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71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docx

八年级下古诗注释及翻译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本有性。

【注释】

  从弟:

堂弟。

           亭亭:

高貌。

  瑟瑟(sè):

风声。

    一何:

多么。

  盛:

大,凶猛。

         罹(lí):

遭受。

  凝寒:

严寒。

【古诗今译】

  山上高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不怕严寒吗?

那是松柏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采用的比兴手法。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

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安,今山西稷山人。

年十四,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后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坐死罪,遇赦。

其父任交趾令,勃渡海省亲,溺水而死。

为初唐“四杰”之一。

【注解】

①“少府”,县尉。

②“蜀州”,泛指四川各地。

③“城阙”,代长安,送别之地。

④“辅三秦”,“三秦”,今陕西一带。

项羽灭秦后,分为雍、塞、翟三国,称三秦。

“辅”,意动用法,以三秦为辅。

⑤“五津”,指长江自湔堰至犍为江段上的五个渡口,都在蜀中。

⑥“比邻”,近邻。

⑦“无为”二句,是说不要在歧路上,效儿女之情,哭得泪湿佩巾。

【导读】

首联对仗工整,眼界开阔。

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又点明了友人即将宦游之乡。

“风烟”、“望”,将两地连在一起。

迷蒙的烟雾又阻隔了人的视线,自然流露出几缕离情别意。

第二联是散句,承上说自己与少府同是宦游之人,用同样的遭遇以慰藉朋友的寂寞的心情。

廓开意境,写与朋友的感情不会因为远别而疏远。

只要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如在身边一样。

尾联紧接三联,以对少府的殷勤劝慰结束全篇。

“歧路”,点出了“送”字,与首联呼应。

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色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

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 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

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

这里李白是自比小 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 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 

春光未免太匆匆, 

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

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

   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

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

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

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翻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简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

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

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

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

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

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

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

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

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解】

1.黯乡魂:

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

追,追缠不休。

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

指茅屋。

  ③吴音:

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热。

  ⑤翁媪(ǎo):

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⑥锄豆:

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

编织。

⑧无赖:

这里是无奈、顽皮的意思。

  【译诗】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而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欢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  横卧在溪头草丛里,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作者介绍】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

最高处。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

  ⑴元二:

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

出使。

  ⑶安西: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

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

(yì):

湿润。

  ⑹客舍:

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

亦作“依依杨柳春”。

  ⑻更:

再。

  ⑼阳关: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

老朋友。

  ⑾尽:

喝尽。

一作“进”。

⑿君:

元二。

 尽:

喝(完)

【翻译】

  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中分外清新。

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阳关就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含蓄。

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