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28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赵云稻纵卷叶螟Word格式.docx

水稻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田面积常年在73万公顷以上,占耕地面积的41.5%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2﹪。

水稻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高低。

研究贵州省主推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目的主要是要通过研究省内主推的五个水稻品种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因素对稻纵卷叶螟取食的影响,探究其抗耐性机制,从而总结出快速测定新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耐性的方法,为培育具有抗虫优良性状新品种撰选亲本和为生产上实现综合治理稻纵卷叶螟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意义

本实验从研究贵州省主推水稻品种与稻纵卷叶螟取食选择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出发,通过研究比较五个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抗耐性差异,比较五个水稻品种叶片的物理性状差异、植株体内各化学物质含量的差异对不同品种的抗耐性影响。

从理论上阐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为害的抗耐性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水稻品种耐稻纵卷叶螟的筛选技术,并为制定合理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取食选择性方面来说)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

e)],又称纵卷虫、刮青虫、白叶虫、小苞虫,属鳞翅目螟蛾科[Pyralididae]。

稻纵卷叶螟原是稻田中间歇性、局部性害虫,后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品种的变更、肥水条件的改善,从1966年起全国范围内其为害程度明显上升,1972年以来,曾多次大发生,已成为我国稻区的一种常发性主要害虫。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各稻区皆有分布和为害,但以南方稻区发生量大,受害重。

在我国,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减产2~3成,重的达5成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此外稻纵卷叶螟还能为害粟、甘蔗、玉米、高粱、小麦等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

随着稻纵卷叶螟危害的逐渐加重,各国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从1913年到1985年,国外共发表有关纵卷叶螟的文献250余篇,绝大部分集中在70年代和80年代。

国内从50年代以来共发表文献200余篇,50年代和60年代共7篇,70年代63篇,80年代前6年已发表130多篇。

研究内容虽然涉及很广的范围,但也有明显的集中趋势,纵观国内外对稻纵卷叶螟的研究,国外在抗性鉴定、抗性育种、转基因抗虫水稻等方面研究得深入扎实。

国内则在迁飞、测报、生物防治、生态学习性等方面有着骄人的成绩,对稻纵卷叶螟的研究早期侧重于生物学特性及地方发生规律调查,近年则集中研究利用雷达技术测报其迁飞动态;

利用GIS系统科学评估测报其发生危害情况;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型抗虫水稻等。

1国外研究现状:

1.1抗性品种的筛选和培育:

至1989年,国外共筛选出抗稻纵卷叶螟的水稻品种(品系)255个[1-5],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10多个[6-8],其中部分品系(种)已经作为抗性育种的亲本。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Inter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已培育抗或中抗稻纵卷叶螟的改良繁育系14个[9]。

1993年,Fujimoto等成功的获得了转Bt基因水稻,之后又相继获得了由不同类型的Bt杀虫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植物或动物源凝集素基因转入形成的一系列对靶标害虫控制效果显著的转单价或双价抗虫基因水稻[10-21]。

1.2生态学特性研究:

日本Sato,T(1978)报道,在17~30℃,各虫态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适温范围为20~25℃;

气温下降到10℃,灯诱成功率减小,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5℃、12.2℃、14.2℃,有效积温分别为57.1、203.7和82.2日度[22]。

这些与我国多个单位试验结果相近。

2国内研究现状

2.1预测预报的研究:

预测预报是国内外都比较关注的课题之一,特别是迁飞规律的揭示,使预测预报更向前发展了一步。

目前国内不少地方开始了稻纵卷叶螟的数量预报的尝试,建立了不少简单的经验模型。

个别单位已把电子计算机用于稻纵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模拟和预测预报,用计算机分析了生命表资料。

2.2迁飞规律的研究:

在我国,以张孝羲、耿济国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对稻纵卷叶螟展开了全面性的研究调查。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全国多个单位组织协作在稻纵卷叶螟的越冬北界、起飞输送、输送、降落的天气条件、迁飞区域的划分、迁飞的异地预报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研究工作,基本摸清了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的迁飞规律、发生情况、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整体情况[23]。

在2007年7~9月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期间,曾利用多普勒昆虫监测雷达在南京市浦口区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迁飞活动进行了监测,且结合大气风温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空中飞行参数和种群迁飞动态[24]。

2.3稻纵卷叶螟种群周期性涨落的原因的研究:

有关近年来稻纵卷叶螟致种群周期性涨落的原因,很多学者从虫源基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品种演变及与生育期吻合性来分析。

但传统的耕作制度、品种及水稻适宜生育期与稻纵卷叶螟的吻合分析很难得到普遍满意的解释。

虽然这期间耕作制度、品种更换,也能大致在中小尺度空间找出其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相关性。

但总体说近几年耕作制度并没有大范围实质性变化。

在耕作制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也有学者从气候条件分析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25]。

2.4稻纵卷叶螟危害特性的研究:

稻纵卷叶螟主要以幼虫危害叶片。

成虫随风雨迁入落地后,白天一般隐藏在生长茂密隐蔽、湿度较大的稻田里,或栖息在山坡、沟边、小山上的杂草、灌木丛中,晚上飞至稻田产卵。

由于成虫喜食花蜜及蚜虫分泌的蜜露,产卵有明显的趋嫩绿性,因而附近蜜源越多、越是生长嫩绿繁茂的稻田,虫量越大,危害也越严重。

卵孵化成幼虫后,在水稻叶尖或叶片中上部吐丝连叶成筒状“虫苞”,躲在虫苞内取食稻叶的表皮及叶肉,使稻叶呈花白色条斑,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年份,受害严重的稻田,全田虫苞累累、一片花白,水稻因后期缺乏光合营养,空壳率明显增加,千粒重下降,特别严重者甚至成片绝收(熊飞,2009)。

2.5稻纵卷叶螟防治研究进展研究: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当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但对自然天敌的保护,应有足够的重视。

使自然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发生与为害起更大的抑制作用。

赖凤香等(2001)研究了杭州地区罔间稻纵卷叶螟对不同组分雌性外激素的趋性,发现具有闩本种群雌性激素的性诱剂对雄性稻纵卷叶螟的诱集效果好,其它性诱剂与之相比差异显著。

王方海等(2000)对稻纵卷叶螟的寄生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畸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畸形细胞在寄生蜂战胜寄主和成功寄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6抗性品种的筛选和培育:

我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田间抗性品种的筛选及抗虫机理研究,并开展了利用杂交或诱发突变选育抗性品种的研究,在实验中获得了大量抗稻纵卷叶螟的水稻品系(品种)。

于1992年,开始水稻基因图谱的研究,并建成了我国水稻全基因组BAC文库,获得许多抗虫害基因水稻,例如粳稻京引119的转基因植株B3和B4。

199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地获得了转Bt基因杂交水稻(舒庆尧,1998)。

福建省农科院成功培育出纯合、稳定遗传的110多个高抗虫性转基因水稻株系,这些株系在高虫口密度的情况下,对鳞翅目害虫具高抗性。

江苏省农科院在1000多份调查材料中获得了一份能够稳定遗传的高抗稻纵卷叶螟晚粳稻材料(景德道,2005)。

3稻纵卷叶螟在贵州省发生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稻纵卷叶螟在贵州省每年发生四至五代,第三代为主害代,从90年代中期开始,稻纵卷叶螟发生代数增加,每年由北向南发生5~6代,第三、四代为主害代,发生盛期长、落卵量大、存活率高、自然为害重,在我省不能越冬,初次虫源由外地迁入,根据研究表明我省第一、二次虫源均来自我国大陆以南地区,经海南、福建、广东、广西迁入我省。

受到气候、虫源充足、食料适宜等条件的影响,贵州全省稻纵卷叶螟发生严重,特别是在一些低海拔地区。

按发生程度和重发频率,全省可氛围重发区、间歇重发区以及轻微发生区三个大区。

省的东部、黔南的大部为我省稻纵卷叶螟常年重发区;

间发区主要在省的中部地区;

省的西北部、背部、西部以及西南部部高海拔地区属于轻发区。

根据大田调查、雌虫解剖、灯光诱测、高山网捕、食料及气象条件综合分析,我省稻纵卷叶螟各代虫源性质是:

一、二、三代以迁入为主,四代在南部及低海拔稻区以本地虫源本地繁殖为主,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有部分补充迁入虫源,第五代本地虫源羽化后大部分向北迁出,第六代以后为南迁及回迁过境虫源。

少数年份部分稻区第四代也会以迁入为主。

主要虫源分别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和5月下旬至6月下旬从南方随西南气流迁人我省境内,先后形成第2代和第3代。

早稻以第2、3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重;

晚稻则以第5、6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撅(张孝羲等,1995)。

贵州省多数地区种植单季稻,少数地区种植双季稻,贵州省内水稻播种的时节多在在4月中、下旬开始,因此在这一时期前迁入蛾为无效虫源。

4.发展趋势和防治研究的预测:

稻纵卷叶螟的研究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田间管理技术的发展,虫体的各项生理特性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从最早期的研究至今,基础理论的研究呈减少趋势,现在的研究更强调实际的防治方法的探索。

但是基础的理论研究是综合防治开展的理论支持,如果一味的沿用旧的成果,那么将大大局限防治方法的创新。

因此,稻纵卷叶螟的研究趋势应该是基础规律研究和前沿防治方法探索同步开展的,这样才能用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治理稻纵卷叶螟,将其控制在生态学最恰当地位,为经济领域带来最小的损失,从而为人们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

1985年阿维菌素作为农药投入市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阿维菌素,截止目前,我国阿维菌素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从而使阿维得以大量使用。

近年来,阿维菌素大量推广在水稻上,08年达到一个高峰,含量也由原来登记的1.8%-2.8%-4%一直到现在的5%高含量。

由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毒理专家研究提出阿维菌素与辛硫磷的复配剂,防治效果优于单剂。

正因如此,市面上阿维菌素与辛硫磷的复配剂将会是09年抗性卷叶螟防治的新生力军。

这就不难解释,现在市场上香港园田出品的铁除定(阿维·

辛硫磷)在市场销售火爆现象,据有关消息,该产品于5月上旬,销售已突破二千万。

而目前大部分阿维菌素剂产品处于停滞状态,比去年同期下降严重。

综上所述,未来几年卷叶螟防治趋势必然将由单剂转为复配剂。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一)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

1、田间稻纵卷叶螟的采集。

2、贵州五个主推水稻品种的培养。

3、水稻物理、生化性状的研究:

主要有叶片含糖量的测定:

主推水稻叶片硅质细胞的测定;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叶片叶脉间距和叶片维管束间距的测定;

游离脯铵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对各种主推水稻品种叶片取食面积的测定等。

(二)关键问题

1、在测定过程中各个重复的影响因素要尽量保持一致。

2、如何解决在实验条件下,多代繁殖卷叶螟为实验保种。

3、如何减小各重复实验之间的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实验路线: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技术和学术指导力量强。

实验设备齐全,已经具有饲养稻纵卷叶螟和试验的条件及设备,如人工气候实验室、人工气候箱以及解剖镜、生物显微镜、分子实验室等为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1、叶片含糖量的测定:

a.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采用葸酮比色法,用80%酒精水浴中提取,离心,取上清液经蒽酮试剂显色反应后在620nm下比色。

b.还原性糖含量的测定:

采用间苯二酚比色法,用80%酒精水浴中提取,离心,取上清液经间苯二酚试剂显色反应后在620m下比色。

2、主推水稻叶片硅质细胞的测定:

切取不同水稻品种相同部位中同一生长时期的叶片,加适量乙醇(70%),并置于震荡器中常温震荡3h褪绿,最后在苯酚中煮至透明后取出,剖去上表皮和叶肉,把剥下的下表皮剪取一小块,制成水封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向外突出如齿或成刚毛状的硅化细胞并计数不同叶片相同部位10个以上视野中的硅化细胞数,重复3次。

3、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利用便携式叶绿素仪(型号:

Spad.502:

厂商:

美国Spectrum),在同一时间同一光照下,测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叶片在两种波长下以光学浓度差的方式来确定叶片当前的相对叶绿素的数量。

4、叶片叶脉间距和叶片维管束间距的测定:

制作切片玻片,利用照相显微镜拍照直接测量。

5、游离脯铵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a.游离脯铵酸含量测定:

制作脯氨酸标准溶液标准曲线,从标线中查出测定液中脯氨酸浓度,计算样品中脯氨酸含量的百分数。

b.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称取一定量叶片,加入一定适量的缓冲溶液,在冰浴中研磨,匀浆,离心,取上清液,测定等。

6、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对各种主推水稻品种叶片取食面积的测定:

利用同一龄期幼虫取食叶片后将叶片放入显微镜下测量。

7、叶片蜡质含量的测定:

随机取各品种水稻叶片,剪碎,称2.0g,放入烧杯中。

加入30ml氯仿在常温中浸泡30秒,再将其放入含30ml氯仿的60度水中预热30秒,将提取液过滤至已称重的烧杯中,放人通风橱中至氯仿挥发完毕,再称重,重复3次。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2009年4月-2009年6月:

研究贵州省主推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

2、2009年5月-2009年8月:

研究贵州省主推水稻品种叶片物理性状及生理生化性状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3、2009年9月-2009年11月:

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处理、为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做准备。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CroftB.AResponseofarthropodnaturalenemiestoinsecticides.1975,20:

285-336.

[2]NemotoH.K.,OnoH..Enhancementoftheintrinsicinducedbythetreatmentofthediamondbackmoth(Plutellaxylostella(L))withsublethalconcentrationofmethomyl.Jpn.J.Appl.Entomol.Zool.1984,28:

150-155

[3]CheiliahS.ThefactorofbrownplanthopperresurgenceproceedingoftheFAO/IRRIWorkshoponJudiciousandEfficentUseofInsecticidesonRice.1984,107-114

[4]HeinrichsE.A.,Fromthesecondarypesttothemainpest:

anexampleofresurgencearousedbyinsecticides.Protec.Ecol.,1984,7(2/3):

201-208.

[5]MuckenfussA.E.,ShepardB.M.,FerrerE.R.NaturalmortalityofdiamondbackmothincoastalsouthCarolina,Indiamondbackmothandothercruciferpest,Proc.oftheSecondImernationalWbrkshop(N.S.Talekared).AVRDC,Taiwn,1992,27-36.

[6]VorleyW.T.Theresurgenceofriceplamthopperwasrelativetothedeathofspiders.Inter.Rice.Resea.Newsl.,1985,10(5):

l9-20.

[7]DinrichV.,StreiberrtP.,BatheP.A.Anoldcasereopened:

mitestimilationbyinsecticideresidues.Environ.Entomol.1974.3:

534-540.

[8]DittrichV.,HassanS.O.,ErnstG.H.DevelopmentofamewprimarypestofcottoninSudan:

Bemisiatabaci,thewhiteny.Agric.Ecosyst.Environ.,1986,17:

137-142.

[[9]DittrichV.Resistanceandhormologosisasadrivingforcebehindpestoutbreaks.In:

RationalPesticideUse:

ProceedingoftheNinthLongAshtonSymposiu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7,168-18l.

[10]FujimotoH,ItohK,YamamotoM,etal.InsectresistantricegeneratedbyintroductionofaModifiedδ-endotoxinGeneofBacillusthuringiensis.Bio/Technology,1993,11:

1151~1155.

[11]NayakP,BasuD,DasS,BasuA,GhoshD,RamakrishnanNA,GhoshM,SenSK.TransgeniceliteindicariceplantsexpressingCry1A(c)δ-endotoxinofBacillusthuringiensisareresistantagainstyellowstemborer(Scirpophagaincertulas).ProcNatlAcadSciUSA,1997,94:

2111~2116.

[12]DattaK,VasquezA,TuJ,TorrizoL,AlamMF,OlivaN,AbrigoE,KhushGS,DattaSK.Constitutiveandtissue-specificdifferentialexpressionoftheCry1Abintransgenicriceplantsconferringresistancetoriceinsectpests.TheorApplGenet,1998,97:

31~36.

[13]DuanXL,LiXG,XueQZ,AboelsaadM,XuDP,WuR.TransgenicriceplantsharboringanintroducedpotatoproteinaseinhibitorIIgenearensectresistant.NatBiotechnol,1996,14:

494~498.

[14]XuD,XueQ,McElroyD,MawalY,HilderVA,WuR.Constitutiveexpressionofacowpeatrypsininhibitorgene,CpTI,intransgenicriceplantsconfersresistancetotwomajorricepests.MolBreed,1996,2:

167~172.

[[15]RaoKV,RathoreKS,HodgesTK,FuXD,StogerE,SudhakarD,WilliamsS,ChristouP,BownDP,PowellKS,SpenseJ,BharathiM,GatehouseAMR,GatehouseJA.Expressionofsnowdroplectin(GNA)inthephloemoftransgenicriceplantsconfersresistancetoricebrownplanthopper.PlantJ,1998,14:

469~4778.

[16]SunX,WuA,TangK.Transgenicricelineswithenhancedresistancetothesmallbrownplanthopper.CropProt,2002,21:

511~514

[17]ChengXY,SardanaE,KaplanH,etal.Agrobacterium-transformedriceplantsexpressingsyntheticCry1A(b)andCry1A(c)genesarehighlytoxictoyellowstemborerandstripedstemborer[J].ProcNatiAcadSciUSA,1998,95:

2767~2772.

[18]ShuQY,YeGY,CuiHR,etal.TransgenicriceplantswithasyntheticCry1AbgenefromBacillusthuringiensiswerehighlyresistanttoeightlepidopteranricepestspecies.MolBreeding,2000,6:

433~439.

[19]WeiJW(卫剑文),XuXP(许新萍),ChenJT(陈金婷),etal.ResearchonimprovingriceresistancetothepestbyBtandSBTIgenes.ChinJBiotechnol(生物工程学报),2000,16(5):

603~608.

[20]ZhuZ(朱祯).Researchanddevelopmentofinsect-resistancetrans-genicrice.BullChinAcadeSci(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5):

353~357.

[21]JiangGH,XuCG,TuJM,etal.Pyramidingofinsect-anddisease-resistancegenesintoaneliteIndica,cytoplasmmalesteril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