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33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2.课标教材:

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

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时安排7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1)1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2)1课时

求平均数

(1)1课时

求平均数

(2)1课时

统计的整理与复习1课时

过程性检测2课时

主备人:

俞亚萍

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

(1)

教学内容:

课本38页例1,P40页练习十1题。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天气越来越热了!

你们喜欢喝什么品牌的矿泉水呢?

师:

是的,市场上有这么多品牌的矿泉水,超市的李叔叔也统计了6月3日~9日的几种矿泉水销售情况。

师:

说说,你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

你能将这些信息制成纵向条形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自己制作统计图)在纵向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

纵轴表示什么?

一格表示多少?

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统一矿泉水的销售量是多少?

B矿泉水的销售量是45箱。

你能将B矿泉水的数据填入统计图中吗?

(格子不够)

2.揭示课题:

简单的数据分析

(1)

二、自主学习

1.自学教材P3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说说,你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能将这些信息制成纵向条形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自己制作统计图)

(3)在纵向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

纵轴表示什么?

一格表示多少?

(4)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B矿泉水的销售量是多少?

B矿泉水的销售量是45箱。

你能将B矿泉水的数据填入统计图中吗?

(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你们想到了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3.自学检测,生独立画出横向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横轴表示什么?

一格表示的数量是多少?

(2)纵轴又表示什么?

(3)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4)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5)请你再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三、合作探究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A:

交流汇报展示自己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B:

师肯定学生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C:

全班学生再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横轴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D:

师小结:

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3.生生互探,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请提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好吗?

四、达标训练

1.练习十1题。

A:

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同桌交流)

B:

根据统计图,回答题后的三个问题。

2.练习册P28第三单元评价1题。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表格填完整。

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

P40页练习十1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1)

横向统计图:

横轴代表数量纵轴代表项目

第二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

(2)

教学内容:

课本39页例2,40页练习十2—5题。

教学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大家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能够看得明白、清楚吗?

2.揭示课题:

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纲

(1)观察,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它格呢?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余的条形补充完整。

(4)小组讨论:

在什么情形下使用这种统计图?

它的优点是什么?

(5)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解决吗?

(6)与课本39页下“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2.学生自学:

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2.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思路与方法。

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

(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3)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四、达标训练

1.课本40——41页2题、3题。

2.课堂小结:

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五、作业

40页练习十4、5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2)

纵向统计图:

横轴代表项目纵轴代表数量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可以不一致

第三课时求平均数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

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

并说明理由。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

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

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

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

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

3.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

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

什么叫“平均”?

教师:

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

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

先合后分。

教师:

“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

“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

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

86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

87分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1、2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1)

(14+12+11+15)÷4

=52÷4

=13(个)

答:

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

第四课时求平均数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

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应该怎样列?

提问:

(28+33+23)÷3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

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

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

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

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

提问:

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

多多少?

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

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4、5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2)

第五课时统计整理与复习

复习内容:

课本38-43页教学内容,完成44-45页练习题。

复习目标:

:

1.复习巩固简单的数据整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绘制横向、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通过探究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学会求平均数。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复习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绘制简单的横向、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复习难点:

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整理复习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更条例、更系统,本节课我们针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复习。

(揭示课题:

统计整理与复习)

2.展示课堂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复习

1.出示复习提纲

(1)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看谁整理得既全面又准确。

(2)教材P44页练习十一中的第二题

(3)新华小学为西部“希望小学”捐书情况统计表:

年级

数量∕本

199

318

205

244

125

259

(1)新华小学平均每个班级捐书多少本?

(2)二年级平均每人捐3本,这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2.学生自主复习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在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成员或教师帮助解决)。

2.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在求平均数时应该注意什么,简述思路。

(可举例说明,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是个难点)

四、达标训练

三年级4个班同学收集废纸情况统计图:

班级

数量∕千克

13

9

6

11

(1)平均每个班收集()千克废纸。

(2)()班和()班收集废纸的数量超过平均数。

(3)三班比平均数少()千克。

(4)如果每千克废纸能卖6角钱,他们收集的废纸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钱?

(选做题)

(5)分别画出表格相对的横向、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思考题)

(6)课堂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教师可作补充总结)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册P28第一题。

2.练习册P29第四题。

六、板书设计

统计整理与复习

纵向统计图:

横轴代表项目纵轴代表数量

横向统计图:

横轴代表数量纵轴代表项目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第6、7课时过程性检测

检测内容:

配套练习册页。

检测过程:

(略)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