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39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知识集萃文档格式.docx

2、议论文三要素:

A、论点: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B、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C、论证:

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

A、引论:

提出问题;

B、本论:

分析问题;

C、结论:

解决问题  

4、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和道理论据(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等)  

5、常见论证方法:

A、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B、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归谬法  

(六)散文阅读:

1、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2、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七)小说阅读:

1、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2、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八)描写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3、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B、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九)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悬念、波澜、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十三)文章分析方法归类:

1、赏诗三步法:

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2、划分文章结构四法:

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 

3、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

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

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

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

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

G、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

H、增强语势,突出特征(修辞句) 

4、辨别七类文章写法:

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先抑后扬写法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 

二、语文涉及文学文化常识  

(一)文史典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

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如《左传》;

2、纪传体,如《史记》;

3、国别体,如《战国策》;

4、通史,如《资治通鉴》;

5、断代史,如《汉书》  

(二)朝代传说:

“三代”:

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

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

据《史记》载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

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

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

都泛指天下。

“江河”:

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

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四)其它:

1.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

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豆、稻)  

3.五味:

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

六种家畜:

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

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

松、竹、梅  

9.六书: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10.四大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1.三老:

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2.及第:

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3.科举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

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14.“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5.《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  

16.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点—5点。

17.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

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18.“三教九流”:

“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19.无事不登三宝殿:

俗话。

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20.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21.谥号:

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五)古代别称:

  1.桑梓:

家乡 

2.巾帼:

妇女 

3.须眉:

男子 

4.鸿雁:

书信 

5.社稷:

国家 

6.汗青:

史册 

7.谦称:

①自称:

愚、鄙、敝、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

孤、寡 

③读书人自称:

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

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8.敬称:

①称帝王:

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⑵称对方或对方亲属:

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命(对方的嘱咐),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⑶称年老的为:

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

妻母称丈母,又称“泰水”。

⑷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⑸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

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9.年龄称谓(代称):

垂髫 

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弱冠:

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而立:

是男子三十岁。

(立:

“立身”)不惑:

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

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花甲:

是六十岁。

古稀:

是七十岁。

耄耋mà

odié

指八九十岁。

(六)作家与作品  

1.鲁迅读书轶事:

塾师:

寿镜吾先生。

“三味”意思是:

读经味为稻梁,读史味为肴馔,读诸子百家味为醯醢(xīhǎi)。

鲁迅书签上写了读书三到:

即口到、眼到、心到。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

4.《左传》编年体史书。

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

《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5.《列子·

汤问》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选于此书。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

天瑞》。

6.《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这是古代记述我国江河分布情况的书。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8.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如初唐“四杰”:

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唐三大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

高适、岑参  

9.唐宋散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10.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

代表宋代词坛两大流派风格的是苏轼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约派。

11.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明)、《水浒》(施耐庵·

明)、《西游记》(吴承恩·

明)、《红楼梦》(曹雪芹·

清)  

12.《儒林外史》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1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契诃夫(俄)、欧·

亨利(美)、莫泊桑(法)。

常用写作方法的作用

1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⑴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⑵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特点

⑶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⑷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⑸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⑹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⑺工笔:

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⑻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⑼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⑽记叙后议论:

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⑾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⑿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⒀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行文段落类

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

⑴开头段: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铺垫;

总领下文;

统摄全篇;

开门见山;

上下文形成对照;

奠定基调;

揭示主题。

⑵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总结上文;

铺垫蓄势;

详略结合;

充实内容。

⑶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呼应前文;

画龙点晴;

升华感情;

卒章显志;

含蓄有余味;

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

言已尽而意无穷 

初中语文语法专题------------修辞

【导航】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

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

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点击经典】

1、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比喻)

解析:

这是一道判断题,难度不大,只要明确了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的主要特征,是很容易看出C项不是设问,而是反问。

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

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修辞的辨识和作用的理解能力,而且是在阅读题中来考查的,难度显然比上题要大。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熟知修辞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在这句话中使用这种修辞的意图。

答案:

拟人。

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快速和勃勃生机,仿佛听到了它的脚步声。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

答案:

A

4、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仿写题,又是一道运用修辞题。

要做好这道题,既要注意仿写的相关规则:

即仿写题也可叫做句式运用题,它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做此题又要注意运用修辞,就一分句而言,“你是一棵大树”,“你是一泓清泉”可推测下一句应运用含“是”字的暗喻句;

就整句来看,又应运用排比的关联词,“如果……就……”最后还要注意围绕中心去仿写含有两种修辞的句式,即围绕“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一主题而展开。

若经过这样的思考,就不难了。

注意:

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的一大趋势。

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②如果你是一朵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③如果你是一片云,就化作滴滴甘霖。

(答案可多种多样,但应注意运用修辞和句式正确。

5、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近几年有关修辞手法的试题中,考辨识修辞手法的试题越来越少,考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的试题越来越多。

尤其像这道题,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体现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的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

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

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6、请你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

(词语顺序不拘)

这是一道比较新颖的题型,其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解答时要做到用词准确,表意完整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想象尽可能丰富,描写精彩。

①遥望夜空,繁星满天,半明半昧的星星悬在深蓝色的天空,闪烁着光亮,就好像无数萤火虫在我们周围飞舞。

②夏天的夜晚,遥望满天的繁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眨眼,又仿佛听见他们在悄悄说话。

【一展身手】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拟人、夸张)

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

(反问)

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向下了火。

A.比喻拟人对偶夸张

B.拟人拟人对偶比喻

C.比喻拟人排比比喻

D.拟人对偶排比夸张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

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5、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