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28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FDI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汽车产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活动的延伸15

5.4创造良好的人才制度与创业环境16

6.结束语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9

1导论

1.1概念界定

FDI技术外溢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直接投资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却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FDI的大量流入,除了使东道国增加资本存量、提高投资质量、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之外,对东道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影响还在于其技术外溢效应。

通过技术外溢效应,FDI可以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帮助东道国经济走上内生化的增长道路。

广义的FDI资本包含了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等因素,它们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的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作出了贡献。

这里的技术不仅是指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等所谓的硬技术,也包括生产的组织技能和管理技能及企业家精神等软技术。

事实上,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FDI向某产业的集中往往对该产业的经济产生极大影响,如提高劳动力总体素质,提高生产率等。

1.2文献综述

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理论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

麦克多加(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第一次把技术的外溢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

卡维斯(Caves,1971)考察了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福利的影响,其中也多次提及技术外溢效应。

但是,上述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估算FDI的成本和收益,还未形成正式的理论框架。

卡维斯(Caves,1974)根据技术扩散对当地企业的不同影响,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把技术扩散可能存在的外在性分为三类:

(1)本来具有强大行业壁垒的产业,由于跨国公司的强行进入,垄断扭曲受到遏止,资源配置得到改善;

(2)由于跨国公司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或示范效应,刺激当地企业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

(3)由于竞争、模仿等原因,跨国公司的进入将加快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

继卡维斯之后,又有芬德莱(Findlay,1978)等学者将技术的外溢效应引入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模型,并假设FDI输出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扩散率就越高;

跨国公司在当地的资本份额越高,扩散的速度就越快;

技术差距或外资份额是当地企业决策行为的外生变量。

最后得出结论:

技术外溢水平与FDI的份额正相关。

上述模型和理论研究均以各种形式的技术外溢效应存在为前提,旨在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与东道国有关的技术外溢决定因素和效应。

从科高(Kokko,1994)归纳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四种表现情况,我们可以认为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

其二来源于竞争。

前者是技术差异的增函数,而后者主要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市场特征及其相互影响。

按科高的分类来看,之前的模型都应归属于示范和模仿一类,跨国公司和当地的技术差距是其主要决定因素。

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WangandBlomstrom,1992)则将技术外溢效应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和当地企业间策略性竞争的内生现象,并构建了一个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博弈的基本模型。

一方面,假定跨国公司子公司能意识到技术扩散的成本;

另一方面,假定当地企业也能意识到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

无论跨国公司子公司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技术外溢水平,即跨国公司子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技术的外溢就越多;

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技术外溢的能力就越强。

综上所述,在芬德莱、达斯等人看来,技术外溢效应源于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差异,或技术外溢效应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技术差距和外资在行业中的份额。

但是他们都没有考虑到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行为对技术外溢的影响。

而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则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决策、行为对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

在芬德莱模型中,技术差距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决定因素。

如果当地企业投资于学习、模仿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则可缩小技术差距;

如果跨国公司子公司为了维持既得利益,投资于新技术,则技术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可见,除了原有技术外溢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技术外溢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相关性质。

用科高的分类方式进行界定,前一种技术外溢效应与技术差距有关,属于示范一模仿一传播型;

而后一种则取决于市场环境、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的相互影响,属于竞争型。

2、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理论框架

2.1FDI技术外溢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FDI技术外溢的条件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FDI的战略动机。

跨国公司从事FDI的战略动机通常包括寻求市场、寻求生产率、寻求原料、寻求知识、和寻求政治安全五类。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从事FDI的动机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因此,跨国公司通过外部市场转移的技术一般都是成熟性技术,东道国企业也就不太可能借此获得最先进的技术,并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

FDI技术外溢的外部条件可总结为:

东道国的行业特点和东道国的制度环境。

在东道国的行业特点上,行业竞争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充分竞争是产生溢出效应的有效机制,竞争越充分,产生技术外溢的可能性越大。

在内资企业竞争力差距较小的行业中,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充分、越有效,越有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在东道国的制度环境方面,东道国的制度越有利于国际投资就越有机会实现技术外溢。

概括起来,一国能否获得大幅度的开发型技术进步,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二是鼓励研发投资的税收政策。

2.2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发生途径

在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频繁接触中,跨国公司的专有知识和技能可能不通过市场交易就转移到东道国的当地企业中,即发生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em和Kokko,2002;

Haskel,2002)。

一般认为,FDI外溢效应是通过以下四类溢出渠道产生的。

(1)示范—模仿效应(demonstration-imitationeffect):

是指由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东道国企业可能通过学习、模仿其行为提高自身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外资企业不仅将新设备、新产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引入国内市场,还带来了产品选择、销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术。

在某些情况下,国内公司仅仅通过观察学习邻近的外资公司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率。

(2)竞争效应(competitioneffect):

竞争效应多发生于产业内各厂商之间,取决于市场环境、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厂商的相互影响,其作用具有两面性。

竞争效应一方面指跨国公司子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加大了市场竞争,刺激当地厂商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指在本来具有强大行业壁垒的产业,由于跨国公司的强行进入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垄断,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由于溢出促进当地企业技术进步,缩小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而跨国公司为在竞争中维护其技术比较优势,被迫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溢出。

(3)联系效应(linkageeffect):

联系效应被视为一种产业间溢出,包括跨国公司在与当地企业或客户的交往中,与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发生后向联系以及与销售商等下游企业发生前向联系。

后向联系的研究集中于外企与上游当地供应商间的联系。

比较而言,有关前向联系的研究要少的多,而前向联系的溢出在大多数行业都很重要。

FDI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引进国当地有关技术设备维修业务发展的促进也被认为是前向联系的表现之一。

(4)培训效应(trainingeffect):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国外资本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技术和设备上的。

因此,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转,往往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

如当地技术和管理人员与跨国公司总部派遣的专家一起工作;

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

当地技术人员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工作甚至研究开发活动;

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运作过程。

将以上四种溢出途径总结后得到表2.1:

表2.1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途径

发生途径

作用机理

模仿

·

学习并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技能

通过逆向工程来研发新产品

竞争

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高效率

提高研发和采用新技术的速度

联系

跨国公司对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帮助

更高的技术标准促使当地合作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培训

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技能知识随着人力资本的流动而转移

3FDI技术外溢的影响因素

虽然FDI对东道国外溢潜力很大,但这些外溢效应并非自动发生,也不是平均分散在产业或国家之间,其大小和范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母国及母公司特征、东道国及当地企业状况等。

3.1东道国企业禀赋状况

东道国企业状况能影响FDI技术外溢状况,它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向子公司转让技术,以及当地企业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外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1.1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差距状况

对于两类企业之间技术差距对外溢效应的影响,不同学者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总的来说,过大的技术差距也能成为外溢效应的障碍。

由于在工业化国家发展起来的技术可能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并且当地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吸收与自身差距过大的技术,因此即使有大量有用信息和技术的扩散,当地企业也无法充分享受。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差距越大,外溢效应越小,只有适当技术差距才发生正外溢效应。

3.1.2东道国企业为学习而进行的投资努力

一般地,东道国企业的这种投资努力越大得益于FDI外溢作用的能力越强。

Blomstrom(1992)在其研究中指出:

“如果东道国企业在学习过程中投资越多,则由跨国公司向其转来的技术越多。

3.1.3东道国企业规模

Aitken 和Harrison(1999)、Dimelis和Louri(2002)均指出:

小型当地企业更能充分享受FDI技术外溢效应。

大型当地企业,可能已经具有竞争力且在最高效率上经营,他们的业绩主要受国际竞争的影响。

然而,小型当地企业可能还未暴露于外国竞争压力之下,并在次优效率上经营,于是当地跨国公司在与之接触时能为他们提供急需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3.2跨国公司子公司状况

3.2.1跨国公司防止技术外溢的倾向

跨国公司正是基于其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渠道,才能在东道国成功地域具有当地市场优势、顾客偏好和商业时间又使得当地企业进行竞争,因此跨国公司一般不愿使其特有的知识资产外溢到当地的竞争对手。

然而,外部性的存在又使跨国公司没有足够动力来防止技术扩散。

如果东道国充分利用这种外部性,创造跨国公司之间相互竞争的环境,就能导致更大程度的技术扩散。

3.2.2跨国公司自身规模

Dimeklis和Louri(2002)认为小型跨国公司比大型跨国公司更易产生外溢效应。

大型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有能力依赖自身力量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下经营;

而小型跨国公司不如大型跨国公司效率高,他们经常更多地与当地企业接触并转换新技术,从而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

4我国汽车工业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4.1FDI发生技术外溢的条件

4.1.1内部条件

技术外溢方的战略动机通常包括寻求市场、寻求生产率、寻求原料、寻求知识和寻求政治安全五类。

对于进入中国的汽车业跨国公司来说,寻求和争夺市场是其首要动机。

在入世以前,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对外资的进入有许多限制,合资是唯一可行的进入方式,这就给技术外溢提供了条件。

4.1.2外部条件

我国汽车行业吸引外资的初衷是“以市场换技术”,重视对有形技术的引进和零部件的国产化。

汽车产业的特殊市场需求以及对汽车消费的各种限制,使得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在国内市场上具有政策上的优势,自主开发型的汽车企业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这就为FDI技术外溢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2FDI技术外溢的途径

4.2.1模仿效应

汽车工业是一个高度连续性的工业,需要技术和市场需求上的持续积累,后进者无法绕过这一过程而直接进入自主开发的成熟阶段。

因此,模仿是后进者技术学习的必由之路,是获得自主产品开发能力的关键一步。

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都包含模仿的内容,并通过模仿逐步获得技术上的自主性。

不仅如此,为了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性能,所有主流汽车厂商也始终都在不停地分析和学习他人的成功产品。

所以,模仿效应依然是我国汽车行业吸收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

4.2.2联系效应

汽车工业是关联性非常强的行业,外商投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促进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应主要归功于中国当时对外资企业零部件国产化比例的要求。

外资企业通过分包方式为当地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产品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培训,通过对零配件产品的质量技术跟踪和对零配件生产企业的评级,提高国内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与合资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

4.2.3人员流动效应

人员的流动,特别是高级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的流动是技术溢出的一个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的培训密集程度、深度都要比国内领先许多。

员工在跨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内)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这种资本随着人员的流动进入本国企业,产生溢出效应。

由于国内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自主研发的企业少,同时国内研发机构大都是外资主导,这种人力资源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

但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积累和溢出必是本国汽车企业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对FDI技术外溢的计量分析

在计量模型的建立上,本文借鉴王美金(2001)的做法,选择汽车工业总产值y(万元)为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是:

汽车工业总资产x1(万元),汽车工业平均职工人数x2(万人),汽车工业增加值与总资产比率x3,汽车工业总资产中外商投资所占比重x4。

设定的模型为:

(4.1)

模型中u为扰动项解释变量x4。

用于检验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若x4的系数估计值为正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表明FDI对汽车行业存在技术外溢,否则就不存在外溢效应。

将4.1式的两边分别取对数后,得到:

(4.2)

表4.11992-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相关指标

年份

Y

X1

X2

X3

X4

1992

11910523

10087821

1848652

0.294129426

0.095857

1993

17920016

15203242

1932575

0.265028472

0.112817

1994

21830978

20985156

1968831

0.245676372

0.140651

1995

25308668

27265812

1952542

0.198321510

0.171815

1996

23990941

31861521

1950627

0.180829534

0.179272

1997

26686935

40062091

1978091

0.148306937

0.208363

1998

27873135

47299932

1962837

0.139819947

0.205902

1999

31227177

44155716

1806815

0.169614031

0.252704

2000

36125577

53022769

1781326

0.162960369

0.218462

2001

44331852

57111426

1505507

0.184823419

0.241240

2002

62246394

65590768

1570540

0.241611853

0.223828

2003

83571570

76464234

1604558

0.281617154

0.238417

2004

94631639

88656864

1693126

0.246766421

0.243590

资料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统计年鉴》(2005)

数据说明:

汽车业总资产x1是用当年固定资产原值+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得来;

行业平均职工人数x2用年末职工数替代:

x4中行业外商总资产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当年固定资产原值十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用eviews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

(4.3)

(4.0994)(0.9485)(0.2571)(0.1083)(0.2233)

(0.5008)(0.0000)(0.2528)(0.0000)(0.8615)

调整后的R2=0.992685DW=2.766821F=408.1365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调整后的R2=0.992685,F=408.1365,表明模型总体效果尚可,但由于x2、x4,在统计上均不显著,所以x1、x2、x3、x4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依次剔除变量,得到的最终结果如下:

(4.4)

(0.2300)(0.1865)(0.5840)

(0.0000)(0.0001)(0.0000)

调整后的R2=0.93F=64.73,表明模型效果尚可。

4.4式说明在汽车行业,FDI没增加2.12个百分点生产总植就要增加1个百分点。

并且表征外商在汽车领域的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大小的变量x4在统计上是显著的,系数为2.12,可见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

4.4FDI在汽车行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的表现

(1)技术外溢表现之一: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加

汽车工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GDP和利税总额的贡献逐年增加,包括汽车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税总额绝对值和相对比重均上升迅速,销售收入的增加更加引人注目,从1991年的726亿上升到2004年的9134亿元人民币,中间经历了若干跨越式的发展阶段(见表4.3)

表4.31991-2004中国汽车工业相关指标

汽车

工业

总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工业总

产值的

比重

(%)

增加值

汽车工业

增加值占

全国GDP

的比例

利税

总额

利税占

全国机

械行业

销售

收入

1991

704.5

2.49

170.1

0.79

74

19.9

726.8

1191.1

3.21

296.7

1.11

133.2

40.3

1187.4

1792

3.4

402.9

1.16

178.8

22.6

1834.3

2183.1

2.84

515.5

1.1

135.7

15.9

1853.5

2216.5

2.25

540.7

0.92

226.8

26.8

2175.1

2399.1

2.41

576.2

0.85

211

26.2

2330.4

2668.7

2.35

594.1

0.8

232.7

26.5

2635

2787.3

4.11

661.3

0.84

226

25.1

2742.5

3122.7

4.29

78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