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90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A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洛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Word版含答案

洛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中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A)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

“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

  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却在1905年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就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言,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种转折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

废科举后才四个月,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便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的演说中说:

“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

”科举制才废除五年,曾以废除它而自豪的梁启超就后悔了,转而称赞“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说废除科举是因噎废食、大错特错的一件事。

他甚至主张恢复科举:

“吾故悍然曰:

复科举便。

”国学大师钱穆也认为废科举是件昏头大错事。

1955年,他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一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

那直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自隋朝开始,经过整个唐朝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

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平民社会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实践。

隋唐科举的创新意义和价值,是可以与西方的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欧洲文艺复兴比肩的伟大创造。

“科举政治”造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人格特点。

他们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看作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并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

从而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心忧天下、以天下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秘密武器”之一正是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

“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时代与科举制度一起消亡了。

有论者认为,只有把旧制度的魂招回来,我们才知道我们的祖上并不是那么的落后,才知道我们的历史并不是那么一文不值,才知道我们也可以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相当贡献。

其实,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据考证,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现在关键是,1905年废除了科举以后,我们举了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经与过去一刀两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B.1905年以前中国的科举制大致相当于1861年前沙俄的农奴制和1868年前日本的藩国制C.在形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优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的过程中。

科举制功不可没。

D.作为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过相当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废除科举引起了很多学者不满,后来严复、梁启超、钱穆等都对废除科举的一事进行了批评。

B.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

C.科举制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其意义和价值可比肩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和欧洲文艺复兴。

D.科举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成功地使平民社会有了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机会和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身贫寒的欧阳修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并成为文坛领袖,说明科举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是公平、有效的。

B.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

C.大批中华民族的英才们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了出来,从而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D.科举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应被否定,在现代仍值得借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薛世雄,字世英,本河东汾阴人也,其先寓居关中。

父回,仕周,以年老致事。

世雄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画地为城郭,令诸儿为攻守之势。

其父见而奇之,谓人曰:

“此儿当兴吾家矣。

”年十七,从周武帝平齐,以功拜帅都督。

开皇时,数有战功,累迁右亲卫车骑将军。

炀帝嗣位,夷、獠相聚为乱,诏世雄讨平之。

从帝征吐谷。

世雄性廉谨,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

帝尝从容谓群臣曰:

“我欲举好人,未知诸君识不?

”群臣咸曰:

“臣等何能测圣心。

”帝曰:

“我欲举者薛世雄。

”群臣皆称善。

帝复曰:

“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于是超拜右翊卫将军。

岁余,以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民可汗连兵击伊吾。

师次玉门,启民可汗背约,兵不至,世雄孤军度碛。

伊吾初谓隋军不能至,皆不设备,及闻世雄兵已度碛,大惧,请降,诣军门上牛酒。

辽东之役,以世雄为沃沮道军将,败绩于平壤。

还次白石山,为贼所围百馀重。

世雄以羸师为方阵,选劲骑二百先犯之,贼稍却,因而纵击,遂破之而还。

所亡失多,竟坐免。

明年,帝复征辽东,拜右候卫将军。

军至乌骨城,会杨玄感作乱,班师。

十年,复从帝至辽东。

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建德将家口遁自选精锐数百夜来袭之先犯河间兵,溃奔世雄营。

时遇雰雾晦冥,莫相辨识,军不得成列,皆腾栅而走,于是大败。

世雄与左右数十骑遁入河间城,惭恚发病,归于涿郡,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隋书。

薛世雄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

B.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

C.未几/李密通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

D.未几/李密逼东都/中原骚动/诏世雄率幽蓟精兵将击之/军次河间/营于郡城南/河间诸县并集/兵依世雄大军为营/欲讨窦建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事就是“致仕”的意思,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正常退休。

B.可汗,最初是部落首领的尊称,后来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

C.坐免,在古代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犯了罪,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免于贵罚。

D.班师指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主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世雄廉洁正直,获得皇帝赏识。

他在行军打仗时,能做到不侵害百姓的利益,被皇帝当着众大臣之面称赞具有前代贤良风范,得以破格提升。

B.薛世雄胆量过人,敢于孤军深入。

他在缺少友军配合的状况下,仅带领自己的部队穿过沙漠,直捣敌营,一战便迫使敌人献上酒肉,主动投降。

C.薛世雄临危不惧,能于绝处逢生。

军队回撤驻扎时,突遭贼兵包围,他能迅速组织兵力,主动出击,扭转被动局面,寻找时机,最终成功突围。

D.薛世雄一代名将,从军屡立战功。

他很小就被父亲看好能振兴家业,年仅十七岁就在北周担任帅都督,后来又为隋朝的江山东征西讨,竭心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群辈游戏,辄画地为城郭,令诸儿为攻守之势。

(5分)

(2)建德将家口遁,自选精锐数百,夜来袭之。

先犯河间兵,演奔世雄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醉春风

曹亮武①

江楚奔涛恶,燕赵悲风作。

男儿何必以家为?

②错、错、错。

南北东西,染成霜鬓,半生飘泊。

渐觉乡园乐,况是妻孥③弱。

壮心伏枥未全销,莫、莫、莫。

且共梅花,更邀明月,满斟深酌。

【注】①曹亮武(1637~?

):

清初词人,子渭公,号南耕,江苏宜兴人。

②男儿何必以家为:

《史记•.霍去病传》载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曾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此句即用此典。

③孥(

):

子女。

8.词的上下片中“错、错、错”和“莫、莫、莫”分别是对什么内容的否定?

请简要表述。

(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梅花”“明月”两个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两句概括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得的生活状况。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围猎者装束和打猎时盛况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

注惫:

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费姨

徐慧芬

费姨是我姑妈家的邻居。

她的个性是她这一辈女性中不多见的。

她在人生紧要处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特质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费姨美丽而不漂亮,美丽的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和一架高高的鼻梁。

不漂亮的是鼻子以下的那部分,因为小时候跌了一跤,下颌骨没长好,以致整个下颌连同嘴巴有一点偏。

该恋爱的时候,家人、亲戚和熟人都有.点为她犯愁。

费姨说,我都不愁,你们愁什么?

她能画会写,还会弹一手好钢琴,要求自然不低。

可是人们明示暗示她,白璧微瑕,而且这瑕还不算微,总该找个也有点疵的才般配。

费姨不理睬,依然找她的白马王子。

她看中了一个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文的工人作家。

费姨写了一封信附了一张照片给作家。

言辞热烈又庄重,照片拍得美极了。

年轻的姑娘手持一朵玫瑰花放在嘴边,眉目含情,亦娇亦羞。

通了几封信后,工人作家满怀憧憬来了,看到费姨大为吃惊,编了个美丽的谎言,告辞了。

费姨明白作家的意思,又写了一封信约他来,说,不为别的,只是他丢失了一样东西,请他务必来取。

作家疑疑惑惑地来了。

费姨开门见山地说,我的照片让你心动,相貌又让你心酸。

但是看人不可只看外貌。

上次看人你只用了一双眼睛。

作为作家,你少了一双观察人内质的眼晴是不行的。

现在我要还你丢失的另一双眼睛。

于是费姨搬出了她画的画,取出了她绣的花,又拿出了一堆她钊作的工艺品。

会响的风铃叮叮当,不会响的泥塑是猪八戒吃西瓜,作家乐了。

最后,费姨又坐到钢琴前,对作家说,你要走了,我唱支歌为你送行吧。

琴键跳跃,歌声激荡,费姨唱起了《深深的海洋》,那是五十年代流行的一支南斯拉夫情歌,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的时候,作家的一双眼睛已是晶莹剔透。

就这样,费姨给了作家另一双眼睛。

他们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甜蜜地结合了。

作家确实获得了一双好眼睛。

一九五七年,作家被打成右派,发配大西北,不忍连累年轻的妻子,主动提出离婚。

费姨牵起丈夫的手,将那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唱成: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右派郎,我愿做一个右婆娘,跟他到远方……于是,苦难中的丈夫破涕而笑。

一九六六年,早已失业的丈夫又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第一次批斗回来,费姨瞅着脸色煞白的丈夫,二话没说,借了一把理发推子,把丈夫一头白发推了个精光。

又花了一个晚上。

精心做了一顶高帽子,帽子两侧生一对“牛角”来,高帽上画了个魔鬼样,上书“打到牛鬼蛇神”几个字。

第二天批斗,丈夫就把高帽自觉套上。

造反派看到,笑了。

高帽子滑稽又好玩,坏分子认罪很自觉。

丈夫心里也暗暗乐了,帽子又轻又暖和,档住了风寒,一毛不剩的光头,看你往哪儿揪头发。

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

费姨一遍又一遍为丈夫唱起情歌。

相伴走了三十多年,丈夫终于先费姨而去。

而一双儿女又去了异国他乡,六十六岁的费姨有些孤单了。

费姨在公园里锻炼。

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加上与生俱来的幽默,自然成了老年圈子里的中心。

或许老年人择偶已不太重外貌了,两位丧偶男士,一个退休工程师,一个退休教师,两个人暗暗较上了劲。

可是费姨对谁都是那样的热情,那样的亲热,让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费姨看中的人。

可是,让两个文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费姨最终竟看上了一个跛脚的种花匠。

一次路上,我碰见了费姨,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费姨眨着眼睛说,为什么呢?

我觉得那两个人缺少一点文化气!

工程师与教师竟缺少丈化气?

此话怎讲?

费姨附在我耳边,轻轻告诉我,通过公因里老年人组织的一次钓鱼活动,她使了一个小小的诡计。

看出了那两个高文化的人不及那个低文化的有文化气。

我忍不住笑了出来,费姨说,以后跟你仔细讲讲,提供一点小说素材吧。

我虽仍是疑惑,但我知道,顺理成章的选择,也九构不成费姨独特的魅力。

费姨鱿是费姨。

(选自《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今生今世))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我”所知道的.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拉近了小说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

B.家人、亲戚和熟人们考虑到费姨相貌上的不足,所以都有点为她的恋爱犯愁,费姨则看到自己相貌的优点,所以充满自信,不肯降低对对象的要求。

C.费姨讲她使了一个小小的诡计,看出了那两个高文化的人不及那个低文化的有文化气,“我”的笑使她不便再讲下去,“以后跟你仔细讲讲”是托词。

D.费姨为了把造反派逗笑,同时缓解丈夫的紧张悄绪,精心做了一顶造型滑稽的高帽子,达到了目的,而且造反派认为作家认罪自觉,免于对他的批斗。

E.费姨用自己的才能和真情,让作家看到了她的内质,给了他只着人外貌的双眼之外的另一双察人内质的眼睛,最后成就了一桩别人看不可能的婚姻。

(2)小说在刻画费姨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证?

清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为什么以“我”对费姨的感受和评价为结尾?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主要由费姨的第一次婚恋和第二次婚恋两个片段组成。

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用思想“照亮”人生

——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叶朗

孙焘

74岁的叶朗先生还在给学生上课。

他对学生的研究写作有一个“慢—快—慢”建议。

他说,选一个有新意、有价值而且自己能掌握得住的题目是比较难的,所以选题的过程要慢,要十分慎重。

一旦确定了选题,就要立即上马,进入写作状态,不要拖延。

大致成形之后,就可以在从容的心态中开始精细打磨、修改,力求达到本人现有水平的最高限度。

其实,“慢—快—慢”不仅是一种做科研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先生一生为学道路的写照。

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到开始中国美学的学术研究,先生的“学术选题”阶段经历了20年的时间。

随着学术环境的好转,先生很快进入到一个创造力勃发的“快”的阶段。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年间,先生连续写作出版了《中国小说美学》(1982年)、《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年)两部专著,又带领研究生集体撰写并出版了《现代美学体系》(1988年)。

从《现代美学体系》到学术专著《美学原理》(2009年,翌年出版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间也相隔了20年。

《美学原理》在已提出的“意象”、“感兴”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生境界”的概念。

先生在这部著作里强调,审美活动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造成一种宽广的“胸襟”和光风霁月的“气象”,使人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这是美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所有人文教育的目标。

先生的学术道路是一个整体,贯穿着他对审美活动的总概括:

“美在意象”。

这句话意在指出:

人通过在心中生成的具有完整意蕴的“意象”来感知世界的面貌,领会事物的意义,寄寓自己的情感。

在意象世界的生成过程中,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

他指出,柳宗元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美学理论问题:

“美”不能脱离人的精神心灵而独立存在。

“彰”用西方哲学的语言就是“呈现”,美通过人的存在活动而呈现于人的心灵世界。

“彰”用先生的话来说则是“照亮”。

“彰”也是先生对于审美活动的理解:

用审美意象去照亮一个审美的人生,人的生活才会精彩。

“文革”之后,先生依然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在做系主任、院长的期间,要推动一些事情,也会遇到各种阻滞。

然而,“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在经历了烈火赤金的考验之后,在各种磨难和阻滞面前,先生抱定了一个想法,就是目光向前,不要停止自己的脚步。

精纯而坚定的信念,不仅让先生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愉悦的心境,而且给青年人以巨大的激励。

先生的信念力量对青年人的支持,也许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学术方法上的指点和资源平台上的襄助。

原文指称社会阶层的概念“君子”,被儒家加入了道德修养的内涵,用来概括这样一种人:

他文质彬彬,宽和大度,拥有健康、高雅的品味和良好的情操,他有入世担当的情怀抱负和洒脱达观的心胸,他对师长、传统和天地怀有敬畏和感恩。

笔者认为,叶先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君子。

先生对文化教养持有确乎不拔的信念,他的内心力量正来自把治学、文风与人格陶冶打通一片。

他向往中国古代儒者“光风霁月”、“春风化雨”的气象。

他好引用程颐说程颢的评语:

“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

”追求一种光明的“格局”、“气象”,用思想“照亮”人生,是先生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的概括,也是他的学生们对他的印象的写照。

中国古代儒者认为,一个人的格局气象的源头在心地之灵明。

治学的鹄的就在于回归此灵明。

因为持守着传统学养的源头活水,先生对社会、人生、人性抱有乐观的态度,进而向往超拔和永恒的境界。

在一份演讲稿里,先生说:

“宋人有两句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真的使人感叹不已。

但是人生终究是美好的,我们又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之后,抬起眼睛,朝着天空,歌颂生命,歌颂神灵,放下心灵的负担,体验那种超越生命本体、超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终极的欢乐,最终了悟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选自《传记文学》2013年第1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叶朗(1938.10~),浙江衢州人,著名美学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至2001年同时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

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救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有多部美学著作行世。

(互动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朗做科研的“慢一快一慢”的方法,也是他一生为学道路的写照。

“慢”是因为选择研究课题比较难,要考虑的个人的和外部的因素很多,需要十分慎重。

B.“文革”之后,在各种磨难和阻滞面前,叶朗始终保持乐观愉悦的心境,他在信念力量上对育年人的支持,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学术方法上的指点。

C.叶朗是这个时代的君子,他文弱瘦削,宽和大度,拥有高雅的品味,有入世担当的情怀和洒脱达观的心胸,他对师长、传统和天地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

D.作为曾经的宗教学系主任,叶郎说“让我们……歌颂生命,歌颂神灵,放下心灵的负担”,可见,在宗教信仰上歌烦神灵,对叶朗来说.是很自然的。

E.这篇文章用平实准确的语言、丰畜的材料介绍了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的学术成就、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等,再现了一个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形象。

(2)叶朗在美学领城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出了什么美学观点?

请简要回答。

(6分)

(3)叶朗的“君子”形象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如何理解题目“用思想‘照亮’人生的内涵?

请结合材料说明。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随着国际航空港的建成,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共同利益越大,共同需求鱿越多,命运就越

②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与他的家度教育、学校教育乃至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③只有与团队其他成员,把个人利益置于团队利益的背景下考虑的人才有可能称为团队的领袖。

A.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B.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休戚与共

C.休戚与共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D.息息相关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滑坡事故发生在深圳这样一个现代化城市,让人难以理解,政府应该给公众交出一份详尽的事故原因及责任的清单,严查相关责任人。

B.11月,市政府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市重点领域各牵头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范要求在本部门网站开设重点领城信息公开。

C.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急诊高峰单日突破9000人次,同时,夜门诊的就诊人数也从去年的日均800人次增加到今年的超过1000人次。

D.电视剧《半月传》在荧屏上持续升温,在荧屏外话越也不少。

对于半月这个角色,观

众的级大争议是这个人物的设定是否太过于“玛丽苏”,孙俪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A.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B.不但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而且还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

C一方面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另一方面在于中国人将其故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D.虽然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但更重要还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

16.请整合下面四条信息,拟写一则一句话新闻。

(必须是一个单句,不得遗漏信息,可增删部分词语)(5分)

①引黄入洛工程于2015年12月16日开始试通水。

②引黄入洛工程是由我市自筹资金、自主设计建造的。

③引黄入洛工程全长20余公里,历经5年又5个月的艰苦施工.

④引黄入洛工程可满足城市的生态用水需求,为洛阳建设北方水城提供了有力的水源保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以“三百千”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突出优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6分)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以俗称“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最为著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据说《三字经》1248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000字,《千家诗》约9000字,去其重复,当有200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