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85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练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左右皆笑之。

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

“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

“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

)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

他回答:

“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

“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

“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

“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

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7.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说:

“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

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

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

”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

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8.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9.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

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

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

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

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

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

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10.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1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

“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

“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2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

“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

”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啊,这像鸟窝。

13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

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苦渴无日。

”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

“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

“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

“应当用‘三余’。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

“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4创业与守成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上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

“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太宗问身边大臣:

“创业与守成哪个难?

”房玄龄:

“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

”魏徵说:

“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

”太宗说:

“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

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玄龄等人行礼道:

“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15魏徵论隋炀帝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戊子,上谓侍臣曰:

“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魏征对曰: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戌子这一日,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

“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

”大臣魏征答道:

“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

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

隋炀帝这个人,却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

他没有自知之明,结果遭到覆亡的下场。

”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

“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

16.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

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

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

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17.晏子论社鼠

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

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

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景公问晏子曰:

“国何患?

”晏子对曰:

“患夫社鼠。

”公曰:

“何谓也?

”对曰:

“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

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

“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

”景公问:

“说的是什么意思?

”晏子答道:

“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

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

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

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

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

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

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这就是国家的社鼠啊。

18.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

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说:

“说得好啊!

19.高凤专心致志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乃省。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

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0.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

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为人大须学问。

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

‘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

“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

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

‘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

’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1.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

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2.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

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