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5299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生儿常见病文档格式.docx

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

(1)奶头或奶具不卫生

(2)产道交叉感染

(3)长期应用抗生素

(4)不注意口腔清洁,残奶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3、表现为:

宝宝患鹅口疮时,即使不喝奶,口腔里、舌面上也有一层白白的东西,很容易发现。

4、典型表现: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微微高出黏膜面,刚开始呈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

5、处理方法:

注意宝宝的奶具卫生,要严格消毒,操作要正确,避免污染。

还要注意乳头的卫生和乳头的健康状况,避免感染的机会。

六、湿疹:

1、湿疹主要表现:

为针头大小的疙瘩,对称性分布,表面可起皮,严重时会流水、糜烂。

其中额头、下巴和面部为湿疹的好发部位,严重时累及头皮、躯干及四肢。

大多数宝宝会有非常明显的瘙痒感。

宝宝因而哭闹、烦躁、甚至影响睡眠。

2、引起湿疹的起因:

A、由于母亲过早食用了湿寒的木瓜(木瓜要半月后食用);

B、过敏体质;

C、奶渍不及时清洗;

D、空气不新鲜、湿度过大;

E、温度突然增高;

F、宝宝接触了化纤的植物;

3、湿疹的治疗:

首先排除诱发原因,不要让宝宝的脸直接接触水,要用棉球或纱布沾水清洗,保持皮肤干燥。

母亲常食用胡麻油可使新生儿不起或少起湿疹。

治疗时可用儿研所出的草本肤乐霜,按说明使用即可,注意用药之前要将宝宝的脸清洁干净。

七、痱子:

1、好发部位:

躯干、褶皱处、皮肤与皮肤接触处

2、原因:

过热、潮湿、通风差、穿衣太多汗液排出不畅引起发炎。

3、特点:

淡红色小丘疹,丘疹顶端尖细小水泡,容成片也可以散发。

触之刺手,痒、痛。

4、处理方法:

(1)室内通风、凉爽(避免湿热)。

(2)衣着宽大柔软,出汗时用干或热毛巾擦干。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洗温水澡

(4)适量喂水

(5)皮肤与皮肤接触之间用吸汗毛巾分开,或用纯天然的爽身粉将皮肤叠加

的部位隔开。

八、尿布疹:

1、原因:

(1)自身体质娇嫩;

(2)尿布或纸尿裤引发的过敏;

(3)尿布或纸尿裤更换不及时;

2、护理:

(1)及时更换尿布,用中性洗液;

(2)空气暴露;

(3)严重的宝宝到医院进行红外线理疗;

(4)不能用含滑石粉的爽身粉,要采用纯天然的爽身粉;

3、用药:

强生护臀膏、红霉素软膏、鞣酸软膏。

九、脐炎:

1、表现:

开始为渗出物,逐渐发展成为脓性分泌物、恶臭、脐周红肿。

新生儿体温升高。

(1)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2)要用75%酒精和医用棉棒消毒

3、预防:

(1)接触新生儿需先洗手

(2)避免尿液污染肚脐

(3)脐带未脱落前应上下分身洗澡,并将脐带用洁净的毛巾覆盖,避免水的侵蚀引发感染。

(4)每日观察脐部有无红肿,消毒要认真彻底,脐带没有脱落前要一天消毒2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脱落后改为一天一次。

十、脐部渗血:

1、症状:

在脐带脱落期间伴有出血现象,那是毛细血管在渗血,由于脐带部位没有神经,所以宝宝无痛感。

只要每次消毒后用干的医用棉签按压3-5分钟就可以止住渗血,数次后这种现象即可消失。

如果此方法无效,可在用75%的酒精消毒后,用碘伏涂抹在脱落面上,碘伏可收敛渗血的毛细血管。

脐带脱落后也有渗血的可能,渗血结痂后,如果没有分泌物就不要再消毒了,待结痂自然脱落即可。

十一、斗鸡眼:

预防:

(1)玩具放置于离新生儿20cm远的位置,以后随新生儿视力的发育需要放置于40-70cm远的位置

(2)经常变换玩具的位置

十二、脓胞疮:

1、病因:

(1)、抵抗力弱

(2)、皮肤褶皱处细菌侵入

(3)、传染

2、特点:

开始红色丘疹,初期小米粒大小疱疹,重者疱疹增大、呈黄豆大小。

避薄易破,内有黄色液体,破溃留出黄色脓液,波及皮肤迅速新生脓疱。

3、护理:

(1)严禁洗、擦

(2)每天需要处理时要用消毒针刺破,然后碘酒消毒,(最好及时就医请医生处理)

4、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保证天天洗澡,特别注意皮肤褶皱处清洗。

(2)贴身内衣要勤换洗

(3)处理脓疱疮时污染的棉棒不要乱丢,防止交叉感染。

(4)注意细心观察。

早发现、早治疗。

十三、新生呼吸道感染:

(1)产道感染所致(生后不久发病)

(2)接触传染所致(生后1周以上发病)

2、症状:

体温正常或不升,流涕或鼻堵、哭闹、烦躁或反应淡漠,精神不好、吃奶不好,易呛奶,呼吸急促、口周发青、口吐白沫等。

(1)妊娠期避免呼吸道感染

(2)新生儿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过堂风

(3)凡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新生儿及产妇

4、处理方法:

十四、螳螂嘴:

在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有脂肪形成的厚脂肪垫(颊脂垫),民间俗称“螳螂子”。

这种脂肪垫不但对新生儿无害,而且有利于新生儿吸吮,并会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螳螂子会逐渐消失。

3、处理方法:

有的母亲想给挑割掉。

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如果挑割就会发生出血、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后果严重,对婴儿健康不利。

如果发现孩子不肯吃奶时,可请医生说明原因,再做处理。

十五、脐疝: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女孩多于男孩,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看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

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消失。

坐着、立着、咳嗽、哭闹时小肿块又会鼓起来,有时可鼓的大而紧张。

若用手轻轻一压就能压回去,同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声响,感到有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肚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有时孩子哭闹不安,解开衣服看到脐疝突起,家长就以为是因哭闹引起的。

其实患脐疝的孩子一般并无痛苦,个别可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很少有孩子因为肿块过度膨胀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2、原因:

是新生儿时期腹肌没有发育完善,尤其由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还没有能相互合拢脐孔表面,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覆盖,当腹部压力增高时,腹腔内的肠子就从脐孔内顶出形成脐疝,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逐渐发达,一般在1-2岁迟者在3-4岁,脐孔可渐趋缩小到闭合。

新生儿期的脐疝不必特殊的治疗,但与脐部接触的内衣要柔软。

凸起的部位可用洁净的、平面光滑的钱币等物,用纱布包裹后,再用纱布将其固定在凸起的部位压迫来治疗,切不可用胶布粘贴,会引起皮肤水泡或破损。

一般可待脐疝自愈,很少有2岁后还很大的。

十六、脱皮:

1、表现:

几乎所有新生儿都有脱皮现象,不论是轻微的脱屑症状,或是较严重的如蛇脱皮,一般只要宝宝能吃能睡,都是正常的现象,但若合并水泡或红肿等症状,可能就有问题,应尽快就医。

2、处理方法:

这种脱皮的现象会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以四肢、耳后较明显。

只要在洗澡时让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需特别保护或强迫将皮剥下来。

十七、消化不良:

大便次数增多,变稀或呈水样便,或者大便中含有奶瓣,且一般状态不好,哭闹增加,体重不增。

个别表现食欲不好、呕吐、长时间腹泻不改善会引起孩子面黄疲弱,易疲倦,易感染其它疾病及营养不良。

(1)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消化能力差,与此同时,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奶量增加快,营养需求高,胃肠道负担很重,因此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2)新生儿喂养不当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如人工喂养中,不可随意改变奶的配比浓度。

(3)新生儿大脑发育皮质的调节机能尚未成熟,皮质下中枢也极不稳定,加上消化腺的分泌机能不成熟,且分泌量很少,消化酶缺乏或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因此对食物的耐受力小,对奶量的变化不能很好的适应。

因为新生儿对事物的需要量相对的远较成人多,所以消化器官的工作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任何一种不良的因素都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例如家长愿让孩子多吃快长,往往营养过盛,喂养不当,超过了新生儿消化功能的负担能力,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再有外界的不利因素如肠道内外感染,过冷、过热等,都容易引起小儿整个机体代谢紊乱,特别是胃肠道机能失调,还有对牛奶过敏所致。

避免以上提到的引发原因的发生。

十八、新生儿“脱水热”:

如果孩子出生后2-4天时,出现热度升高,体温达38-40度,并伴有无原因烦躁、啼哭不已,体重减轻,尿量减少的情况,但其它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症状,此时就要注意新生儿“脱水热”的发生。

新生儿脱水热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发热,造成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

产妇坐月子中怕受凉,门窗关得很严,使环境气压过高,室温高,给孩子穿的多,在高温的情况下,小儿呼吸过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很多,从而出现了脱水。

十九、病理黄疸:

A、出生24小时就出现

B、生理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C、超过半个月不退,皮肤黄染较深,连足底皮肤也明显

D、生后无黄疸产生,而在出生半个月后出现。

E、溶血性黄疸

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二十、泪囊炎:

刚出生的宝宝通常是没有眼泪的,如果你的宝宝一出生就眼泪汪汪的,很可能是泪囊炎。

2、典型表现:

爱流泪,眼睛有分泌物,严重时,压迫泪囊区皮肤,能看到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

3、原因:

人的泪道由泪小点、泪小管和泪囊组成。

胎儿时期,鼻泪管下端有一层薄膜,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时,鼻泪管膜组织是完整无缺的,在泪腺开始分泌之前,就会破裂。

如果这层薄膜没有破裂,那么,在泪腺开始分泌之后,泪也就会滞留在泪囊内,泪液长期堵塞与管道内,刺激管道腔黏膜并引起细菌感染,就会引起泪囊炎。

由于大多数宝宝在出生6个月内,泪道仍处于继续发育阶段,因此,开始治疗时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二十一: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常发生于胎儿宫内窘迫或发生过窒息的新生儿,此类患儿由于在分娩过程中产程长,胎盘或脐带原因影响胎儿血液循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刺激胎儿呼吸中枢兴奋,出现喘息样呼吸,导致羊水或胎粪吸入。

也有少数患儿是由于喂养不当导致乳汁吸入而致。

剖宫产的新生儿口腔未经产道的挤压,呼吸道的羊水含量较自然分娩的多,如果清理呼吸道不彻底,新生儿较早的呼吸,发生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机会就增多了。

(1)、积极防治胎儿窒息、缺氧.

(2)、喂养时要关注新生儿吸吮的全部过程,严防呛奶,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二十二、肠干:

1、特点:

多发于喂养的新生儿。

2、解决的办法:

(1)、两奶间安排2次喂水

(2)、腹部按时针方向按摩

(3)、将食指和中指并拢,由新生儿的右侧小手指相连的内侧小臂臂肘开始向手指方向按摩至手腕。

每次按摩100次,一天分上下午各一次按摩。

(4)、削香皂条置于宝宝的肛门内。

(5)、适当服用妈咪爱调节肠胃,但要在医生的允许下。

二十三、红臀:

新生儿的肛门周围红肿有小红疙瘩,严重的会溃烂掉皮。

(1)、由于吃了母亲体寒的奶造成的。

(2)、便后清洗不干净,细菌侵害造成的。

(3)、因潮湿造成的。

3、处理的办法:

(1)、调整母亲的寒性体质

(2)、在不严重的情况下,每次便后一定要用温水的流水清洗干净,用专用毛巾沾干后,再用抽纸巾沾干潮气,用鞣酸软膏涂抹患处。

如果严重的情况下,可用淡茶水清洗后,再用炸花椒的香油抹匀在患处,再配合阳光浴或40度的灯烤。

也可在客户的同意下,使用小型吹风机吹干。

二十四、腹胀:

小腹部隆起,而且硬,拍击有咚咚的声音,并伴有新生儿睡眠不好,食欲差,爱哭闹的现象。

(1)、洗澡时着凉

(2)、抚触是着凉

(3)、护理中着凉

(4)、奶的温度偏低

(5)、妈妈吃了凉性食物

3、处理办法:

毛巾用电熨斗烫热覆盖在腹部,反复若干次即可。

二十五、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的急症,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就是阵发性哭吵。

呕吐是另一早期症状,在疼痛发作后不久出现。

便血多发生在疾病开始的6-12小时,大便时排出一种薄稀带粘稠性果酱色的液体,几小时后又会重复排出几次。

3、处理方法:

肠套叠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

早期发现早期就诊,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得到治愈。

如果延误诊治,需要开腹手术复位。

二十六、佝偻病:

1、典型表现:

汗多、夜惊、枕秃、肋骨外翻、出牙迟等都可能是佝偻病的表现。

佝偻病更多的时候被称为是“缺钙”,似乎佝偻病是因为缺钙而引起的。

事实上,引起佝偻病的原因可能是缺钙,也可能是缺少维生素D,或两者都缺乏。

3、特点:

佝偻病主要见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婴幼儿。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婴儿佝偻病的防御应该从妊娠期开始,孕妇除了补充钙以外,每天还要有一定时间的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或者预防性服用维生素D。

二十七、绿便:

1、原因:

A、肠胃有炎症。

B、奶粉里含有强化铁,如果铁不能充分吸收,大便就会呈黄绿色,大便中的白色颗粒较大。

C、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偏酸性,正常的便略呈绿色,有时会混杂一些白色颗粒。

D、奶粉喂养的宝宝出现绿便是表示肠蠕动加速或肠道有炎症。

E、饥饿性大便也呈绿色。

2、处理方法:

如果有炎症要及时就医。

如果是奶粉的原因,就要及时更换奶粉。

如果是宝宝没吃饱,就要及时改变喂养的方法。

二十八、新生儿腹泻:

1、正常大便的性状是:

(1)、母乳喂养儿:

金黄色、粘稠的、颗粒不太均匀,可见奶瓣。

有个别新生儿,可排比较稀的大便,发绿,有时有些水分,次数可达7-8次,但并不是腹泻。

(2)、人工喂养儿:

黄色的、成型的便便,排便的次数少。

2、生理性腹泻:

A、带酸味多泡沫的粪便:

这是因为进食碳水化合物过多如甜的糖开水,牛奶,使婴儿胃肠道的酶相对不足,使摄进的食物在肠道发酵旺盛产生气体,出现的有酸臭味又多泡沫便,此时应调换奶粉。

B、褐色大便,每日5-6次,这是由于蛋白质,脂肪消化不良所致。

此时应减少母乳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入。

C、灰白色稀便或糊状便观发亮如奶油状:

每日3-4次或更多,多因进食油腻食物过多所致。

原因是奶粉中脂肪量较高,肠道消化酶不足,母乳的最后部分含脂肪较多,故可缩短母乳喂哺时间,尽量避免婴儿吃到最后的乳汁。

D、乳糖不耐受:

建议暂时改用一种不含乳糖的奶粉试试,美赞臣公司一种专门给腹泻或是不适应乳糖的宝宝喝的奶粉,好了之后再用回原来的奶粉。

E、服用维生素D时,有些宝宝不能适应标准量,会出现腹泻,要在刚刚开始服用的时候减半使用D,待宝宝适应了在逐渐加量到标准量。

3、病理性腹泻:

(1)、表现:

水样蛋花汤状便、血便、黏液便、果冻状物、新生儿灰白色便等。

(2)、处理方法:

若宝宝发生腹泻反应,请仔细观察宝宝便便的性状、精神状况、尿量、体重增长的情况,并且要取婴儿一小时内的新鲜大便进行常规检查,其中不得掺杂尿液、杂质,不被吸干水分,经医生检查后,方可诊断为病理性腹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