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改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273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doc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改总结.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doc

初中历史课改总结

段小利

八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重要的阶段,又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独具特色、至关重要的阶段。

所以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的探索必不可少。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如下几大特点:

一.“问题教学”成为主旋律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是教师满堂灌,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

课堂上为节省时间,教师很少提问题。

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时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都不同程度受到遏制。

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许多历史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每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不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

例如:

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就特别重视问题教学的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适量的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问老师、问同学。

同时学生还可以有选择地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了学生感悟历史的激情,是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升华。

二.探究式学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历史新教材每课后都有“活动与探究”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课上或课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探究学习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有“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

”。

第10课有“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

中国共产党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起了怎样的作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有“党中央为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昭雪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第11课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等等问题。

通过这些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

学习研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历史活动课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在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新课程实验课本中,每一册都有3节活动课。

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使同学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泼起来。

历史活动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历史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喜爱。

每学期我根据和班级学生情况,每个班有重点地准备和组织两次活动课。

每一次活动课后,我和同学们都及时总结得与失。

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历史活动课收获很大,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

历史活动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

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经验的积累,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渐成气候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运用到教学之中。

前几年,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用多媒体,平时教学基本懒得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能为历史学习提供更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发挥历史教学的更大效益,提供课堂教学质量。

现在,我们学校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

五.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发展又是历史教学的核心。

所以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老师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既提倡源于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

力争一本教材在不同学生眼中有不同的内容。

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断研究、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平时在课前五分钟,通过演讲历史故事,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让师生互动起来,不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介入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

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课教育的功能。

例如:

台湾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当我们学到《“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这一课时,就可设计“台湾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今年大陆要送台湾大熊猫?

”等问题。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

用历史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坚定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我觉得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设计多而平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

于是,出现了“问题教学法”。

但是有些老师一堂课提的问题太多,使学生应接不暇。

还有的老师设计问题太平淡。

比如:

“某某是什么?

”“某某在哪里?

”这一类问题。

这些问题学生只要看书就能找到答案。

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没有探究,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没有拓展。

达不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问题是否难易适当,贴近学生年龄特征,体现“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理念。

二。

合作学习走形式,实效不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与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于是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蔚然成风。

但有时却实效不大。

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时,离新课结束还有5分钟时,我设计了一条课后拓展题:

“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组织同学们按4人小组合作探讨,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

他们讲的都不错,好像效果很好。

可是课后我和同学们交流时,却听说有许多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讲了与中心问题无关的闲话时,我感触很深。

开始认识到讨论时一定不能走形式。

要密切关注全体同学的动向。

三。

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新课程理念提倡赏识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要以鼓励为主。

于是老师们就不分好坏地评价学生“很好”、“不错”、“对”。

其实这样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

我们不能千遍一律地对待。

在历史教学中,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也应该活泼、多样,有针对性。

如可以说“你的发言有独到见解”,“你善于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见多识广,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很了不起”。

此外,多鼓励并不表示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缺点不指正。

以上所说,只是我的一管之见。

还望各位专家和各位同仁给予斧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