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56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学年上学期高二周练一历史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D.政府重商政策己初见成效

7.据《松窗梦语》记载:

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

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

歙人潘侃曾说:

“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

这反映()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C.徽商资本雄厚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

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

9.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

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驰

10.有人描述:

汉口不仅为湖北一地之咽喉,云、贵、川、桂、湘诸地之货皆于此转输东下,成为当时天下“四聚”之一。

此处有关汉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时代背景是

A.南朝偏安江南局势下的物资转输

B.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

C.两宋时长江中游加速开发的结果

D.明清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分工

11.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12.下图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及贵金属的流动方向。

按移民、公奴、玉米、白银的流动方向.顺序对应正确的()

A.①③②④B.⑤②④③C.②④③①D.①②⑤④

13.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材料中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手工工场生产形式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D.城市化生活方式

14.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15.1834年英国一反过去“家内救济”方式颁布《济贫法修正案》,下面是该法案颁布后英国济贫院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探望,这里的父母也好似不晓得亲情一样……”该修正案主要表明

A.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B.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

C.是工人不断抗争的结果

D.救济思想转变为救济、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

16.法国人在西方常被视为“异类”,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中,始终有意识地守护和保持可能消泯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代表对人类古老的感官价值的执着和迷恋的葡萄酒、服饰、化妆品,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

这反映了()

A.传统产业迟滞了全球化过程B.民族性与全球化可以协调统一

C.法兰西民族具有一定保守性D.全球化推动了发展的多样性

17.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批企业大王:

铁路大王范•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大王摩根及汽车大王福特等,与这种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B.大垄断企业的出现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D.重工业的发展

18.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后,留下精彩评论:

“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

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着人们。

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

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

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

从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黄金”。

从材料看,托克维尔主要从哪一视角来观察英国的工业革命()

A.经济发展B.社会分化

C.环境保护D.血汗工厂

19.某报纸曾刊登一则消息:

“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该消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一枝独秀B.企业利润不断萎缩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D.德国经济日益恶化

20.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天》是有现实依据的,1870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天。

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C.飞机D.热气球

二、非选择题:

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

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

“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

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

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

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

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

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

……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22.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

“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材料三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

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工具,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属于备考重点。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2.B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宋榷(专卖)茶之制”可知宋朝实行茶叶专卖,A项正确;

“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商帮,排除B项;

“数倍利之,骤富焉”可知茶叶贸易丰厚,C项正确,题干中描述荆州等地区经济发展繁荣可知已经成为商业在中心,D项正确。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起初主要在城市,后来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

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起初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的货币(金银铜)为媒介。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明清时期: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政府仍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3.D

“鬼市”即夜市,与迷信色彩无关,排除C项;

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出现于宋代,A、B不对;

唐代对市有严格的时间和地域限制,长安城内实行严厉的“宵禁”制度,导致长安城内“鬼市”不可能定期举行,只能在管理较松懈的“风雨曛晦”或“秋冬”夜晚举行,“鬼市”上有干柴买、卖。

这说明唐代商业活动受时间限制,故选D。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易错警示】“市”的发展以北宋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

北宋之前,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政府管理严格。

从宋代开始,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4.C

观察图片,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陶器以田埂将长方形水田分为井字形,均以捏塑的手法,将农夫犁田、堆肥、和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说明东汉时期珠江三角洲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种植双季稻等史实,从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A项错误;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是到南宋时期,B项错误;

图片无法体现“租佃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5.A

从材料信息“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以看出商人可以在经济上帮助诸侯来成就他们的政治目的,故A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重视农业,为争霸提供牢固的经济基础,故B项排除;

C项说法不是题意的主旨,故排除;

题意诸侯和商人是利益关系,与官营商业没有关系,故D项排除。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

6.A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情况。

从材料信息来看,“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等,可见宋代商业的繁荣,环境的相对宽松,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排除;

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故C项排除;

重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故D项排除。

宋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1)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秦汉至隋唐之前,艰难发展;

隋唐,进一步发展;

两宋,空前繁荣;

元朝,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繁荣;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出现商帮。

(2)影响因素:

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

政府的政策、法律;

社会局势;

重农抑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7.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A项与题意无关;

根据题干中“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非转毂四方不可”、“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可以看出商人获得高额利润重要的经营方式就是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题干侧重阐述的是商人的经营方式,不是其资金的多少,排除C项;

商业传统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8.B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消耗过大阻碍了官营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是主要因素,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1.产品共皇室贵族使用2.产品不投放市场3.由官府控制,集中进行大作坊生产4.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5.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产品大多精美。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用于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贡赋,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9.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没有表明政府修建骚路(官路)的目的,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民间服务性行业的水平,故B项错误;

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驰,故D项错误。

古代中国经济·

古代商业发展·

清代的驿路

10.D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此时国家正处于分裂状态,不符合题干交通枢纽地位,故A项错误;

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两宋时期长江流域加速开发符合史实,但与明清相比较,明清时期不仅加速开发了长江中下游,而且进行了经济分工,因此汉口成为“湖北一地之咽喉”、“天下‘四聚’之一”,故C项错误,D项正确。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11.C

公式中价格与货币量、货币的增长呈正比,价格革命中欧洲货币总量增加、流通速度加快,价格增长,故C项正确;

商业革命与价格、货币量等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材料中诸要素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

西、葡的衰落是公式带来的结果,故D项错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属于高考热点。

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2.D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所学,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金属源源不断的流入到欧洲,后通过国际贸易通道流向东方,玉米从美洲传入到欧洲,公奴从非洲到美洲,麦子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进入到美洲,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要点精析】用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

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社会史观

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全球史观

是世界各地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现代化史观

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文明史观

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3.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

“工业革命……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资本家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这种经济政策被称为“自由主义”,B项正确;

A项是工业革命后生产组织形式是变化;

C项始于“技术革新”;

D项是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无关。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4.B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英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故D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之后,B项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应该是顺差,故C项排除。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

运用图文资料创设情景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

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15.D

根据材料“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说明法案并没有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故A项错误;

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济贫法修正案》是适应工业革命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需要,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说明救济与就业结合,故D项正确。

16.B

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全球化下,法国民族化产业的发展,故选B。

ACD从题中无法体现。

17.B

材料中的企业大王都属于各个领域的垄断资本家,它的出现与垄断组织的形成直接相关,故选B。

ACD与此无关。

18.B

材料文字“奴隶—老爷”、“富裕—贫穷”、“文明的奇迹”、“肮脏”等从经济发展、社会分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了工业革命,材料用对比的词语,所以主要是从社会分化的视角来观察的,B项正确,AC两项均排除;

材料不能反映“血汗工厂”,D项排除。

故选B。

19.C

分析题干阐述了大公司的兼并现象而且题目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AD两项都是表面化理解,看到的仅仅是现象没有深入生产关系领域,均排除;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

20.B

本题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

AC两项分别发明于1885年、1903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870年”,均排除;

B项发明于1814年,与题意相符,正确;

热气球是法国孟格菲兄弟1783年发明的,但是当时热气球的飞行既时间短暂又受地点的约束,不可能环游世界,D项排除。

21.

(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

社会矛盾尖锐;

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特点:

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

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

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

实行铸币立法;

未真正实行。

评价:

被动的改革,层次较低,未能使中国摆脱困境;

是中国金融近代化的起步。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