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294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导游欢迎词大全Word格式.docx

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

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

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

而忙于炼丹,全然无暇顾及。

因此六碑空空如也。

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无字,嗣皇帝们也就乐得不写了。

加上明中叶后,皇帝多无成就,如不粉饰,则不能立碑;

如加以粉饰,又有违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

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

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随从举行祀礼大典的地方。

凌恩门位于凌恩殿前。

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曾遭破坏。

到乾隆年问,乾隆帝为笼络人心,进行了恢复性修整。

就地取材将其缩为面阔五间的殿宇。

后又遭破坏,因此今天就只有遗址了。

明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展览室。

南侧为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为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两位皇后的随葬品。

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修饰,故它和宝城始终未遭严重破坏,以至成为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好的建筑。

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

二字。

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明"

二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坟头,称为宝顶。

宝顶下就是地宫了。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

1955年10月,吴晗,郭沫若,范文谰,邓拓,矛盾等人上书国务院建议开挖明陵,经中央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赵其昌,白万玉分别任正副队长。

1956年5月l9日,正式开挖定陵。

首先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挖第一条深沟。

挖掘中发现了定陵的隧道门"

,其内藏有一块石碣,上刻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刚前皮"

由于种种原因,隧道门"

没有从外面打开,因此这块石碣也就是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是在打开地宫后,整理隧道门"

时才被发现,致使错过了打开定陵的极好时机。

1956年7月6日,为减少挖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定陵挖掘委员会的队员们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挖第二条探沟,然而却一无所获。

挖掘工作受阻。

随着探沟的拓宽,9月2日,民工栾世海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字样。

吓鼐认为这是打开定陵地宫的钥匙,故成为挖掘定陵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文物。

之后不久,考古队员们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在第二条探槽西侧,与其垂直,隔开两米处,对准宝顶的地下中心方位,开挖第三条探槽。

终于l957年5月19曰,找到了金刚墙的封口,并于当年9月19日,拆开了金刚墙上封砌成圭"

字型的城砖。

l957年10月5日上午,赵其昌等人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

移开,就这样打开了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大门。

经发掘证明,定陵地宫没有暗箭伤人的机关,没有活人殉葬,也没有被盗。

定陵整座地宫均采用石料发券的建筑手法,可谓是一地下无梁殿"

地宫深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是陵墓中最主要的部分,且由前,中,后和左,右五个厅组成。

前,中,后3殿间各有一道结构相同的石券门,皆用汉白玉雕成。

横置在门扇上的青铜管扇重达l0吨,牢牢地衔住门枢,使得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故纵然汉白玉石门看上去很笨重,在如此这番布置下,照旧可以开闭自如。

关门后又用一块自来石"

由内而外地将门顶住,这样一来使得从外面开门就困难多了。

地面采用金砖"

铺地。

中殿左右两侧有两条甬道,分别通往左右配殿。

甬道也装了石门,使用石料是青石,形式和前殿一样,但做法较简单,且比前殿略小。

中间的棺床用汉白玉垒砌而成,金砖铺面。

地宫内帝后的陵寝建筑,无论是券门的高度,通道的宽度,棺床棺椁的规格等,差异都较悬殊,生动体现了中国封建礼教男尊女卑观念下规制的严明。

在定陵的地宫中,前殿及两个配殿中都没有任何陈设。

中室,也辰中殿,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

其底部陈列有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汉白玉神座。

三神座之前,各有黄色琉璃五供和嘉靖年制的青花云龙大瓷缸一口。

大瓷缸是为长明灯。

汉白玉神座和帝后生前用的御座一样,万历皇帝的神座靠背和扶手各雕有龙头,象征帝的威严;

皇后的神座雕风头,象征后的威仪。

三个神座原呈品,,字形排列,设置于中殿。

开放游览后,改为并列陈列,以利于游人通行,观赏。

后室,也称后殿或皇堂,为玄宫主室。

后室四面墙壁用条石垒砌,顶为石拱券,室内地面铺以方形花斑岩。

正中靠墙设棺床,棺床为须弥座形式,面铺花斑石,镶以汉白玉石边。

在棺床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孔穴,中间填着黄土(黄土是点穴是铲的第一铲黄土),称金井"

金井在明,清帝王陵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万年吉壤"

选定之后,风水家便要开始点穴,即确定金井的所在位置。

其后一项工作就是挖掘金井,以判定工程地质的情况。

在整个设计中,金井就是控制整个地宫及陵寝建筑割格局的基准点。

在棺椁四周及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死者口含玉器,是为玉葬"

金井玉葬"

是封建时代最高等级的葬礼。

棺床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正中位于金井之上的是大行皇帝万历帝梓宫,其左为孝端后王氏棺椁,右为孝靖后王氏棺椁。

棺床两侧还有盛放随葬器物的朱漆木箱26只。

定陵共出土各种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皇帝的各种礼冠,皇后的各种凤冠。

帝后的服装,面料,首饰,玉带,玉佩,衣料,礼器,金银锭,兵器,瓷器,冥器等等,件件看来都还熠熠生辉。

冕:

古代帝王最高贵的礼冠。

定陵出土的神宗冕冠有两顶,一项在其棺内,一顶在随葬箱内。

冕的形制帽子部分为圆形,外蒙黑纱,内衬红绢。

朱翊钧的这两顶冕冠制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翼善冠:

这种形式帽子,据说是李世民创制的。

定陵共出土三顶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一项为金丝翼善冠,其中又以金丝翼善冠最为精美。

这顶金丝翼善冠重862克,由518根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制而成,可谓纯金打造。

所编花纹空隙均匀,轻盈剔透,似翼如纱。

衮服:

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礼服之一。

定陵出土的衮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绣三件,缂丝两件。

每件衮服上饰以十二章纹,十二团龙。

这几件衮服中,尤以两件缂丝制品极为珍贵。

它们大量使用赤金圆线织纬,而且把孔雀羽绒织进图案中。

几十种颜色的彩绒和丝线搭配组合,使得衮服溢彩流光,而不失庄严华贵。

缂丝织造艺术就十分繁复,精密,加之这两件衮服所用织造材料又异常稀有,所以更显得非比寻常的尊贵了。

江苏省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

南京有"

帝王之洲"

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

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

吉壤"

之地,即风水宝地。

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

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

天堂"

,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

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

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

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

独龙阜玩珠峰"

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

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

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

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

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

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

唐代杜牧诗: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

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

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

才没被迁走。

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

孝慈皇后"

,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

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

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

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

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

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

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

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

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

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

虽死犹生"

,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

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

下马坊"

,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

石坊上刻着的是"

诸司官员下马"

6个楷书大字。

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

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

四方城"

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

亭内的"

,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

功德"

的文字。

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

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

贔屃"

,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

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

神道分为两段:

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

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

这些石兽各有寓意:

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是"

神羊"

,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

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

顺民"

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麒麟是传说中的"

四灵"

(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

仁义之君"

和吉祥、光明;

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

老马识途"

的智慧,"

马不停蹄"

的能耐,"

一马当先"

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

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

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

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

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

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

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

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

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

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

某官职某某神道"

的字样。

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

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

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

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

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

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

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

望柱"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

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

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

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

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

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

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

翁仲"

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

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

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

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

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

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

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

明孝陵"

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

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

特别告示碑"

,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

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

治隆唐宋"

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

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

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

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

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

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

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

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

陛"

,上陛为"

二龙戏珠"

,中陛为"

日照山河"

,下陛为"

天马行空"

,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

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

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

马娘娘梳妆台"

,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

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

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

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

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

此山明太祖之墓"

7个楷书大字。

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

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

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

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

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

定陵"

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

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扬州吴道台宅第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吴道台宅第在泰州路市人民医院内,198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道台名引孙,字福茨,先世系安徽歙县人,自高祖迁居扬州。

吴引孙于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光绪十四年,在浙江宁绍道台任上,聘请浙江上匠来扬营建私宅,整个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原有房99.5间,今剩86间。

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揉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

中轴线上有门厅、西式楼、朱雀厅、凉厅、鱼池、测海楼等建筑,西部为内宅,前后三进,周以回廊,以开阔的石板天井相隔,高大宽敞。

门厅是砖刻门楼,配以两个圆形大石毂,气势宏大。

鱼池由矩形花岗石砌成,长方形,四周置镶花铁栏杆,池水与宅外水域相通。

鱼池之大,为扬州之最。

入大门西行数十步,便至门堂。

门堂两侧各立一齐人高的石鼓,托以卷云石雕基座。

门厅上置卷棚,拱式轩梁,其木雕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梁柱下端为云纹石雕鼓磴。

门墙下为青石基座,浮雕香炉、汉瓶、喜鹊登梅等图案,其上,据传为砖雕飞蝠,惜为水泥所封,再上是磨砖起线滚头镶框,中嵌磨砖几何图案。

整个门厅深得浙派神髓,为扬州仅见。

入门厅,见一方宽敞的天井,左右各有廊房三间,西南厅房五间,廊东有耳门通东北隅的鱼池、测海楼。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古院的书香常常萦绕在我的梦中。

测海楼保存完好,是吴家的藏书楼,据介绍,当时的藏书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吴氏测海楼在鱼池之北,上下两层,为著名藏书楼,名冠一时,宣统二年(1910年),吴氏即编成《测海楼藏书目录》,有12卷之多,由此亦可知其藏书之富。

内中《苏长公密语》、《大乐律吕元声》等书均为诸家所珍,至今尚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

吴氏重视收藏地方志,如明弘治刊本《八闽通志》、《延安府志》,明嘉靖刊本《广西通志》等明代天一阁散出的多种地方志更是海内孤本。

光绪二十一年还是抄明嘉靖本《嘉靖惟扬志》,此抄本亦为世所珍,今存台湾。

测海楼藏书虽已散失(一部分存北京图书馆,一部分存台湾,少部分流散海外)。

"

有福读书堂"

位于测海楼底层,取有福方读书之意。

吴氏后代多受书益,吴征铸,著名剧作家;

吴征鉴,著名的医学生物学家;

吴征铠,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吴征镒,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一门中出了这么多杰出人才,这在全国也少见。

厢廊西,中有门通火巷,火巷阔二米。

据古建筑专家赵立昌先生介绍:

墙面檐口下为条砖勾缝角砌,檐口上为"

一斗一卧"

勾缝空斗墙,墙面间隔排列铁制巴局,为扬派风格。

火巷尽头是花园,今已毁。

火巷西现存两进房屋,均为一排七间(实为明五暗七),庭院四面皆置卷棚回廊,到处可见精美木雕、石雕。

特别是四面转角伸展大弧形弯曲悬挑角梁,及其垂吊精巧木雕大花篮,据介绍,其构造在建筑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