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2748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x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

—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

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

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

臭氧层

 问题:

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

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

太阳辐射能

地面

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地面与大气热交换

长波辐射热交换—地面有效辐射一

感热输送(传导;对流乱流)—

潜热输送—

意义:

地气热交换——气圈和其它圈层相互耦合的重要过程

2、热交换过程不同,控制因子也不同(天文条件、地面性质、干湿条件),地面对大气的供热状况,物理过程差异也就很大。

有:

地带性——纬度差异

非地带性——海陆等差异

3、模型化:

辐射差额方程及热量平衡方程

4、大气中几种微量成分的又一影响——大气的温室效应

二、大气中“气块’的温度变化——受制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在大气中表现为:

1、外界(地面)供热可引起气块温度非绝热变化

2、气块垂直运动中气压变化可引起气块温度的绝热变化,变化率为

(水气参与时)

3、个别气块变温过程

三、“局地”气温变化由气块水平及垂直运动中引起的气块置换引起

1、包含有水平平流,垂直运动及气块非绝热变化三部分,各部分控制因子及作用各不相同

2、模型化——局地变温方程

四、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

)与气块垂直运动时的温度变化(

1、气温垂直分布与气层静力稳定度——重力场对大气行为的又一影响

2、大气静力稳定度对大气垂直运动、垂直热输送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3、整层气层抬升时,可能发生变化——气层的位势稳定度

五、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深受地面条件影响

具有地带性及非地带性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

六、结论

由太阳——地面——大气的供热过程,大气最终获得的加热,加热率各处各时各不相同,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及周期性、非周期性差异。

 

问题:

大气圈中各处受热不同形成了气温分布不均,它对气候系统的进一步影响的物理过程。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气候系统中水圈与大气圈水交换的实现与影响的物理过程

水是地球上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三态并存的物体,在相变中伴随有能量、天气、水循环等过程

一、水出入大气的物理过程

1、基本判据E-e>0

2、地面蒸发快慢与气象条件——温度与水汽扩散的快慢(风及稳定度)

3、凝结——地表与大气中凝结的基本条件:

降温

大气中:

绝热上升冷却过程——云

地表层:

非绝热冷却过程——雾等

二、由水汽——云——降水

1、水滴凝结与增大过程——人工干预的可能性

2、上升运动形式云形降水性质

3、全球降水分布与垂直运动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二

——加热不均及地球旋转对大气运动状态的影响

一、大气中气压分布不均并随时间而变化

气压差是推动空气块运动的基本动力

1、分布不均的量度——气压梯度,因大气层结性又可分为:

垂直气压梯度(很大):

意义:

在重力场下形成,因此与重力有关,基本上与重力相平衡

模式化:

静力方程

应用:

压高公式——气压随高度降低快慢与温度关系最密切。

水平气压梯度(很小):

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为气块水平运动基本动力

2、分布不均的总体效应——形成了空间气压系统

气压系统的直观表示——等压面或等高面(基本等效)

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各处均需满足静力学条件,因此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主要与温度分布有关。

分析结构的要点是系统的温度场配置——可分成对称(浅薄、深厚):

不对称(大多数)系统

二、大气中气压不断变化

——大气质量的重分配——大气运动不息

垂直气压差异的形成——重力

水平气压差异的形成——大气加热率不同以及空气的运动

1、因子分析——为什么会重新分配

热力因子:

大气水平局地受热不均——水平密度差——水平气压差

动力因子:

空气运动中形成质量辐合辐散:

密度平流(冷暖平流);

垂直运动。

(仅影响空中气压变化)

2、过程:

三、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旋转地球对运动特征的影响

1、基本规律:

牛顿定律

但描述运动与坐标选取有关

旋转坐标系(地球上的观察者)中的惯性力——正确认识地转偏向力、离心力(扩展的牛顿定律)

2、旋转坐标系中的几个平衡运动——气压场与运动场关系的建立

自由大气中:

——地转风关系(两力平衡时)

摩擦层中:

——修正的风压律(三力平衡时)

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实际大气十分接近——大气运动处于准动态平衡中

3、在静力平衡条件下,水平气压场结构随高度因温度分布不均而变

地转风关系也随之变化——热成风

四、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处于气候系统的动态平衡之中——经历各种时空尺度

2、综合的平均状态和瞬时状态——气候与天气

3、瞬时状态处于各种时空尺度(层次)的高度扰动中——由非线性的气候系统所决定(具有稳态与突变,敏感于初始条件等特征)。

五、结论

l、大气整体性的表现——温压场与风场的统一

摩擦层中风的变化

2、问题:

大气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天气系统

——气候系统的短期过程

一、大气运动的内在过程与统一——旋转地球大气在非均匀加热地表特征作用下的表现形式——大气环流

1、观测事实——从各个角度看大气环流——用二维图表现三维运动

2、进一步认识大气环流的形成与特征

二、大气环流与大气圈中热量及水分平衡

1、大气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加热率的差异驱动了环流,环流又以各种形式输送差异——热量与水分等。

大气环流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中——准动态平衡

例:

高低指数的循环

2、环流形成了大气水分分布的地带及非地带性分布、及水分循环

三、大气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与过程

1、瞬时大气环流变化的扰动与涡旋结构——大中小尺度与中长期天气过程

2、气团与锋——扰动热力特征的非均匀性

扰动特征之一——热力分布的不均匀性——气团与锋

1)大气的热力属性直接从下垫面获得。

热力过程:

Fo、P、LE

主要控制因子:

稳定度

2)在合适的环流以及地表条件下,形成均一或非均一大气。

气团的定义、迟盛和变性

3)气团间低压辐合区形成温度对比明显、上升运动剧烈的向冷区倾斜狭长界面——锋面,锋面特征(不连续、上升运动等)

4)形成独特的锋面天气

5)两种分类观点:

气候的(宏观、战略的)——注重源

天气的(战术的)——注重后果

分别适合于不同的研究场合

扰动特征之二——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波动与涡旋——气旋、反气旋,槽脊

1)以环流的纬度地带性环流为背景:

(地球旋转与高低纬热交换产物)

地面——辐合与辐散带——以PP及ITC2为背景的低压与其间的高压带,分为不同类型高空——西风带与东风带——西风与东风扰动

2)热力结构:

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系统

3)均为GC的成员,扰动发展中伴随有输送动量、热量

3、中高纬天气系统与过程——流场非均匀性——扰动特征之一

西风带上的扰动——以西风带为背景

锋面气旋(温带气旋)

1)极锋活动区上扰动的发展——锋面上冷暖空气相对扰动而形成——伴随不对称结构的低压涡旋的形成与发展

2)锋面气旋的发展与西风槽(槽前垂直环流)发展相关联[热力、动力作用]

3)锋面气旋=天气二槽前上升+冷暖锋+低压辐合上升+大风——表现为逗点云系的发展为涡旋云系

4)温带气旋过程也是能量释放及南北交换过程

5)我国锋面气旋活动特点与锋面活动一致;如春夏多,两个活动带

移动性冷性反气旋与寒潮

l)地面移动性反气旋与高空槽后环流相结合

形成于槽后(冷平流;辐散;辐射冷却)

天气为高压前部冷锋后部暖锋

活动也与槽相联系

2)常与锋面气旋成对活动:

槽前(高空辐散、暖平流、上升运动)、槽后

(相反);移向东北、东南;冷锋上、冷锋后;

也是极锋区南北热交换的基本成员

3)寒潮天气过程——极端的冷性反气旋活动过程

引起大规模冷空气南侵的天气过程(东亚大型过程)

前提——有冷空气的积累(酝酿)期,高指数期

实现——爆发期(突变),向低指数转换,形成寒潮天气:

降温、大风、霜冻等

结果——环流大调整,建立东亚大槽(长波),完成冷暖南北大交换

路径与活动——受引导气流支配

高空天气系统-槽脊与涡旋

1)西风带上的大型扰动(行星尺度)

a大气长波:

大、长、慢(比较短波)

是短波活动背景

与大型天气过程联系(如南北交换)

长波与气旋族-长波槽前PF上首尾相联的一系列气旋

b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长波发展变形而形成的大型闭合涡旋系统

冷暖交换中向北突出的孤立的暖气团-阻塞高压(对称)

向南突出的孤立的冷气团-切断低压

建立与崩溃多与环流大调整联系

维持时是GC的稳定因子(影响到不是直接控制的地区)

c极涡与极区冷中心对应,位置、强度影响GC

2)西风带中型扰动(中下层)

a短波槽小、短、快

移动性,不对称槽前逗点云系,是直接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主要西风带系统

发展时常诱导地面锋面气旋及冷性反气旋发展

b切变线气旋性风场不连续线,形成于不同性质对持的高压间,表现为东西向稳定的云雨带

c冷涡中尺度低值系统,与上下层联结时常沿切变线移动发展——暴雨团

小结:

西风带是扰动活动带,天气变化多,地面以极锋上的锋面气旋,活动性高压为主,高空以槽脊波动为主。

扰动性质多与冷暖空气交汇位能释放有关,所以多为不对称结构。

扰动形式:

波、涡、切变。

 4、低纬天气系统与过程——流场非均匀性——流场扰动特征之二,热带辐合带上的扰动

热带天气系统的环流背景(与中纬比较)

1)大气水热源(面积、海洋大,显热、潜热输出大)

2)地转参数小,非周期不明显

3)温度差异小,潜热能为主

4)以副热带高压及热带辐合带为背景

副热带高压——副热带地区行星尺度大型动力性高压

1)形成于Hadley&Ferrelcell的下沉区:

分布与脊线位置——副热带地区多中心、带状性质——动力性结构——暖性,深厚、稳定天气——与东西风带相作用——

形成晴一片,雨一线的天气分布——表现为副高卫星云系

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半年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成员

季节性进退(强度位置)——形成我国雨带和各地雨季,及盛夏干旱

多年变化——气候振动与异常,如旱一片,涝一线

短期变化——与周围系统相作用,形成天气过程及异常

热带天气系统

1)ITCZ——两半球间Hadleycell低压上升区内的气流辐合带

a,依距赤远近表现为:

赤道附近——信风槽;远离赤道——季风槽

b,湿热、不稳定对流天气为主

c,季节性摆动与非周期活动

天气——热带云团、热带扰动源地

气候——水、热源,形成热带雨林、干湿季气候

2)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强低气压涡旋(天气尺度)

a,形成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b,结构独特——具有暖心的排气管式涡旋热机——形成影响沿海灾害性天气

c,形成取决当地条件。

基本条件——能量;启动:

旋转:

通风

d,移动受周围气流牵引

e,消亡——断能(北上、登陆)

3)热带云团——卫星云图上表现的密集的对流扰动云群

活动在ITCZ:

季风低压:

暖季高原上

4)其他:

季风槽北进时形成的季风低压:

东风上的波动等

5、中小尺度系统——流场扰动特征之三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特征

1)尺度小,但水平梯度大,垂直速度大,所以天气变化突然

2)时间短,但加速度大,所以变化激烈,能量集中,强度大

3)多为不稳定对流天气,非静力、非地转,易形成灾害

4)多依附于一定大尺度环境,释放能量

对流天气系统

l)雷暴——与积雨云联系的天气(放电、阵雨、大风)

a,在不稳定气层中突发增展的强对流——具有自我消散机制(生命短)

b,水汽充足的不稳定气层中(能)+冲击启动(动力、热力)——季节、地域

2)强雷暴——超级积雨云

a,强风暴-超级对流单体-云体倾斜形成自我维持机制

范围大、生命长、天气剧烈

b,雹线-多个超级单体组成的强对流活动线

c,龙卷风-强风暴云体中孕育的小尺度漏斗状强涡旋(旋衡风)

暴雨(天气过程)——夏季风时期灾害之一

1)我国大暴雨特点

强度大;持续长:

在一定的天气背景下,可由多种中小尺度系统引起:

2)形成

大尺度背景

各尺度相互作用

由中小系统直接形成暴雨

物理条件与对流系统不完全相同

其他:

灾害性天气—天气系统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影响与气候过程

一、气候系统的完全描述

1、组成特征:

敏感性与稳定性

2、能量守恒:

太阳辐射能分布基本格局——天文气候

3、气候过程及其时间谱:

天气——气候——气候系统

二、海气相互作用(热交换过程为主)

——气候系统基本过程之一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器及稳定因子

2、海陆对大气加热的周期变化——季风

3、海陆对大气影响的综合表现——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

4、海洋中热力非均匀分布——冷暖洋流对气候特征的进一步影响

三、冰雪圈与冰雪覆盖过程

——气候系统基本过程之二

1、冰雪覆盖区特征及其重要性

2、海冰、大气与海水的相互耦合

四、地形起伏对大气圈层的影响:

陆面过程

——气候系统基本过程之三

1、热力作用对辐射与气温的影响

2、动力作用之一:

3、动力作用之二:

降水与地形

五、小气候下垫面局部特征

——区域性陆面过程在边界层的耦合过程,圈层相互作用的微物理过程

1、小气候概念

2、昼夜间能量——物质交换过程

3、地气间局部耦合及其影响:

土地荒漠化

 

第七章              气候带及气候型 

整体性与差异性、共性与个性、综和性与地域性

——认识与研究气候系统与气候环境的基本观点之一

一、气候带型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水分和热量)

2、几种分类方法,热量、水分差异和地带、非地带性差异的统一。

二、低纬气候带

——热量充沛,受地带和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水分条件差异悬殊。

三、中纬气候带

——热量、水分条件都有差异。

四、高纬气候带

——温度低,水分含量都不大,热量条件差异起主要作用

五、垂直气候带

——同一地点因高度差异引起的热量和水分差异,没有纬度地带性差异的影响。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史实:

不同周期、不同强度和尺度的渐变与突变

1、地质历史时期

2、历史时期

3、近代时期:

20世纪的突变

4、气候跃变现象

5、海洋或大气异常变化——引起气候异常变化

二、气候系统的变率气候系统的敏感性及稳定性

1、太阳辐射日地作用气候系统的外部输入的影响

2、气候系统内部相互作用

下垫面条件

大气微量气体成分:

CO2温室效应

O3臭氧空洞

火山灰阳伞效应

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

土壤水体与大气相互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有意无意的改变了气候系统的某些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