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611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docx

考研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

自己整理过的中国古代史纵向架构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宗法制

2、国野制,班爵制

3、礼乐制

二、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法家韩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1、实质

2、意义:

开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两汉的刺史

1、西汉刺史的特点

品级不高,不固定办公,六条问事

2、东汉刺史的变化

官品渐升,固定办公,掌握军权

五、两汉的察举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到东汉时期的变化

六、西汉的中朝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影响

七、东汉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尚书台和御史台为中心)

1、尚书台行政权力的加强

2、监察机构权力的加强

八、东晋的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

了解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发生的原因,结果,并和《徙戎论》等区分记忆

九、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翰林院(内相)——武则天

十、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

南面官与北面官

2、地方:

斡鲁朵与头下军州

3、四时捺钵

十一、宋代政治制度

1、官制(中央、地方)

2、君相之争

3、考试制度

4、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十二、元朝创新的行省制度

十三、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地方官制

2、中央官制

3、特务机构

4、选官制度

5、法律制度

6、社会控制

7、政治举措

十四、明内阁制度的实质

1、明太祖废相

2、内阁大学士的设立及其发展

3、明中期内阁权力的扩大:

票拟权

4、英宗之后内阁制度的继续发展:

首辅、次辅

5、内阁的实质:

不是宰相,没有监察百官的权力

注意区分票拟和批红

十五、明朝的宦官专权

1、太祖对宦官的限制

2、成祖对宦官的倚重:

二十四衙门

3、英宗以后的宦官专权

①通过“批红”控制朝政

②控制特务机构

③出任税使和矿监

④监督护卫京师的军队京营,镇守太监监视边境

十六、清朝的专制顶峰

1、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

2、地方组成形式

3、军机处和六部尚书

4、考试制度及统制政策

十七、行政区划

州、郡、国、道、路、省、府、军、县

(清代“道”上升为一级行政单位)

各行政区划出现的时间要记清楚以及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职能的变化

 

第二章

法律制度

自春秋以后,中国开始向社会公布成文法典。

这块基本属于盲点,此节可以和西方的法制史结合一起复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罗马的法制发展,万民法始终比较重要,但统考以来基本没有涉及。

这一块我认为不会出现大题,基本属于名词解释的范畴,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法硕统考的那个绿色的大本,想详细复习的同学可以向身边考法硕的同学借来看看。

一、夏商时期

1、禹刑

2、汤刑

3、墨、劓、剕、宫、大辟

二、西周:

明德慎罚

1、吕刑

2、九刑

3、周公制礼

三、春秋

1、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典

2、邓析“竹刑”

3、晋国赵鞅“铸刑鼎”

四、战国

1、李悝《法经》——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2、秦云梦秦简

五、汉朝

1、“约法三章”

2、《九章律》

3、汉律六十篇

①《傍章律》叔孙通,礼仪制度,十八篇

②《越宫律》张汤,皇帝与宫廷警卫的专门法律,二十七篇

③《朝律》赵禹,朝贺制度的专门法律,6篇(可以联想到酹金夺侯)

以上三部加《九章律》形成汉律六十篇,汉律框架基本形成

4、文帝废肉刑,设有期徒刑,景帝减轻笞刑,武帝设《越宫律》《朝律》《春秋决狱》

5、见知故纵,监临部主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魏律》废除大量汉代旁章科令

2、《秦始律》——中国法制史的里程碑,儒家化

3、《北魏律》

4、《北齐律》

5、《麟趾格》《大统式》

七、《唐律疏议》与律令格式

1、《唐律疏议》(八议、十恶)、《永徽律疏》

2、律、令、格、式(《水部式》)

3、三司推事

八、《宋流刑》——第一部刊板印行的封建法典

九、元《大礼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

十一、明《大诰三编》

1、《大诰》

2、《大诰续编》

3、《大诰三编》

4、《大诰武臣》

5、三司会审

 

第三章军事制度

一、管仲改革

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三、汉武帝羽林期门,雇佣军

四、曹魏士家制度

五、领兵复客制

六、西魏北周隋唐的府兵制

1、西魏创立,民族色彩浓厚

2、北周发展,民族色彩淡化

3、隋朝定型,民族色彩消失

4、唐朝崩溃,被长从宿卫(宿卫京师)和长征健儿代替(镇守边疆)

七、宋更戍法与三衙(保甲法,王安石变法)

八、猛安谋克制,注意与辽区分

九、怯元薛军

十、明卫所

十一、清八旗、绿营

 

第四章关于改革

一、春秋齐国管仲改革

1、“三国五鄙”

2、轨里连乡制

3、相地而衰征

4、尊王攘夷

5、作用

二、战国魏国李悝变法

1、废除世卿世禄制

2、尽地力之教与平籴法

3、制定《法经》

4、效果与影响

三、商鞅变法

1、356.BC

编制户籍,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2、350.BC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

四、吴起变法,邹忌改革,申不害改革

五、王莽改制

1、王田私属

2、五均六筦

3、改革币制

4、改革官名

5、改革地名

6、失败的原因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整顿吏治

2、均田制

3、三长制

4、汉化社会风俗

六、西魏宇文泰改革

1、苏绰与六条诏书

2、府兵制

七、北周武帝改革

1、灭佛

2、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八、唐玄宗改革

九、刘晏改革

1、改进榷盐法

2、改进漕运法

3、推行常平法

九、杨炎改革

十、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十一、张居正改革

1、边防新法

2、改革吏治

3、整修水利

4、一条鞭法

 

第五章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初税亩,相地而衰征

二、曹魏屯田制

三、西晋占田制

四、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注意北齐河清均田)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的

五、北宋西域括田所,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和南宋公田法

六、金屯田军

七、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八、清更名田,摊丁入亩

 

第六章赋税与户籍制度

1、西周:

劳役地租,有亡荒阅

2、春秋、战国:

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按地亩纳税,实物地租

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作丘甲,初租禾

3、上计、案比

4、汉代的算赋,口赋与更赋

5、曹魏租庸调制

6、西晋户调制,九品混通

7、东晋黄白籍,却籍

8、坞壁,宗主都护与三长制

9、佛徒户与僧祗户

10、隋唐租庸调制

11、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12、唐手实与记账

13、两税法

14、宋支移、折变、沿纳

15、元代五户丝

16、明代黄册、鱼鳞图册

17、一条鞭法

18、摊丁入亩

 

第七章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西汉初年发展经济的措施

二、西汉代田法和东汉《四月民令》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1、秦汉时期的情况

2、孙吴时期江东的发展

3、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民南下

4、江南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

四、唐朝前后期的经济(飞钱等)

五、宋代经济的繁荣:

“苏湖熟,天下足”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城市的发展

六、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

1、经营地主的出现

2、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4、海外贸易需求与日俱增

5、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形成(可以与西方的行会作比较)

6、地方性的镇市、集市(草市)的进一步发展

7、封建专制下的局限性

8、明清及其之前货币的发展

七、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秦汉时期北方是全国经济的重心:

户口、行政区划、土地的开垦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结果)

3、唐中期以前江南经济发展的不足

4、安史之乱之后江南成为经济中心

5、宋元时期江南经济的优势

关于此节的复习,有本书叫《中国经济史》,很适用,虽然考研的时候以制度史为考察重点,但是掌握相关的经济制度和其他零碎的知识点,在答论述题的时候大有裨益。

 

第八章社会结构与阶层

一、西周国野制

二、战国时期新型社会等级关系的定型

1、自耕农的普遍化(形成、特点)

2、地主的产生(形成、特点)

3、佃农和雇农的出现

4、士族的兴起

5、奴隶阶层

三、汉代的社会结构(以小农为中心)

1、地主阶级(种类)

2、农民阶级(种类、义务、地位)

3、商人(七科谪)

4、奴婢(《僮约》)

四、光武度田与豪强势力的发展

1、西汉的豪强地主

2、光武度田

3、田庄

4、影响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士族的兴衰

1、东汉政权的性质,对士族的兴起有很大作用

2、三国、两晋制度的刺激作用

①九品中正制

②领兵复客制

③品官占田荫客制

3、东晋的门阀政治

4、南朝士族衰落的原因

①优越的社会地位导致其封闭性

②皇权的加强和寒人的兴起

③战争的打击:

侯景之乱

5、北朝士族的持久性

六、唐宋以来官府手工业者身份地位的变化

1、唐朝:

杂匠、短番匠、明资匠和长上匠(和雇匠)

2、宋朝:

和雇匠为主,辅以鳞差或当行

3、元朝:

工匠另编户籍,称为匠户,分为军匠,系官人匠,投下匠户,职业世袭

4、明朝:

明初轮班制,世宗废轮班制,改为班匠银

5、清朝:

班匠银,一概并入田赋内征收

 

第九章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

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1、长城的修筑

2、西汉与匈奴的合战

①西汉早期:

白登之围到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战略反攻

③汉元帝:

再和亲

3、王莽与匈奴关系的恶化

4、东汉与匈奴的战争

二、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凿空

3、西汉在西域的拓展及其对西域的管理

4、王莽时期、东汉初期的西域

5、班超出使西域

6、东汉中期对西域的经营

7、影响与评价

三、秦朝与百越的关系

四、十六国时期北朝的民族融合

1、六夷与《徙戎论》

2、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

3、孝文帝改革

4、六镇起兵

5、东魏、北齐的鲜汉矛盾

6、西魏、北周的改革

五、隋唐与突厥的关系

1、隋朝时期突厥的分裂

2、唐贞观年间对突厥的战争

①对东突厥的战争:

天可汗

②对西突厥的战争:

安西都护府与安西四镇

③高宗时灭亡西突厥以及对西域的管理:

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④突厥的兴亡

⑤影响

六、唐与吐蕃的关系

1、太宗:

文成

2、中宗:

金城

3、玄宗:

和同为一家

4、代宗:

吐蕃攻占长安

5、德宗:

和战

6、穆宗:

长庆会盟

7、宣宗:

张义潮反吐蕃降唐

七、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1、仁宗、宣宗:

设边墙、九边

2、英宗:

土木之变

3、神宗:

庚戌之变

4、穆宗:

隆庆和议

八、清朝与分裂势力的斗争

1、平定准格尔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大小金川战役

4、土尔扈特部回归

5、巩固边疆的措施

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②理藩院

③对蒙古的管理:

盟旗制度,联姻,扎萨克旗

④对新疆的管理:

伊犁将军,伯克制度

⑤对西藏的管理:

驻藏大臣,《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金瓶掣签

⑥对西南:

改土归流

⑦对东北:

三将军

九、中国古代与西藏的关系

1、唐与吐蕃

2、元朝对西藏的管理:

宣政院直接管辖

3、明清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4、意义

十、对东北的管理

1、唐:

靺鞨

2、元

3、明:

奴儿干都司

4、清:

三将军

十一、对台湾

自三国时期吴国开始

 

第十章思想与宗教

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二、秦朝的法家

三、秦汉治国方针的演变(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1、秦用法家治国

2、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儒法结合,儒表法里

盐铁之议(《盐铁论》)

四、董仲舒的神秘儒学

1、天人感应

2、天不变,道亦不变

3、大一统思想

4、阴阳结合,德行并用

5、影响

五、东汉谶纬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1、概念与性质

2、与天人感应的关系

3、再受命

4、光武帝对谶纬的利用

5、对谶纬的批判

六、两汉的经今古文之争

1、概念

2、汉成帝之前今文经学的地位

①石渠阁会议

②刘歆整理经书与古文经学的形成(《七略》——中国第一部目录学)

③王莽时期古文经的地位

④东汉早期的今文经(白虎观会议,《白虎通义》)

⑤东汉后期今古文的融合——郑玄

七、《论衡》《神灭论》《原道》《复性书》(李翱)

八、宋代的理学(胡瑗、孙复、石介)

1、理学与韩愈的关系

2、理学之前的新儒学(宋学)

①二程

②张载

3、兴盛

①朱熹:

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

②陆九渊:

心学(鹅湖之会)

③陈亮:

永康学派

④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永嘉事功学派

4、影响

 

九、明朝的心学

1、王守仁的心学:

心即礼,致良知,知行合一

2、明后期王学思想的变异

①王艮与泰州学派:

人皆可为圣人

②何心隐:

反对禁欲,提倡“育欲”

③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解放

十、明清时期学术思潮的变化

1、明清之际对王学的反动

①王夫之:

天下为器

②黄宗羲:

理在气中

③顾炎武:

实事求是

④清对理学的反动:

颜元与戴震

2、清朴学(考据学)的兴起

十一、《弘明集》《高僧传》《大唐西域记》等佛教经典

十二、五斗米道与《抱朴子》等道教经典

十三、景教、袄教、摩尼教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外,还有文化和科技、中外关系两个章节,因为这三个章节在我整理的时候就颇显杂乱,所以没有打出来,这三块知识点相对零散,系统不是很好整理,要是打出来的话篇幅就太巨大了,山东大学和北师大版里都有比较集中的讲解。

有心的朋友会注意到,前面九章除了第七章,我是把政治史分解列举的,其余剩下的都是细小的知识点,大家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如果较为细致的话,注意到还是不难的。

如果你是在7,8月看到这篇文章的话,除非你完成了一轮复习,所以最好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我不想哪位朋友因为我的原因局限了思路,最后祝奋战在2012考研战壕里的朋友旗开得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