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68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三市

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一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一第25题,共5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告子》曰: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

”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3.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

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5.某谈判大臣接到一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

“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天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

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

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

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

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

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

”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B.科学的强国主张

C.理性的皇权意识D.盲目的媚外心理

8.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

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9.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

“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

”他描述的是

A.一五计划的成果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人民公社的特征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10.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

“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

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

“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2.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

该表可以说明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道:

梭伦在改革中首创了重要的民主机构,后来“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者”。

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B.陪审法庭C.四百人会议D.十将军委员会

14.《德国史纲》写道:

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

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D.宗教礼仪程序

15.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

所有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金融体系健全②工业革命推动

③自由政策影响④世界市场拓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

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赋予国王立法权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1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

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18.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

“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某理论时说:

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

这种理论应该是指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普朗克的量子论

20.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

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

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

“这是您的杰作吗?

”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A.播种者B.自由引导人民C.格尔尼卡D.向日葵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3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

……(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

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

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

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

上从其议,皆罢之。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

指出其变化原因。

(4分)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3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

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4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2分)

23.(15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

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到五十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

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

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4分)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

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

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

请说明理由。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高祖曰:

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澄曰:

著犹少于不著者。

高祖曰:

深可怪也!

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

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

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

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

……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

这说明了什么?

(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意味着,凡是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均应至死不予放弃,应不遗余力地坚持真理并为之承受苦难。

不要烦扰任何人,因为烦扰别人有违真理。

承受所有这些艰难困苦就是真正的胜利。

——《印度舆论》(1908年9月26日)

材料二我不相信工业化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

它对印度就远非如此。

我坚信独立的印度只有通过采取一种简朴但却高尚的生活,通过发展它的成千上万个村舍,通过与世界和平相处,才能履行它对这个呻吟着的世界的责任。

——迪夫拉吉·巴利《论甘地的人道主义思想》

材料三M.N.罗易主张,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

——任鸿皋、宁明编《论甘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实践。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关于印度履行世界责任的基本观点。

(4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三的观点?

请说明理由。

(3分)

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三市

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C

C

A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C

B

C

D

C

B

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3分)

(1)放松政府控制,允许民间生产经营。

(2分)造就一些巨商大贾;形成弃文从商的社会风气。

(2分)

(2)盐铁官营(2分)边患严重;佐助边费(2分)

(3)资源国有;政府经营。

(2分)

(4)自然灾害,避免与民争利。

国计民生(或从国情出发。

)(3分)

22.(12分)

(1)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1分)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分)

(2)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1分)

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任答2点,2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分)

23.(15分)

(1)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异);力量相当。

(2分)

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任答2点,2分)

(2)两国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2分);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分)

(3)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

(3分)不能。

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2分)

(4)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建立世界安全机制)(2分)

24.(10分)A.

(1)均田制。

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

(2分)

(2)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

(2分)

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

(2分)

(3)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分)

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

25.(10分)

(1)追求真理;(1分)土布运动,向食盐进军。

(2分)

(2)不主张印度走工业化道路;实现印度独立;主张简朴而高尚的生活;与世界和平相处。

(4分)

(3)赞同:

甘地反对在印度发展工业,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其思想宗教色彩浓郁,不可能为印度的发展指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只作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

判断1分,理由2分)

反对;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印度的独立自治;他追求真理,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高尚的道德历久不衰。

(只作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

判断1分,理由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