落的滋味。

很多“人才”不是誓言旦旦地说,对企业很忠心,对我这个老板信心十足吗?

  所以曾国藩建议我们,看一个人忠诚与否,就要把他放在离你稍微远一点的地方。

  近使之而观其敬。

经常把“人才”带在身边,出席各种会议,出入各种场合,给他以被重用的感觉。

让他春风得意,看看他对你是不是毕恭毕敬的,对其他的同事,是趾高气昂的还是谦卑的。

往往很多人这个时候就容易得意而忘形。

一个得意就忘形的人,你敢重用他吗?

  观其交友而知贤肖。

了解“人才”的人品和德行怎么样,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鱼交鱼,虾结虾,癞蛤蟆找的蛙亲家。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