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665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docx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标准仿真模拟卷四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标准仿真模拟卷(四)

(分值:

100分)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历史上,全国各级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

其历史源头应当是 (  )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2.交子来源于唐代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

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

交子三年界,界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

这说明 (  )

A.唐代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说明该时期(  )

A.传统文化未发生实质的变化

B.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C.思想领域出现近代民主思想

D.文化专制政策出现一定松动

4.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下表的分析准确的是 (  )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工业在近代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D.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推动了机器出口

5.右图是马星驰在1918年所作的漫画,名为《此之谓人民代表》,其寓意是 (  )

A.袁世凯不择手段,拉拢政客选举

B.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治黑暗

C.张勋为了复辟,企图收买人心

D.护国运动后,孙中山积极推动国会选举

6.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7.毛泽东指出: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而所谓民主主义,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上述材料的这一论述 (  )

A.较早地提出近代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

B.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D.指出抗战走向胜利的途径

8.罗马早期的习惯法以同态复仇的形式规定:

侵害他人身体的,准予受害人同样的身体部位实施同样的打击。

而《十二铜表法》在规定“受害人可以采取一种对身体的处罚方式来对私犯者进行追究”的同时,也“允许加害人通过交付赎金的方式使得对方放弃某种权利”。

此法律规定的变化 (  )

A.说明了罗马各法律一脉相承

B.反映了罗马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反映了罗马法律文明的进步

D.体现了对罗马公民利益的维护

9.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有关东印度公司的两个法案:

(1)政府按年息4℅贷款140万英镑给东印度公司,以助其渡过难关;

(2)管理法案,政府有权控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占领的土地,在印度设立总督、参议会和最高法院,对英王负责。

这表明东印度公司 (  )

A.是一个纯粹性的贸易机构

B.由政府控制、私人参与的殖民贸易机构

C.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需求

D.最早由英国建立在印度侵略扩张的机构

10.托克维尔在1847年底对欧洲社会状况如此描述道:

“一种无声的骚动不安,开始在被法律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的下层阶级内部传播;从这里,正表现出把政治权力扩大到全体公民的必要性。

”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  )

A.公民权利极度匮乏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人们欲望急剧膨胀

D.专制制度彻底崩溃

11.20世纪初,美国人福特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新管理概念:

“大规模生产,就是劳动力、准确性、经济性、系统性……制造一种产品……其结果就会有这样一种生产组织:

用最低限度的成本,大量生产出按标准化的有用商品。

”这种管理概念 (  )

A.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导致大批工人失业

C.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D.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12.夏季达沃斯论坛从2008年“下一轮增长的浪潮”、2009年“重振增长”、2010年“可持续增长”、2011年“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到2015年的“描绘增长新蓝图”。

这说明 (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B.经济全球化加快

C.世界经济发展成为共同关心的话题  

D.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其中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清政府批准了容闳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

1872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衔上了《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

“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1872-1875年,共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预计留学时间15年。

数年之后,很多幼童渐渐对《四书》《五经》和儒学孔教失去了兴趣,对繁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看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观念十分迷恋。

1881年,驻美公使陈兰彬上奏清政府,描述留美幼童的“现状”,建议撤回留美幼童,得到清政府批准。

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

——《转型中国·思想犯:

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

材料二 1950-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派往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和生活费用、期满后回国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

由教育部门派遣的学生数量,自1951-1956年逐步增长,1957-1960年降至每年四五百人,此后逐年减少,至1964年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

从留学专业看,以1950年留苏的375人为例,理科35人,工科261人,农科9人,医科28人,文教10人,政法21人,财经11人。

——《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

清政府留学教育的动机是什么?

这次留学计划夭折的原因何在?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此次留学运动的特点。

(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5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

同时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

  吴承明指出,在近代中国,不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要实现工业化是幻想。

但不是说,就应当否定当时人们的任何工业化的努力。

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新式产业,没有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不会有成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陈梧桐主编《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必修Ⅱ》

请根据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论证吴承明的观点。

(要求先提炼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请考生在15、16、17、18题四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崇祯皇帝锐意改革。

上台之初,他就除掉了魏忠贤,大快人心。

但是他面对的形势又极其复杂。

发源于陕西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

关外满洲兴起,连克沈阳等重镇,觊觎中原。

内部形势也不妙,明朝的最后几位皇帝大多是无道昏君,官场腐败,宦官专权,社会风气低迷涣散,更加重要的是在人们心目中明朝统治的合理性已经消失殆尽,农民结群为盗。

  崇祯皇帝把改革重点放在了惩治腐败上,他选择依靠特务机关,也就是东厂和锦衣卫,侦查拿获了一些官员贪渎的案件,但崇祯皇帝无法阻止厂卫特务们渎职贪腐。

崇祯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改革最终失败,明朝也走向了覆亡。

(1)根据材料归纳崇祯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崇祯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失败的根源。

(9分)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洛克认为国家权力可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洛克主张权力分立,但他的三权分立说实质上只是两权分立,因为行政权与对外权虽有内外之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内政外交都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

所以洛克的分权说主要是指立法与行政的分权,分别由国王和议会掌握,两者牵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三权分立思想,成为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完成者。

他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形式,并明确划分了它们的职能范围。

他主张这三种权力必须交由不同的个人或团体独立运作,实现相互制衡。

后来,他的分权说成为美国宪法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摘自人教版《中学历史教参选修二》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洛克的分权学说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异同。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特点及进步性。

(7分)

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东京审判”的正式名称是“远东国际军事审判”,是由盟国设立的审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战争罪行的法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胜国向战败国只是要求赔款及割让领土,这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鉴于这一教训,人们考虑这一次国际审判,要在调查基础上,重在追究战争责任。

如果没有这样的审判,诸如太平洋战争的开战过程,日本军队实施的拷问、强奸及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对俘虏的非人道的行为等,是决不可能被公诸于世的。

从这一角度看,审判是有很大意义的。

日本国民原来从不知道日本军队居然犯下了如此暴行,这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由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所以对审判有绝对发言权,基于利用天皇的影响而顺利实施占领的考虑,美国与天皇的亲信及政治家合谋,以“东条等陆军军人对战争负责”为由,使昭和天皇免除了战争罪责。

官僚及财阀等人的责任也未被追究。

日本在旧金山和约中表示接受了东京判决的结果。

因美国的冷战政策,审判只进行了一次便结束。

此后,战犯嫌疑人被全部释放。

25名A级战犯中,除了7人被判死刑外,其余的也全部被释放。

A级战犯嫌疑人,曾任东条内阁工商大臣的岸信介后来还当了首相。

——摘编自中日韩三国学者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东京审判的特点。

(6分)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

他就是孙中山。

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

此时,另一个广东人康有为正试图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人的素质很重要,要民主就是靠人,要投票、选举、竞选。

人的素质太差了就不能搞共和,康有为他是这个看法。

孙中山的看法跟他不一样,他说不是,虽然我们中国人现在不行,但是可以搞共和,中国具有民主共和的素质。

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于是两个人就走向不同的道路。

——以上材料摘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比较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政见的不同。

(6分)

(2)为什么康有为改良之路和孙中山共和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9分)

答案解析

1.B 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地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故A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故B正确;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存在分封的诸侯王国,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错误;从元朝开始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不是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的历史源头,故D错误。

2.C 唐代灭亡后是五代十国,A表述错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铜钱,B表述错误;由材料“交子三年界”“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可以看出这一新生事物在当时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飞钱是私营商业者发行的交换媒介,D错误。

3.A 明清时期批判进步思潮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范畴,实质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有根本上的不同,而且在当时不占主流,所以排除B和C。

D不符合史实。

4.B 材料反映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原料出口比重增加说明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故B正确;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不能说明是国民政府的政策,此时国民政府还未建立,故D不正确。

C与史实不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对外贸易不可能取得优势,故A不正确。

5.B 首先一定要抓住材料中漫画所作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袁世凯已死去,可排除A;张勋复辟是在191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C排除;材料中是金钱选举,是贿选,故B正确;孙中山倡导民主,D排除。

6.C 题干叙述的是粮食的购销政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属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排除。

1953年的中国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不正确。

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指由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意味着农民的粮食通过政府渠道进行统一收购,不能面向市场出卖,因此不与市场发生联系,故选C。

D材料中并未体现。

7.B 根据材料内容可判断出该论著是《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材料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B正确。

8.C “允许加害人通过交付赎金的方式使得对方放弃某种权利”体现了罗马法在维护权益方面由野蛮方式向文明方式的转变,这是法律文明进步的表现,C正确。

9.B 东印度公司不仅是对外贸易机构还是殖民扩张机构,A错误,B正确;工业资产阶级产生于工业革命后,当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C表述错误;荷兰建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最早的,D错误。

10.B 从材料中看出,“一种无声的骚动不安”正在“下层阶级内部传播”,下层阶级渴求政治权力,而专制制度极度压制民众诉求,使当时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联系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史实,可知B正确。

11.D 这种企业的有序性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A表述不准确;新的管理模式不可能导致大批工人失业,B错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C错误。

美国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D正确。

12.C 材料体现经济增长问题,即面临发展的问题,C正确;当今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A错误;B、D与材料无关。

13.

(1)动机:

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适应洋务运动对近代科技人才的需要,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2分)原因:

留美幼童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生活观念,这违背了清政府(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宗旨,不利于清政府的统治,导致清政府撤回留学人员。

(6分)

(2)特点: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决定了留学的主要方向只能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留学教育呈现浓厚的“国家行为”;留学人数先增后减到停止,受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学习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理科和工科,反映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2分)

(3)留学教育培养了近代化的人才,传播了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外交流,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分)

14.吴的观点:

先争取民族独立,然后实现工业化,同时肯定工业化的作用。

(2分)

史实论证:

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倡自强求富,兴办近代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结果失败,原因是只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了维新变法,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被镇压。

实践表明中外反动势力的阻挠不可能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让中国真正富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成立了新中国,开始了恢复国民经济并进行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7分)

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为领导革命提供阶级基础,也为宣传和接受新思想提供社会基础。

(3分)

15.

(1)农民起义威胁明朝统治;满洲政权兴起,觊觎中原;朝廷内部腐败,宦官专权;社会风气败坏。

(6分)

(2)特点:

重拳出击,除掉魏忠贤;重点放在惩治腐败上;依靠特务机关反腐。

(6分)

根源:

改革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失败。

(3分)

16.

(1)都主张分权,都有行政权、立法权。

不同点:

洛克分权只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外交权包含在行政权中,并不是真正的分权。

孟德斯鸠主张是三权分立,除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外,增加司法权。

(8分)

(2)特点: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进步性:

对于否定封建专制,预防腐败、独裁提供理论构建;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重要原则。

(7分)

17.

(1)背景: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的教训;追究战争责任,将法西斯罪行昭示世人,维护世界和平。

(9分)

(2)特点:

是正义的审判;美国主导,审判不彻底;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隐患。

(6分)

18.

(1)①救国方式不同:

康有为用变法维新,孙中山用革命方式;②救国方案不同:

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③实施条件认识不同:

康有为认为中国不具备实行共和的国民素质,孙中山认为中国具有民主共和的素质。

(6分)

(2)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具有妥协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9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