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78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图3、SUV销量和增速(单位:

图4、轿车销量和增速(单位:

图5、狭义乘用车销量结构(单位:

%)

治理超载力度较强,重卡销量大幅反弹。

2016年前三季度卡车累计销量222.87万辆,同比增长6.4%;

重卡累计销量48.96万辆,同比增长19.7%;

其中1-3季度重卡销量增速分别为6.9%、20.2%、34.2%。

同期低基数及治理超载的力度较大,重卡销量复苏程度超出市场预期。

图6、重卡销量和增速(单位:

图7、卡车销量和增速(单位:

客车销量延续低迷,主因新能源车销量下滑。

前三季度客车销量37.87万辆,同比下降9.6%。

大客下滑严重,前三季度销量5.35万辆,1-3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5.1%、0.3%、-11.5%。

轻客前三季度销量26.13万辆,1-3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13.4%、-19.8%、-14.1%,主要是受新能源产品替代作用持续显现,同比继续大幅下滑,导致客车近期销量呈现持续负增长。

图8、客车销量和增速(单位:

图9、大客销量和增速(单位:

图10、轻客销量和增速(单位:

1.2、回顾:

增收不增利,Q3释放信号

Q3增收不增利,产业链盈利压力还将扩大。

2016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收入13298亿元,同比增长17.2%,较15年明显改善,与销量增速基本匹配。

分季度看,2016年Q3汽车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4.3%,环比增长4.6%,净利润同比增长27.8%、环比下滑5.8%。

三季度收入、利润环比增长分化,期间费用上升、净利率下滑,行业增量不增利是竞争加剧的反映。

基于2017年汽车销量增速回落的判断,产业链盈利还将进一步承压。

图11、汽车行业收入及增速(单位:

亿,%)

图12、汽车行业净利润及增速(单位:

亿,%)

图13、收入2016Q3环比增长(单位:

图14、净利润2016Q3环比下滑(单位:

图15、净利率2016Q3环比下滑(单位:

图16、期间费用率上行(单位:

1.3、回顾:

乐观的预期,高位的估值

汽车板块相对收益明显,估值处于高位。

汽车指数整体跑赢上证、深证,前三季度相对收益明显。

2016.1.1-2016.11.2上证综指下跌12.3%,深证成指跌11.3%,同期wind汽车指数下跌2.2%,wind零部件指数下跌4.9%,汽车板块跑赢大盘,相对收益明显。

新能源、智能汽车主题呈现弹性高。

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两大主题年内强势反弹。

2016.1.1-2016.11.2新能源汽车指数下跌3.0%,智能汽车指数下跌13.7%。

从年内最低点算起,2016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反弹幅度51.6%,智能汽车最大反弹幅度42.0%,汽车行业最大反弹35.7%,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主题弹性较高。

图17、2016年汽车行业指数跑赢大盘

图18、2016年新能源、智能汽车主题底部强势反弹5%

零部件板块估值处于历史高位。

2013年来,wind汽车指数的PE-ttm多数时间在14-16×

窄幅波动,最新14.2×

零部件行业估值偏高,wind零部件指数最新PE-ttm35.4×

2016年来,新能源汽车板块最高估值65.6×

,最低42.4×

,智能汽车板块最高估值56.9×

,最低估值40.1×

截止2016年11月2日,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估值约43.1×

,智能汽车板块整体估值约40.1×

,均达到年内最低,但仍远高于汽车行业整体。

图19、汽车行业、零部件最新估值14×

、35×

图20、两大主题最新估值均在40倍以上

1.4、展望:

“自主”华山一条路

2017年行业增速大概率下行,购置税是短期重要变量。

我们预计2016年全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3%,但由于透支需求,2017年销量增速很可能回落至个位数。

假设购置税优惠政策减半,我们预计2017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5%,结构上SUV销量增速20%以上。

汽车行业利润对销量的弹性非常明显。

2016Q3多家乘用车企业增量、增收、但不增利,反映出竞争加剧对单车盈利能力的损伤。

明年行业增速如果下降至个位数,对利润的波动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围绕自主品牌构建投资组合。

中长期角度看,自主品牌崛起的趋势已非常明显,继长城H6“一枝独秀”后,广汽传祺GS4、上汽荣威RX5、吉利博越均已成为月销破2万的“爆款”,这一现象反映出自足品牌设计、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韩系品牌现代、起亚的下滑也印证了自主品牌的“挤出效应”。

自主品牌天时地利人和,未来只有华山一条路——向上!

建议围绕自主品牌构建投资组合,主要从三个维度布局:

第一是自主品牌弹性最强的整车,具备强势新品周期,包括上汽集团、江铃汽车、长城汽车(A+H)、广汽集团(A+H)、吉利汽车;

第二是配套自主品牌的核心零部件,或是受益于产业转移的传统了零部件,

包括宁波华翔、天成自控、星宇股份,或是受益于汽车电子等新技术应用,包括均胜电子、拓普集团;

第三是新能源乘用车,预计新能源客车、专用车保持稳定,行业未来增量主要来自乘用车,产业链都将受益于行业容量的扩充,整车包括江淮汽车、金

马股份,核心零部件包括澳洋顺昌、旷达科技、奥特佳、宏发股份等。

二、机会之1:

自主品牌重构市场格局

2.1、SUV提供市场红利

乘用车行业短期有波动,但长期增长中枢稳定。

伴随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我国乘用车市场行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增长特点体现为——政策扰动短期增长,长期中枢趋向个位数。

2009年的汽车下乡、2016年购置税优惠均刺激了当年的汽车消费,但来年增速即滑落至个位数水平。

预计未来五年乘用车市场增长中枢保持6%水平,按照2016年16%、2017-2020年6%的复合增速测算,预计2020年我国市场乘用车年销量3064万辆。

图21、汽车历年销量及增速(单位:

万辆,%)

图22、乘用车历年销量及增速(单位:

SUV对轿车的替代仍在持续,市场结构性高增长。

近年来轿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SUV对轿车的替代仍在持续。

需求方面,SUV内部空间大、多用途,更符合换车需求的选择。

供给方面,各大整车厂近年来纷纷加紧SUV产品布局,推出了多种优秀SUV产品,也促进了需求。

2013年以来,SUV销量年同比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

2016年1-9月,SUV销售594万辆,同比增长45.8%,轿车销量1031万辆,同比增长2.9%。

SUV市场份额由2012年的12.9%提升至2016年1-9月的35.6%。

图23、SUV历年销量及增速(单位:

图24、轿车历年销量及增速(单位:

图25、乘用车各车型年度销量占比(单位:

图26、乘用车细分子行业历年销量净增量情况(单位:

万辆)

SUV贡献乘用车全部增量,预计2016-2020年CAGR接近20%。

2015年轿车销量净减少67.7万,SUV净增加212.8万。

SUV贡献了乘用车的全部增量。

目前城市SUV多基于轿车原型开发,SUV和轿车的界限已经模糊。

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乘用车市场中SUV占比51%左右,而我国目前SUV在乘用车占比只有36%左右。

假设2020年乘用车销量3064万,SUV销售1547万渗透率达50%,则2016-2020年SUV行业复合增速约20.0%,约为乘用车行业增速的3倍。

表1、SUV销量测算(单位:

万辆、%)

自主品牌贡献SUV增量的近70%。

自主品牌虽然整体实力弱于合资,但对国内市场敏感度高,决策执行速度更快,更容易把握市场机遇。

SUV行业爆发初期,对A级轿车形成替代的小型以及紧凑型SUV最为火爆,而自主品牌产品在这个领域具有性价比优势。

因此,自主品牌SUV近年来增速远超合资品牌,成为SUV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

2014年以来自主品牌SVU销量占比不断攀升,自主SUV净增量占SUV行业净增量的60%以上,2016年1-9月接近70%。

图27、SUV销量结构和自主占比(单位:

图28、SUV销量分品系增量结构(单位:

2.2、竞争格局在逐渐形成

SUV市场分价格带看:

10万以内,自主品牌主导但单车盈利下行,明星车型销量碰触天花板;

10-15万区间,自主品牌对合资优势明显,市场高速扩容、盈利丰厚;

15-20万区间,合资品牌主力市场,但自主开始突破;

20万以上仍是合资主导,自主短期难以涉足。

10万以内:

自主品牌主导,增速放缓、竞争恶化

针对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需求,近年来整车厂密集投放10万以内SUV产品,但此类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较低,虽然行业快速扩容,但前五位品牌的集中度却持续下降,2013-2014年CR5分别为92.0%、58.4%、50.7%,2016年1-9月进一步下降到40.4%。

10万以内SUV主要对自主品牌轿车进行替代,预计2016年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20万辆,而10万以下SUV销售210万辆,从潜在替代空间看10万以下SUV市场增量有限,2016年1-9月行业增速下滑至22%。

微观调研显示部分小型SUV龙头产品销量出现瓶颈,单车盈利持续降低,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图29、自主品牌轿车历年销量及增速(单位:

图30、10万以下SUV销量以及增速(单位:

万辆,%)

表2、10万以下SUV2016年1-9月前十销量

图31、10万以下SUV前五名市场份额(单位:

个,%)

10-15万:

自主品牌主导,市场扩容、盈利丰厚

自主品牌主要盈利市场,明星产品相继出现。

10-15万紧凑型SUV能够提供丰厚的盈利,且具备一定品牌忠诚度,是自主品牌赚取利润、产品升级的基础市场,是决定品牌能否获得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市场。

2015年以来,可以明显观察到细分市场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以GS4、RX5、博越为代表的新一代SUV,在设计、工艺上已与合资品牌非常接近,用跨级别的车型与合资品牌竞争,自主优势明显。

图32、上汽RX5

图33、吉利博越

替代合资小型SUV和合资A级轿车,未来仍有翻倍空间。

根据消费升级的替代性和价格带的重叠,我们认为10-15万自主SUV主要对合资小型SUV和合资A级车形成替代。

2013年以来,合资小型SUV+合资A级车销量增速逐年下滑,2016年因为购置税优惠有所回升,但均低于乘用车整体增速水平,16年市场规模预计在700万辆左右。

10-15万自主SUV2013年爆发式增长,2014年到现在仍然有50%以上增速,2016年销量规模预计在200万辆左右。

假若存量合资小型SUV+合资A级车能有1/3被自主替代,则自主品牌15-20万SUV市场还能再扩张一倍。

图34、合资小型SUV+A级车销量和增速(单位:

图35、10-15万自主SUV销量和增速(单位:

市场高度集中,竞争格局在快速形成。

自主紧凑SUV前五名市占率自年度数据来看,2015年以来相对稳定,在65%左右;

但是分月度数据看2016年3季度开始,H6/GS4/RX5等爆款明星产品的消费集聚效应明显,8月、9月CR5分别为65.0%,68.0%,呈现上升趋势。

预计10-15万领域将成为自主品牌明星产品的天下,优势产品吸引消费聚集,上量形成规模后成本降低,进一步对二线品牌形成挤压。

表3、10-15万SUV销量前十(单位:

辆)

图36、10-15万前五名市场份额(单位:

15-20万:

高盈利蓝海市场,自主开始突破

15-20万是合资品牌的重点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此区间消费者更重视品牌与品质,价格敏感度降低,为车企留出较大的盈利空间。

合资品牌B级车、紧凑型SUV多聚集于此,是其主要利润来源,明星车型如途观、昂科威、CRV、翼虎等。

自主品牌过往鲜有触及,仅长城H7、广汽GS8两款产品,潜在替代“合资紧凑SUV+合资B级车”,当前市场容量约370万辆左右,为优秀自主品牌提供广阔空间。

表4、2016年1-9月15-20万SUV销量前十

图37、合资紧凑型SUV+B级车销量和增速(单位:

辆,%)

自主品牌“田忌赛马”,部分产品获得突破。

自主品牌以高配的大中型SUV,对标合资紧凑型SUV,争夺重视产品性价比的客户。

随着自主品牌造车水平的提高和品牌的积累,以长城为代表的少数龙头公司已有产品投放(如哈弗H7、传祺GS8),并取得不错的销量结果。

图38、15万以上主流SUV价格区间带

图39、H7上市以来销量及环比增速(单位:

2.3、优选具备持续升级能力的品牌

SUV红利叠加制造升级,自主品牌中长期向上趋势确定。

虽然乘用车整体增速稳定,但SUV细分市场的高速增长为自主品牌提供市场红利,同时伴随制造和设计能力的提升,自主品牌崛起将带来市场结构的剧烈变化。

继长城H6“一枝独秀”后,广汽传祺GS4、上汽荣威RX5、吉利博越均已成为月销破2万的“爆款”,韩系品牌现代、起亚的下滑也印证了自主品牌的“挤出效应”。

自主品牌向上的天时、地利、人和均已具备。

竞争格局初步形成,龙头公司应获得溢价。

通过分析自主品牌的3个核心细分市场,5-10万价格带市场容量小、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已经成为红海;

10-15万细分市场容量大、增速高、盈利能力强,是自主品牌发展的根基,其中H6、GS4、博越、RX5等明星产品带动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

15-20万区间仍是合资品牌主导,但盈利能力丰厚,是自主品牌的蓝海,长城H7、广汽GS8已经获得突破。

未来产品组合完善,在10-15万市场具备规模优势、15-20万市场具备品牌认知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

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自主品牌龙头应获得估值溢价,建议重点关注上汽集团、江铃汽车、广汽集团(A+H)、长城汽车(A+H)。

三、机会之2:

本土零部件崛起

3.1、人车交互迎来技术变革

人车交互方式正发生剧烈变化,特斯拉提供模板。

传统汽车所能呈现的车辆信息较少,仅车速、油量等简单信息,车内娱乐方式单调,仅广播、磁带等。

现代消费者不仅将汽车视作移动交通工具,也视为娱乐工具。

80后消费者对联网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车机系统一般均具备车联网功能,且可与手机互联。

此外,更加丰富的人机交互功能催生出对更先进、更智能化的交互方式和载体的需求,触控屏、语音控制等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应运而生。

智能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汽车电子爆发提供了基础,特斯拉超前的设计成为引爆行业的催化剂。

目前合资量产车型,甚至自主品牌车型,人车交互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智能触控、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虚拟仪表等技术得以大规模应用。

大尺寸中控屏、虚拟仪表成重要“卖点”。

中控屏位居视觉中心位置,对整体内饰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特斯拉ModelS搭载17寸大触摸屏,取代了传统汽车中控区域的几乎所有物理按键。

显示屏拥有优异的图像处理、色彩表现与更新速度,几乎所有的行车功能皆能通过该具屏幕完成,且能自由排列窗口,操作直观而且界面酷炫。

与传统的机械仪表盘不同,ModelS搭载的虚拟仪表盘为全电子显示,其三环式的配置允许乘客自定义排列,打造个性化的操控界面。

显示的信息较为丰富,包括续航里程、当前时速、以及通话信息等内容。

图40、特斯拉中控触摸屏及虚拟仪表盘

图41、特斯拉中控触摸屏功能自由排列

图42、特斯拉Model3内部

图43、特斯拉Model3内部

差异化竞争利器,自主品牌迅速跟进。

中控屏位居视觉中心位置,对整体内饰效果影响较大,在ModelS的带动下,大尺寸中控屏、虚拟仪表在新款合资车型中屡见不鲜,如标志4008、广本冠道等,并已在12万左右的自主品牌中大规模应用,中控屏向低价车型快速渗透,反映了消费者对大尺寸触摸中控屏的强烈认可度,中控大屏化、智能化的趋势已经显现。

图44、长安incall系统

图45、荣威RX5搭载的YunOS系统

图46、众泰SR7中控屏

图47、长安CX70

虚拟仪表渗透至15万级自主品牌车型。

传统的机械机芯仪表盘、机械+数字仪表盘显示信息少、用户无法自定义、呈现方式单调等缺点,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的严苛要求。

虚拟仪表盘用屏幕取代指针、数字,拟物化设计虚拟面板,虚拟仪表盘容易同网络、其他应用相连接,并且可以集成显示多媒体信息、主被动安全信息;

可以由用户定义仪器系统以满足不同需求。

随着成本下降,之前仅搭载于奥迪、宝马等高端车型上的虚拟仪表,已经在自主品牌高端车型上出现,2016年底广州车展发布的荣威eRX5、长城H7等产品,均搭载了12寸以上的虚拟仪表。

图48、奥迪的VirtualCockpit虚拟仪表盘结构

图49、哈弗H7虚拟仪表

人车交互行业迎来产品单价提升的中长期机会。

车内电子显示屏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控屏、虚拟仪表盘、HUD、流媒体后视镜等,一套机械仪表的单价在500元以内,但虚拟仪表单价在2000元以上,技术变革带来行业产品均价提升的中长期机会。

IHS测算全球范围内汽车显示屏产值将由2015年的9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186亿美元,2015-2021年中控屏、仪表盘、HUD产值增速分别为13%、9%、21%,届时中控屏、仪表盘年产值将达到85亿美元,HUD产值将达到15亿美元。

考虑到中国目前较低的渗透率、消费者对大屏幕的偏好及激烈的乘用车竞争状况,我国汽车显示屏的发展速度可能将高于全球水平。

图50、全球汽车显示屏产值分析(单位:

十亿美元)

3.2、辅助驾驶逐渐商业化

特斯拉Autopilot2.0进一步推动辅助驾驶技术。

特斯拉应用智能驾驶功能较为激进,2014年推出的Autopilot系统融合ACC、AEB、LDW等功能,基本实现SAE3级自动驾驶。

2016年10月发布Autopilot2.0,增加摄像头数量、提升雷达性能,硬件已具备SAE5级完全自动驾驶的硬件基础。

通过类似于“公测”形式的Autopilot功能,特斯拉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自动驾驶数据。

截止2016年10月,搭载Autopilot的特斯拉汽车保有量约10万辆,累计向特斯拉提供13亿英里的行驶数据,实际通过Autopilot功能所行驶的里程数接近3亿英里。

表5、Autopilot2.0与Autopilot1.0硬件对比

图51、Autopilot2.0感知系统传感器探测距离

图52、Autopilot2.0感知系统传感器布置

鲶鱼效应推动车厂加速投入。

自从2014年特斯拉带来其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以来,谷歌、苹果、乐视等互联网巨头都开始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宝马、奥迪等传统汽车厂商也纷纷加快智能汽车研发,特斯拉作为“鲶鱼”刺激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表6、不同企业自动驾驶策略对比

ADAS向10万内车型渗透,自主品牌越级对标合资车型。

ADAS模块逐渐向自主品牌渗透,预警类ADAS功能如LDW搭载于奇瑞瑞虎3(售价8.39万)。

自主品牌中辅助驾驶进展最快的吉利汽车,于2015年推出的旗舰产品——博瑞搭载了LDW、ACC、AEB等主动安全模块。

自主品牌已经进入和合资品牌比拼“品价比”的新阶段,为了越级对标合资车型,搭载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配置成为竞争的重要举措,自主品牌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辅助驾驶市场扩容。

表7、配置ADAS功能的自主品牌新车型

3.3、自主品牌为零部件发展提供土壤

自主品牌是国内零部件发展的基础。

海外整车厂均有大型的零部件集团提供支撑,双方关系紧密,如丰田与电装、爱信,通用汽车与德尔福、福特与伟世通、菲亚特与马瑞利等。

此类大型零部件集团,在车型开发前期便与整车厂深入合作,从而形成稳定、封闭的供应体系,国内零部件大多只能作为二级供应商,成长空间有限,自主品牌崛起才是本土零部件发展壮大的根基。

在此之上,国内零部件厂商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来自技术变革带来的增量市场,如人机交互、辅助驾驶等,一方面来自海外传统业务的产业转移。

人机交互技术提供增量市场。

特斯拉辅助驾驶、创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自主品牌的模仿对象。

车联网、大尺寸控屏、液晶仪表、ADAS等功能成为新车型的重要卖点,已成为多款15万以内的车型的标配,预计后续新品投放的配置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建议重点关注受益于行业趋势的均胜电子、欧菲光等。

产业转移提供契机,国内制造优势显现。

本土零部件公司经过多年的合资配套,已经出现一批在传统领域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

海外零部件公司由于运营成本较高,今年逐渐剥离低盈利业务,如江森出售内饰、伟世通出售空调、博世出售电机等,国内优势企业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机。

建议重点关注内饰行业的宁波华翔,座椅领域的天成自控、继峰股份,NVH领域的中鼎股份、拓普集团。

表8、海外整车、零部件关系密切

表9、本土零部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四、机会之3:

新能源乘用车大潮将至

4.1、新能源乘用车贡献未来增量

骗补核查显示客车为重灾区,新国补政策有望向乘用车倾斜。

从新能源骗补核查结果看,客车为重灾区,乘用车则相对较好。

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约33万台,全部发放假设下的中央财政补贴金额约450亿。

即使考虑2016年补贴退坡,今年若实现新能源汽车64万销量,中央财政也需要补贴近500亿。

乘用车作为市场容量最大、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是国际产业竞争的主要战场,也是评价新能源产业政策成败的核心落脚点,产业政策向乘用车倾斜的趋势明显。

表10、新能源补贴金额测算

表11、主流新能源乘用车产品补贴金额测算

表12、新能源客车产品分米段补贴金额测算

力推电动车积分,新能源乘用车发展。

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8月公布《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