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78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docx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四)

一、选择题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表扬孩子的热心,鼓励孩子帮助他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这体现了()。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破窗效应

C.蝴蝶效应

D.马太效应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的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寄予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

A项正确。

B项:

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异。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揭发,另一名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把自己的零食收起来,这个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学习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

A.观察学习

B.主动学习

C.参与性学习

D.模仿学习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而实现的学习行为即观察行为。

题中另一名准备吃零食的儿童观察到一名儿童吃零食而被揭发,所以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符合观察学习的学习行为,所以本题选择A项。

3.配合教师提问所写的,可以是学生板演,也可以是学生口答、教师代书的板书是()。

A.实验类板书

B.授课类板书

C.提问类板书

D.复习类板书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提问类板书是配合教师提问所写的板书。

它可以是学生板演,也可以是学生口答、教师代写。

授课类板书是讲授新课时所写的板书,是一堂课的知识的全面概括,是教学过程的提要。

实验类板书是用于记录实验教学内容的板书。

复习类板书是指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课所作的板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对教师考核的内容不包括()。

A.工作态度

B.学生意见

C.工作成绩

D.业务水平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5.教师王某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教学,王某的教学行为()

A.合法,只要课堂教学效果好,用哪种语言教学无所谓

B.合法,都是当地学生,用方言更易与学生交流

C.不合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D.不合法,违反了教育应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规则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而学校则是推广这种语言的主要阵地。

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教学,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等权利。

A.选举权

B.教育权

C.发展权

D.婚姻权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7.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是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背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

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四因素。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个体通过自己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的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

题干中这些学生的错误行为是南于没有抵制住不良诱惑造成的,说明其意志力不强。

C项正确。

A项:

道德认识是对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说明其不缺乏道德认识。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学生“愿意遵守”说明他们从情感上认同道德规范,因此不缺乏良好的道德情感。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

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学生的不良行为最终还是由于缺乏意志力导致的。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假如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过程中已掌握轴对称图形概念,后来在学习圆的时候,告诉学生“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立即能发现圆具有轴对称图形的一切特征,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派生类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从题中可以知道,此学生新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知识结构的下位概念,而且用已有的结识结构可以直接解析,不需要作相应的变动、修改,属于派生类属学习。

9.上课时,有学生交头接耳,教师点名让说话的学生上讲台和其一起做演示实验,使其专心学习。

这位老师采用的方法是()。

A.暗示

B.冷处理

C.行为替换

D.惩罚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教师点名让学生上讲台和其一起做演示实验,替换学生的交头接耳的不专心行为。

这是利用了行为替换的处理方法。

10.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孟子

B.荀子

C.格赛尔

D.威尔逊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需要外在力量加以调教。

孟子、格赛尔、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1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不包括()。

A.拓宽知识视野

B.更新知识结构

C.勇于探索创新

D.乐于廉洁从教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是: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D项属于“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

12.新课程提出的合作学习,具体是指()。

A.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自觉担负学习责任的自主学习

B.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的探究学习

C.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帮助下,有明确目标的相互性学习

D.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学习.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1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A.指向和选择

B.选择和集中

C.指向和集中

D.指向和转移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4.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A.间接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②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15.()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因此,答案选A。

16. “新任教师在现实的冲击下,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忧患意识,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以上描述的情况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A.任务关注

B.虚拟关注

C.生存关注

D.自我更新关注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我国学者叶澜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非关注、虚拟关注、任务关注、生存关注和自我更新关注五个阶段。

在正式教师教育之前一般属于非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属于虚拟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属于生存关注阶段。

在生存关注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新任教师在现实的冲击下,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忧患意识,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17.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不包括()。

A.个体的性格、心理状况

B.个体的家庭

C.个体的身体状况

D.个体的隐私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性格、身心状况、家庭情况、学习状况等,学生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班主任无权侵犯。

18.张老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太少的情况,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惯例,进行讨论式教学改革。

张老师这样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赋予他的()

A.科学研究法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民主管理权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教育教学权是指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其基本内容包括:

教师可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

张老师的做法是充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赋予他的教育教学权,答案为B项。

19.墨子认为: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这一思想体现的是教育的()功能。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育人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题干的描述强调人才对国家兴旺发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项正确。

B项:

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为: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进行技术创新。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

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为:

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③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④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

教育的育人功能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0.“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

这一观点属于()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即教育目的,教育没有教育之外的目的。

21.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是()

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谢切诺夫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乌申斯基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2.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教师的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榜样;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谈举止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师重视自身发展,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体现了教师劳动主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23.某现任教师,因故意犯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其教师资格()。

A.可以保留

B.自动丧失,不能再获取

C.撤销,三年后再获取

D.撤销,五年后再获取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2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

A.职业道德意识修养和职业道德行为修养

B.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

C.职业道德行为修养和职业行为规范

D.职业道德意识修养和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道德意识修养,二是职业道德行为修养。

25.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教学原则相一致。

A.学不躐等

B.长善救失

C.温故而知新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

A项属于循序渐进原则,B项属于因材施教原则,C项属于巩固性原则。

26.按照青少年智力发展特点来看,逻辑推理能力一般最早出现在()学段。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逻辑问题。

27.下列方法,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的是()

A.自由联想

B.系统脱敏

C.厌恶疗法

D.强化和惩罚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

28.一个偶然机会,家境困难的小明读到香港艺人刘德华的成功故事。

尽管刘德华先生条件不具有特别优势,但他作为一个演员,特别热爱演艺事业,做事认真,坚持不懈,演技越来越娴熟,也成为观众最为喜欢的演员之一。

小明深受启发。

从此,小明以刘德华为榜样,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并不断告诫自己:

只要坚持,只要勤奋,做刘德华那样的人,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像刘德华一样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取得成功。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小明的行为是哪些强化的结果?

()

A.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效果强化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的重要理论,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小明的行为是替代性强化的结果。

2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的特点是()。

A.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B.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C.等级性

D.阶级性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科举制强调唯有读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导致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

30.“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属于()。

A.胆汁型

B.多血型

C.黏液型

D.抑郁型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胆汁质的气质类型表现: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3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学龄期的任务是()。

A.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B.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零岁至一岁半);儿童早期(一岁半至三岁);学前期(三岁至六七岁);学龄期(六七岁至十二岁);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成年早期(十八岁至二十五岁);成年中期(二十五岁至五十岁);成年晚期(五十岁至死亡)。

其中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A项属于婴儿期的发展任务;B项属于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D项属于儿童早期的发展任务。

32.刘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她在教室专门放了记录表,让学生可以写下对班级的各种建议,并且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就某些建议进行集中讨论,刘老师对班级领导方式属于()。

A.专断型

B.放任型

C.权威型

D.民主型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民主型的班级领导方式会与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33.下列特征不属于意志品质的是()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复杂性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意志品质有四个特征: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复杂性不属于意志品质的特征,故选D。

34.我国小学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A.必修的综合课程

B.活动型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的校本课程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及课程分类的相关知识。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求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的综合课程。

A项正确。

B项:

分科课程以单科形式出现,在小学阶段设置较少。

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5.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

A.综合课程

B.潜在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它亦称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可以是一个大类,如自然、社会,或是一门学科,如算术、几何、三角等。

根据学科课程的定义可知,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36.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3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B.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38.教师通过表扬积极发言的小明来鼓励全班同学踊跃发言。

该教师使用的强化类型是()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延时强化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

39.儿童在熟悉了“白菜”“菠菜”“韭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概念,属于()。

A.下位学习

B.相关类属

C.派生类属

D.上位学习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40.在学习中,既不想读书,又怕考不及格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题干所述为双避冲突。

41.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思想叫做()

A.表象

B.联想

C.做梦

D.幻想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42.低年级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忽略了他们,转而表扬那些保持不动的学生,离座率会下降。

这是因为离座的学生受到了()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间隔强化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

43.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期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不同方面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时期是不同的。

题目中所描述的正是第一个方面。

4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低级需要只有在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才能产生高级需要。

45.孙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广泛涉猎天体物理学、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科学的知识。

孙老师这种做法,体现了()。

A.孙老师自身的业务精深,可以涉猎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聊以志趣

B.孙老师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数学领域的教学

C.孙老师学习到了丰富的条件性知识,有助于补充本体知识

D.孙老师的做法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实质意义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孙老师广泛涉猎的属于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选项中的条件性知识一般指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

46.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47.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直观类型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抽象直观

D.言语直观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直观类型属于言语直观。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

A.脑的机能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