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234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9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三课时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生成问题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

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

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

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

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

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

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问题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

有什么特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⑴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

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

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2、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

最少量几条?

为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

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课件呈现)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

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头围厘米胸围厘米腰围厘米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五课时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

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

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

剪一段试一试。

并讨论:

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

你估计得怎样?

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

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估算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第四单元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

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

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

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

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

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

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

(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

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

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

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15盆花有没有摆完?

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

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

(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

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

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

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

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

还剩几盆?

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

23里面最多有几个5?

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余数)

 (4)尝试列式:

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

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接着板书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

如何列竖式?

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

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

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

(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

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

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

第52页的“做一做”。

(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

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

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

“猜猜看”。

 (课件呈现:

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

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二)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

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16()×6<254×()<23

47>()×6()×8<26

2、计算:

8÷4=45÷5=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

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0

自主探索,汇报结果。

(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

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

(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20

3………………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

[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P51。

“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

(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

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第3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15÷5=3(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除数

4、小组讨论。

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巩固新知内化提高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14÷7=[]B、14÷2=[]

15÷7=[]……[]14÷3=[]……[]

16÷7=[]……[]14÷4=[]……[]

17÷7=[]……[]14÷5=[]……[]

18÷7=[]……[]14÷6=[]……[]

19÷7=[]……[]14÷7=[]

20÷7=[]……[]14÷8=[]……[]

21÷7=[]14÷9=[]……[]

22÷7=[]……[]

23÷7=[]……[]

24÷7=[]……[]

25÷7=[]……[]

26÷7=[]……[]

27÷7=[]……[]

28÷7=[]

师:

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

(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

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

(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第4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四)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问题引入回顾再现(略)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4×7-28=34-5×6=4×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

(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

列式:

(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

(用竖式计算)

37÷449÷632÷5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

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2)33÷7=5…………2()

(3)63÷8=7…………7()

(4)5×6+4=34

6、当师傅。

(完成教材P54第6题:

有29片扇叶,

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

(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

彩带长多少厘米?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

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

还剩几个?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第5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55(例4)~~P56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55×872÷8

24–67×956÷749÷7

18÷342÷69×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

(自己先分分看)

师:

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

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5

6ˉˉ3ˉ2ˉ

30

ˉˉˉ2ˉ

答:

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

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

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培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整时、半时,二年级读写几时几分,时分的进率学习后的第三阶段:

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具体编排: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由于几次学习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每阶段都让教师比较头疼。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教学时注意串联前后知识,既复习巩固前知,又有利于新知学习。

B、注重直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乐学,易懂。

C、在教室里挂一面钟,随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D、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材中提到的地球1秒钟运行的路程、自行车1秒行进的路程、1分钟脉搏跳多少下等,以及教材中没有提到的:

关于时间的格言“时间就是知识、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诗句“一岁一枯荣”等)

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呈现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的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数秒”、商场的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