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204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乡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文档可修改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1.1项目名称

XX县XX乡XX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

1.2建设地点

XX县XX乡XX村。

1.3建设性质

续建

1.4项目业主

单位名称:

XX县林业局

1.5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5.1编制依据

1、《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XX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

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4、《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6、《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7、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等;

8、调研工作中获得的其他相关资料。

1.5.2主要研究范围

XX县XX乡XX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由XX县林业局于2014年2月委托XXXXX公司编制。

根据XX县林业局与我公司签订的《XX县XX乡XX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咨询合同,我公司进行本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2014年2月,我公司成立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研究组,通过现场踏勘、核实,并实地进行调查,对项目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有关技术资料进行比较,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对建设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在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推荐最优方案,并主要对项目建设可行性、规模、内容、环境影响、工程设计和招投标进行研究,于2014年3月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5.3建设规模

XX县XX乡XX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植被恢复面积1000亩。

1.6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660万元,资金来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园地开垦及技术培训资金由农民自筹。

1.7可研究报告主要结论及建议

本项目从建设背景出发,通过对项目的建设规模、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设规模及项目区概况、建设方案、投资估算、效益评价、风险分析等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本项目在以上方面均为可行,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具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迫切性。

建议业主积极作好准备工作,为项目实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为项目创造条件,使项目尽早实施,尽快实现经济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可行性

2.1项目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生态建设,并于1954年设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自1989年起,两项旨在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来,长江流域生态恶化加剧的局面得以初步改善,部分地区生态全面恢复。

90年代以后出台和采取了“天然停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等相关政策与措施,“长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效益。

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处理不当,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水利部水保司的材料,八十年代遥感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6.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24亿吨,相当于黄河流域的1.5倍。

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

作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上中游山丘区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平原的洪水灾害,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

1982年,江西省兴国县和湖北葛洲坝区的小流域试点工程,揭开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序幕。

1988年,包括云、贵、川、渝、陕、甘、青等六省市及中央部委的有关领导聚集北京,决定在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61个县全面启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江上游开始进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

为了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分类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划定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面积222.98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14.13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46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11.28万平方公里)。

XX县属于金沙江上游重点预防保护区,应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为主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成了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成了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里程碑。

2.2项目的必要性

1、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建设保护的需要。

“长治”工程坚持以改造坡耕地为突破口,通过“改一退一到二”的有效措施,加大了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

同时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栽植经果林和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使治理区的林草植被得到极大程度的恢复。

治理区林草措施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中所占比重达到70%以上。

荒山荒坡面积减少80%,林草覆盖率平均达到55.8%,比治理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

XX县由于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生态坏境破坏较为严重。

本项目实施是对XX县生态环境的恢复,是“长治”工程中重要的环节,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

2、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的需要。

植被具有改善地方气候、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河流流量、减轻环境污染等作用。

近年来,由于土地开垦、植被砍伐造成的XX县气候反常、气候变暖、气候恶化。

XX县降水量充足,植被恢复能力强,本项目的开展实施能达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是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XX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植被具有截留降雨的作用,非常明显,见有关“林冠截留”的文献。

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避免了土壤颗粒被击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也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量。

地表的枯落物层也有吸持水分的作用和保护表土的作用。

本项目的实施能改善项目地的涵养水源能力,维持XX县的生态平衡。

4、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XX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XX县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12年,XX县农牧科技局采取结对认亲的方式指导XX乡XX村种植茶叶320亩,收购茶叶6000余斤,为农民增收6万元。

本项目实施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XX县农业经济发展。

2.3项目的可行性

1、周边环境可行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县XX乡XX村,周边交通便捷,非常方便。

2、自然条件适宜自然生态条件优异,土壤气候条件都适应茶树生长特性,07年试种300亩,现已见效益,11年又种600亩,生长良好。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藏区、雪域高原、茶马古道等,造就了九龙茶叶的独特品质。

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和福建灌木型小叶种茶树,根据资料和XX县引种栽培经验,不会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

该两类树种,自身免疫系统适应引进到当地栽植。

3、规划设计符合建设标准

项目2014年3月完成编制实施方案、落实土地等前期工作,2014年4月开始挖坑整地,2014年11月-2015年6月指导树苗管理工作。

4、地方党政高度重视

县委政府把本项目建设纳入近年来全县重点项目,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开会专题研究项目建设情况,并成立了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资金等多方面给与大力支持,有效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XX县林业局组织了强大的力量,从事该项工程的前期基础工作,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综上所述,XX县XX乡XX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是可行的。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拟建规模

XX县XX乡XX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植被恢复面积1000亩。

3.2项目区概况

3.2.1地理位置及交通

XX县位于四川省XX东南部,介于东经101°07′~102°10′,北纬28°19′~29°20′之间。

东邻康定县,南界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

面积6770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12公里,东西宽约102公里,占全州面积的4.59﹪,是XX州的东南门户。

境内地势复杂多样,高山、极高山、山地、河口四大地貌共存,呈明显的立体气候分布。

境内最高海拔5700米,乡党委政府驻地海拔1960米,项目地海拔1540-1720米,年平均气温16.5℃。

3.2.2地形地貌

XX县地处川藏高原南缘,其大流属于横断山系东北缘,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川南北纵列。

北端最高海拔6010m,南段最低海拔4000m,县域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占全县面积的65%。

出露地层主要有石灰系、至留系、二迭系、三迭系;主要岩石有石灰岩、板岩、大理石岩、酸性岩、碱性岩、蛇纹岩、石英岩等。

地质构造主要有南北向构造带、北西北向构造带、雅江旋转构造带、江官山帚状构造带,上述四种地质构造体系互为影响,表现出并、反接、截接、横跨、褶皱等复合关系。

地处高山峡谷区,地势总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域形态近似“U”形,沟域平均纵向长度5.0km,平均宽度0.4km,沟域面积8.5km2。

受构造控制,沟域分布不对称,最高海拔高程4900m,最低海拔高程3000m,相对高差1900m。

3.2.3气象

项目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属于四川省气候区划的川西高原气候区Ⅱ4寒温带区。

冬季受西北大陆性季风影响,夏季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春季受上述两种季风交替影响,高原河谷气候特征明显,冬季严寒,夏季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

流域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气候呈明显的立体变化。

根据XX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1.7℃,极端最低气温-15.6℃,年积温3199℃。

多年平均降水量906mm,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65d,多年平均蒸发量1777.8mm,多年平均风速2.7m/s,最大风速20.7m/s(相应风向SE)。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1%,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981h,多年平均霜日数76d,多年平均降雪日数35.8d,多年平均冰雹日数3.1d,多年平均地面温度12.7℃。

XX县气象站气象特征情况见表3-1。

表3-1XX县气象站气象特征值统计表

月、年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气温(℃)

平均气温

0.9

3.3

6.4

9.3

12.7

14.2

15.2

14.6

13

9.6

4.7

1.2

8.8

极端最高

20.7

25.3

26

27.2

30.1

31.7

30.2

27.7

27.3

25

22.6

19.7

31.7

极端最低

-15.6

-13.1

-9.7

-7.5

-2.0

0

3.5

2.5

-1

-4.8

-11.3

-14.4

-15.6

降水(mm)

多年平均

1.6

3.5

12.5

44.9

91.9

194.2

185.7

135.9

161.2

63.2

9

2.4

906

一日最大

7.7

7.1

21.7

37.4

43.6

51.2

53

39.4

54

32.8

18.7

4.9

54.0

降水日数

1.9

3.4

7.7

14.1

17.8

24.6

26

24.6

23.7

13.7

5.4

2.2

165

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

41

41

43

54

62

74

78

77

79

72

60

49

61

历年最小

0

0

0

0

0

6

15

16

16

4

0

0

0

蒸发(mm)

多年平均

113.2

133.7

189.5

202.2

212.2

159.3

152.5

151.9

120.9

125.5

113.8

102.9

1777.8

风速(m/s)

最大

17.7

18

18.3

18.3

18

20.7

18

16

16

16

20

15

20.7

多年平均

2.8

3

3.2

3.1

3

2.6

2.3

2.3

2.1

2.3

2.6

2.7

2.7

降雪日数(d)

多年平均

5.4

8.8

7.2

2.8

0.6

0.1

0

0

0.1

1.1

5.1

4.6

35.8

霜日数(d)

多年平均

15.3

7.3

6.3

2.8

0.4

0

0

0

05

17.8

21.1

76

76

积雪深度(cm)

多年平均

7

9

10

10

2

0

0

0

0

4

7

10

10

3.2.4水文

XX县水资源极为丰富,县内主要河流年流量合计155.6亿立方米(除雅砻江),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157.9万千瓦。

其中九龙河开发潜力较大,全长128公里,由北向南至文家坪注入雅砻江,落差2500米,最高流量200立方米/秒,理论蕴藏发电量103.9万千瓦。

踏卡河自北而南,在乌拉溪偏桥流入九龙河,全长73公里,铁厂河、湾坝河、三岩龙河、洪坝河均属常年性河流,河床纵跌比降大,具有发展电力的良好前景。

雅砻江自北而南流经上团、八窝龙、三岩龙三乡后,绕经木里县复转向北从XX、魁多、烟袋、朵洛、小金等乡流过,流长86公里。

3.2.5土壤

区域土壤成土母质多为砂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石灰岩等,XX县土壤有10个土类14个亚类及33个土种。

由于受地形地貌、气候、生物和成土母质等生态条件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的区域分布特点。

工程河段自然土壤以棕壤、暗棕壤为主。

土层厚度以中厚层为主,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较高,速效钾大于100ppm的占28.3%,50~100ppm的占58.7%。

表3-2区域土壤垂直分布

位置

海拔m

土壤类型

XX县

2000或2400以下

红壤

2000(2400)~2400(2600)

黄棕壤

2400(2600)~3000(3200)

棕壤

3000(3200)~4000

暗棕壤

4000~4200

亚高山草甸土

4200~4900

高山草甸土

4900~5100

高山寒漠土

3.2.6植被

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单位和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记录,并参考《四川植被》相关部分的描述,XX县自然植被可以分为7个自然植被类型(相当于群系)。

植被分类系统如下:

A、山地落叶阔叶林

(1)栓皮栎林(Form.Quercusvariabilis)

(2)滇桤木林(Form.Alnusnepalensis)

B、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

(3)高山栎类林(Form.Quercusspp.)

C、山地温性针叶林

(4)云南松林(Form.Pinusyunnanensis)

D、亚高山常绿针叶林

(5)丽江云杉林(Form.Picealikiangensis)

E、山地灌丛

(6)蔷薇、悬钩子、箭竹、栒子灌丛(Form.Rosaspp.-Rubusspp.-Fargesiaspp.-Cotoneasterspp.)

F、山地禾草草丛

(7)须芒草、芸香草草丛(Form.Andropogonyunnanensis-Cymbopogondistans)

3.2.7社会经济

XX县现辖1镇17乡、63个村、263个村民小组。

根据人口统料,九龙全县2012年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3﹪。

九龙是以藏、汉、彝为主体名族的多民族杂居县。

此外,还有少量回、羌、蒙古、苗、土家、白、瑶、仡佬等族。

XX县2012年,全县GDP收入2.81亿元,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

XX县已经形成了以水电、矿业、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西电东送”强大的动力基地,是XX州最重要的工矿基地,对全州的经济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4.1设计原则

1、坚持以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

优先安排谷地森林破坏严重、减少趋势快、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大和相对易于实施工程的区域,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3、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遵循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乔则乔的原则,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4、坚持科技为先导、科学治理的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工程建设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5、坚持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原则。

6、坚持多部门分工合作的原则。

4.2设计依据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

4.3建设任务和规模

XX县XX乡XX村荒山荒坡植被恢复(续建)项目,植被恢复面积1000亩。

(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和福建灌木型小叶种茶树各栽植500亩)。

4.4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1)耕地整治通过客土法和增施有机肥,使项目区350亩耕作层较薄的耕地增厚2厘米。

(2)渠系建设:

修建30厘米(宽)*40厘米(高)水渠200米;购买直径6.3cm胶管1000米;直径4.0cm胶管4000米。

(3)耕地地力建设1000亩。

(4)树苗引进:

引进优良树苗600万株。

(5)实用技术培训6期,每期培训50人,共培训300人次。

(6)基地标识牌3个,规格2m*1m。

(7)园地绿色防控

①购买性诱剂10件;

②黄板诱杀器械4.4万张。

4.5植被恢复方案

4.5.1.树种选择

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及各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选择树、草种,遵循适地适树(草)的原则,尽量选用乡土树(草)种,所选树(草)种必须对工程区立地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需具有一定观赏性与经济价值,且不会对造林区域的生物群落产生干扰。

茶树喜山坡沟谷,干季云雾弥漫,空气潮湿,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又富有腐殖质的小环境。

XX县XX乡XX村气候属于河谷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凉温带、山地寒温带气候。

沟壑纵横,具有“山高、沟深、水急、路险”和土地分散等特点,日照时间长,常年日照可达1938小时,年总辐射量120-160千卡/平方厘米;昼夜温差大,可达5℃~10℃,年降水量950毫米,集中在5—9月,春季较为干旱。

由于三乡山体较高,主要为坡地或缓坡地,土地分散,通风透光性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XX州荒山荒坡及贫瘠土地植被恢复一般选择种草、经济植物、高原杨柳等。

生态功能、经济效率比较表如下:

表4-1比较表

项目

生长环境

寿命

经济效益

生态功能

经济投入

适宜

较差

较大

一般经济植物

适宜

较短

一般

较好

较低

高原杨柳

适宜

较短

较好

较低

茶树

适宜

较长

较好

较好

较低

本项目选种的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和福建灌木型小叶种茶树,已经试种过,不仅生长良好,生态功能好;而且寿命较长,经济投入较低;一般树龄为100-200年;另外,茶叶在当地具有较好的市场,所以选种茶树不仅具有巨大生态效益,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4.5.2茶树生长条件及面积分配

4.5.2.1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树生长特性及栽培要点

1、温度

茶树在年平均气温14-27℃范围都能生存,但最适茶树生长的年平均气温范围是14-20℃,云南大叶种最适范围是6-20℃,中小叶种最适范围是14-16℃。

2、水分

水分是茶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嫩的枝梢含水量达75%-80%􀒴老叶约65%􀒴枝干约45%-50%。

水又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都离不开水。

水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

云南大叶茶树要求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生长季中要求每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

同时茶树的需水规律是夏季需水量多􀒴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更少。

按其规律给予适时供水。

3、光照

茶树生物产量的90%-95%是叶片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而构成的。

茶树对光照的要求,因品种、树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幼苗期茶树对光照的需要量较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对光照度的需要往往比低海拔

和低纬度地区大。

光照强度的不同也改变着茶树的形态结构。

据研究同一品种茶树,在荫蔽条件下,叶片上表皮的栅状组织变薄,海绵组织相应增厚,茶树新梢嫩绿,持嫩性强,不遮荫则相反。

4、地形

地形条件包括纬度、海拔、坡向、地势等。

地形条件的差异不仅影响着茶树的产量,也影响着茶叶的品质。

(1)、纬度

地理纬度的不同,光照强度、日照时间、气温和降雨等气候因子均不同。

相同海拔高度、纬度低、气温和热量都高。

如大渡岗年平均气温比思茅(同海拔高度)高1℃。

纬度低,年均温和积温都高,日照长,年生长期长,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2)、海拔

在云南广大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均可种茶,其中以海拔900-1600米地段是大叶茶的最佳种植区域。

云南大叶茶树的分布多在海拔1000-2100米,70%的茶园分布在海拔1000-1800米的范围。

在云南,茶组植物中的野生种分布的范围是海拔800-2600米􀒴栽培的云南大叶种为海拔450-2460米,栽培的小叶种为海拔800-2200米。

(3)、坡向

对茶树生长有一定影响。

南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湿度小,空气湿度大,北坡土温和气温都较低,蒸发量小,土壤湿度大,空气湿度低,东西坡介于两者之间。

所以,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和气温较低的地方,宜选择南坡种茶,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地方,宜选择北坡种茶。

(4)、地势

从土、肥、水、气、热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应选择盆地边缘、坡脚、开放的低丘、宽阔而早晨向阳的缓坡、谷岸等地种茶。

海拔1700米以上的西北陡坡25度以上坡度的高山顶封闭的小盆地大风口不宜种茶。

(5)、土壤

土壤适宜与否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因子。

土壤环境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土壤酸碱性茶树是嗜酸性作物,根液的缓冲力在PH5.7以上就失去作用。

因此土壤PH以4-6.5为宜其中以4.5最好。

云南茶科所每公顷6750千克干茶的茶园土壤PH为3.9。

据调查,凡单产在250千克以上的高产茶园,土壤PH大多在4.6以下。

土壤PH是茶园土壤高产优质的基本条件。

②、土层厚度

茶树是深根植物,土层厚度至少在1米以上。

③、土壤潜水

地下水位至少要低于地面1米。

④、土壤有机质

茶树要求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耕作层有机质愈多愈好,热量少的北部茶区应在3%-5%,热量丰富的南部茶区应在2%-3%。

⑤、土壤种类

应选择含砂量少,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和其他矿质元素的红壤、砂质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