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04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docx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标点符号

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

标点符号

点号主要是表达语言中的停顿和语气,包括:

句号、感叹号、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其中句号、感叹号、问号是句末点号,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是句内点号。

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作用,包括: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等。

二、必须要了解的标点符号的几类常见用法。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她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概数)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确数)

2.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再大的并列用分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摇过几缕风,吹面不寒;飘过几丝雨,沾衣欲湿。

3.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啦”“呀”“哇”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4.“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语中间,一般用逗号;放在引用语后边,一般用句号。

(与“说”类似的词语还有“问”“讲”“喊道”“叫道”等)

李老师说:

“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

”皇帝说。

5.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号。

(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

除了他能去,谁呢?

你吗?

你能去吗?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的出呢?

6.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7.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8.主谓倒装句,感叹号、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面用逗号。

多美啊,秋天的北京!

吃过午餐了吗,这位新来的同学?

你立即就去吗,孩子他爹?

9.省略号不能和“等”同用,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不能与“即”同用。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将于七月十日举行,演出嘉宾包括刘德华、金城武、章子怡……等当红艺人,演出阵容非常庞大。

(句中“等”多余,应删去。

10.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下午,他拣了几件东西:

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

我知道的就这些。

(总结上文时相当于破折号)

11.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

例如:

A、记者在北京一些小学采访,不少老师反映:

这一两年,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反映出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低,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

(冒号所管的内容为“这……等问题”,没有管到句末,且只做主语,所以应将冒号改为“的”。

B、……必须重申党的纪律:

(一)个人服从集体;

(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

C、他接着说:

“最近这儿连降暴雨。

老妈已到北京去了。

晓红上了高中。

”12.表直接引用的,一般引号冒号都用。

(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如:

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13.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我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4.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所以有的学者形象地说“思风发于胸臆”,才能“言泉流于唇齿”。

他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时回?

”两句反复吟诵了好几遍。

(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15.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句内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括号内是词语不用点号,是句子不用句末点号(若是问号、感叹号可保留);如要在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后。

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刘勰语)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括号内若是句子,后括号前应保留句号等点号,若是几个句子则加几处句末点号;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篇》)

16.报纸杂志的名称用书名号,而报纸杂志的某个栏目不能用书名号,只能用引号。

活动的主题名也不能用书名号,只能用引号。

《扬州晚报》的“体育快讯”栏目昨天登载了本届大学生运动会的篮球赛的结果。

【例题引路】

1、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

印面、印款、印饰。

D.网络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XX”一下“电子书下载”,可以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最美司机”吴斌用大爱阐释了生命的价值:

7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76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7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B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C“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

D.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C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D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人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B“泥人张”彩塑用色明快,用料讲究,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传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C《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D.沿着汽车行进的方向,我们发现这片戈壁深处的原始胡杨林次第呈现出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月初,微风还带着寒意。

西湖边的垂柳却迎风招展,满枝嫩叶、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各方的早春游人。

B“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

”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红船从嘉兴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九十年。

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但始终坚定不移,顺乎潮流。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

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中呢?

【实战演练】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总书记明确要求省部级干部“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B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怎样才能使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更有效?

C博鳌亚洲论坛在凝聚亚洲共识、传播亚洲声音、促进亚洲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论坛。

D.黄莺儿羞涩地躲在绿柳深处,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曲;花喜鹊高兴地站在高枝上,向人们报告着激动人心的喜讯。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A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

“今俗语云桩。

3.下面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 )

安徽省的一同志感慨①拜金主义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②金钱的多少③表示着人情的轻重④礼品的贵贱⑤显示出关系的亲疏⑥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

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B一代名医孙思邋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

”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C“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为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语云: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

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C、画面上的几个人:

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都是美国的开国元勋。

D、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

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

还是出于自己直觉的驱使?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20集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正在黄梅邢绣娘影视基地拍摄。

你是打算双休日去参观呢?

还是等到暑假再去?

B、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C、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D、近两年,我省经济发展迅猛,不说别的,你看街上的私家车发雨后春笋,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雪铁龙,广州本田,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儿的,各种品牌应有尽有。

参考答案

例题引路:

1、B。

2.A【解析】B引号内的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外;C“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注释“葫芦”,应该紧跟在“葫芦”后;D.选择问,前一个问号应该改为逗号。

3.B【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难度较小。

B项为陈述句,句末应用“。

”,该题易错点是B项中的“为什么”容易错认成疑问句。

4.C【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考查标点符号的种类较多,设题难度适中。

C项中“《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句中明确表示这是一次活动,因此不能使用书名号。

用来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和法规文件等的名称时才可用书名号标示,“红色歌曲,唱响津城”用引号加以标示即可。

对于标点符号类试题,要对常见的7种点号和9种标号用法熟记于胸,并能正确运用,这样在做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5.B【解析lA项,第一个句号应为逗号,顿号应为逗号;C项,分号应为逗号;D项,第—个问号应为逗号。

实战演练

1.B[解析】非疑问句,句末用句号,不用问号。

2.D[解析1A把“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后面一个顿号改为“和”,把后一个“和”改为“以及”,使层次清晰。

B“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的总结,它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或冒号。

C全句为陈述语气,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3.C【解析】整个句子是间接引用;①以后的文字,不是直接反映的内容,此处不宜用冒号,应用逗号。

“拜金主义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已是一句完整的话,应用句号。

“金钱”句与“礼品”句是并列关系,④处宜用分号。

4.D【解析】括号位置不当。

5、B

6、B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预习学案

第一单元

 

1.《春》  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

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

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

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

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

(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

温暖晴朗

③着落:

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

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

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

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

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

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

刘湛秋 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

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

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

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

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是间接描写。

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

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

“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树: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

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

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

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

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

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

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

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

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

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

降职。

杨花:

柳絮。

子规:

杜鹃鸟。

  

五溪:

五条溪水名。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