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860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中图版地理 第2章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Word格式.docx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

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

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

黄土高原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3.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考向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5·

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1.D 2.B [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

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

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

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

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

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

●考向2 地貌形成与外力作用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下题。

3.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C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规律总结

(1)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①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a.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b.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c.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d.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②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a.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下图所示)

b.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c.风力作用:

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③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①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②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考向3 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2014·

北京高考)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4~5题。

4.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5.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4.A 5.D

●考向4 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北京高考)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6~7题。

6.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7.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6.C 7.D [第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基岩为花岗岩,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故A选项错误;

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谷地区,故B选项错误;

由图例可知,丙村位于冲积平原黏土上,丁村位于山麓处,黏土土层厚,故C选项正确;

根据图中引水渠水的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可以推断,丁村比丙村的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故D选项错误。

第7题,根据图中地表水的流动方向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根据引水渠水流的方向可以判断地势北高南低,故选项A错误;

山前冲积平原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该地地势低平,受外力侵蚀很小,故B选项错误;

洪积扇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所携带泥沙数量的多少,而不是降水量的多少,且该地为华北地区,降水量差异不大,故C选项错误;

水渠中的水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故D选项正确。

考点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类考点——触类旁通活学巧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图1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主要的岩石类型:

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影响: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

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

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考向1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母题】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⑤五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沉积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②

9.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

A.③-⑤-①-④-③

B.①-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⑤

8.D 9.A [第8题,根据图中岩层的形态和分布可知,图中②是由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

③是岩浆;

①为沉积岩;

④为靠近岩浆活动区域因为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变质岩;

⑤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

第9题,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环节上升喷出后冷凝形成喷出岩,在外力作用下,地表岩石转化成沉积岩,在地壳内部,经过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经过高温重熔,形成新的岩浆。

●考向2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母题】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完成10~11题。

10.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11.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B.③

C.④D.⑤

【思维流程】

第10题,

第11题,

→板块的分离边界→

→大洋中脊

10.C 11.C [第10题,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第11题,大洋中脊处新洋壳的岩石属于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④正确。

[迁移应用]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1.AD 2.AC [第1题,根据箭头指向,图中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发生了化学沉积作用;

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发生了沉积作用;

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因此应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没有固结成岩作用;

④箭头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因此应为火山喷发作用。

第2题,由图可知:

生物圈连接大气圈与土壤、沉积物所在的岩石圈,因此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以及植被的破坏引起的;

火山活动通过岩浆喷发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2017·

泰安模拟)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3.B 4.B [第3题,波浪岩属于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由图2可知,碎屑物形成④岩石,则④为沉积岩;

岩浆和岩浆岩可以互相转换,则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

第4题,波浪岩属于花岗岩,其形成首先要经过岩浆侵入地层,冷却凝结,然后经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受风化剥蚀作用影响,最后在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下形成波浪的形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