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966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docx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

移栽水稻栽培技术

我市水稻栽培方式主要有肥床旱育移植栽培、机插栽培和直播稻栽培。

肥床旱育稀植栽培从1996年开始示范推广直至现在每年栽培面积在20万亩左右,是我市水稻主体栽培方式。

水稻机插栽培从2002年试验示范推广至今、年机插面积在6万亩左右,是我市稻作生产有发展方向的栽培方式,是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效率的关键栽培方式。

水稻直播栽培是近年来广大种植农户自发形成的一种栽培方式,轻简节本不稳产,风险性比较大。

不论哪种栽培方式,其栽培技术原理基本是一样的。

现以肥床旱育稀植栽培方式为简明其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品种选用

我市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粳稻种植面积20.5万亩,杂交稻种植面积4.5万亩。

随着粳稻新品种的引进,产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加,粳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连年减少。

压灿扩粳基本实现。

一、品种利用。

粳稻品种比较多,但经近几年的生产实践,高产、稳产、优质、高抗的品种不太多。

适宜我市粳稻种植可利用的品种主要以徐稻3号、徐稻4号、徐稻5号为主,搭配种植武运粳21、阳光200。

杂交灿稻种植面积比较小,但是种植品种也比较多。

适宜我市的品种主要有Ⅱ优084、Ⅱ优明86等。

二、品种利用与栽培方式相结合。

品种都适宜肥床旱育稀植栽培,但不一定适应于机插稻栽培和直播稻栽培。

我市机插稻品种应以徐稻3号、徐稻4号为主,搭配阳光200。

直插稻应以阳光200和武运粳21为主,搭配其它中早熟品种。

第二节播种期确定

从三种水稻栽培方式的播种期来看,肥床旱育稀植栽培播种期表现落谷播种期偏早,造成叶龄大,秧龄长,秧田期分蘖自然消减或分蘖缺位,秧龄大,带蘖部小,苗体素质差。

机插稻栽培播种期控制不准,往往秧田生长期过长,造成营养供应不上、秧苗出现黄苗、不整齐苗、高脚苗,影响机插效果。

直播稻播种期由于收获等影响,一般播种偏晚,影响直播稻早发。

一、根据栽培方式确定播种期,我市麦茬水稻最佳安全齐穗期在8月25-9月10日间,适宜我市水稻种植的品种都是中熟中粳,不同的栽培方式,水稻齐穗期就不同,因为必须调节好播种期,确定适龄秧苗移栽。

肥床旱育稀植稻落谷播种期为5月5—8日,6月15日前后栽插,秧龄35—40天。

机插稻播种期为5月25日前后,6月15日左右机插。

直播稻麦收藤茬后迅速灭茬播种,越早越好。

二、根据品种成熟期确定播种期。

晚熟品种早点播种,早熟品种晚一点播种。

三、根据藤茬早熟确定播种期。

春稻及大蒜茬藤茬较早、早插需早落谷播种。

第三节播种量的确定

从目前我市水稻育秧情况来看,播种量普遍偏大,秧田面积偏小,有些担心秧苗不够,增加播种量,由每亩4公斤种子增加到每亩5公斤,甚至到6公斤,但秧田面积不增加,造成单位面积上播种量大,秧苗生长空间小,苗弱苗瘦苗黄,秧田病害加重,苗体素质差,健壮苗每穴栽2-3果种子苗,弱苗栽到5-6棵,播种量加大,大田栽插用苗仍然不足。

因此在增加每亩大田用种量同时必须增加秧田面积,保持合理播种量,培育健壮秧苗。

一、粳稻播种量:

肥床旱育秧中苗栽插每亩播种量45-50公斤,大苗栽插每亩播种量35-45公斤。

机插稻种子苗栽插亩播种量250-350公斤。

直插稻大田亩播种量7.5-8公斤。

二、杂交稻播种量:

肥床旱育每亩播种量15-25公斤,机插稻育秧亩播种量180-200公斤。

第四节壮秧标准

“秧好半季稻、壮秧产量高”。

秧苗的壮与弱直接影响移栽后的返青快慢,分蘖迟早,长势好坏,甚至产量高低。

现培育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前提。

不同的育秧方式不同,不同的品种形态特征不同,但壮秧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共性。

一、形态特征。

叶片挺健,不垂,叶色清淡。

叶鞘短,茎基宽扁,根系发达,短粗色白。

叶龄整齐,个体差异小。

二、具体特征。

肥床旱育稀植手插秧,苗高22-25厘米,叶龄5.5-6叶,单株次生根18-20条,单株带蘖2-3个,秧龄35-40天;水稻机插秧,苗高15-20厘米,叶龄3.0-3.5叶,单株次生根8-10条,每平方厘米面积有种子苗不少于2-3株,不大于5-6株,秧龄15-18天,不超过20天。

第五节育秧基本技术

一、秧田准备

1、秧田选用。

秧田应选用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交通畅通的菜园地或肥沃高爽的旱田地,机插秧田还可选用稻田土。

肥床旱育秧手栽秧大田比为1:

15:

20,机插栽培秧大田比为1:

80-100,留足秧田。

2、秧田施肥培肥。

不论是肥床旱育手栽还是机插稻育秧,秧田施肥培肥是关键。

培肥分冬前培肥和春季培肥,秋播结束后,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4000公斤,45%复合肥40-50公斤,旋耕使土肥充分混合均匀,保持一定水分,促土壤熟化。

开春后于播种前一个月亩补施45%复合肥30-40公斤,加尿素10-15公斤,浅旋耕10-15厘米,充分打碎土块,若秧田选用菜园土,由于菜园地肥力较高,冬前可不需培肥,春后施肥培肥即可。

3、营养土准备。

在已经施肥培肥的秧田上,取耕作层表土层于播种前10-15天过筛堆闷,保持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标准,用农膜覆盖,促肥料转化,充分熟化。

水稻机插育苗每亩机插大田需营养土120公斤左右,在处理机插育秧营养土时,每120公斤土再加入0.5公斤育秧专用肥,进一步提高营养土肥力水平。

二、种子处理

水稻种子在播种前的发芽试验、晒种、浸种、催芽等环节叫做种子处理。

1、种子发芽试验。

购买水稻种子要求通过国审或本省审定的品种,从正规种子销售渠道购买,原种纯度≥99.99%,良种纯度≥98%,净度≥98%,芽率≥85%(粳稻),杂交稻种芽率≥80%,购买后搞好种子发芽试验,发现不达标准的种子退回或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2、晒种。

晒2-3个太阳,利用太阳光紫外线杀菌除虫,增加稻种透气性和吸水性,促使酶活化,从而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出苗整齐。

3、浸种。

落谷播种前5-6天开始浸种,在干净的容器中或地坑加防水下渗农膜中,按每5公斤种子加水7-8公斤加施百克2毫升加吡虫啉10毫升标准浸种,在室温室条件下,不能在太阳下直晒,连续浸48小时,大批量浸种要勤翻堆,保证浸种均匀,之后采取日浸夜露,浸种催芽同步进行。

种子露白即可落谷播种。

4、播种

(1)整地作畦。

地上作畦,畦宽1.4-1.8米,畦长20-30米,畦沟深20厘米,宽25厘米,四周沟相通,便于排灌,畦面平整,土要细,松软度一致。

(2)浇足底墒水。

肥床旱育秧在播种前要保证0-15厘米,土层水分达饱和状态,满足种子播后发芽出苗需求,小面积可喷浇,大面积落谷播种采灌跑马水,随灌随排。

(3)播种。

坚持定量播种,根据标准播种量,结合秧田面积,实行定量播种。

播种要均匀,少量多次撒播,力求匀。

(4)撒盖种土。

盖种土必须是营养土,盖种土厚0.5厘米左右,土要厚度均匀,不能露籽。

(5)喷施除草剂防除杂草,选丁恶合剂,均匀喷雾,不能重喷,严防造成药害。

(6)放隔膜秆覆膜。

保湿保温保齐苗。

(7)膜上盖草。

盖草厚以看不到农膜为标准,盖草要均匀,厚度一致。

(8)适期揭膜。

播种后5-6天秧苗1叶1心时于傍晚及时揭膜,揭膜后补浇一次透水。

5、出苗后管理

(1)水。

以旱管理为主,中午叶片不卷,下午不浇水,即水干旱也只能喷水,千万不能浸灌。

(2)肥。

标准培肥的旱育秧,秧田期一般不缺肥,施肥以叶面肥为主。

(3)秧田病虫防治。

重点防治灰飞虱、苗稻瘟、二化螟等。

第六节大田栽插

一、提高整地质量。

小麦藤茬后要及时消除田间秸秆或实行秸秆还田免耕机作业,打碎秸秆,全量还田。

旋耙后及时框田,然后放水泡田24小时后,再水耙,找平田面,保证寸水棵棵到。

二、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

按亩600公斤的产量水平合理运筹肥料,按基肥:

返青分蘖肥:

拔节孕穗肥比为4:

3:

3的比例运筹氮肥。

磷钾肥基肥。

基肥亩施45%复合肥35-40公斤,另外尿素10公斤,实行合层施肥法。

三、短期栽插。

适期早栽保证秧苗适龄、不栽超龄秧,促大田早发。

麦茬稻要在6月20日前栽插结束。

四、栽插标准。

肥床旱育手栽插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粳稻行距20-25厘米,穴距12.5-13.5厘米,亩栽穴数2.2-2.4万穴,基本苗7-8万。

杂交稻行距行距25-28厘米,穴距13-14厘米,亩栽穴数1.5-1.8万,基本苗5-6万。

第七节大田管理技术

一、施肥技术

稻田施肥要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规律,调节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不断地满足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要,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水稻需肥规律和肥料的种类合理施用。

1、增施有机肥。

我市水稻基本都是麦茬稻,要充分利用麦草多的优势,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秸杆还田,亩秸秆还田量要达到150-200公斤,有条件的实行小麦秸杆全量或半量还田,并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亩用量达到150-200公斤。

通过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弥补化学钾肥投入的不足。

2、控制氮肥施用总量。

目标亩产600公斤左右的田块,化学氮肥亩用量要控制在15-18公斤以内。

目标产田650公斤以上的田块亩施氮量控制在18-20公斤。

对小麦秸杆全量还田的前期可适当增施速效氮肥,调节碳氮比20-25:

1。

有机肥施用量较大的田块应根据情况酌情调减化学氮肥用量。

3、科学肥料运筹。

原则上磷钾肥实行一次性基施,氮肥实行分期施用。

如基肥用尿素,应在整地翻耕前施入,再上水栽秧,做到全层施用。

基蘖肥与穗肥氮素运筹比例根据肥力的高、中、低合理确定。

高肥力土壤:

4.5-5:

5.5;中肥力土壤5.5:

4.5;低肥力土壤6:

4。

其中基肥与分蘖肥比为8:

2或7:

3,促花肥:

保花肥=7:

3。

促花肥在倒四叶期施用。

保花肥在倒二叶期施用。

二、管水技术

水对水稻生长的作用有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大类,两大类互相作用,维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在生产上坚持以下原则。

1、浅水插秧。

插秧时,要有一层瓜皮水,这样可以掌握行穴距一致,栽插深浅一致,插的直、不漂秧,不缺穴,返青也快。

2、深水返青。

栽插后要立即建立水层,有利返青。

对于旱育秧因其抗植伤能力较强,栽插后建立浅水层。

3、分蘖期浅水灌溉与湿润灌溉相结合,分蘖期稻株生长量较大,需水较多。

根系吸收养分也较多,而根系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

为保证水分与氧气供给,采取浅水与湿润相结合,这样可提高土温、水温,又有充足的氧气供根生长。

根系发育良好,吸收能力强,有利于旱分蘖多分蘖,争取较多的大穗。

4、适期搁田。

水稻分蘖末期,群体达到预计成穗数的80-90%开始搁田。

一是控制无效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二是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

三是调节养分吸收。

四是调节水稻代谢,增强抗倒伏性。

搁田以轻搁、分次搁田为主,严禁重搁田。

5、穗分化到抽穗成熟期,浅水勤灌,保护幼穗,协调源库关系。

养根保叶,提高光合强度。

三、主要病虫防治。

我市稻田发生病虫害主要有:

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曲病、恶苗病、干尖线虫、杂交稻的后期叶部病害、细菌性基腐病等。

三种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蓟马、稻蝗、稻苞虫、稻螟蛉等。

(1)水稻两次总体战

指导原则:

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喷多防。

第一次总体战

防治时间:

7月底至8月初

防治对象:

主治白背飞虱、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兼治叶稻瘟病。

药剂配方:

锐劲特、毒死蜱、井腊芽(或爱苗)。

第二次总体战

防治时间:

8月中旬

防治对象:

主治二代二化螟、稻飞虱、三代稻纵卷叶螟,兼治穗颈稻瘟和杂交稻后期叶部病害及早衰,实行药肥混喷。

药剂配方:

针对二化螟对杀虫单、杀虫双等农药抗性较强的特点,要使用三唑磷及其复配剂加扑虱灵(或吡虫啉、吡蚜酮)或锐劲特及其复配剂加多井三环、叶面肥(肥力宝)等。

(2)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

防治条纹叶枯病应采用:

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治虫防病”,防治灰飞虱,切断病毒传播链为重点的防治策略。

①农业措施

推广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控制病害危害的关键措施。

通过2004年调查,我市种植的徐稻3号、93538、镇稻88、盐粳1439等粳稻品种,及汕优559、特优559、Ⅱ优084等籼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出良好的抗性。

可根据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水稻品种,合理安排水稻品种布局。

适当推迟水稻播期。

据调查,同一品种,不同时期播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不同,应根据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特性,适当推迟播种期及移栽期,使水稻秧苗易感病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错开,减少传毒机率。

推广秧苗旱育技术。

据调查,水育秧田平均灰飞虱虫量是旱育秧田虫量的2.6倍,推广旱育秧可大幅减少灰飞虱的虫量,减少传毒机率。

移栽前拔除病株,同时加强肥水管理。

可通过增施速效氮肥,促进病苗提前显症,在移栽时拔除病株;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水稻分蘖、生长,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清除由间地头杂草,恶化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中间寄主,降低灰飞虱的虫口密度,切断毒源,减轻病害发生危害。

②化学防治

防治策略:

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综合防治。

种子处理:

在水稻落谷前,结合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的防治,对水稻种子进行药剂浸种,选择药剂有25%先净悬浮剂或5%锐劲特+16%恶线清,浸种时间为72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消灭田外虫源保秧田:

灰飞虱主要在麦田及田边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繁殖,防上要从压低虫口基数、切断病毒传播源入手,因此,在麦田后期结合防治穗蚜,拂光、蚜青灵等药剂对麦田及其周边杂草全面防治,可有效降低麦田灰飞虱基数减轻秧田防治的压力。

狠治秧田保大田:

水稻从发芽到分蘖停止前都对条纹叶枯病病毒比较敏感,龄小时易感病,因此,秧田期的防治最关键。

一般要防治2-一3次,第一次防治在龄3—4叶时,小麦进入乳熟期,灰飞虱开始向秧田转移;第二次防治在麦收期间灰飞虱进入迁移高峰时;第三次防治在移栽前。

防治药剂应选用锐劲特、先净等效、长效农药,同时加入菌克毒克或灭菌成等病毒钝化剂,提高抗病能力。

治前期保后期:

在水稻移栽返青后,要及时防治二代灰飞虱若虫,减轻危害

2、稻瘟病关键防治技术

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

常发区结合恶苗病防治,使用浸种灵、咪鲜胺等药剂种子处理,可兼治苗瘟。

大田药剂防治。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20g;75%三环唑25—30克;40%稻瘟灵(富士一号)75一lOOg;6%春雷霉素50g;使百克(25%咪鲜胺40-50毫升)。

异丙烯噻唑(日本主推品种)对稻瘟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纹枯病

关键防治技术:

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一350毫升;20%井冈霉素可溶粉50-60克;井冈霉素+枯草芽胞杆菌/蜡质芽胞杆菌:

如纹曲宁/纹霉星/博特等。

爱苗(苯醚甲环唑+丙环唑)/5%纹肃(已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等具有较好的效果,持效期长于井冈霉素单剂。

4、黑条矮缩病。

防治方法同条纹叶枯病。

“抗、断、避、治”

农业措施:

实施耕翻,避免套作;多本栽插

注意抗RsV品种大多感RBSDV,在RBSDV流行区域,种植Rsv品种仍要加强对灰飞虱防治。

重点要防治好灰飞虱。

5、稻飞虱防治技术

一是坚持“治上压下”的防治策略。

抓好五

(2)代和六(3)代褐飞虱的防治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六(3)代和七(4)代的发生基数,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赢得防治.的主动。

二是调整药种。

由于吡虫啉对褐飞虱已出现高抗药性,调整药种,全面停用吡虫啉,轮换使用扑虱灵、锐劲特、毒死蜱、敌敌畏、异丙威、乙虫腈、烯啶虫胺、吡蚜酮等新型药剂,禁用菊酯类及甲胺磷等农药。

10%烯丁虫胺3000倍液(烟碱类,注意对蚕、蜂高毒),白背飞虱的防治仍可使用吡虫啉。

三是提高用药质量。

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化高峰至低龄期若虫高峰期,并用足水量,打准部位,大水量粗喷雾,药后田间保持一段时间水层,提高防治效果。

对田间缺水且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为主,使用敌敌畏撒毒土熏蒸。

6、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

把握防治适期十分关键!

在幼虫孵化盛期至1龄高峰期,25%杀虫双水剂250毫升,或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0克,或48%毒死蜱80-100毫升,或5%锐劲特30毫升。

丙溴磷、稻丰散、三拂(三唑磷+氟虫腈)、骄子(氟铃脲+丙溴磷)、顺清(氟铃脲+阿维)、氟铃脲、阿维菌素、甲维盐等是近年推广的新型高效药剂。

禁用菊酯类、甲胺磷等农药。

注意蚕桑区不推荐使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农药,以免产生药害。

7、二化螟

“调整品种、调整药种、调整播期、调整主攻对象”的四调整治螟措施。

20%三唑磷100ml;48%乐斯本80ml;5%锐劲特30ml;20%阿维·唑磷60ml;或50%二嗪磷(二嗪农、地亚农)乳油75毫升;或50%稻丰散乳油120毫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