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662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docx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技术规范书

 

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

技术规范书

 

工程项目:

 

广西电网公司

2008年11月

 

1总则

2使用环境条件

3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

4试验

5供货范围

6售后服务与承诺

7包装、运输、贮存

 

1总则

1.1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它提出了10kV全绝缘管型母线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需方在本规范书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未对一切技术细则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供方应提供一套满足本规范书和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

1.3如果供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款提出异议,则意味着供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满足本规范书的要求。

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投标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与规范书的差异(表)”为标题的专门章节加以详细描述。

本规范书的条款,除了用“宜”字表述的条款外,一律不接受低于本技术规范条款的差异。

不允许直接修改本技术规范书的条款而作为供方对本技术规范书的应答。

1.4本技术规范书和供方在投标时提出的“对规范书的意见和与规范书的差异(表)”经需、供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5供方须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如下。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规范的条文。

本技术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供需双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有矛盾时,按现行的技术要求较高的标准执行。

GB/T12706.4—2002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4部分:

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电力电缆附件实验方法

GB/T18889—2002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电力电缆附件试验方法

GB7251-1997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二部分:

对干线系统(母线槽)的特殊要求

GB/T18349—2002金属封闭母线

GB/T311.1—1997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T311.2—2002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使用导则

GB12706.1~.3—1991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铜芯、铝芯塑料绝缘电力电缆

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T7354—2003局部放电测量

GB/T16927.1—1997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

一般试验要求

GB/T16927.2—1997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二部分:

测量系统

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664—1999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

DL/T417—2006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现场测量导则

GB8923-198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ISO12944-1998色漆和清漆-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Q/GXD126.01-2006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广西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1.6本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需供双方协商确定。

1.7供方应获得ISO9000(GB/T19000)资格认证书或具备等同质量认证证书,必须已经生产过10km以上或高于本招标书技术规范的产品,并在相同或更恶劣的运行条件下持续运行三年以上的成功经验。

提供的产品应有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鉴定文件或等同有效的证明文件。

对于新产品,必须经过挂网试运行,并通过产品鉴定。

2使用环境条件

2.1周围空气温度

最高温度+55℃

最低温度-10℃

最大日温差25K

日照强度:

0.1W/cm2(风速0.5m/s)

2.2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

2.3最大风速35m/s

2.4环境湿度月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0%

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

2.5耐地震能力8度

地面水平加速度0.25g;

地面垂直加速度0.125g。

2.6降雨量

年降水量3000mm

日最大降水量360mm

2.7污秽等级:

Ⅳ级(爬电比距31mm/kV,按最高电压计算)

2.8雷暴日:

90~120日/年

2.9大气条件大气中无严重侵蚀和爆炸性介质

2.10产品安装地点:

户外和/或户内

2.10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不接地。

3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

3.1系统标称电压(Un)10kV

3.2最高运行电压(Um)12kV

3.3额定频率50Hz

3.4额定电流见供货范围

3.5额定短时耐受电流(有效值)见供货范围(时间为4s)。

额定动稳定电流(峰值)为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值的2.5倍。

3.6绝缘水平

3.6.1主绝缘

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峰值)75kV

1min工频耐受电压(有效值)42kV(出厂),38kV(交接)

工频击穿电压(有效值)不低于56kV

3.6.2接地屏

接地屏和地之间1min工频耐受电压3kV(有效值)。

3.7介质损耗因数

在Um/

和10kV电压下,测量产品的介质损耗因数和电容量,出厂时介质损耗因数均不超过0.005,且变化量不超过0.001;现场整体安装完成后介质损耗因数均不超过0.007,且变化量不超过0.0015。

3.8局部放电水平

在1.5Um/

电压下的局部放电量,出厂时不大于10pC,现场整体安装完成后交接时不大于20pC。

试验时,先预加电压2.0Um/

保持至少5s,然后降至测量电压1.5Um/

保持至少5min之后,读取视在放电量。

3.9温升

在环境温度30℃时,额定电流下,导体温升、管型母线连接金具、管型母线绝缘外表的温升均不大于60K。

3.10管型母线结构及材料

采用圆柱体电容型结构形式,在绝缘层之间设置不小于5个均压电容屏,包括零屏、均压电容屏、接地屏。

零屏与导体等电位,接地屏与变电站接地网连接。

电容型芯体在恒温恒湿净化车间内进行绕包。

导体采用无氧铜管,纯度不低于99.8%。

均压电容屏采用半导体纸,至少半迭绕包。

接地屏采用厚度不小于0.05mm的铜箔半迭绕包。

接地引出点必须加固处理。

接地引出线采用铜丝编织带,有效截面积应不小于6mm2。

均压电容屏间绝缘材料采用聚四氟乙烯膜。

接地屏的绝缘外护层应能可靠防止水份和潮气的侵入。

可采用热缩绝缘套管,其颜色和相色(黄、绿、红)应一致。

热缩绝缘套管采用两层,总厚度(收缩后)不小于3mm,接口(如果有)必须错开位置,接口处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绝缘外护层的外面是否还设金属外护层(如铝合金波纹管),根据需方要求决定。

3.11正常运行时绝缘管型母线的温度和载流量

a) 长期工作温度不超过90℃;

b) 正常运行时的长期允许载流量,应根据导体的工作温度,各部分的损耗和热阻,环境温度以及散热条件等加以计算确定。

绝缘管型母线允许长期载流电流密度I:

额定电流3150A以下,I≤2.5A/mm2;额定电流4000A及以上,I≤2.0A/mm2。

3.12安装及工艺要求

支架、托架、包箍、固定金具等由供方配套提供。

所有暴露在大气中的金属部件应有可靠的防锈层或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钢材表面除锈等级达到或优于Sa2.5、St2,防腐耐久性达到H级(15年以上。

至少达到M级中等水平,即10年以上)。

现场施工金属焊接处应作防锈处理。

直径12mm以下的螺栓、螺钉等应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直径12mm及以上的螺栓宜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或应采用热镀锌。

包箍采用铝或铝合金材料制成。

管型母线悬空最大跨距不大于6m。

导体外表要求:

铜管端部需作倒圆角处理,铜管端部连接面应镀银或搪锡,确保具有较低的接触电阻及防腐蚀功能。

中间接头要求:

接头应满足通流和温升要求,接头处的绝缘结构形式和管型母线相同,并确保接头处的绝缘外表电位为零,以保证运行维护的安全。

终端接头要求:

绝缘铜管型母线与设备之间采用铜质软连接方式。

接地要求:

整相绝缘管型母线接地电容屏必须全部可靠接地,包括中间接头处的屏蔽绝缘套管,接地方式为一点接地(可分段各自独立接地),避免绝缘管型母线的接地线因多点接地而产生环流,保证外层接地屏满足人体能安全触摸的要求;金属外护层(如果有)也必须可靠接地。

4试验

4.1型式试验

4.1.1型式试验应在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

a) 新产品试制、老产品转产时;

b) 当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材料有重大变化时;

c) 停产一年以上再生产时;

d)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要求时。

4.1.2型式试验试品

将绝缘铜管型母线组件安装在标称截面相对应的铜管型母线上,组成试验品。

试品两个终端头之间的铜管型母线长度应不小于10m,还应包括2个终端头、1个中间接头及其屏蔽筒。

4.1.3型式试验项目

型式试验项目及要求见表1。

表1管型母线型式试验项目和要求

序号

试验项目

要求

试验方法

1

主绝缘的绝缘电阻

不低于20000MΩ·m

采用5000V兆欧表

2

外护层绝缘电阻

不低于500MΩ·m

采用500V兆欧表

3

直流电阻及电阻率检测

与设计计算值相符

4

介质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测量

在Um/

和10kV电压下,测量产品的介质损耗因数和电容量,介质损耗因数均不超过0.005,且变化量不超过0.001。

5

工频耐压试验

42kV,1min,不闪络,不击穿

按GB/T16927

6

局部放电试验

在1.5Um/

下视在放电量不大于10pC。

按GB/T18889

7

负荷循环试验3个周期

每个负荷循环时间为8h,其中加热6h,最后2h使导体温度稳定在95~100℃,随后3h自然冷却到不超过环境温度10K。

按GB/T18889

8

负荷循环试验后的局部放电试验

在1.5Um/

测量电压下不大于10pC。

按GB/T18889

9

冲击耐压试验

施加1.2/50us冲击电压波,不发生击穿、闪络。

按GB/T18889

10

负极性直流电压试验

负极性直流电压52kV,15min,不闪络,不击穿。

11

4h工频电压试验

施加工频电压35kV,4h不闪络,不击穿。

12

温升试验

在额定电流下,相对于环境温度(30℃),温升不大于60K。

13

热稳定试验

14

动稳定试验

15

工频击穿电压试验

均匀速度施加工频电压,直至试品击穿,应不低于56kV。

(施加工频电压56kV不击穿即认为通过)

4.2出厂检验

产品经出厂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并应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提供出厂检验报告。

出厂检验项目和要求见表2。

表2绝缘管型母线出厂试验项目和要求

序号

试验项目

要求

试验方法

1

外观检查

表面光洁无伤痕

2

主绝缘的绝缘电阻

不低于20000MΩ·m

采用5000V兆欧表

3

外护层绝缘电阻

不低于500MΩ·m

采用500V兆欧表

4

导体直流电阻及电阻率检测

直流电阻与设计计算值相符;电阻率不大于1.9×10-8Ω•m(20℃)。

施加电流不小于100A进行测量。

5

介质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测量

在Um/

和10kV电压下,测量产品的介质损耗因数和电容量,介质损耗因数均不超过0.005,且变化量不超过0.001。

6

主绝缘工频耐压试验

42kV,1min,不闪络,不击穿。

按GB/T16927

7

局部放电试验

在1.5Um/

下视在放电量不大于10pC。

按GB/T18889

8

温升试验

在额定电流下,相对于环境温度(30℃),温升不大于60K。

按10%抽查。

抽查试品应至少包括:

2段导电管、1个中间接头及其屏蔽筒、2个终端接头。

9

管型母线绝缘外护层感应电压测量

导体施加电压12kV,外护层感应电压应低于24V。

用高阻电压表检测。

10

外屏蔽接地线接地电流测量

导体施加电压12kV,接地电流应与理论计算值相符。

采用毫安表测量。

4.3现场交接试验

现场整体安装完成后,产品应进行现场交接检验,以检查产品的性能。

试验项目和和要求见表3。

表3绝缘管型母线交接试验项目和要求

序号

试验项目

要求

试验方法

1

外观检查

表面光洁无伤痕

2

主绝缘绝缘电阻

不低于15000MΩ·m

采用5000V兆欧表

3

外护层绝缘电阻

不低于500MΩ·m

采用500V兆欧表

4

导体直流电阻及电阻率检测

直流电阻与设计计算值相符;电阻率不大于1.9×10-8Ω•m(20℃)。

施加电流不小于100A进行测量。

5

接地屏接地线多点接地检测

接地线不能形成多点接地。

6

外护层交流耐压试验

交接时3kV,可用5000V兆欧表代替

7

主绝缘介质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测量

在Um/

和10kV电压下,介质损耗因数均不超过0.007,且变化量不超过0.0015。

8

主绝缘工频耐压试验

38kV,1min,不闪络,不击穿。

按GB/T16927

9

局部放电试验

在1.5Um/

下视在放电量不大于20pC。

有条件时测量,按GB/T18889

10

管型母线绝缘外护套层感应电压测量

导体施加电压12kV,外护套层感应电压应低于24V,并与出厂值相符。

用高阻电压表检测。

11

外屏蔽接地线接地电流测量

导体施加电压12kV,接地电流应与理论计算值、出厂值相符。

采用钳形毫安表测量。

12

红外热成像测温

温度、温升值不应超过出厂数值。

启动试运行条件下,变压器带最大负荷时进行。

5供货范围

5.1型号、参数及要求见附件。

5.2备品备件

供方应提供必要的备品备件,备品备件应是新的,与供货同型号、同工艺。

供方在投标时提供备品备件清单。

5.3专用工具

供方应提供管型母线安装、检修、测试等所需的专用工具,包括专用调试、测试设备。

供方在投标时提供专用工具清单。

6售后服务与承诺

以下为供方在工程实施过程前、中和后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准备。

6.1安装、调试与验收

1)供方须委派专门的技术服务人员提供现场的安装、试验指导。

2)货到验收后,供方所派现场技术服务人员在需方配合下了解现场情况,制定项目施工的《安全措施》、《技术措施》、《施工方案》(必要时需方可提供工程图纸),并指导需方指派的配合人员学习以上文件内容。

3)供方免费指导现场安装与试验,配合需方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并对需方人员进行现场运行维护培训。

4)供方所派现场服务人员必须是熟悉电力行业知识和熟悉设备性能的技术人员,能够在现场有效地工作,若因供方技术人员原因未完成工地工作,应由供方负责。

5)供方技术服务人员在现场工作应满足:

①服从当地作息规定和休息日安排;

②指导、协同现场安装人员安装和试验;

③若发现现场供货缺损(运输或装箱所致)、产品性能不满足控制要求,应该及时无条件更换;

④工作直至能够投运,需方验收合格为止。

6)安装工作完成后,提供管型母线的安装平面示意图及AUTOCAD软盘。

6.2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

1)提供的新型产品除应满足本规范书外,供方还应提供产品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鉴定文件或等同有效的证明文件。

2)供方应保证制造过程中的所有工艺、材料等(包括供方的外购件在内)均符合本规范书的规定。

若需方根据运行经验指定供方提供某种外购零部件,供方应积极配合。

3)合同签订后,供方在原材料、元器件的采购、设计、制造、检验、包装、储运、交货等过程执行GB/T1900.1-1996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标准及GB/T19001-1996~GB/T19006-1996质量体系、质量管理等国家标准。

4)元件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使用寿命等参数应符合元件额定参数的要求,对强制认证的元件应具有认证标志。

5)为了减少需方检查工作量,供方有责任向需方提供全部材料证明书和工厂试验数据。

一些重要的检查和试验项目需方有派代表参加的权利,供方应在试验前规定时间通知需方派代表参加。

6)产品的质量保证期为五年,因产品质量及施工造成的损失概由供方负责。

7)产品的设计和材料的选用应保证使用寿命不小于20年。

产品从交接验收合格之日起,如运行单位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运输、保管、安装和使用,当产品五年之内出现质量问题时,要求生产厂家免费更换新品或维修。

供方所提供的产品经试验及验收合格投运后,质量保证范围为:

A.绝缘材料老化劣化;

B.运行后预防性试验工频耐压(35kV)击穿损伤;

C.连接部位温升过高损坏绝缘;

D.额定电流温升过高损坏绝缘;

E.额定动热稳定电流(在额定的范围内)损坏母线。

8)设备运行阶段的售后服务,24小时内应有答复,48小时内至少应有处理意见。

(根据实际情况,可经双方协商采取“电话指导”或“派专员到现场”处理)

7包装、运输、贮存

1)产品制造完成并通过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包装,否则应得到切实的保护,确保其不受污损。

2)所有部件经妥善包装或装箱后,在运输过程中尚应采取其它防护措施,以免散失、损坏或被盗。

3)在包装箱外应标明需方的订货号、发货号。

4)各种包装应能确保各零部件在运输过程中不致遭到损坏、丢失、变形、受潮和腐蚀。

5)包装箱上应有明显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按GB191)。

6)产品或分别运输的部件都要适合运输和装载的要求。

7)随产品提供的技术资料应完整无缺

①装箱资料应包括:

产品清单,出厂合格证,说明书,检验报告。

②使用说明书、技术说明书以及配套产品资料等各3份,提供AUTOCAD软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