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517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一、全球气候变化

自主预习

1.气候变化

(1)含义:

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①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

②温度、③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

2.气候变化史的划分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时间尺度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⑥长,寒冷期偏⑦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新生代以⑧湿润期为主

历史时期

⑨冷暖交替,有⑩两次较大的波动

⑪温暖期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⑫寒冷期

15世纪以来

近现代

气温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⑬上升趋势

降水

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热带、寒带⑭增加,亚热带⑮减少)

冰川

雪盖和冰川面积⑯减少

海洋

全球平均海平面⑰升高

思考 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吗?

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包括冷、暖、干、湿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所以全球气候变暖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

思考 2.在2013年元月份,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广西百色阴雨寡照寒冷天气持续13天之久,历史罕见,这是否说明地球进入了寒冷的冰期?

答案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干湿交替的变化中,在温暖的间冰期内,也有相对寒冷的低温期。

此时的低温属于温暖时期中的相对低温期,不能说地球开始进入冰期了。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环保网2013年1月22日以《人类输不起的战争》为标题分析了极端天气频发的事实专家们的解读。

从零下40多摄氏度的莫斯科到40多摄氏度的悉尼,从无冬的纽约到“十面霾伏”的北京,专家们有一点共识:

都是全球气候变化惹的祸。

(1)对图中海平面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海平面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近代时期表现出的明显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气候变化来看,图中代号能够表示现代间冰期的是________,末次冰期的是________。

答案 

(1)气候变化 

(2)上升与下降交替出现,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海平面呈上升趋势 (3)② ④

解析 第

(1)题,气候变化对海平面的升降影响很大,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反之,则下降。

(2)题,曲线反映的海平面变化,上升与下降交替出现,呈现周期性升降。

第(3)题,冰期时海平面比现代要低,间冰期时比现代要高。

现代间冰期一定是图中距今较近、海平面较高的②,末次冰期是距今较近、海平面最低的④。

反思归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另外,还可采取政策手段,如政府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练习巩固1

 下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C)变化比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南方地区D.东北地区

(2)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  )

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

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

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

D.油菜开花期滞后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变暖最为明显。

(2)题,气候变暖,甜菜种植将北移,小麦种植海拔升高,水稻种植北界北移,油菜开花期提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自主预习

思考 欧洲国家立陶宛的一些候鸟不再迁徙而是成为“留候鸟”在立陶宛越冬,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暖冬“诱骗”候鸟驻留。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据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考证,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阿德利亚企鹅数量剧减。

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000对左右。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气候的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除材料中呈现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方面?

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2)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坏森林植被。

(3)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引起海平面上升等。

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影响

表 现

资源条件

发生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

然灾害

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导致原有

生态系统

改变

气候变化会使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对生产领域

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还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对人体健康

造成危害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练习巩固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的目标,还将“在2020年前,把非化石燃料在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提高至约15%,并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

(1)我国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下列产业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  )

A.钢铁B.机电C.纺织D.电子

(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地实现“把非化石燃料在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提高至约15%”目标的是(  )

①加大对汽车市场的培育,提高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②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在建核电站最多的国家 ③国家加大对太阳能利用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

④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地区使用秸秆发电、制沼气 ⑤加快对东部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勘探,提高石油的自给率 ⑥加快对风力资源的调查,提高风能的开发率

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答案 

(1)A 

(2)D

解析 第

(1)题,钢铁产业是消耗化石燃料最多的产业。

(2)题,为了实现目标,我国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1.歌诀法记忆全球气候变化过程:

气候冷暖干湿变,通常分

为三阶段。

地质时期时最长,二次冰期气候寒。

历史时期寒暖替,近代气候波动暖。

2.歌诀法记忆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全球变暖有利弊,自然环境和经济。

显著后果海面上,冰川融化热膨胀。

岸线后退低地淹,沿海平原多危险。

农业变化较复杂,干旱趋重积温加。

高纬升温单产增,低纬变干难持平。

蒸发加剧径流减,水源供需矛盾显。

3.歌诀法记忆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变化非无策,共同采取三举措。

减少已有温室气,造林固碳两夹击。

气候已变不可怕,科学预测适应它。

海岸筑堤防海浪,能源调整减影响。

碳烷气体是祸首,控排减量堵源头。

课堂检测

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①全球大气中CO2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CO2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③近5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④1970~1995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体相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近年来,与①、②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1.B 2.D 3.C

解析 本题组以气候变化为取材背景,通过阅读、总结和比较曲线统计图,考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气CO2的浓度不断上升。

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1970~1995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大致相近。

全球变暖会使华北地区因蒸发强烈而使得春季旱情加重;由于全球变暖,两极的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黄河三角洲后退。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纪。

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完成4~5题。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

B.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持续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答案 4.C 5.C

解析 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7000年来保持平稳。

6.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

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 

(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气象灾害增加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合作;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示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各数字的作用或结果。

(2)题,CO2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CO2;另一方面是由于毁林造成吸收CO2的能力减弱。

第(3)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可从减少矿物燃料使用,提高新能源利用比重,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人们保护大气的意识等采取措施。

活动指导

教材P100活动

提示 1.海平面上升淹没天津市的范围:

(1)当海平面上升0.3米时,特大高潮位时,淹没范围:

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一般风暴潮位时,淹没范围:

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以及天津市区、宁河县、津南区、静海县的部分地区。

(2)当海平面上升1米时,特大高潮位时,淹没范围:

港区、塘沽区、汉沽区以及天津市区、宁河县、津南区、静海县的部分地区;一般风暴潮位时淹没范围:

天津市区及其辖区的大部分。

2.影响:

若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将会被淹没,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下降、土壤盐渍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影响。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从时间尺度来看,下列有关地球气候变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C.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D.当年的气候变化

答案 D

解析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

2.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时期温度变化是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

B.地质时期总体来说温暖期与寒冷期相当

C.与冰期比较,间冰期持续时间短

D.冰期一般持续2亿~3亿年

答案 A

解析 地质时期温度变化是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大间冰期一般持续是2亿~3亿年。

总体来看,地质时期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周期长短不一致。

3.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质时期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延续时间长达千万年的大冰期 ②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不明显 ③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 ④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间冰期之后的小冰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地质时期地球上曾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延续时间有的长达千万年。

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也较显著,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波动上升,全球有变暖趋势。

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中。

读气温变化图,回答4~5题。

4.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

A.保温作用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

5.人类的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间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答案 4.D 5.D

解析 由气温曲线可以判断,全球气温在升高,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在此影响下,作物生长地发生改变。

为抑制全球变暖,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回答6~7题。

6.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是(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7.乞力马扎罗山(  )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水补给

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答案 6.D 7.D

解析 第6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第7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8.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答案 B

解析 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许多地区的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但对洋流影响不大;全球变暖,对非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中国自然带因为温度的上升也会相应北移。

9.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非洲南部图。

材料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于当地时间(东二区区时)2011年12月11日5时在南非德班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在内的协议,并为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

大会还决定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要求尽快建立董事会,完成相关的法律和运行原则。

会议规定,从2013年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O2排放?

(2)全球变暖可能对高纬度国家农业生产造成哪些影响?

(3)为抑制全球变暖,我国政府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请谈谈你对该原则的理解。

答案 

(1)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更新生产设备与工艺,节能降耗;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高纬度国家气温较低,对农业生产不利,全球变暖会使其积温增加,植物生长期延长,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大。

(3)保护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是全人类的责任,但是发达国家占有世界绝大部分财富,是世界资源和能源的主要消费者,同时又拥有先进的技术。

因此,发达国家理应在环境保护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解析 第

(1)题,主要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考虑。

(2)题,要从气温、积温增高,生长期延长等方面作答。

第(3)题,发达国家占有世界上绝大部分财富,是世界资源和能源的主要消费者,同时又拥有先进的技术,理应在环境保护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能力提升]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

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

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19世纪以前,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

A.公元100~300年B.公元600~1100年

C.公元1100~1300年D.公元1300~1800年

11.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

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

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相关

答案 10.B 11.B

解析 第11题,此时段气候湿润指数急剧下降,而泥沙沉积速率急剧上升,说明中游地区植被退化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沉积速率上升。

第12题,据图可知,气候变化与沉积速率并不呈正相关关系;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湿润造成的;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

A.海平面的上升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D.冰雪覆盖扩大

13.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答案 12.A 13.D

解析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又会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现象。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各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 “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材料,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

下列事象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

A.海陆间水循环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C.台湾海峡的宽度D.珠峰的海拔高度

(3)气候、石油、粮食成为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填写出下列框图中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节能减排”,请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原因: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B

(3)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石油资源的短缺

(4)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