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68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莱芜一中高三1月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

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

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

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

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

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美感状态。

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

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

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

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

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

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调性。

朱光潜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求的境界。

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个综合而整全的人。

可见,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

“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

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

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但这一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

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装饰性太强,有点土豪;二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

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要重构“美的标准”。

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立独行的青年对“美”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

千里莺啼谁能听见?

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天宝十五年间,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

(5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

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

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

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

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

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喟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

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

它是斜躺在那里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雷雨?

是地震?

还是战火?

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

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

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

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

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

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

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

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

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

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

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

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

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

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

他说:

“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

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

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

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

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

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

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

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

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晷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8.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4分)

9.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沫”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

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

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

加史馆检讨。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

“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

“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

“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括曰:

“师直为壮,曲为老。

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

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

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

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

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

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富有成就。

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

“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4分)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4分)

 

14.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

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

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

杜鹃花的别名。

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

④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⑤斗:

通“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

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

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6.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但战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诗句是: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

(3)《赤璧赋》中,描写听到客人悲伤幽怨的箫声,蛟龙飞舞,寡妇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也不禁落泪的语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8.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拟人、想象、夸张、反问B.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排比、反问、想象、引用D.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19.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①③④②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

20.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

“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4分)

 

21、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②旅游商家也都纷纷拿出各自的“压箱货”。

③据了解显示,④携程平台已有约4000家以上国内游旅行社上线了数万款国庆旅游产品,⑤涵盖数十个主题和亚文化领域。

⑥目前上线的产品覆盖有“安心游”标签,⑦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

⑧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⑨旅游市场瞬间火热,⑩不少热门目的地也出现了预订量、价格明显上涨的现象。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5分)

2020年9月5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冬奥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在首都国际机场正式亮相并飞往成都完成首航。

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携手航空客运服务合作伙伴国航设计喷涂的首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

“冬奥冰雪号”得名源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各取首字“冰”“雪”既体现了冬奥会冰雪运动特点,又紧扣“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的美好愿景。

首航结束后,“冬奥冰雪号”将陆续在广州、上海、武汉、杭州等各地亮相。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小明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在所有学科中,他的语文最弱。

还有两百来天就要高考了,他很着急。

有人建议他去参加语文速成班,但他很犹豫。

近年来,语文速成班比比皆是:

“一周写出好字”“三十节课冲击满分作文”“七天成诗人”“高考阅读技巧路路通”……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你觉得小明有没有必要去参加语文速成班?

请你以“秦骅”的名义给他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想法和感受。

要求:

自拟标题,不得透露真实的个人信息,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C

【解析】

A项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

B项蔡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

D项,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熏要信息的能力。

2、C

【解析】依据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

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