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1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唱艺术论文Word下载.docx

  关键词:

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导入语: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作为人类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艺术传播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简单地增加一点艺术修养的问题,而是艺术观教育的问题。

如果艺术教育背弃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想统一的伟大审美理想,如果艺术创作只是个人游戏不再提供普遍的审美价值,那么,艺术教育就很可能走向自设目的的反面。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

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引入粘土、石膏、竹、木、漆、金等材料。

辛亥革命后,在    2  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公立或私立的艺术院校: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高师图画手工科、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武昌艺专、南京美专、新华艺专等等。

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

民国初年,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宋代院画代表了中国写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而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则是每况愈下,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陈独秀更是激进地提出“改良中国画,但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

从清末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分崩离析,民不聊生的状态,而传统的中国画传统无论是从内容的表现还是从精神的内涵都无能力去反映真正的大众社会生活。

因此,对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模仿,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反思、批判以后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

所以,尽管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正处于学院主义势微,而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时期,但他还是选择了师从C·

柯罗的学生达仰学习,专意研究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回国后,又不遗余力地推行写实绘画的主张。

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

  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

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

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

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

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

  二、创造艺术类课程有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艺术类课程教学体系中对创造型艺术类课程在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造型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偏少。

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张道一教授曾经指出“绘画”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如果不锻炼出过硬的“绘画”本领是无法从事设计工作的。

创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  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切利·

卡斯特奥里尼曾提出“设计需要观察”。

人眼所看到的世界和人以主观意识所观察的事物是有很大区别的。

人的视力与生具有,而人的观察力则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和训练。

造型艺术类课程就是培养和训练人观察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物体三维体积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体结构,因而学生在从事设计之前必须具备对物体三维体积的观察力。

人们一般都知道有些人是色盲,却不知道很多人是“三维体积盲”。

所谓三维体积盲是指这部分人眼中的物体是二维的、平面的,他们对三维物体的纵深感或者是下意识的忽略,或者存在感知障碍。

此外,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对复杂物体内部结构的认知力和想象力的。

以上现象都是缺乏观察力造成的。

只有经过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的人,才可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进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

在进行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要把三维写生物体表现在画面或做成雕塑、模型时,他就不能只像非专业人士那样对物体进行观察,他必须运用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刻意观察所要再现物体的各个纬度、形体结构。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就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把个人主观体验与观察物体之间建立起默契的关系。

第二、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大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

但是,现在却出现一种用三大构成取代造型艺术类课程的做法,认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作用不大。

于三大构成课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模仿性、程式化等特点。

因此,三大构成课程很被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所接受。

然而,三大构成课程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

三大构成课程各侧重设计元素的一部分,将设计作品进行细致分解、分析,从中找出相应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进行训l练,其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完成了设计任务,却使其设计作品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流于形式、匠味十足。

  如果能使学生从纯粹的形式元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获得个体与整体的交流体验,这是突破妨碍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在进行造型艺术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培养大局观、系统性、整体感,可以使学生将设计诸要素统一于某一个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现过程中,将点、线、面、色彩、三维空间的综合,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出有创造力的作品。

第三、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无论多有创造力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表达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众对该设计作品的判断。

而以绘画、雕塑为代表的造型艺术类课程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最理想的训练手段。

随着多媒体电脑设计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当前应该将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上,以往的造型艺术类课程将来可以被新媒体技术所取代。

诚然,多媒体电脑设计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再先进的机器也只能代替人类创造思维全过程的某些部分、某些步骤,它却掩盖了艺术设计创造的正常程序,破坏了艺术设计创造过程的完整性。

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电脑设计技术,它将可能会取代我们的肢体,降低我们的艺术素养。

而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4  三、高等艺术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建国50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

自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调整上得到了完善和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工艺美术六大门类,艺术类专业发展到48种。

从我国目前设置的艺术类专业来看,类型上划分大致有三类:

普通艺术、师范艺术和应用艺术;

从专业领域可划分为:

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实用艺术三类。

独立设置的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广播学院、工艺美院50年代的不足10几所,发展到现在的30所左右,在校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597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但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专业领域,形成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格局。

  我国对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培养一直给予特殊的政策,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艺术类各专业大都采取提前进行专业考试,学校命题评卷,专业成绩优秀者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的录取办法。

从招生制度和培养目标方面都突出了专业特点,曾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专门人才。

当然,现在看来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革。

从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中的20个艺术类专业设置来看,大部分都是与文化生活相接近的艺术门类,其中艺术性较纯粹的专业其方向也开始注意面向社会需求转化。

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一些与社会经济相关联的专业逐步得到拓展,如在近20年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专业,包含了我们生活中天天都要接触到的生活用品设计;

大到展示设计、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媒体广告;

小到商品包装装潢、企业样本、各种商品标牌等平面设计领域;

包括室内外装修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装饰品设计等领域;

同时包括传统工艺美术的陶瓷器具、漆器、印染、金工、玻璃工艺、礼品等与手工艺相关的设计系统。

目前一些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单科大学所上艺术类专业主要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1年为止,在全国1080所大学中,已有597所大学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增幅差不多,而新增的艺术设计专业又占据大多数。

随着艺术与文科、工科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一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的新生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网络艺术、网页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艺术、电脑艺术等一些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大学开始设置。

同时,于我国电视业快速发展,与电视艺术相关的专业领域,已逐步形成从精英模式发展为大众教育的格局,一些文艺编辑、动画艺术、音乐编导等专业在逐年扩大。

  近十年来,于我国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明显提高,一些相关的艺术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一些新兴的艺术企业应运而生。

如广告传播公司、文化发展公司、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公司、演出公司、展览公司或艺术工作室等,他们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已逐步适应文化与经济的综合环境,并在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艺术人才市场的形成也促使一些新兴行业的兴起,如同计算机    5

  

      类的行业一样,人才市场需要大量技能精干并具有设计能力的一线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艺术教育一直沿续宝塔式的教学格局,大部分专业集中在30所艺术专业院校,另外有一部分在师范院校,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艺术人才或师资,这是培养艺术家类型的教育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年来我国培养了约万名艺术类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行业,但与人才需求相差甚远。

目前仅广告行业包括广告艺术设计就有50多万从业人员,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音乐制作、电视艺术制作、动画艺术制作与设计、网络艺术制作等从业人员需求可能在数百万以上,我们的艺术教育的规模、知识构成、师资水平、教学科研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与教育规模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与知识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仅依靠30所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条件的高校便看到了这个潜力较大的教育市场,并率先成立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或与艺术相关的学科或专业,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也相应缓解了艺术教育与需求的供给矛盾。

总之,高等艺术教育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和单科学校的拓展,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综合大学设立艺术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有条件做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关的领域融入艺术教育之中。

综合大学可以使艺术类的学生得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也有条件增设美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特别是新兴的设计艺术类专业、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广告学等相关专业,更需要增加工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这是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

艺术教育向综合大学及多科大学拓展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使然,同样也是对学科及专业布局的一种挑战。

但综合大学如何利用自己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把握好艺术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相信只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将会找到各自的办学特色。

        四、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的任务、矛盾及解决方案  实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任务,其具体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开设  艺术课程,二是举办艺术讲座,三是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

开设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等问题,成为我们河南乃至全国许多普通高校开展艺术课程时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艺术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

全国试点院校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这些院校的教学方式虽然各不相同,有多种形式,但它们仍有这样的总体特征:

第一是结合本校的实际,包括在校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质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要求方面的实际,也包括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方面的实际。

    6  第二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布局尽量合理并有侧重点,兼顾艺术教育中的认识与创造力的教育,使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艺术实践都能获得提高。

第三是保证所有本科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

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艺术课程的机会。

在教学管理方面对艺术课程执行相对应的成绩考核与学分管理,以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

这些试点院校除了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已逐步设置了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

这一点与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是一致的。

最后是开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研究。

  在教学中,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建立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样包含着基础、应用或实践,创造与拓展等相关联的层次。

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艺术的门类很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等。

艺术课程授课类型又可以分为艺术理论教学、艺术欣赏教学、艺术技能训练、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

要求学生完成了练习与作业,有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集体排练与合作的。

多样性与复杂性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表现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是使各教学单位面临着如何建立适应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的难题。

如艺术教育归口管理机构和教学研究部门不健全,尚缺少有效的规划和领导,艺术课程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

  1999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已完成了发动与试点阶段。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2006年教育部特制订了公共艺术《课程方案》,可以说从此进入了走向规范化地进行教学管理和科学地进行课程建设的新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各高校有或没有艺术教育的问题,而是艺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将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

对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三个层次”的探讨,不仅涉及一般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先修或后续、基础与拓展等共性问题,更关系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定位问题。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上,同时使特长生有发展的空间。

基于这个认识,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做法是为大一学生开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

这就保证了大学生能在低年级就普遍地接受必要的艺术基础教育。

清华大学等院校还为各年级学生开设各种门类的任意性选修课,使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思维与艺术技能进一步拓展。

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为特长生开设艺术辅修专业,使本校艺术课程形成完整的层次体系,更是走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前列。

这就是“三个层次”的模式。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艺术门类在课程体系中的布局是否合理,存在着需求与条件、目标与现实的矛盾。

是回避矛盾还是解决矛盾,对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部门是个考验。

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而且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倾向。

如何满足大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学习欲望关系到教学资源是否具备。

对于教学规模较小的院校,这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

有的院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方面要求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并为他们拓展教学范围提供学习进修和教学    7  观摩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教学场地的建设上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院校合作,资源共享”是一个更积极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比如北京服装学院附近的几所高等学校,实行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后艺术课程艺术师资与设施相对集中的北京服装学院承担。

不仅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国内规模较大的综合院校则倾向于在本校内形成合理的、门类相对齐全的课程体系。

南京大学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七大艺术门类设置,已经做到了艺术门类相对齐全。

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络,让大学生以自学为主接受艺术教育,使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门类布局向更宽广的方向发展。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音乐、美术、舞蹈仍是最基础的,必修课程的需求是合乎情理的。

还有一种形式被国内许多院校所认同,这就是在解决基础必修课的同时,有规划地开设系列的艺术讲座。

于考虑了课程体系,除了反映动态的专题讲座外,“约题讲座”成为这个艺术讲座的重要部分。

这些讲座满足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学生欢迎,发挥了支撑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作用。

艺术课程体系中的授课类型问题是清华大学开展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把教学按授课类型分为理论型欣赏课、实践型技巧课、合作型排练课。

这就是“三个类型”的模式。

尽管各校侧重点不同,但这种探索说明高等学校艺术课程体系的组建已深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把课程划分成类型是使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这对我们河南各高校在构筑各自的艺术课程体系时具有参照意义。

参加过2000年和200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工作的许多同志,在巡回检查中都深感到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

河南省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社团与第二课堂活动比课堂教学更活跃些,课程教学中开设了艺术任选课的院校比开设艺术必修课的院校要多,艺术教学的研究课题中针对专门课程的比较多,针对建设完整课程体系的极少,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如不及时扭转,会导致方向性的失误。

  各高校工作深度上存在着差异,重要的尺度还是艺术课程建设问题,这项工作能够健康发展,才能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尽早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结合实际情况,抓住这个良好时机,使我们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个新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