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553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

《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加坡的水管理及启示文档格式.doc

1、新加坡强烈的水资源危机意识与优先战略。

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在水资源方面,其忧患意识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新加坡年降水量不少,但由于地理条件所限,这些雨水通常只能流入大海,不能汇集作为居民生活用水。

为此,新加坡不得不从邻国马来西亚买水。

由于生活用水需要进口,新加坡因此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独立性受到了一定威胁。

新加坡与马方的购水合同原有两份,其中一份已于2011年8月到期。

由于新方水技术的发展,该合同到期不再延续。

另一买水合同仍在履行中,于2061年到期。

为维护新加坡的经济政治自主与长远发展,新加坡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即开始研究相关水处理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管网漏损控制技术等),同时投入巨资对城市水务系统进行彻底改造,努力提高新加坡饮用水的自给率。

2、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可持续的水资源供应渠道。

在高效开发并利用水资源方面,新加坡为世界上水资源短缺国家作出了成功典范。

通过多种措施,新加坡建立了所谓的国家四大水喉(FourNationalTaps),以满足这个国家现在每天大约173万立方米的水需求:

第一水喉——城市河道与雨水沟渠。

新加坡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将城市雨水沟渠与城市河道连通,在河口建成拦海大坝,从而建成淡水源。

第二水喉——向马来西亚购入的原水,令人惊叹的是新加坡将购自马来西亚的原水经处理后一部分高价返售给马来西亚。

第三个水喉——新生水(Newater)。

所谓新生水,即是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通过微滤、反渗透与紫外线消毒后水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饮用水。

新加坡共有5家新生水厂,再生水厂供水量达到整个新加坡用水量的30%。

我们在参观当地一家再生水厂时,工作人员即与我们分享经由该厂出产的新生水。

当然,基于民众心理承受力考虑,新加坡新生水现主要作为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并没有真正供居民生活饮用。

对于超过企业用量的新生水,则直接进入河道,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

为鼓励企业使用新生水,新加坡推出了低水价政策。

现行非居民用水的水价是每立方米1.17新元,另外用户还需缴纳按自来水费30%计算的节水税及每立方米0.60新元相应的污水处理费,而使用新生水,企业只需支付每立方米0.52新元的水费,不需支付节水税和污水处理费。

第四个水喉——海水淡化。

新加坡现建有1个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10万立方米以上。

海水淡化厂的出水并入城市饮用水管网向居民、企业销售。

新加坡沿海共规划布局5个海水淡化厂。

由于能源消耗高,海水淡化是四个水喉中最昂贵的一个。

但考虑到海水资源的充沛性和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加坡将计划建设第二个海水淡化厂。

根据新加坡供水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加坡40%的水将由再生水厂提供,25%的用水需要将由海水淡化解决,同时通过节水运动,将居民日均用水量降至147升。

到2060年,海水淡化至少将满足新加坡30%的用水需求。

在未来50年里,新加坡每天用水量预计将增加1倍至340万立方米,其中30%是生活用水,另外70%是非生活用水。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加坡计划将新生水产能提升2倍以满足未来50%的水需求,将海水淡化产能提升10倍,以满足至少30%的水需求。

3、持续不断的水务科技创新。

作为一个缺少水资源的岛国,新加坡一直致力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正是基于长期不懈努力,新加坡实现了水技术的重大突破,不断降低了水处理成本。

据工作人员介绍,新生水的直接处理成本大约0.5新元/立方米。

根据新加坡人均收入水平,这样的处理成本无疑具有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同时进一步降低水处理成本,新加坡将加大水技术的科研投入,减少水处理的能源消耗,减少水厂建设占地。

当然,随之带来的好处之一是新加坡可以建立全球水处理技术中心,积累可持续发展的水管理模式,并最终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经验和技术。

现在每年有10000个以上的代表光临新加坡国际水务周,新加坡作为世界水技术中心的地位日益强化,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如PUB的鱼监测系统获得了国际水协2012年度项目创新奖,世界卫生组织将PUB的技术与水质中心列为饮用水安全与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合作中心。

根据PUB规划,新加坡水务领域的增加值(value-addedcontribution)要从2003年的0.5亿美元(占GDP的0.3%)到2015年1.7亿美元(占GDP的0.6%),工职增加1倍至2015年的11000个。

而根据相关报道,2012年7月止,新加坡涉及水行业的公司达到了100家。

不少知名企业如日本东芝公司等均在新加坡建有水技术研究中心。

4、设立法定机构负责水务事业一体化管理。

法定机构是新加坡不同于政府部门、企业的机构,财务上独立核算,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LICUTILITIESBOARD)是新加坡的一个法定机构,根据《公用事业法》设立,隶属于新加坡环保与水资源部。

根据公用事业局公布的2011年报,该机构最近几年来一直处于盈利状态。

除了承担新加坡供水、排污与雨水管理的职责外,公用事业局一直致力于推动节约用水。

公用事业局有一系列鼓励居民聪明用水的节水计划并收到了较好成效,2003年每日人均用水量为165升,经过努力,到2011年已降至153升,而到2030年人均日用水量要降至140升。

启示

1、应当着眼长远,系统考虑长远水源布局。

城市水源是影响城市规模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仍将面临缺水问题,特别是可作为饮用水源的优质水。

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中长期规划,规划期至少10至20年。

对于未来水源如***水库等,要有效控制周边建设规模,科学选择产业,划定保护区域,并为未来水厂建设留足土地、管位,降低建设成本。

2、加强科研投入,提高水处理的技术水平。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解决饮用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

目前**市区除了专门处理**水库原水的***水厂外,在**江边又建设了一座水厂。

由于**江水质较差,该厂定位于应急备用水厂,平时向周边企业供应生产用水。

由于从长远看,**仍将面临缺水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上述水厂进行工艺改造,通过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提升出厂水质,成为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以提高城市供水的保障水平。

3、通过系统管理手段,提高城市内河水质。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提高城市内河水质必须运用系统方法。

近年来政府投入巨资包括建设**江引水工程以改善内河水质,取得了一定成效。

要切实提高并稳定内河水质,非多管齐下难以奏效。

除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打击偷排污水,提高污水进网率外,要明确小区内集污系统的管理责任,防止雨污合流并进入河道。

同时,为改善河道水质,可发挥**备用水厂作用,通过财政政策鼓励水务企业在做好备用的同时,将多余产能用以提高内河水质,即将内河水处理后返送至内河。

由于产能富余较多,假以时日,有助于内河水质的进一步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