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499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上期末分类汇编之十三现代文实用类文本1文档格式.docx

也就是说,我们阅读经典,目的还是解决今天的问题。

经典对于我们还有意义,也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

比如他读霍布斯与洛克,讨论的却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的权利问题,即参与公民事务的观念在今天这个笼罩着个人主义神话的时代,还有什么意义?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书,却又超越了实用性,表现出睿智的感悟和思考。

他提醒我们,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重新获得精神的健康与活力。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卫·

邓比对激进派的言论义愤填膺,对保守派的态度困惑不已。

B.我们周围有为数不少的人患有‘生活在媒体中’对人的异化症。

C.也面对着大卫·

邓比曾经面对的问题,也曾陷入一种厌倦的情绪。

D.镜像社会指的是一种被表征和幻象所塑造的、使人得不到真实感的生活。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书》探讨了为何要阅读经典,它具有实用价值。

B.关于国学的争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认真阅读国学典籍。

C.抵抗生活在媒体中对人的异化,需要平心静气的阅读。

D.阅读经典是要寻找经典与现实的连接点,否则就毫无意义。

16.分条概括大卫·

邓比重返大学校园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4.A(3分)

15.D(3分)

16.美国知识界关于西方传统经典的一场争论,邓比感到困惑。

邓比身陷危机,他有面对媒体的疲惫感。

(4分,共两点,每点2分)

北京市崇文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德国的汽车社会

德国是现代汽车之父戴姆勒和本茨的家乡。

对保时捷等德国名车,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飙车大王舒马赫兄弟出自德意志民族。

这个人口八千二百万的国家,汽车保有量达到四千九百万辆(同当今中国差不多),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辆轿车。

德国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4%但公路总长度已达2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高速公路的不少路段不限速。

如此众多的汽车,如此稠密的公路,如此繁忙的交通,再加上世界上开车最快的民族,这个在汽车社会中摸爬滚打了一百多年的国家却是世界上交通安全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交通死亡人数仍在逐年下降。

在德国开车是快而不累,大家按规矩开,违规的人只是极少数。

德国提倡防卫式的驾驶方法,就是随时估计到周围的人可能出现的错误。

快、慢、停、让,换中很少无谓地浪费时间。

德国行车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合理利用车上的灯光设备,随时让周围人看到你。

光线稍有不足,驾车人就会及时打开车灯,这不是为了看路,而是使自己的目标更加明显,以保护彼此的安全。

大多数德国人以一丝不苟、几近呆板的方式来遵守交通规则。

有人调侃说,什么是德国人呢?

半夜两点,夜深人静,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一个行人站在路边而寸'

心等待,人行道绿灯亮,才开始过马路。

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德国人。

这既是笑话,又不是笑话。

德国道路交通信号灯系统全部自动管理,极少有监视器。

路口无交警站岗值勤,更无交通协管之类。

交通警察都是坐在车里巡视或待命。

德国人喜欢用交通参与者这个词,表示在交通环境中的平等。

无论是开车的,乘车的,骑车的,步行的,各有行为准则,能否得到特殊的权利,取决于当时公务的紧迫程度。

通常情况下,汽车礼让行人或骑车人;

一般私家车礼让公交车和出租车;

所有车辆和行人避让正在执行任务的救火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

德国交通管理的一个原则是尽力保证交通参与者对道路的使用权益,政府很少为少数人实施道路限行,即便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交通也没什么太特殊的举措。

如今,德国人在汽车的

设计和制造等方面越来越注重社会责任,他们意识到汽车不是坦克,不能只保护自己。

总之,改善交通,人人有责,人人尽力。

(取材于权忠宪《从德国看中国汽车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德国汽车文化兴盛,有一百多年历史,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蒋车人口却很多。

B.德国汽车工业发达,出产保时捷等名车,现代汽车之父及车王舒马赫都是德国人。

[来源:

Zxxk]

C.因为德国公路路况好,人们又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路口很少有警察和监视器。

D.德国虽然公路稠密,汽车众多,车速较快,交通繁忙,但交通安全状况仍然很好。

15.解释第段中这既是笑话,又不是笑话的含义。

(3分)

16.根据第段画线语句,推断德国人在未来汽车设计和制造时会考虑一个什么问题。

(2分)

14.C

15.笑话’’是指在没有车的情况下,德国人仍然要看到绿灯才走,表现了德国人的呆板(1分);

不是笑话是指大多数德国人以一丝不苟的方式来遵守交通

规则(1分),表现出严肃而认真的生活态度,使德国拥有了良好的交通状况(1分)。

16.答案示例:

在汽车设计和制造时,要考虑到一旦碰撞行人,应尽量减少对行人的伤害。

(共2分。

考虑到碰撞行人1分;

减少伤害1分)

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中国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早期秦汉的桃符、金鸡、神虎,到唐宋以后的关羽、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等神仙,年画的主题越来越丰富。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

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勃兴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寓意吉庆祥瑞和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得到重视,年画的创作印制和购买张贴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

年画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

康、乾年间的国泰民安,为年画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和环境基础。

造纸和雕版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为年画作坊和民间艺术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年画作坊和民间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题材多,出现了大量的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在表现形式上,由于西洋绘画风格也影响了中国民间艺术,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

清末时期,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进入急剧变革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激变,深刻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年画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武强年画出现了反映维新变法运动,提供新学的年画《万童习武》、《儿童体操图》表现的景物,一改过去家塾那种书房环境,主题表现了奋发自强精神。

学&

科&

网Z&

X&

K]

借物言情是年画创作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赞赏等多种意思。

画家借用了自然物象和历史故事中的情节创造出许多适合表达这种心愿的形象化艺术语言。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自然的物体就是表现某种愿望的文字或符号,通过简明的手法表现出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道德风尚。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画、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

(取材于吴祖鲲的《文化视阈下的中国民间年画》)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3分)

A.年画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神灵、人格神的崇拜和信仰。

B.明清年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C.年画形象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和风俗民情。

D.年画艺术主要特点是色彩艳丽,讲究对称,技法简单。

15.请概括年画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5分)

14.C[A项人格神的说法不准确。

B项明清年画不准确,只是清代年画。

D项把技法简明说成技法简单。

]

(3分)

15.参考答案:

国泰民安提供了经济和环境基础;

造纸和雕版技术的完善创造了物质基

础和发展空间;

通俗小说的风行,提供了创作素材;

西方明暗透视技法的运用丰富

了年画的绘画技法。

(5分。

共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要点2分)

福建省长泰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

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

’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

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

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

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

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

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

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

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

真是一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成舍我回道:

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

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

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

他曾自言:

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

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

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

作为散文家,又著有《半农杂文》;

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

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

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

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

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

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

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

于是,有后人评论:

……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

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

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

我这是停柩中堂啊!

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

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

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

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注:

刘半农(1891—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陈独秀和胡适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

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她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

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13.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

(4分)[来源:

学+科+网Z+X+X+K]

答:

1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

请结合文本,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12.(5分)BD(B无因果;

D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说法不当,从文中看,他虽然所学颇杂,但却研究颇深,成就颇大。

13.(4分)答案示例:

他在巴黎留学时指挥众人作乞讨状照相,征求方言时挨骂等事例表现出他诙谐幽默、不拘小节的特点。

他嘲讽为他送别之人、嘲讽考试院院长等事例表现出他不通世故、胸无城府等特点。

他采访名妓赛金花调查民俗等事例表现出他治学既认真又不失灵活等特点。

(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每点含事例1分,形象特点准确概括1分)

14.(6分)答案示例:

同意。

(1分)从为人处世来说,做人当然贵在正直诚实,但还需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善于与别人处好关系,否则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如在为他送别的宴会上,他讽刺文友就不太合适。

从治学上来说,爱好广泛是一件好事,但不宜过杂,因为这样往往很难出成果。

如果他的爱好不是如此广泛,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5分)

(也可答不同意,从做人方面来说,可以谈耿直坦率敢作敢为是做人的宝贵品德;

在治学方面,可以从他取得的成就方面来谈杂的好处。

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唯一的老舍

毛志成[来源:

学科网ZXXK]

在谈论老舍时,我不想局限在老舍的业绩中。

认识老舍,如果只将他视为作家、文学家、语言大师等等,那也只是从文格的角度认识了老舍,而淡化了他的人格质量。

老舍一生的活动,文化、文学只是他的一个点,事实上,他始终全方位予以的是社会命运——特别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也包括对中国国民性的透视和扫描。

老舍是中华民族广袤而平凡的文化土壤上挺立起的一株耐苦大树,虽不夺目地高耸,但他立足于向社会和民众植根,伸枝,展叶,释氧,兼之增色添美。

老舍的作品,无论是发轫之作的《老张的哲学》,还是代表作《骆驼详子》、《正红旗下》,以及立身之作《四世同堂》、《茶馆》,无不昭示他是一位与中国民众息息相关,将文化功利与社会功利融为一体,而且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总体命运互为形影的,必将永远使历史不能忘记的民魂式的作家。

老舍在人性品格上首先是好人,是善人,他很少骂人,倒是尽量多地助人、济人,反右时有人当了右派,老舍一有机会照例请他们在小饭馆中吃一顿饭,于莫谈国事之外也尽量给这些另册人士多一点温暖。

[来源:

老舍绝不是生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上的贵族。

从他以旗人名义出生的那天起,就饱受贫困、压抑。

但有人依据老舍的出身,将他定为穷人,有的甚而喻为农民,这样的比附,在见解上其实也是很粗俗的,乃至是大谬的.泛义上的穷人,特别是彻底式的穷人——即德穷、财穷、智穷、文穷的落,是不会从中诞生出老舍的。

老舍的旗人裔脉,老舍的基督意识,老舍的求学欲望和从教、从文意趣,都使他大大有别于一般性的穷人。

老舍一生的急就篇式的作品很多,占了很大比重,但他的急就,是急于国事、民事。

国家不幸诗家幸(清赵冀语),诗家的幸

不是指幸福,而是指活跃。

文化人在国难期间的创作活跃,必然是与及时同义的。

爱国爱民之心驱使他往往愤然疾书,匆匆命笔。

舍弃个人虚誉,不做逸士,而与国家命运、民族疾苦同呼吸,这就是高品位文化人的基本品格。

以老舍的宽容通达,兼之常有自悲心态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惯性,人们有理由做出一种推测:

老舍会逆来顺受,苟安乱世,但这种推测是对老舍的不深知。

老舍的脸常常是笑呵呵的,但老舍的骨头是坚硬的。

他可以受辱,但不能自辱!

老舍之死,可以认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却不能否认它的必然性。

那是个扑灭良心、扼杀正义、粉碎文化的年代。

倘若老舍永远地、固执地维护自己的善恶观、美丑观、是非观,并要始终渴望举起善人的旗帜、善事旗帜,到头来时代的恶化已经趋于惯性化而又势必趋于极端化,连他本人无论如何忍辱负重、谦恭处世也无法做到委曲求全的时候,命运给他的终极安排只能是向世界告别。

反刍老舍,就是反刍一个时代。

但愿我们此后百年千年从这样的反刍中,汲取老舍的宝贵营养——中国文人、中国作家,人格毕竟重于文格。

用一句名言作结语,就是:

多么出色的卓人也有过卑怯的时候,但卓人之所以是卓人,就在于他尽可能和最终不向卑怯低头!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多侧面、多角度地评价老舍,目的是让读者更具体、深入地了解老舍是唯一的,而且又具有多种性格的丰富内涵。

B.老舍是中华民族广褒而平凡的文化土壤上挺立起的一株耐苦折大树,这一比喻,形象地赞颂老舍是一位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的文学巨人。

同时也暗示他饱受磨难的一生。

C.气愤有人将老舍称为穷人或农民,因为这些称谓显得粗俗,而且老舍即使不是贵族,也大大地有别于一般性的穷人。

D.本文不仅介绍老舍的发轫之作,代表作以及立身之作,还特别介绍了他的很多急就之作,因为这更能体现老舍与国家命运、民族疾苦与共的高尚品格。

E.文章结尾引用一句名言,在充分肯定、赞颂老舍是一位骨头最硬的卓人的同时,也客观、委婉地批评他也有过委曲求全和卑怯的时候。

13.称赞老舍是一位民魂式的作家,请结合原文,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4.告诫中国人、中国作家,要汲取老舍的宝贵营养——人格更重于文格。

探究老舍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并由此可见人格与文格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6分)

12.(5分)CE(C不是称谓的粗俗,而是见解的粗俗,而且说老舍绝不是贵族;

E文中没有客观、委婉地批评的意见。

13.

(1)民间,植根于民众之中;

(2)始终全方位地国家与人民的命运;

(3)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的滋养;

(4)作品和作家自身的命运都折射出人民、民族的命运。

(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

14.老舍的人格:

善良、乐于助人,宽容通达,能忍辱负重。

与国家命运、民族疾苦同呼吸。

(或:

全方位地国家与社会的命运)外柔内刚,骨头坚硬,绝不苟且偷生。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人格是文格的基础,它影响、制约着文格。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他的确是蔡孑民先生而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教育家。

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说。

他是谁?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

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

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

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

但又择善固执。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

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1948年时局发生变化,是年底梅贻琦与一些名教授被当局接到南京。

12月22日国民政府要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坚辞。

据当时一起同行的张起钧教授回忆,梅贻琦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地表示:

他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

这表现了学人的风格,树立了师德的典范。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

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

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

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