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574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9讲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学案北师大版

第9讲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考点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光荣革命

(1)背景

①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1660年,旧王朝复辟,力图恢复并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政变,即“光荣革命”。

(2)特点:

和平夺权。

(3)意义

①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权利法案》

(1)颁布:

1689年10月,《权利宣言》经议会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2)内容

①国王不经议会允许,不得终止法律的效力和征收赋税。

②在和平时期国王不得征召和保持常备军。

③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3)特点:

以明确的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

[易误辨析]       1688年“光荣革命”的实质

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势力的妥协,革命后确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出现:

17世纪初,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

2.形成

(1)1688年政变后,议会的主权地位确立。

(2)从乔治一世继位后,英国开始形成责任制内阁。

(3)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内阁最终形成。

[易误辨析]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开始的时间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制内阁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特点

(1)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法院首领、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

(2)国家权力的重心在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国家的权力,即代议制。

(3)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政府首脑。

(4)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贯彻执行。

(5)议会拥有立法权,内阁行使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2.影响

(1)各个资产阶级政党为了获得议会的多数席位,进而控制内阁,展开激烈的竞争。

(2)资产阶级议会的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轻巧识记]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教材补遗]__

1.普选制:

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实行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的制度,就是普选制。

在选举中,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由选民选出代表、选举人或代表团,尔后由他们去投票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选举人或代表团。

广大选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在历史意义上,针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民主选举来看,普选制指公民不论性别、种族、出生背景、教育年限等别的条件而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组织国家政权的形式。

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二是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

三是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政党政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它起源于英国。

早在“光荣革命”之前的1679年,英国议会内部就出现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政治派别,到19世纪30年代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了《选举改革法》之后,托利党演变为保守党,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由此才正式形成英国议会制的两党政治。

此后,美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形成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一个进步。

3.文官制度:

19世纪英国进行文官任用制度改革。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

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

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

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代议制的演变过程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令状一则: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

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要赶赴议会。

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

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

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

史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要赶赴议会。

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英王在中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

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处于从属地位。

(2)史料二:

“1215—1679年”→时间长;“中间经历了四次改革”→采用渐进式变革的方式;“进一步限制王权”→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中所描述的当时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代表的政治地位的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根据史料二中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

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论归纳]

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①连续性:

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②渐进性:

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

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③创新性:

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光荣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2)趋势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②政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史料一 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史料二 英国某议员话语: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史料三 首相的职权虽然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主要有:

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非内阁大臣,领导内阁……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史料四 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因此,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英王是权力的象征。

(2)史料二:

“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3)史料三:

“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

(4)史料四:

“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对议会负责。

[史料运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须经国王任命,但要对议会负责。

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提示:

①英国国王虽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却是国家元首,因而内阁首相须经国王形式上的任命,方可行使国家权力。

②首相是由经议会选举出来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因而需要对议会负责。

(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

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

运用以上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电影镜头反映的历史现象。

提示:

议会投票产生结果之后,维多利亚女王再宣布对华宣战,这表明英国女王只是虚位,议会才有实权。

[史论归纳]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以代议制为基础,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贵阳检测)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的“转折点”最主要体现在(  )

A.议会与国王互相实现了权力平衡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继承议会传统并实现了民主政治

D.《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 [议会权力高于国王,并非“权力平衡”,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使得英国的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故B项正确;“议会传统”在英国历史上指议会决定是否征税,但“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不仅限于此,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

2.(2017·江淮十校联考)1762年,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强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又指使下院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

“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号。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下议院履行了对国王负责的义务 ②乔治三世的做法符合《权利法案》 ③议员享有司法豁免权 ④“威尔克斯与自由”呼唤民主与公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D.③④

D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之下,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元首,下议院是由英国民众选出的议会,对人民负责,故①错误;在《权利法案》中,英国国王的权力遭到严格的限制,而材料中乔治三世企图命令政府逮捕议员,故②错误;根据材料“威尔克斯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可知议员享有司法豁免权,故③正确;材料中提到“威尔克斯与自由”是行使公民应有的言论自由权力的表现,并得到各阶层人们的支持,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

3.1832年,英国改革方案通过,它提出取消一大批衰败选邑的选区资格,把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

它还提出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制,在原有的选民之外,农村增加年收入10镑以上的公薄持有农和50镑以上的租地农;城镇则统一标准,实行10镑房产持有人选择权。

材料表明英国这次改革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C.工人阶级被排除在改革成果之外

D.选举制度存在财产歧视

B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把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增加了议会席位,参与了政权,不是掌握政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工人阶级由于贫穷的原因,被财产资格制排除在改革之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制,说明选举制度存在财产歧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4.詹宁斯描述某国体制:

“……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

它起初是辅佐性的,后来僵持不下,经过两次革命之后,最终赢得了最高地位。

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导学号:

67930026】

A.描述的是德国近代政治体制

B.走了条疾风暴雨的变革之路

C.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

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材料“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中可以看出这是英国政治体制,体现了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故C项正确。

]

考点2|美国的联邦制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1787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

(1)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

(2)独立后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稳定国内的秩序。

2.制定:

1787年,全国制宪会议在费城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

3.内容

(1)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2)国家的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权分别归联邦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掌握。

4.评价

(1)进步性

①1787年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第一部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基础。

②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局限性

①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没有确认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

②对妇女的选举权没有作出规定,印第安人和黑人仍然没有公民权。

[图示总结] 美国政体的分权制衡原则

二、联邦与各州政府的权力划分

1.体制确立:

1789年,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最终确立了联邦体制。

2.权力划分

(1)联邦政府将主权收归中央,代表国家行使最高权力。

(2)各州都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但必须服从联邦的宪法和法律。

[易误辨析] 邦联制和联邦制

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

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

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3.“驴象之争”的两党制

(1)形成

①19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美国的两党政治开始形成。

②从19世纪60年代起,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2)影响

①两大政党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②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教材补遗]__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和利弊

1.特点

(1)联邦与各州分享政治权力。

联邦政府只能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从中引申出来的权力;“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保留”,即各州政府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涉及全国性事务的权力均赋予联邦政府,如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等;各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是决定和处理本州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联邦政府和州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相互之间不得进行任何干涉。

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

(3)联邦地位高于州。

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各州必须遵守;各州宪法或法律不得与之相抵触;相冲突时,联邦法优于州法。

2.利弊

(1)积极作用

①克服了邦联制的弱点,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保证了美国的强大和统一。

②尊重了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中央政权与地方自治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协调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暂时允许奴隶制存在,1808年以后是否禁止奴隶贸易到时国会再讨论决定。

计算“联邦比例”和纳税人口时黑奴都按3/5计算),协调了州权主义与中央集权主义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2)弊端

①由于联邦和地方分权,造成联邦与各州之间既争夺权力又相互推诿,各州各自为政,从而降低了政治效率。

②同时,联邦制的运作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资产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合作都影响着联邦制作用的发挥。

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其评价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史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

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序号

批准时间

条文节录

4

1791年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0

1791年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15

1870年

第一款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此前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22

1951年

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

26

1971年

第一款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即实行的是联邦制;“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分权制衡原则。

(2)史料二:

第10、22条→国家权力制度的完善;第4、15、26条→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体现了汉密尔顿的联邦制和分权制衡思想,结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解。

提示: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做到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适度集权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避免分裂;适度分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

(2)根据史料二,归纳上表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予以说明。

提示: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如第4条规定保障人身自由、财产权等。

完善国家权力制度,如第10条强调各州保留相应权力。

(3)有人认为美国政体优于英国政体,有人认为英国政体优于美国政体。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政体?

提示:

两种政体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政体,都符合本国的国情,无优劣之分。

[史论归纳]

1.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

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中央集权原则: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

(3)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

(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

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

联邦制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

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历史局限性看:

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当时,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如果某州为了维护自己的政府和资源而征收关税,它的邻近州就有许多诱惑去采取自由贸易制度,将更大份额的国内外贸易吸引到自己那里去。

这种状况表明当时美国(  )

【导学号:

67930027】

A.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B.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

C.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思想

D.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A [材料反映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根源在于邦联政府软弱无力,故选A项;材料中体现了自由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想,排除C项;由“美国各州”可知美国实现了统一,排除D项。

]

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的一切文职官员,因为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或轻罪,被弹劾并被定罪的,应予免职。

这些规定主要体现了(  )

A.联邦制原则   B.议会至上原则

C.共和制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

D [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的一切文职官员行使的是行政权,而如果被定罪,则是受到了司法权的制约,所以体现了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故选D项。

]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C.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D.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A [题干材料中,美国各州不得缔结盟约、参加同盟或邦联,美国各州税收问题、军队问题、外交问题均需国会批准,这些都说明该宪法条文的规定在极力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史实,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并不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C项并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重点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并未强调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

4.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