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51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理学甲》必做作业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47、D

48、C

49、A

50、C

51、E

52、E

53、B

54、B

55、D

56、D

57、C

58、C

59、D

60、B

61、B

62、B

63、E

64、E

65、A

66、C

67、C

68、D

69、E

70、D

71、B

72、D

73、B

74、C

75、C

76、E

77、B

78、D

79、E

80、D

81、B

82、C

83、C

84、A

85、A

86、E

87、C

88、B

89、B

90、A

问答题答案

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

2、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本身的性质;

②剂型和药物的溶解度;

③胃内容物、胃排空速度、胃肠蠕动情况;

④肝脏对药物的消除作用,如口服药物大部分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道或肝脏消除则称为首关消除。

3、试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结合型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

药物吸收入血,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称为结合型药物,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结合型药物一般无药理活性:

不易穿透毛细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而限制其进一步转运,但不影响主动转运过程。

(2)结合是可逆的,药物可逐步游离出来,发挥其作用,故结合型药物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即结合率越高,药物作用时间相应越长。

(3)这种结合是非特异性的,有一定限量,受到体内血浆蛋白含量和其他药物的影响。

4、何谓首关消除,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1)首关消除(首过消除):

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经肠道吸收先进肝门静脉,在肠道或肝脏时经灭活代谢,最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即口服后在进体循环到达效应器起作用之前,先经肠道或肝脏多数被灭活,称为首关消除。

(2)实际意义:

有首关消除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不宜口服,可改为舌下或直肠给药,或者加大给药剂量。

但治疗血吸虫病的吡喹酮虽有首关消除,还应口服给药,因口服吸收后门静脉浓度高,有利于杀灭寄生在此处的血吸虫;

之后经肝脏代谢,又可使全身不良反应减轻。

5、何谓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

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肝药酶诱导:

有些药物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其他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消除加快,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减弱,称为肝药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

(2)肝药酶抑制:

有些药物则能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在其他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消除减慢,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增强,称为肝药酶的抑制,如异烟肼、氯霉素、西咪替丁等。

6、试述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概念及实际意义。

药物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以t1/2来表示,反映血浆药物浓度消除情况。

其实际意义为:

①临床上可根据药物的t1/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②t1/2代表药物的消除速度,一次给药后,约经5个t1/2,药物被基本消除;

③估计药物达到稳态浓度需要的时间,以固定剂量固定间隔给药,经5个t1/2,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以此可了解给药后多少时间可达到稳态治疗浓度。

7、什么是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d)?

有何意义?

(1)Vd:

是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按照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积容积,即:

Vd(L)=A(mg)/C(mg/L)。

(2)意义:

①可从Vd的大小了解该药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即Vd大的药物,其血浆浓度低,主要分布在周围组织内;

Vd小的药物,其血浆浓度高,较少分布在周围组织。

②可从Vd的大小,从血浆浓度算出机体内药物总量;

或可算出要求达到某一血浆有效浓度所需的药物剂量。

8、简述生物利用度及其意义

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用F来表示,F=(A/D)×

100%,D为服药量,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①绝对生物利用度:

口服与静脉注射AUC相比的百分比。

②相对生物利用度:

口服受试药与标准制剂AUC相比的百分比。

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9、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请举例说明。

(1)副反应:

如氯苯那敏(扑尔敏)治疗皮肤过敏时可引起中枢抑制。

(2)毒性反应:

如尼可刹米过量可引起惊厥,甲氨蝶呤可引起畸胎。

(3)后遗效应:

如苯巴比妥治疗失眠,引起次日的中枢抑制。

(4)停药反应: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如抗癫痫药突然停药可使癫痫复发,甚至可导致癫痫持续状态。

(5)变态反应:

如青霉素G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6)特异质反应:

少数红细胞缺乏G-6-PD的特异体质病人使用伯氨喹后可以引起溶血性贫血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0、何谓药物的效应、最大效能和效应强度?

(1)效应:

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相互作用而引起机体在功能或形态上的改变。

(2)最大效能:

是指在量效曲线上,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效应强度也增加,直至达到最大效应(即为最大效能)。

(3)效应强度:

是指在量效曲线上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等效剂量)大小。

11、根据跨膜信息传递机制,受体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并各举一例说明。

(1)G蛋白偶联受体:

如肾上腺素受体。

(2)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如GABA受体。

(3)酪氨酸激酶受体:

如胰岛素受体。

(4)细胞内受体: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

(5)其他酶类受体:

如鸟氨酸环化酶等。

12、简述地西泮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作用机制:

地西泮能增强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

地西泮与其受体结合后,进而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从而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使更多的Cl-内流,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2)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

①抗焦虑作用:

可用于治疗焦虑症。

②镇静催眠作用:

可用于镇静、催眠和麻醉前给药。

③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可用以缓解多种由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强或由局部病变所致的肌肉痉挛(如腰肌劳损)。

④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可用于小儿高热惊厥及药物中毒性惊厥;

静脉注射本药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措施。

13、试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作用:

①抗精神病,对各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有效;

②镇吐,但对晕动病呕吐无效;

③对体温的调节作用,配合物理降温可使体温降低;

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⑤引起锥体外系统反应。

(2)植物神经作用:

可阻断受体及M受体。

(3)内分泌作用:

影响某些内分泌激素的分泌。

14、试述氯丙嗪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临床应用:

①治疗精神病,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均有效,但无根治作用;

②治疗神经官能症;

③止吐,但对晕动病所致呕吐无效;

④低温麻醉或人工冬眠;

⑤治疗呃逆。

(2)不良反应:

①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口干等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副反应及体位性低血压等;

②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障碍及迟发性运动障碍或迟发性多动症;

③过敏反应。

15、吗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哪些?

(1)药理作用:

①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以及缩瞳等作用;

②消化道:

止泻、致便秘,胆内压增高;

③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增高颅内压;

④其他:

可致尿潴留等。

(2)临床应用:

①镇痛,用于各种剧烈疼痛;

②心源性哮喘,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③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16、简述静脉注射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收效原理。

(1)吗啡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2)吗啡的中枢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的情绪,也有利于减轻心脏负荷。

(3)吗啡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

17、吗啡急性中毒特征是什么?

如何解救?

长期应用可致什么不良后果?

(1)吗啡急性中毒症状:

昏迷、瞳孔极度缩小(严重缺氧时则瞳孔扩大)、高度呼吸抑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2)解救:

①人工呼吸、给氧;

②应用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3)长期应用吗啡的不良后果:

引起成瘾(即引起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18、试述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

(1)强心苷提高心肌收缩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在心脏前后负荷不变的条件下,每搏作功增加,心搏出量增加。

(2)强心苷对正常人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脏都有正性肌力作用,但只增加CHF患者的心搏出量。

这是因为强心苷对正常人还有收缩血管提高外周阻力的作用,因此限制了心搏出量的增加;

在CHF患者,强心苷通过反射作用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弱血管作用收缩作用,故增加心搏出量。

(3)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力可引起心肌耗氧量相对降低,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组织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CHF病人的症状。

19、试述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收效原理。

(1)强心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增加衰竭心脏的收缩力,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多。

强心苷使心脏排空充分,利于静脉回流,可以改善肺循环、体循环的瘀血症状;

还能增加肾血流量,可以使醛固酮分泌减少,从而促进水钠排出,减少血容量,降低静脉压,也进一步改善了静脉瘀血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2)强心苷有负性心率作用,可以使衰竭心脏既得到充分的休息,又能得到较多的冠脉血供,并使静脉回流更为充分,从而增加心排出量。

20、强心苷引起心脏毒性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

一旦出现心脏毒性反应应如何治疗?

(1)心脏毒性反应:

①室性早搏;

②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③房室传导阻滞(Ⅰ、Ⅱ、Ⅲ度);

④窦性心动过缓等。

(2)一旦出现心脏毒性反应应采取以下措施治疗:

①快速型心律失常可用钾盐、苯妥英钠及利多卡因治疗;

②缓慢性心律失常可选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③还可采用抗地高辛抗体Fab片段治疗。

21、试述钙拮抗药的抗心绞痛作用机理。

(1)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2)扩张冠状血管,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及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和供氧。

(3)保护心肌细胞,防止心肌缺血时细胞内Ca2+超负荷引起的ATP合成障碍。

22、抗高血压药是怎样分类的?

列举各类的代表药。

根据药物在血压调节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及部位,可将抗高血压药分成以下几类:

(1)主要影响血容量的抗高血压药,如利尿药。

(2)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

(3)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

(4)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ACEI),即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的抗高血压药,如卡托普利。

(5)交感神经抑制药:

①主要作用于中枢咪唑啉受体的抗高血压药,如可乐定。

②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如利舍平。

③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阻断药:

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

和受体阻断药,如拉贝洛尔。

(6)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如肼屈嗪。

23、试述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机制和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

(1)机制:

①初期降压,是因为排钠利尿使血容量减少;

②长期应用后的降压,是因为小动脉壁细胞内钠离子减少,并通过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

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腺素等。

(2)地位:

为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药物,可单用于治疗轻度高血压,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

24、分析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合用治疗心绞痛的优点及机制,并指出合用时注意事项。

(1)两药合用优点:

协同降低氧耗量。

(2)机制: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可取消硝酸甘油所致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及其伴随的心肌耗氧量增加;

硝酸甘油可缩小普萘洛尔所致的心室扩大,抵销因室壁张力增高引起的心肌耗氧量增加。

(3)合用时注意事项:

两药都有降压作用,合用时可导致降压作用过强,可能引起冠脉灌注不足。

25、糖皮质激素有哪些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急性期主要抑制渗出及炎症细胞浸润;

慢性期主要抑制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

(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可抑制免疫过程的多个环节。

(3)抗休克作用:

与调节心血管功能、稳定溶酶体膜、提高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有关。

(4)其他作用:

包括①退热作用;

②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使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等增加;

但减少血中淋巴细胞数量;

③中枢兴奋作用,出现欣快、激动、失眠,偶尔诱发精神病,大剂量对儿童可致惊厥;

④致骨质疏松(长期大剂量应用,可抑制成骨细胞活力,减少骨中胶原合成,促进胶原和骨基质分解);

⑤增强血管对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等。

26、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临床应用。

(1)严重感染或炎症:

有利于缓解急性严重症状,或防止疤痕形成和后遗症的发生。

(2)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3)抗休克治疗:

可早期、大剂量、短时间应用。

(4)血液病:

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局部应用:

主要用于某些皮肤病及眼病。

(6)替代疗法: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27、试述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的药理依据及注意事项。

(1)对严重感染,有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抗休克作用可以缓解全身症状,促进康复。

(2)对某些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大剂量、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疤痕形成,预防后遗症。

(3)须合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如病毒感染)应慎用或不用。

28、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引起哪些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并发症,如消化性溃疡、溃疡出血等。

(2)诱发或加重感染。

(3)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

(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生长发育减慢。

(6)糖尿病。

(7)其他,如诱发精神失常或癫痫等。

29、长期连续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何不能突然停药?

如需停药时应如何处理?

长期连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反馈性抑制脑垂体前叶ACTH的分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停药后3~5个月垂体才能恢复分泌ACTH的功能,6~9个月肾上腺才能对ACTH起反应。

因此,需要缓慢减量后停药。

此外,因病人对该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反跳现象)。

需要停药时,应当逐渐减少剂量至最小程度,无病情反复时可以停药。

如停药后遇到严重应激情况(感染、创伤、手术等)或出现反跳现象时,常需加大剂量再次用药。

30、试述胰岛素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1)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不能奏效者。

(3)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等。

(4)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5)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和葡萄糖合用可促进钾进入细胞内。

31、试述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低血糖:

应教会病人熟知低血糖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并及时摄食或饮糖水,严重者应立即静注50%葡萄糖。

(2)过敏反应:

可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治疗,用牛胰岛素者可改用猪胰岛素。

(3)胰岛素耐受性:

出现急性耐受者可加大胰岛素剂量;

产生慢性耐受者可换用其他动物胰岛素或改用高纯度胰岛素,并适当调整剂量。

(4)注射部位脂肪萎缩,女性多见,应用高纯胰岛素制剂后已少见。

32、试述磺酰脲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磺酰脲类阻滞胰岛细胞的钾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

还可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

①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尚存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②氯磺丙脲可治疗尿崩症。

33、何谓抗生素?

可分为哪2种类型?

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可以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

34、何谓抑菌药?

何谓杀菌药?

举例说明。

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抗生素。

杀菌药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

35、何谓抗菌后效应?

何谓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后效应(PAE):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至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下或被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

是抗菌药物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36、抗菌药物通过哪几种方式发挥其抗菌作用?

每类抗菌作用机制各列举一个代表药名。

(1)抑制细胞壁合成: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通过与敏感菌胞质膜上的靶分子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基础物质——黏肽合成,造成新生细菌细胞膜缺损而发挥杀菌作用。

(2)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如多黏菌素类、两性霉素B等能选择性地与病原菌胞质膜磷脂或固醇类物质结合,使胞质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核苷酸、氨基酸、蛋白质等重要成分外漏,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

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抗生素均作用于病原菌的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呈现抑菌或杀菌作用。

(4)抑制核酸及叶酸代谢:

如喹诺酮、利福平等抗菌药通过抑制菌体核酸合成,妨碍细菌生长繁殖而杀菌;

磺胺药和甲氧苄啶(TMP)通过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还原酶,干扰叶酸代谢,使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37、简述影响-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的因素。

有效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必需能进入菌体,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影响-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①药物透过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

②对-内酰胺酶(第二道屏障)的稳定性;

③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

38、试述青霉素G的临床用途。

青霉素G的临床用途如下:

①治疗球菌感染,如A组及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对青霉素G敏感的葡萄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感染、脑膜炎球菌感染等。

②治疗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的治疗;

对白喉、破伤风感染者需加用抗毒素。

③治疗放线菌病和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梅毒等。

39、青霉素G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

有何临床表现?

如何预防和治疗?

(1)最严重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

(2)主要临床表现:

有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昏迷、抽搐等,若不及时抢救即可导致死亡。

(3)防治措施:

①掌握适应证,避免局部用药;

②用药前询问病人过敏史;

③注射前应作皮试,换用不同批号和不同厂家品种时也应作皮试;

④注射后需观察半小时;

⑤作好急救准备,如准备好肾上腺素。

(4)常用抢救治疗药物为肾上腺素。

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0.5~1mg肾上腺素,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40、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抗菌药物有哪些(以类别区分,各写出一个药名)?

使用时各应注意什么?

(1)磺胺嘧啶(SD):

用药期间应碱化尿液,防止在泌尿道形成结晶。

(2)青霉素G:

大剂量静脉滴注,应注意防止过敏反应。

(3)氯霉素:

次选,用于前两药疗效差或不能应用者,应注意其抑制造血功能的不良反应。

41、第一、第三代头孢菌素各有哪些特点?

每类各举一个代表药。

(1)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①对G+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G-菌的作用差;

②对各种-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第二、三代差;

③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强。

举例:

头孢氨苄。

(2)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①对G+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G-菌包括肠杆菌属、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

②血浆t1/2较长,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

③对-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

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头孢噻肟。

42、简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药动学方面的共同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以下药动学方面的共同特点:

①口服很难吸收;

②注射后,药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较低;

③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减退时,t1/2明显延长。

43、试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共同的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能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①起始阶段,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②选择性与30S亚基上的靶蛋白结合造成A位歪曲,使mRNA上的密码错误,合成无功能的异常蛋白质;

③阻碍终止因子与核蛋白体A位结合,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释放,并阻止70S核蛋白体解离,最终造成核蛋白体耗竭。

(2)不良反应:

①耳毒性,包括前庭功能损害与耳蜗神经损害,表现眩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与听力减退、耳聋;

②肾毒性;

③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④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热,少数药物(如链霉素)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44、试述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及其主要不良反应。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包括①起始阶段,抑制70S始动复合物形成;

②选择性地与30S亚基结合,使mRNA错译;

③阻止终止因子与核蛋白体A位结合。

前庭神经功能损害,肾脏毒性较多见。

45、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将抗肿瘤药分成哪些类型?

每类各列举1~3个药名。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5-氟尿嘧啶、6-巯嘌呤、甲氨蝶呤等

(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

(3)嵌入DNA干扰转录RNA的药物:

如多柔比星(阿霉素)等;

(4)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如长春新碱、鬼臼毒素类等;

(5)影响激素平衡发挥抗癌作用的药物:

如泼尼松、性激素等。

46、抗恶性肿瘤药物近期毒性中特有的毒性反应有哪些?

特有的毒性反应:

①心脏毒性,以多柔米星最常见;

②呼吸系统毒性,大剂量长期应用博来霉素可引起肺纤维化。

③肝脏毒性:

L-门冬酰胺酶、防线菌素D、环磷酰胺可引起肝脏损害。

④肾和膀胱毒性:

大剂量环磷酰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顺铂可损害肾小管。

⑤神经毒性:

长春新碱最容易起外周神经病变,顺铂、甲胺蝶呤和氟尿嘧啶偶尔也可引起一些神经毒性。

⑥过敏反应:

凡属于多肽类化合物或蛋白质类抗恶性肿瘤药如L-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静脉注射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紫杉醇的过敏反应可能与赋形剂聚氧乙基蓖麻油有关。

47、肿瘤细胞对于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耐药性可以分为哪几类?

发生多药耐药性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肿瘤细胞对于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