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2262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材料练习题大全(含答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

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

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答:

材料一反映的是封建土地制度。

(2)阅读材料二,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答:

措施: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

(3)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简述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的重要意义。

答:

意义:

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的战争,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引自1950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的声明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帝国主义”主要指哪个国家?

它对中国实施了哪些侵略?

答:

“帝国主义”指美国。

  

它对中国实施的侵略有: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了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我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邻人”指的是哪个国家?

中国政府针对侵略战争作出了什么决策?

结果怎样?

   答:

“邻人”指朝鲜。

中国政府的决策: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结果: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何时跨过鸭绿江的?

答:

1950年10月。

(4)上述部队的名称是什么?

还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答:

中国人民志愿军。

黄继光和邱少云。

(5)这个历史事件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保卫中朝两国安全,增进两国友谊;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3、王亮同学是一位歌迷,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三首歌曲的部分歌词: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攀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答:

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2)材料二、三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其主要历史业绩各有哪些?

(至少各写出两例)

答:

人物分别是:

毛泽东、邓小平。

历史功绩:

毛泽东:

解放中国,创立毛泽东思想、领导建立新中国等;邓小平:

提出“一国两制”,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3)好的歌曲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通过以上分析,请分别写出这三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答:

材料一:

改革开放时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期

材料三:

建国50周年时期

(4)你还能帮助王亮同学搜集到有着浓厚时代特征的歌曲吗?

(请至少写出一首并注明其创作背景)

答:

抗日战争时期:

《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

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1982年9月27日,撒切尔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国途中反复强调“这三个条约”(指上个世纪英国同中国签订的涉及香港及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是有效的,不应单方推翻,而只能由双方加以修改。

这番讲话激起香港爱国同胞的强烈抗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予以驳斥。

——引自《中国香港1997》

材料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他对香港问题的这一基本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

实质是主权问题;

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持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和坚定性,中国领导人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2)举出材料二中撒切尔夫人反复强调的“三个条约”中的两个,这些条约的性质如何?

答:

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

是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侵略条约和不平等条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香港问题能最终解决的主要原因?

并指出其国际意义。

答:

主要原因:

中国提出了符合国情和香港历史现实的正确方针;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的提高。

国际意义:

为世界上一些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乡。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材料二: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奋斗。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

材料三:

2004年3月30日,台湾当局执意举行了所谓的“独立公投”,试图挑衅两岸关系,分裂国家。

这一行径遭到海峡两岸普遍反对。

——新华网

材料四:

2005年4、5月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有许多评论说:

连宋一行,开启了两岸前景的机会之窗。

请回答:

(1)台湾是在哪一年通过什么条约被割占的?

答:

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

(2)诗中“郑氏”指的是谁?

“酷炎的夏日”指的是什么?

答:

“郑氏”指郑成功。

“酷炎的夏日”指日本的殖民统治。

(3)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答:

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4)材料二中提到“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你知道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前分别处于哪个国家的统治之下吗?

香港和澳门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

答:

香港:

英国、1997年7月1日;

澳门:

葡萄牙、1999年12月20日。

(5)中国政府是运用了什么原则来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

答:

一国两制。

(6)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49年12月2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斯大林70寿辰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合影 

材料三: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答:

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

(2)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何在?

答:

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答: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答:

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5)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

请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

不是。

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6)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

取得了什么成果?

答:

政策:

实行积极外交,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成果:

与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等。

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亲如一家,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对祖国利益的最大损害。

(1)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当时参加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首席代表是谁?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答:

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2)新中国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基本国策?

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业哪项成就推动了内地同边疆的联系?

答:

民族区域自治。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今天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党和国家实施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被藏族群众誉为“活菩萨”的是谁?

答:

西部大开发战略。

“活菩萨”指孔繁森。

(4)2008年3月14日,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在西藏拉萨蓄意制造了一起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这一事件对你有何触动?

请表明你的态度。

答:

坚决反对“藏独”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或“藏独”势力分裂祖国的行为永不会得逞,加强民族团结等)。

(5)左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答:

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6)请你说出我国另外四个省级自治区的全称。

答:

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8、十年浩劫,中华大地满目疮痍。

中国人民痛定思痛,开始了深深的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新起点,悄悄的,一场新的变革在神州大地上揭开了序幕。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怎样纠正了自己的“左倾”错误?

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会议决定实行什么基本国策?

答:

纠正了“左倾”错误: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

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

否定“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肯定了1976年的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

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

(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首先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实质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质:

解放农村生产力。

9、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2009年4月1日,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英国伦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

他们在会晤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但重新定位了双边关系,而且提升了双方对话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把中美关系引领到新起点。

——新华网

材料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

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

材料三:

图一毛泽东会见访华的尼克松图二乔冠华开怀大笑图三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留影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答:

外交孤立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2)中美两国关系何时开始正常化?

何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

正常化:

1972年2月;正式建交:

1979年

(3)根据材料二举一例说明中美两国有哪些不同点?

材料二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

答:

社会制度不同;倡议:

求同存异

(4)材料三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中你得出怎样有益的启示?

答:

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启示:

弱国无外交。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邓小平

图4胡锦涛与少数民族代表

图3毛泽东与少数民族代表

图2拉萨3·14暴力事件

图1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

时下,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和艺术日益繁荣,现代银屏丰富多彩,体育事业日益走向世界……

A

19788

B

1987

C

1992

(年份)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答: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哪些教训?

答:

大跃进运动。

教训:

发展经济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3)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同时,请结合材料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

诵经典、唱红歌;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则于A点召开。

这次会议是哪次会议?

这次会议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

(请任举一例)。

(2分)

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衣食住行的变化:

(5)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方针?

(1分)

答: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结论是在年代尺上哪一点年份上提出的?

提出者是谁?

他在C点代表年份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贡献?

(3分)

答:

B点;邓小平;南方谈话。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一首经典歌曲《爱我中华》反映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和平相处的和谐中华。

材料二:

请问题:

图1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图2拉萨3·14暴力事件

图3毛泽东与少数民族代表

图4胡锦涛与少数民族代表

(1)新时期我国建立了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

(1分)

答: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

(2)西藏和平解放后,在西藏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以确保西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1分)

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近两年来拉萨极少数人企图将西藏从祖国分离出去,你怎样看待这些人的行为?

(2分)

答:

坚决反对。

西藏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和祖国其他各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

臧独分子应该立即放弃分裂活动,共同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同其他各族和谐相处

(4)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加快西部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实施了什么战略?

(2分)

答:

西部大开发战略

(5)为实现祖国统一,我国出台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请为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写一条宣传标语。

(2分)

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标语:

内容合理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即依托先进的科技寻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追求“理性的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发展。

请回答:

(1)请写出“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

(2分)

答:

1953-1957年

(2)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至少三项)(6分)

答:

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有何新的特点。

(3分)

答:

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理性的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

(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分)

答:

因为1978年底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所以说“是一个春天”。

这里的“春天”指改革开放。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

(2分)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2分)

答:

邓小平。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2分)

答:

“画了一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材料二:

2006年2月27日台湾领导人决定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适用,同时表示在条件许可时,会推动台湾公众制定新“宪法”。

材料三:

2005年4、5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这一系列访问为海峡两岸的进一步沟通送来了缕缕春风。

请回答: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

试以古代史上相关史实加以证明。

(至少举两例)(4分)

答: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2)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2分)

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

不对。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义务,我们青少年也不例外;我们中学生要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4)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一句心理话。

(2分)

答:

对台湾人民说:

回来吧,祖国人民欢迎你;两岸兄弟一家亲等。

对“台独”分子说:

分裂不得人心;“台独”没有和平;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等。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5年10月12-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载着两名航天员顺利完成飞天使命,令海内外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1)你知道两位航天员的名字吗?

请你写出两位航天员的名字。

(2分)

答:

费俊龙、聂海胜。

(2)请问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为什么让海内外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3分)

答:

作为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他乡或是异域,都会为中华民族的兴盛而自豪,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骄傲;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

(3)我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

(3分)

答: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广大科技人员努力钻研、探索;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改善了发展科技条件。

(4)请列出我国科技上巨大成就。

(至少举两例)(4分)

答:

原子弹爆炸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育成杂交水稻。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选自歌曲《东方红》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

(2分)

答:

毛泽东

(2)材料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