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840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7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Ⅲ号岩体铜镍矿地质普查报告正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100000620529,有效期自2006年12月14日至2008年12月14日。

东经101°

48′30″。

矿权拐点坐标(表1),面积0.96km2(图2)。

四川省盐边县冷水箐Ⅲ号岩体铜镍矿勘查拐点坐标表1

东经

北纬

101°

32′15″

26°

48′30″

33′00″

48′15″

32′45″

48′00″

五、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一)区域地质工作

1、1965~1966年,原地质部航测大队902队进行过1∶20万航磁测量,发现区域磁异常,编号为85号航磁异常,异常中心点在高家村顶顶一带。

2、1972年,川地一区测队完成了1∶20万盐边幅区调工作。

(二)矿产地质工作

1、1970~1977年,首先是川地110队开展了面上勘查工作,对高家村岩体及外围部分岩体作1∶2000物探磁测工作,发现冷水箐铜镍矿,并对Ⅰ、Ⅱ号岩体进行初步勘探及冷水箐外围的初步勘查,1972年4月,该项工作移交川地106队继续实施。

至1977年,106队编写了《四川省盐边县冷水箐铜镍矿床初步勘探地质报告》,提交Ⅰ、Ⅱ号岩体C1+C2级金属量镍3.23万吨,铜1.20万吨;

并对Ⅲ号岩体矿化作了初步了解。

2、1978~1981年,Ⅰ、Ⅱ号岩体铜镍矿作为会理力马河镍矿的接替矿山,由会理镍矿进行勘探,提交《盐边县冷水箐(胜利沟)矿区Ⅰ、Ⅱ号岩体详勘报告》,该次勘查尾期,于Ⅲ号岩体施工有3个钻孔。

1981年四川省储委批准Ⅰ、Ⅱ号岩体供矿山设计利用储量镍2.72万吨,铜0.926万吨。

3、Ⅰ、Ⅱ号岩体铜镍矿由会理镍矿(901)于1986年正式开采,至2001年矿山开采接近尾声。

2002年,该矿以700万元价格转让给私营企业~盐边县宏大铜镍有限公司开采至今,该企业近几年的采矿取得很好经济效益。

4、1981~1986年,冶金601队、603队、605队在该区开展以铜镍矿为主的勘查工作,重点对101号隐伏岩体进行深部钻探。

5、其他矿产地质工作尚有106队开展过高家村岩体地表勘查,大箐沟石墨矿勘查。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上述地质工作,特别是110队、106队和会理镍矿在对Ⅰ、Ⅱ号岩体初勘时曾对Ⅲ号岩体铜镍矿化进行了解和控制,为本次补充勘查提供了靶区。

但原地质工作对岩体中的矿体未进行系统控制和评价。

六、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是在原110队、106队70年代对Ⅲ号岩体铜镍矿勘查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勘查。

2002~2003年为资料二次开发,立项论证工作;

2004~2006年为项目野外实施,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为下表(表2)。

本次补充勘查,取得主要地质成果:

1、基本查明Ⅲ号岩体含矿性,计算(332+333+334)类金属资源量:

镍13786.9吨,平均镍品位0.598%;

铜4825.4吨,平均铜品位0.2093%;

钴714.7吨,平均钴品位0.031%,为一小型镍矿床。

其中(332+333)类金属资源量:

镍12146.8吨,平均镍品位0.6557%;

铜3984.7吨,平均铜品位0.2151%;

钴585.4吨,平均钴品位0.0316%。

2、岩体中段(P61-P64)含矿性较好,主要矿体(①号矿体)呈盆状,矿体从P61~P73线,长度600余米,矿体主要产于岩体中部、及中下部。

该矿体在P61~P63线一带厚度较大,品位较高,分布标高在1880~2020米,为拟首采区域,在 P65-P73线一带厚度变薄,断续出现品位降低。

3、在勘探P64中部岩体北东端隐伏部位2000米高程坑道中新发现角砾状富矿,可见长度大于35米,水平宽度9~10.2米,已揭露高度大于15米,平均镍品位1.32%。

也为首采区域。

4、在P61~P63线加密钻探工程控制,并新施工2000米高程坑道控制和P63勘探线,可将原C2级储量部分块段提高为332类资源量,而这一区域为主要矿体分布区,并为首采地段,但原深部工程控制严重不足。

5、对矿石开发利用进行研究,采集选矿样1件作实验室选矿流程试验,该矿石易选,采用浮选流程可获铜镍精矿,精矿品位:

Ni4.29%,Cu1.01%;

回收率:

镍为84.43%;

铜为86.15%。

本次勘查期间将探矿坑道采出的矿石用盐边县宏大铜镍公司现有选矿厂试选,结果为采用该选矿厂设备,矿石易选,镍回收率75%左右。

6、收集了矿区水、工、环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矿山开采技术条件较好。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表2

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工程测量

km

15

二级导线、钻孔、坑道定位实测

1∶1千实测地质剖面

m

3606.6

实测地质剖面3条

1∶2000地质填图

km2

1.30

地质观测点150个

钻探

18948.37

钻孔57个

坑道(平硐)

769

为2004年设计工作量,两年累计完成769米

基本分析样

1467

分析Ni、Cu、Co

铂钯分析样

154

选矿试验样

1

实验室流程试验

组合分析样

16

在单样分析Ni、Co、Co、Pt、Pd基础上增加分析Cr、V、TiO2、S、FeO、Fe2O3、CaO、MgO等

岩矿鉴定样

20

光、薄片显微镜鉴定

物相分析

10

1∶5千水文地质修测

8.75

1∶2千物探磁测

0.34

测点560个,测线长5410米

第二章矿区地质

一、区域地质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康滇地轴中段西缘,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西延的复合部位。

Ⅲ号岩体产于盐边台穹南端的荒田复式背斜南翼(图2)。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出露元古界盐边群区域变质岩及晋宁期基性超基性~中酸性岩浆岩,寒武纪以后的盖层不发育。

盐边群地层相当于区域上的会理群,岩性可分两段:

下段为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岩性为绿片岩相的变质玄武岩、钠长绿泥片岩、绿帘阳起石片岩等;

上段为变质砂板岩、千枚岩。

该套地层在冷水箐铜镍矿区变质程度加深,其中的基性火山岩已变质为角闪岩相的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

砂板岩、千枚岩已变质为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石墨片岩等。

前人将变质程度加深的原因解释为冷水箐地区岩浆岩发育,局部热流值增高,也有人认为该套变质岩的时代应早于盐边群。

区内晋宁期岩浆岩发育,主要岩体有同德岩体(中酸性)、高家村岩体(基性超基性)。

高家村岩体周围分布有大量的同源同时代卫星岩体,东面七十年代110队、106队在该区勘查时共圈定16个岩体(表3),八十年代冶金601队、603队于区内发现101号隐伏岩体。

在这些卫星岩体中,Ⅰ、Ⅱ号岩体已构成中型铜镍矿,Ⅲ号岩体经本次工作也构成小型铜镍矿,101号隐伏岩体也存在较好铜镍矿体。

区域矿产除铜镍矿外,在前震旦系结晶片岩中产石墨矿、变质锰矿、石英脉型硅石矿等,但品质欠佳。

盐边地区基—超基性岩体主要特征表表3

岩体

编号

岩体

类型

岩体规模(km2)

岩体产出

形态

岩相组合

含矿性

备注

中—中酸性

超基性

0.0517

岩箕状

辉石岩、二辉角闪橄榄岩、二辉橄榄岩

形成工业矿体

形成矿床

中酸—中性和超基性复合型

0.056

>0.056

岩露斗状

闪辉岩、二辉角闪橄榄岩、二辉橄榄岩

0.0435

小岩墙状

橄榄岩相角闪辉石岩相

0.1925

>0.1925

不规则岩盘状

橄榄岩角闪橄榄岩相角闪辉石岩相

具小矿条矿体

中性

0.00077

岩滴状

闪长岩相

具黄铁矿化

中酸—中性基—超基性复合型

0.1240

>0.1240

花岗岩相角闪辉石相等

具黄铁黄铜矿化

中性—超基性复合型

0.0363

0.0313

岩盆状

闪长岩相角闪辉石岩相橄榄岩相边缘相

地表已见稀—中浸矿石露头

基—超基性

0.0325

岩墙岩条状

含长角闪辉石岩相

具黄铁黄铜弱矿化

0.0305

0.0110

岩脉状岩盆状

花岗岩相闪长岩相辉石岩相角闪辉石岩相

见到稀浸矿石露头

0.0006

岩墙状

角闪辉石岩相

中酸性

0.00027

岩脉状

斑状花岗闪长岩相

可能为一半隐伏状态的复合岩体

中性和超基性

复合型

0.0150

0.0350

闪长岩相角闪辉石岩相

地表见

①铜矿细脉

②稀—中浸矿石

③局部有磁铁矿

④局部铂高于边界品位

ⅩⅢ

中酸—中性

0.0400

岩枝状

花岗岩相花岗闪长岩相辉长岩相

无矿化

ⅩⅣ

0.0081

0.0014

花岗岩相闪长岩相角闪辉石岩相

ⅩⅤ

0.0255

不规则的岩露斗

角闪辉石岩相橄辉岩相

局部见到的稀浸矿石

ⅩⅥ

0.00005

0.0009

透镜状

闪长岩相角闪辉石岩相橄辉岩相

二、矿区地质

(一)地层

与Ⅲ号岩体有关的地层为盐边群冷水箐组(Pt1yl)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为一套中级区域变质岩,构成Ⅲ号岩体的围岩和底板。

片理产状一般为:

倾向270~320°

,倾角55~85°

,矿区这一局部范围内呈单斜状,由于倾角较陡,局部倾向见有倒转。

据前人研究及本次野外工作观察,该套变质岩,尤其是其中的云母石英片岩之片理产状与原岩层理产状基本一致。

(二)构造

影响矿区的主要为断裂构造,见有:

1、F14:

分布于Ⅲ号岩体中部(P64-P65线之间)围岩中,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200°

左右,倾角80~85°

,可见长度大于500米,破碎带宽度2~3.5米,局部段破碎带中见辉绿岩脉辉石橄榄岩脉充填,而岩脉又被挤压成透镜状,表现出多期次活动特点,先张后又被挤压,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平面上有反时针方向扭动迹象。

深部未发现其错断Ⅲ号岩体及矿体。

2、F15:

见于Ⅲ号岩体西部围岩中,走向南段为北东向,北段为近南北向,倾向东及南东,长度大于1200米,未发现破坏Ⅲ号岩体。

3、F16:

分布于Ⅲ号岩体中,影响范围从P54线至P63线,长度大于500米,断层走向大致顺Ⅲ号岩体长轴方向(45°

左右),倾向120°

~150°

,倾角60°

~80°

,为一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规模小,断层两盘为同类岩石(Ⅲ号岩体的辉石橄榄岩),浮土掩盖,地表难以分辨,但钻孔中反映清楚:

水平断距错动4~15米,垂直断距2~10米,为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但其断距较小,资源量计算时未将其作为块段划分边界。

4、F(未编号):

见于Ⅲ号岩体及北部围岩中,影响范围从P57线至P60线,长度约200米,为顺Ⅲ号岩体长轴方向的逆断层,分布于F16断层之北部,大致与其平行。

在P57~P60线钻孔中可见,其规模及断距小于F16断层。

(三)Ⅲ号岩体

Ⅲ号岩体地表出露为长条形岩墙状长轴方向为北东~南西向,长500余米,宽70~110米,面积0.0435km2,岩体在北东端P64-P73一带斜长角闪片岩之下尚有长度约400多米呈隐伏状,上覆盖层深度几十米。

岩体产状陡,略倾向北西,倾角在40-80°

左右,延深280~350米。

岩相分异不明显,岩性为超镁铁质(角闪)辉石橄榄岩,造岩矿物粒度为中细粒。

侵位于前震旦系盐边群冷水箐组(Pt1yl)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变粒岩中及花岗岩、闪长岩体中,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大致顺围岩片理入侵,岩体中部(P61-P64)含铜镍矿较好。

(四)物探异常特征

1、物探工作

本次补充勘查未作物探工作。

1970~1975年,川地110队、106队分别在Ⅰ、Ⅱ、Ⅲ、Ⅳ、Ⅴ、Ⅵ、ⅩⅤ、ⅩⅥ号岩体等地段作了程度不同的磁测工作,其中Ⅰ、Ⅱ、Ⅲ、田坝(一部分)和Ⅻ号岩体(一部分)等地段的测线用全经纬仪施测,测量精度达到1∶2000比例尺要求。

Ⅲ号岩体测线间距50米,方位135°

,沿地质划定勘探线测量,测线长度5410米,测点560个,面积0.34km2(据《四川省盐边县冷水箐铜镍矿床初步勘探报告》),编制了Ⅲ号岩体1∶2000磁测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

磁测与地质结合圈定了Ⅲ号岩体的边界,大致推断了岩体的产状特征。

2、Ⅲ号岩体磁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磁异常为一长轴状,走向NE50°

左右,长800多米,平均宽150米,磁异常强度大,峰值高,达3000γ以上,形态简单、规则,梯度陡,两侧基本对称,伴有微弱负异常,这说明Ⅲ号岩体为向北东延伸的超基性岩体,岩体南西出露于地表,平面形态与磁异常形态一致,岩体的边界就在异常的拐点附近,岩体下部向北西略有倾状,两侧产状很陡,近于直立,粗略计算两侧倾角略为87°

推测岩体的北东侧向外有所膨大,并延伸至探矿权范围外,这与本次地质勘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第三章矿床地质

本次工作是在原70年代工作基础上进行的,重点对岩体中部及北东段矿化较好而原工程控制不足地段布置勘探工程控制。

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及本次工作收集资料,通过认真仔细的对比研究,共圈定4个铜镍矿体,这些矿体地表未见有露头,均为隐伏矿体。

其中①号矿体为主要矿体,②、③、④号矿体为次要矿体。

一、矿体特征

1、①号矿体:

始于P60、P61线之间至P73线,向北东方向延伸至矿权外,长度600余米,计有P61~P72线13条勘探线控制,P64线往北东方向尚有2000米高程CD3沿脉坑道及CM65穿脉坑道追索20余米已将该矿体(2000米高程)控制完。

矿体呈盆状脉状,矿盆宽度40~188米,中心较厚,向两侧变薄,P65线—P73线之间矿体变薄呈脉状单斜。

矿体在P61~P63线一带厚大,P61线CK111钻孔矿体穿越厚度45.02米,P62线CK117钻孔矿体穿越厚度54.16米,P63线ZK6301钻孔矿体穿越厚度28.29米。

矿体南西端高程较高,往北东端侧伏,主要矿体标高在1710~2020米之间。

矿体平均品位:

Ni0.6748%,Cu0.2186%、Co0.0328%,勘探线剖面图上剖面平均品位为下表(表4)。

勘探线剖面平均品位表表4

勘探线编号

P61

P62

P63

P64

P65

P66

P67

剖面平均镍品位

(%)

0.604

0.616

1.004

0.98

0.5284

0.5524

0.533

CM65样品未参加平均品位计算

P68

P69

P70

P71

P72

P73

CM65

0.5278

0.5158

0.5166

0.53

0.5167

0.51

1.21

矿体主要产于Ⅲ号岩体中部、北东部及中下部,但在P64线附近,岩体上部也见有品位较高的富矿。

①号矿体中夹有镍品位大于1.0%的富矿,较为集中分布有两处(图2),一处在岩体北东端P63~P64线并继续往北东延伸20米CM65穿脉坑道已将其控制完,工程揭露长度35米,高度15米,水平宽度1.5~10.2米,分布标高2000~2015米,往下尚有延深。

矿石呈角砾状,角砾成分为细~隐晶质岩体,胶结物为铜镍硫化物,硫化物含量30~80%,镍品位0.8~2.3%,平均1.4%左右。

富矿周围均为贫矿,呈渐变关系,产状不清。

另一处见于深部1870~1920米标高①号矿体下部,在P62、P63、P64、P65线都见有,长度大于100米,穿越厚度4.73~15.50米,矿石为稠密浸染状,海绵陨铁结构,即硫化物较均匀分布于橄榄石等脉石矿物之间,硫化物含量30~60%,镍品位一般1.0~1.8%,其结构构造特征与周围贫矿相似,仅硫化物较多,与贫矿渐变。

2、②号矿体:

分布于P57~P59线之间,计有3条勘探线控制,长度100米。

矿体为单斜状,厚度不大,倾向北西(与岩体倾覆方向基本一致),倾角较陡,为70°

左右,分布标高1930~2080米。

Ni0.5199%、Cu0.2055%、Co0.0301%,镍平均品位比①号矿体低。

3、③号矿体:

分布于P61~P64线,位于①号矿体之下,距①号矿体垂直距离8~25米。

矿体呈盆状,长150米,宽30~50米,厚度小于10米,中间稍厚,往两侧变薄。

镍0.5628%,铜0.154%,钴0.0262%,镍平均品位也比①号矿体低。

4、④号矿体分布于P65-P69线,呈脉状、似透镜状尖灭再现,长200米,宽8-20米,厚度小于10米,倾向北西(与岩体倾覆方向基本一致),倾角较陡40°

-60°

,分布标高1800-2100米,矿体平均品位Ni:

0.5254%、Cu:

0.2034%、Co:

0.0258%,镍平均品位比①号矿体低。

图2富矿体分布纵剖面示意图

二、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

矿体无地表露头,深部矿石全为新鲜的铜镍硫化物型,含矿母岩以辉石橄榄岩为主。

2、矿石结构构造

铜镍硫化物为后期他形晶及他形集合体充填于早期晶出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粒间,构成填隙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等。

金属矿物中镍黄铁矿、黄铜矿常呈磁黄铁矿的固浸体出溶物分布于母矿物中或其周围构成连晶,有时也呈独立的粒状矿物与磁黄铁矿镶嵌产出。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野外工作时参照《四川省盐边县冷水箐铜镍矿床初步勘探报告》,根据矿石中硫化物含量划分为:

(1)稀疏浸染状矿石(简称稀浸矿):

硫化物含量5~12%;

(2)中等浸染状矿石(简称中浸矿):

硫化物含量12~25%;

(3)稠密浸染状矿石(简称稠浸矿):

硫化物含量25~57%;

(4)致密块状矿石(简称块状矿):

硫化物含量>57%。

除此之外,尚见有

(1):

角砾状构造矿石,表现为脉石矿物集合体呈角砾,硫化物呈胶结物状,多见于富矿中;

(2)斑杂状构造,金属矿物呈集合体团块或斑块充填于脉石矿物中,多见于贫矿。

三、矿石质量

1、矿物成分

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黄铁矿,次为镍黄铁矿、黄铜矿,少量有磁铁矿、钛铁矿、黄铁矿、方黄铜矿等,在矿石中含量不等,为5~80%,含量在5%左右一般即可达镍边界品位0.2%。

矿石矿物各自以单晶或集合体形态相互交错、连生,或呈树枝状、粒状镶嵌混杂在一起。

各矿物特征为:

(1)磁黄铁矿:

他形粒状为主,0.02~1.0mm不等,部分叶片状,叶片宽一般0.01~0.1mm。

常见以不规则状集合体产出,集合体可为单一的磁黄铁矿组成,也可见混杂有镍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等。

(2)镍黄铁矿:

多呈半自形及其集合体,单晶粒度一般0.02~0.4mm,集合体见2mm左右者。

集合体中可见少量脉石矿物包体。

镍黄铁矿可单独产出,也可同其他金属矿物混生、连生产出。

(3)黄铜矿:

他形粒状及其集合体,一般0.01~0.3mm,可单独产出,也可见同其他金属矿物混生、连生产出。

(4)黄铁矿:

粒状,一般0.01~0.04mm、集合体可见0.1mm左右者。

(5)磁铁矿:

半自形~他形粒状,一般0.01~0.1mm。

(6)钛铁矿:

半自形晶为主,一般0.02~0.1mm。

脉石矿物为超基性岩的造岩矿物,主要为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少量斜长石、黑云母、金云母等。

脉石矿物粒度一般0.5~5毫米,变化较大,以中细粒为主。

橄榄石常见蛇纹石化,次为滑石化;

辉石、角闪石常见次闪石化、绿泥石化。

另外,矿石中见少量后期方解石脉,脉宽0.2~1.0毫米不等。

2、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有用元素为镍,伴生有用元素为铜、钴,可综合利用。

矿石镍品位一般为0.3~1.2%,最高2.63%(HZK6302-44),铜品位一般为0.05~0.3%,钴品位一般0.01~0.05%。

在PD1坑道采集154铂钯分析样,结果无一件达边界品位。

本次补充勘查采集10件铜镍矿石样品送成测中心作物相分析,其结果为表5。

其中3件富矿NiS/Ni=86.11%,NiSiO3/Ni=2.55%,CuS/Cu=73.56%;

7件贫矿NiS/Ni=71.82%,NiSiO3/Ni=16.69%,CuS/Cu=86.94%;

10件贫富矿平均NiS/Ni=76.11%,NiSiO3/Ni=12.45%,CuS/Cu=82.92%;

这些数据表明矿石中硅酸镍含量很低,铜镍主要呈硫化铜镍形式存在,其中镍主要含于镍黄铁矿中,铜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钴主要含于镍黄铁矿中,与镍呈类同象形式存在。

Ⅰ、Ⅱ号岩体铜镍矿主要矿石矿物单矿物分析结果表(表6)

铜镍矿石物相分析成果表表5

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