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512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7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售出数量(箱)113106243204

单价(元)24421735

总价(元)

交流:

你是怎样完成这张表格的?

四、总结质疑。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练习课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黑板、投影仪。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口算,交流答案。

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

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要求什么?

应该知道什么?

(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

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

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

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

5“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

交流方法。

①5300-115×

45=5300-5175=125(个)

答:

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②5300÷

45=117(个)……35(个)

6、教学思考题。

(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

(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

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

(编制者:

张玲玲)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1、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会进行准确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资源:

投影、计算器、挂图、小黑板等。

谈话:

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都不需要精确计算,你们能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吗?

(生答)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

(估算)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师:

同学小芳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出示挂图)。

2、提问:

要求“这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列出算式:

48×

112=?

3、独立思考,估算出结果。

4、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估算的?

结果是多少?

5、班内交流:

怎样估算?

方法一:

100=4800,费用要比4800多一些;

方法二:

50×

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

6、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估算的是否接近这个结果。

7、比较:

比较以上两个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

都必须先求出乘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

一个是先求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另一个只需先求出一个乘数的近似数。

8、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算一算,然后比一比这三组题目,说说:

发现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竖式算一算;

(2)提问:

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估算结果和竖式计算结果接近吗?

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线连一连;

(2)集体核对。

四、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讨论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

3、组织学生小结估算的作用:

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回忆一下: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6题和第7题。

板书设计:

每户一年的保洁费用是48元,这幢楼有112户,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

48×

(元)

100=4800,比4800元多一些。

110=5500,是5500元左右。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一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口算和估算。

2.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

一、口算下面各题。

200×

7013×

30060×

900100×

50

40×

20040×

80010×

4603×

120

32×

30210×

425×

10020×

500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260×

1438×

262450×

80

67×

189308×

7056×

230

1.学生独立笔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让学生交流笔算方法,明确笔算的基本程序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提醒学生注意乘数末尾有0和乘数中间有0时的计算特点。

三、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243×

18131×

34205×

48

1.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计算。

2.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做练习一的第4题。

1.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做练习一的第5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

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六、做练习一的第6题。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总结反思。

(略)

第二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为学生自主优化算法提供有效的启发。

3.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一、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1.让学生先计算。

2.比较:

同桌交流每组中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全班交流。

二、你都能算对吗?

  36×

250125×

64199×

97×

21400×

7970×

604

1.让学生先独立计算。

2.交流算法:

启发学生对有些题目会进行简便计算。

三、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

“一套单人课桌椅”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交流。

四、完成练习一的第10题。

1.先指导学生看表,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交流算法:

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联系这两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五、完成思考题。

六、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七、全课总结。

1.谈谈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订正以上有错的题目。

(编制者:

杨新亚)

小数第八册

容量和升的认识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

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1、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

2、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

1、游戏:

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时你们都比较喜欢喝可乐?

今天我们来场喝可乐比赛,看看谁喝可乐的速度最快,好吗?

(出示一大一小两杯可乐)指名两位学生参加比赛。

二、师生探究

1、比赛结束后提问:

你觉得比赛公平吗?

为什么?

2、认识容量:

不错,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

容量)

3、体会容量的大小:

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比赛会输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时间长。

4、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你除了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5、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想想做做第2题:

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6、引出容量单位:

指着其中的一个冷水壶提问:

刚才通过验证,同学们已经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大,(指着大的冷水壶)那你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如果我问你你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你会回答吗?

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说明:

和身高、体重一样,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单位)

7、认识升

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

(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建立1升的概念。

1升究竟有多少?

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

2、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3、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

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

(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4、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

(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

(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一试是否比1升大。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有什么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升的认识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小,并初步体会1/4升、1/2升和3/4升大约分别是多少。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并逐步学会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有几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

教学难点:

能较准确的估计容器里的容量大约有几升。

矿泉水空瓶、碗等各种容器。

1、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升大约有多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自己动手来做一只量杯。

二、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量杯做的最精确。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

怎样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确?

(强调: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在外面,否则量杯量起来就不准确了。

4、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5、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估计碗里的水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6、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带来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

7、选择几个容器,让全班同学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让学生用量杯装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根据剩下的空间估计出它们的容量。

(容器不一定要和书上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随意带些容器,然后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它们的容量。

(2)集体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估计的容器给大家看一看,并让全班同学来猜一猜,然后由该组学生公布结果。

看谁估计的较准确。

2、想想做做2

(1)指导学生利用第1题获得的直观经验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这几种容器的容量。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拓展:

教师出示一些容器的画面,让学生来估计,并对估计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3、想想做做3

(1)准备一只电子称,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并选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中方法。

(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量出1升水,并称出它的重量。

(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

帮助学生建立1升水大约重1千克的概念。

有什么问题?

2、回家后估计一下你家里的各种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认识毫升

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

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

(指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

认识毫升)

二、新知探究

1、观察: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2、讨论:

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多少?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4、说明: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

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几滴,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毫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

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下。

2、想想做做2

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几瓶。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几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书上“你知道吗?

”的小知识。

2、补充介绍:

邹襄君)

三角形的认识

教科书第22-25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学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3、通过动手实验和找更多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

难点:

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与内容有关的插图,钉字板,三角板,小棒,方格纸。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

(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房架等等。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三角形。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利用一些现成的工具,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总结: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判断:

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

3、画出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学生结合图形回答。

4、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10cm、6cm、5cm、4cm的小棒,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先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

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讨论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发现:

当其中两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可能围成三角形。

(即: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组织学生测量例题中人字梁的高度。

应该测量哪条线段的长度呢?

说明三角形的底和高。

6、“试一试”

学生独立测量。

量的是每个三角形的哪两条边?

结果分别是几厘米?

要求学生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来画三角形。

并要求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根据每组线段的长度关系进行独立的思考。

交流,说明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能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理由,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画高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三角形的底,过顶点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高,在适当的位置标上直角符号。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剪法。

3cm、5cm、6cm4cm、5cm、5cm

四、你知道吗?

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三角形。

问:

这些物体上为什么都有三角形的结构?

阅读材料,找出原因。

开展实验,明确认识。

三角形的分类

教科书第26~29页及“想想做做”。

1、通过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学会按照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中发现有关规律,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各种三角形模型。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够说出三角形有那些基本的特征?

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找到三角形?

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1、出示各种三角形。

(1)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什么角?

(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内角)并把它们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面。

(2)想一想,如果让你自己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你准备分成几类?

你的依据是什么?

(3)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4)教师及时给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揭示各类三角形的含义。

(5)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试着在集合图里表示分类的结果。

出示教材的集合图。

强调要学生“任意画”,再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判断自己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

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比,自己判断后再连一连。

四、尝试活动。

1、“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再钉子板上围出各种三角形,并结合说说各自的特征。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动手折一折,在交流自己的折法。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思考一下应该怎么剪,在书上画一画,再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剪,验证自己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上的高。

5、“想想做做”第7题。

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发现:

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而其他两个顶点只能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五、总结质疑。

将你这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科书第28~29页及“想想做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