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18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字在2仪犯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这个阶段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

字义教学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的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

忆”。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梯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二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4)联系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

’‘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百家姓》,以便日用;

《千字文》,亦有义理。

”“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

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大都编人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还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柞作针、击瓮出儿等故

事。

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3、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有哪四大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间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例如《大学》中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中说: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

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而,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间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

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

只听任学生在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

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

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

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

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

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图圈,视师长如寇仇。

元代虞韶编的《日记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

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

一日,问于师曰:

‘读书欲何为?

’师曰:

‘应科第耳。

’复曰:

‘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谓其父日:

‘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

’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

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

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话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一承一转一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

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们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

这使得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4、简介“关于《红领巾》教学”。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一1956)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

教材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个环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是,不满7页的一篇课文,用了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需2小时;

每课时45分钟,教师的讲述都在40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5分钟。

普希金教授针对这种情况作了长篇发言,其中肯定了一些优点,但基本持否定态度。

指出的主要问题是“把课文逐字逐句地咀嚼得像粥一样烂,然后喂到学生嘴里……教师过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睡眠状态中。

”并且提出:

“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

①朗读,②复述,③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也应让学生做,教师子以启发、引导、补允和提高。

”课后,中文系的学生依据普希金的意见对《红领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于5月27日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同年7月,《人民教育》发表了叶苍岑教授的《从<

红领巾>

的教学淡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普希金的意见和中文系学生试教的经过。

该刊同时发表题为《稳步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短评,指出:

“普希金给我们指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向,师大中文系同学已经“打了第一炮”。

随之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被称为“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沦。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

比较彻底地改变了由文言文教学法沿袭而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使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有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红领巾》的教学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即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淡话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

这是对现代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在“五个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①题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

②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③分析课文,包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④总结主题思想;

⑤研究写作特点。

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但是,各地在学习“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比如,把“讲课”变成了‘“问课”,导致了谈话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滥用。

还有,把任何一篇叙述性的课文都当成文学作品来教,导致了“鉴赏法”、“分析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滥用。

5、简介《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教育部为此颁发了汉语与文学的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

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

《汉语》课本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课本》则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

这套分科型教材明确规定了汉语和文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体系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便于教师施教。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学课本分量太重、难度太大,对字、词、句等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

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术语概念较多,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文学教学、汉语教学和作文教学如何配合的问题没有解决等。

1958年该实验停止。

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地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

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6、联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

为什么占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缺少“质变”的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是一种简单机械运动。

人们习惯于从外部发现机械运动的原因。

其实,“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所以,我们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外部原因上,而要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自身,分析语文课程与教学自身的内部矛盾性。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弄清楚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传承的原因。

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来说,中国古代《礼记,大学》中规定得非常明确: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指责或批判:

《大学》中指出的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发扬光大统治者的道德,是要教化民众,使民众成为服从统治者的循规蹈矩的人,成为顺民。

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

《大学》指出的教学目的,是要发扬光大美好的品德,使每个人都成为具有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新人,最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两种理解,就使“明明德”的教学目的有了质的不同。

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来说,“载道”是中国占代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要求。

这种要求其实己经确定了语文的人文性质和工具性质,已经接近当代语文的本质特性。

但是,中国占代教育中的.‘载道”,显然载的是儒家道统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儒家政治信条,排斥除此之外的一切思想内容和社会信息,最终割断了语文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联系。

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以“读经”、“讲经”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教育时,就用“言之有物”代替“载道‘’。

而我们今天认识“载道”,也可以说“道”就是患想感情、社会信息。

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法来说,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其方法是把读物当做一个整体单位来阅读,力图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它重视综合,因为语文内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的不易解析性。

它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整体把握”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l)综合性强,有利于全面把握读物,对读物进行创造性的探讨;

(2)具有跳跃性,有利于克服无效阅读的弊端,减少处理冗余信息材料的时间;

(3)直接快速,有利于培养语感能力,形成快凑、多读、认真读的良好读书习惯。

但是,“整体把握”也有缺陷:

无法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联系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横向,不了解它的各个构成要素,纵向,不了解它的各个发展步骤,就很难深人理解它的内在含义,造成整体认识的不具体、残缺、模糊、肤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许多思想、概念都具有两重性。

它们既是经验,又是弊端;

既是精华,又是糟粕。

这些思想、概念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经验和弊端的矛盾、精华和糟粕的冲突,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自身内部的矛盾性,推动着语文课程一与教学思想的传

承、发展、创新。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创新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课程与教5思想创新的先导。

事实上,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究其原因,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间题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把那些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痕迹的教育观,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思想、概念上,使得科举文化的弊端以新的

形式出现在语文教学中。

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及其行为方式的创新,则是当代新的教育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反映。

7、语文课程新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日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

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相互交又、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

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简介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一)语文即语言文字

这种释义以偏概全,其内容限于语言本体发展及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规律,容易忽略文章读写、文学鉴赏和创作等。

(二)语文即语言文学

这种释义也是以偏概全。

因为文学之外,语文还有更为广泛的外延,例如:

文字、文章等。

(三)语文即语言文章

这种释义也以叶圣陶为代表。

他曾写道: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

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

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①他十分明确地指出,建国后有人将“语文”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两种说法“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因为书面之“文”既不局限于单个的“文字”,也不尽属于审美的“文学”,还有实用的各体“文章”。

如果要对‘’语文”内涵作出总体概括,则“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四)语文即语言文化

这种释义较为高深,在语文课程研究中,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

性、审美情趣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

2、谈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们凭借语文思想,凭借语文想像,凭借语文学习,凭借语文工作。

语文在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面,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作用,从远古先人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会越来越大。

语文是思维和想像的工具。

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

思维活动不借助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物质外壳”就难以进行。

一般地说生发和展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一个人的思维、想像能力与他的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

(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饱含着半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凝结着文化的结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就以语文所使用的教材来说,所

选用的都是带有“百科”性质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这些文章和文学作品,大都文质兼美,一般来说,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是典范。

它们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成为人类灿烂的文化成果,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它能帮助学生继承和吸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陶冶精神情操,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这是其他基础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具有特殊性。

其主要特殊之处就在于,人类创造它的目的还让它负载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流。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把语文作为文化来学习,还要把它作为载体来学习。

其他课程都是把语文作为教学的工具,不是目标;

而语文课程是把掌握和运用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有人说:

学习语文,并非因为它们本身是博学或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为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并且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语文作为文化的特殊性。

3、谈谈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在语

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

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

理作用等。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

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因而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以免旁逸斜出,从而有效地减少教学

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推进作用

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可

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保持教学基本思路的一致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

学生达到教学目

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起激励作用。

所以,语文课程目标

对语文教学起着推进作用。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控制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

小等;

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

教学过程

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通过信息反蚀、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调节。

总之,语文

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评价作用

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

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

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

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

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五)语文课程月标的管理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及其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定,给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提供

了可检查、可评定的内容。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了目标就是明确了教学质

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

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4、新课程目标体现了哪些新的价值观?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

建,要求新课程目标体现新的价值观。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突破原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

原课

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

握的东西。

新课程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

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技能的获

得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

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

于是,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确立起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新课

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

值的独特存在。

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

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

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

(1)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等);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

等);

(3)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

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等)。

用整体的观点全而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

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

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

世界的有机构成;

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括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

合。

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

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质量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

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

5、语文新课程总目标体现了哪些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