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理论基础.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3677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 页数:189 大小:8.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9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9页
亲,该文档总共1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学理论基础.ppt(1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档案学理论基础.ppt

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档案学理论基础,档案学理论基础,第一篇档案第二篇档案学第三篇档案事业,第一篇档案,第一章档案源流第二章档案定义第三章档案的形成第四章档案的属性及其本质第五章档案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第一章档案源流,第一节文字的出现与档案的产生第二节古代的档案与档案工作,第一节文字的出现与档案的产生,一、文字的出现早期人类较常用的记事方式:

结绳记忆、刻契记忆、贝珠记忆我国在4000年前的商代,即有了文字(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甲骨文)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西亚地区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发明楔形文字,南京云锦博物馆,甲骨文十二生肖,楔形文字,二、档案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第二节古代的档案与档案工作,一、中国古代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一)夏商周时期夏代吕氏春秋先识览太史令商朝1899年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档案周朝史官记注制度天府、太史寮金文档案,甲骨档案,金文档案,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档案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首先,社会动荡导致档案文献的大量损毁和流散。

其次,档案的流失使在原本深藏不露的档案流散民间,给社会公众接触档案提供了可能。

第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文书档案的种类带来了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文体。

(三)秦汉时期1、秦朝“三公九卿制”文书档案工作纳入巩固和发展专制皇权的轨道,开创了2000多年来档案工作的先河建立了尊君抑臣的文书档案制度:

文书抬头制度、文书避讳制度、文书用印制度石刻档案的大量出现2、汉代的档案机构。

“石室金匮”,石刻档案,简牍档案,居延出土的汉代木简,东海尹湾木牍,东海尹湾竹简神乌斌,缣帛档案,(四)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谱牒档案公文载体的重要变革:

纸张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载体。

谱牒档案,(五)隋唐时期文书种类和行文制度已非常成熟和完善文书档案工作制度日益完备和细化:

“四禁制度”用纸制度贴黄制度一文一事制度公文签押、判署制度文书归档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唐朝除政务文书外,主要有记注档案、甲历档案、赋役档案、舆图档案、律法档案等。

甲历档案甲库,(六)宋辽金元时期宋代架阁库制度元朝文书和档案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

建立了文卷登记制度和勾销制度。

(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1、明朝独具特色的专用文种:

黄册、鱼鳞册、军册明朝的档案建筑黄册库皇史宬,明朝的档案建筑后湖黄册库,皇史宬,皇史宬,2、清朝满文老档中国最早的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利用档案修史修志成果方志学章学诚,(八)近代档案工作的发展变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公文程式条例30年代初,行政效率运动和机关文书档案工作改革运动战乱导致档案史料大量流失“八千麻袋事件”,备忘:

最早的类似档案管理员-夏朝的太史令最早的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最早的档案机构-商朝的宗庙最早的档案库房-殷墟YH127号窖穴最早的档案文献编纂者-孔子最著名的方志学家-清朝的章学诚,二、外国古代的档案与档案工作文明古国的两河流域石刻档案泥板档案纸草档案,石刻档案,泥板档案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最先由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发明。

纸草档案,形成地点:

古埃及、地中海沿岸纸草学,古代欧洲档案书写载体:

羊皮纸,第二章档案定义,第一节档案词源,典、册、简、牍、簿卷、卷轴案卷、文案、案牍“档案”一词最早起源于明代,第二节档案定义的历史演变,第三节档案定义,一、档案的属概念,二、档案定义,1、定义表述档案法为档案所作的定义档案是记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信息的载体。

2、基本含义:

(1)档案来源于社会实践。

(2)档案的形成主体是人。

(3)档案的特有属性原始记录性。

(4)档案的基本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第四节档案与图书、情报、资料的关系,档案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图书一般表现为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第三章档案的形成,一、纸质档案的形成二、非纸质(新型载体)档案的形成三、档案的载体,第一节纸质档案的形成,一、档案的前身文书二、文书向档案转化的矛盾运动,第二节非纸质档案的形成,以纸张以外的物质为载体的档案-非纸质档案,一、照相底片、胶片档案,二、磁盘、光盘档案即电子档案或电子文件,三、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法律技术,第三节档案的载体,一、早期载体材料甲骨、竹木、石板、泥板、纸草、缣帛、金石,二、传统档案载体纸张,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档案用纸应选择纤维含量高、酸性残留物质少,最好是呈弱碱性的纸张。

传真纸、新闻用纸不能作为档案用纸。

三、新型载体材料新型载体档案是以传统纸质为档案载体以外的照片、影片、录音带、缩微品、计算机文件以及磁带、光盘为载体所形成的档案。

第四章档案的属性及其本质,第一节一般档案的属性,根本属性:

知识属性、信息属性和原始记录性一、档案是存贮知识的原始记录二、档案是知识积累和社会进步的条件三、档案是传播知识的形式和手段,第二节科学技术档案的本质,一、科学技术档案的本质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二、科技档案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第五章档案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一、档案的价值二、档案价值发展变化的规律三、档案价值实现的条件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一节档案的价值,一、档案价值简述1、什么是价值2、档案价值是档案属性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是社会需要对档案属性的某种肯定。

二、档案价值的决定因素,1、社会的需要决定档案的基本价值2、档案的自身因素对档案价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使用价值两个大的方面客观性多元性交错性共享性,三、档案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客观性主体客体,

(二)多元性1、工作查考作用2、领导决策的得力助手3、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4、凭证价值5、信息情报价值6、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钓鱼岛事件,北京卫视档案2012年9月24日G:

档案20120924血战三湘长沙会战.avi档案20120924铁证如山钓鱼岛是中国的.avi,(三)交错性,(四)共享性可满足众多利用者的利用需求可反复使用,中国传统音乐档案:

大浪淘沙钢丝录音带(琵琶曲),满文秘本档:

清内务府档案,古纳西东巴文字手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清代样式雷档案:

圆明园内文源阁图样,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元代胡氏古林书堂(新刊)黄帝内经之素问灵枢经,四、指导档案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1、全面的观点2、历史的观点3、发展的观点,第二节档案价值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二、档案价值的转换律三、档案价值的共享律四、档案的机密程度递减律和科学作用递增律,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时间和空间上的由近及远、由内及外,服务对象的由少到多,服务领域的由小到大,服务速度的由慢到快,二、档案价值的转换律,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换档案价值的不同表现方面发生转换,三、档案价值的共享律,档案价值的重复实现规律,四、档案的机密程度递减律和科学作用递增律,第三节档案价值实现的条件,档案价值是现实的、客观的,不仅具有潜在性的特点,更具有现实的功能。

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使其由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使其价值由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的过程。

一、内部条件主要指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及开放程度。

二、外部条件主要指社会因素。

第四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档案信息的开发,

(一)档案编目1、著录2、条目组织3、检索工具体系

(二)档案编研,二、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

(一)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渠道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

(二)档案信息利用的基本原则1、服务至上的原则2、开放原则3、法制原则,(三)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方式与途径,阅览1、借阅型外借2、编研出版型举办展览3、宣传型通过大众传媒提供档案信息4、网络型,三、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完善与优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主动性

(二)优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社会环境(三)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四)加快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于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步伐,第二篇档案学,第六章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七章档案学理论,第六章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档案学思想,一、中国古代档案学思想的萌芽,二、中国古代档案库的建筑技术思想的萌芽,奴隶社会天府、盟府两汉时期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兰台、东观、石室、宣明明朝后湖黄册库、皇史宬,三、我国古代档案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档案工作与史学密切联系,第二节中国近代档案学理论,一、20世纪30年代近代比较活跃期县政府档案处理法周连宽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程长源档案管理与整理何鲁成,二、20世纪40年代出现新进展期1940年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校创办档案管理专科出版了近50种档案学术著作近代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机关档案室的工作为研究对象,第七章档案学理论,第一节档案学的学科体系第二节中外档案学研究,第一节档案学的学科体系,一、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及与其相关学科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

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

(二)档案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基本任务研究范围,二、档案学的学科性质,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由有三点:

1、档案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档案学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2、档案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是档案科学史演续的必然。

3、把档案学的学科性质理解为综合性科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学的要求。

三、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档案学的学科体系,三个层次:

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档案管理技术,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史1、理论档案学档案事业史比较档案学未来档案学,普通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专门档案管理学2、应用档案学特种载体档案管理学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自动化管理3、档案管理技术档案文献检索档案统计学档案经济学档案情报学,

(二)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学、史料学、方志学行政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四、档案学的研究方法,

(一)档案学的方法论体系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专门研究方法,

(二)档案科学方法的四个领域定性方法传统方法定量方法实验方法档案学研究中运用较多综合方法,第二节中国档案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一、中国档案学的研究现状

(一)新中国档案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综合性学科,

(二)近年来档案学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1、档案学的学科性质两种代表性观点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3、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4、档案工作的现代化问题5、知识经济对档案工作的影响6、档案的价值问题,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由来与发展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有着特定的专业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件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文件管理活动日趋专门化,由此导致一种新型的文件管理机构文件中心得以出现和传播。

40-50年代,西方档案学者从对文件中心的理论解释起步。

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逐步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TheoryofRecordsLifeCycle),成为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得名源自“文件生命周期”概念的提出。

据查证,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PhilipBrooks)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概念,后来其他国家采用了类似的表述形式。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点:

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

第三,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西方档案学者十分推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将其与来源原则并称为现代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将其视为档案人员参与现行文件管理的理论依据。

他们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档案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意义,文件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立卷归档文件的制作形成阶段现行价值文件的暂时保存阶段第一价值半现行文件保存于机关档案室文件的永久保存阶段第二价值非现行文件保存于档案馆,文书档案价值变化,V第一“高龄档案”第二T进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指导价值,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为文件的分阶段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档案部门或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档案学发展的因素

(二)档案学发展的内外部协调(三)档案学的发展规律(四)档案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国外档案学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西方档案工作发展述略二、近代西方档案学,一、西方档案工作发展述略,法国档案工作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建立地方档案馆颁布档案法,二、近代西方档案学,

(一)关于档案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档案学(三)关于档案全宗和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四)关于档案的鉴定和销毁(五)关于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关于档案全宗和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全宗档案整理与分类原则:

事由原则和来源原则来源原则发展的三个阶段:

1、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2、普鲁士的登记室原则3、荷兰的来源原则,档案的鉴定和销毁,普鲁士“年龄鉴定论”“高龄档案应得到尊重”的原则,三、有影响的一批档案学术成果简介,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档案管理手册档案学档案学手册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第三篇档案事业,第八章档案事业概述第九章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和原则第十章档案事业管理,第八章档案事业概述,一、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及特色二、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档案事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及特色,一、档案事业发展历程,

(一)初创阶段(1949.101954.10)1、接管、集中旧中国遗留档案2、征集革命历史档案3、建立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公文处理暂行条例4、开展档案教育和档案学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的成立5、集中管理大行政区撤销机关档案,

(二)全面建设阶段(1954.111966.4)1、国家档案局的成立2、制定机关档案工作原则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3、“大跃进”对档案工作的影响4、党政档案统一管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5、档案馆事业发展中央档案馆建成开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6、建立发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7、开展档案学研究,(三)遭受挫折和破坏阶段(1966.51976.10)1、档案事业遭到严重破坏2、“文革”期间的档案工作,(四)全面发展与改革阶段(1978.12现在)1、全面恢复档案事业开放历史档案2、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开创依法治档新局面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南京市档案条例及实施细则通过施行3、实行改革,全面发展档案事业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十一五期间档案工作回顾,

(一)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

(二)档案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成效前所未有(三)档案工作指导思想的突破前所未有(四)档案安全条件的改善前所未有(五)档案资源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六)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前所未有(七)档案部门应灾能力的加强前所未有(八)档案宣传和执法监督的强度前所未有,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讨论稿),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推进和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要求,通过档案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

二、档案事业发展的特色,1、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特色从分散到集中2、党政档案管理特色集中统一管理3、档案馆网络建设与组织特色统一规划,全面建设,4、档案室设置与管理的特色综合管理,综合开发5、依法治档的特色由单纯业务指导监督转为依法管理档案事业6、档案事业服务特色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第二节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一、邓小平理论是发展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二、邓小平理论对档案事业的指导意义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节档案事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实施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二、档案事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1、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3、走内涵发展之路4、努力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三、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事业的影响档案部门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应有的准备,四、档案事业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协调发展,我国档案事业管理模式的弊端档案事业管理必须走改革之路,第九章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和原则,一、档案事业体系及管理体制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三、档案事业管理原则与方法,第一节档案事业体系及管理体制,一、档案事业体系,1、体系构成基础-档案室主体-各级各类档案馆手段和条件-档案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宣传出版、交流与合作组织和管理核心-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8个子系统,1、档案实体系统2、档案智能系统3、档案人才系统4、档案财物系统5、档案科学技术研究系统6、档案宣传、出版系统7、档案交流与合作系统8、档案事业组织与管理系统,2、各子系统在档案事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定义:

指档案事业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及其职责范围等组织制度。

1、形成与发展2、主要内容:

集中统一条块结合,第二节档案事业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一、档案事业管理机构,主要包括:

综合档案室国家档案局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中央、国家机关档案处(科)县级以上各级档案主管部门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二、档案事业管理职责,1、国家档案局2、中央、国家机关档案处(科)3、县级以上各级档案主管部门4、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内的档案机构,第三节档案事业管理原则与方法,一、管理原则,1、定义:

人们对国家档案事业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及观察、分析、解决档案事业诸问题的准绳。

2、基本点:

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便于社会对档案的利用。

二、管理职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

“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1、统筹规划2、组织协调3、统一制度4、行政监督5、业务指导,三、管理方法,1、定义2、主要内容行政方法、法制方法、经济方法、计划方法、统计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第十章档案事业管理,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二、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三、档案科学研究管理工作四、档案宣传与出版工作五、档案外事工作六、档案教育与人才管理七、档案学会工作,第一节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一、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及其特征,1、构成载体符号记录方式内容社会制度或社会意识形态存在方式,2、特征一般特征:

可扩充性可归纳性可转换性可扩散性共享性个性特征:

本源性回溯性联系性,二、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三部分构成档案室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国家档案馆网络,档案室专门档案室综合档案室档案信息中心特种载体档案室,档案实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新型国家档案馆功能定位:

“五位一体”,我国档案馆的类型与设置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解放军系统档案馆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中央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各级地方专门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各省、市、县档案馆,档案实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原则,门类齐全原则结构合理原则管理科学原则,国家档案馆网络,特征:

整体性目的性有序性动态性,档案实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原则,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统一领导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各级档案馆为主体,其他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为辅的档案实体资源管理网络体系,档案检索系统管理,管理、检索、报道功能管理型全宗目录、案卷目录、文件目录检索型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宣传报道型档案馆指南、全宗介绍,档案目录中心管理,国家或区域性档案检索系统检索网络中央档案馆革命历史档案和建国后中央级党政档案目录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国明清档案目录中心中国第二档案馆民国档案目录中心各级综合性档案馆该地区档案目录中心各专业系统该专业系统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与管理:

汇集与组织开发与利用交流与报道管理、监督与指导,三、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1、意义2、途径,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二节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一、动因二、意义三、标志四、基本措施,一、动因,档案管理手段传统服务方式,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促进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三、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档案管理技术与设备现代化档案管理布局与馆(室)藏结构现代化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科学化,四、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措施,提高认识研究和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加强档案工作改革加强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第三节档案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第四节档案宣传与出版工作第五节档案外事工作第六节档案教育与人才管理第七节档案学会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