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251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docx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材料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1

《老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

“天行健”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释义:

谦虚亨通,阳气下行与地和万物相济,使万物得到光明。

阴气由低处向上行与阳气交会而获得其益!

乾阳之气亏损了才能增益,坤阴之气变化才能流转。

鬼神因为害怕盈满,所以能以谦虚来积福报。

(许多)世人却因贪求盈满而积恶报。

《论语》

3、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释义:

孔子说:

“观学后,时常练习,不高兴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恼怒),不是君子吗?

4、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义:

孔子说: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释义:

曾子说:

“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

交友是否守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练习了呢?

6、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释义:

孔子说:

“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就有正道啦,可以说是好学。

7、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释义:

孔子说: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8、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释义:

孔子说:

“《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思想没有邪恶。

’”

9、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释义:

孔子说:

“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

孔子说:

“重温过去,知道新知,就可以做教师了。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2

11、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开始知道;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什么都能听得;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不会超过界线。

1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释义: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13、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

孔子说:

“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智慧啊!

14、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义:

孔子说:

“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5、孔子谓季氏: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

孔子说季氏:

“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6、子曰:

“《关雎(j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释义:

孔子说:

“《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7、子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义:

孔子说:

“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8、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

孔子说:

“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9、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

孔子说:

“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20、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

孔子说:

“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的过失)。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3

21、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释义:

孔子说:

“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2、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孔子说:

“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所以称他为‘文’。

2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释义: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

孔子听说了,说:

“两次,就可以了。

24、子曰:

“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释义:

孔子说:

“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5、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

孔子说:

“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6、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

孔子说: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27、子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释义:

孔子说:

“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8、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

孔子说: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

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9、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义:

孔子说:

“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多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30、子在齐闻《韶(sháo)》,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释义: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

“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4

3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

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32、子曰: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

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3、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释义:

孔子说:

“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34、子贡曰:

“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

子贡说: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35、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

孔子说: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36、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义: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7、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释义:

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9、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ī)。

释义:

孔子说: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40、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释义: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5

一、志向·事业篇

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子罕》

释义:

①三军:

军队的通称。

②匹夫:

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释义: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3、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释义:

品德不好的人,心胸狭隘,考虑问题不够长远;才能不大的人,眼光浅薄,不能见闻广博。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释义:

骥:

良马,千里马;枥:

马槽,养马的地方。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

已,停止,衰减。

壮心,宏大的志向。

这里指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

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人老心不老。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

释义:

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6、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

富贵:

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

淫:

使······扰乱。

贫贱:

贫穷卑贱。

移:

使...改变。

威武:

威胁暴力。

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威胁暴力不能使之屈服。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释义:

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

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教育人们要放弃无谓的享乐欲,修身养性。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

释义:

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磨:

折磨。

坚劲:

坚定强劲。

尔:

那。

这句意思说:

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6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释义:

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13、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引自《盐铁论·制议》

释义:

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

 

14、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释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精神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的。

 

1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

 

16、好问,是好的。

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

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释义:

漫漫:

长。

修:

长。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将:

将要,还要。

求索:

寻找。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18、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鲁迅 

 

19、“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鲁迅 

 

2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释义:

跬步即是半步,走路时,抬一次脚为跬,抬两次脚为步,跬步形容很微小的距离。

意在奉劝世人积少成多,聚沙为塔。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7

二、读书·求知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

——孔丘引自《礼记·中庸·博学》

释义:

广博地学习它,周详地细问它,周密地深思它,明白地细辨它,忠实地施行它。

有不学的,学了没会不放手啊;有不问的,问了没懂不止问啊;有不思的,思了没得不绝思啊;有不辨的,辨了没明不停辨啊;有不行的,行了没成不止行啊。

人家一分努力能做到我用百分努力去做它,人家十分努力能做到我用千分努力去做它。

果真能这样行了呀,虽愚蠢一定聪明,虽懦弱一定刚强。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引自《进学解》

释义: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引自《训学斋规》

5、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6、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

释义:

道理从学习中懂得,因为书本上都有;勤奋学业才有长进,否则只有倒退。

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

8、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白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三、天才·勤奋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释义:

毫末:

细小的萌芽。

垒土:

堆土。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释义:

骐骥qíjì:

骏马。

驽马:

劣马。

锲qiè:

用刀子刻。

镂lòu:

雕刻。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8

《史记》

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

刀俎:

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释义:

师:

借鉴。

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释义:

短:

不足,长:

有余。

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

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

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

蹊:

小路。

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

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

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5、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释义: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释义:

东隅:

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

桑榆:

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喻最终。

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释义:

运:

运筹;帷幄:

军用帐幕;千里之外:

指战场。

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释义:

萧萧:

指风声。

易水:

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9、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释义:

烹:

烧煮。

走:

跑。

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的很快的狗。

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释义:

鸣:

动词,鸟叫。

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

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

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但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09

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释义:

不义:

违反正义的事。

毙:

死。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2、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左传》:

《石碏谏宠州吁》

释义:

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

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

3、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左传》:

《石碏(què)谏宠州吁(yù)》

释义:

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

4、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左传》:

《郑庄公戒饬(chì)守臣》

释义:

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

5、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gào)鼎》

释义:

国家的衰败,始于官吏不走正道。

官吏丧失德行,就是仗着恩宠公然收受贿赂。

6、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

释义:

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

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

7、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

《曹刿(guì)论战》

释义:

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第三次(士气)就竭尽了,对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方士气高涨,所以能赢。

8、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

释义:

辅:

颊骨;车:

齿床。

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

指命运紧密相关联。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释义: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0、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

《蹇(jiǎn)叔哭师》

释义:

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11、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左传》:

《郑子家告赵宣子》

释义:

鹿要死了是不会挑选荫凉的地方的。

小国为大国效劳,大国有恩惠,那小国还是懂得报答恩惠的人;大国没有恩惠,那么小国只好是被逼冒险的鹿了。

走得太快,就必然要走那些危险的地方,被逼急了哪里还能选择呢?

你们的命令无法理解极端艰难,我们也知道自己终究要灭亡了。

车埠高中高一经典诵读10

12、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左传》:

《王孙满对楚子》

释义:

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

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

13、《诗》曰:

“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

——《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

释义:

优优:

和缓宽大的样子。

百禄:

百福,百种福禄。

遒:

聚。

《诗经·商颂·长发》说:

“施政宽和,百福聚集。

”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

14、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祁奚请免叔向》

释义:

不弃仇:

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他的仇人解狐。

不失亲:

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的他的儿子祁许。

举荐外人不遗弃有仇的人,举荐熟人不遗漏亲人。

15、《诗》曰: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左传》:

《祁奚请免叔向》

释义:

《诗》说:

“有正直的德行,天下人都会顺从。

 

16、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诗》云: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有令德也夫!

——《左传》: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释义:

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

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

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

“快乐的君子,国家的基石。

”说的是有美德啊!

17、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