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8801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提纲

1、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

2、信息时代的教与学

3、实践中的教育技术思考

4、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

1、技术改变了历史、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人际交往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世界〔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知识革新的推进器。

(新知识不断产生)〕、教育形态〔教育与技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2、学生:

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表征方式、获取方式、加工和处理方式、存储和应用方式、评价方式、教师观等正在变!

教师:

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表征方式、传播方式、管理方式、学生观等正在变!

3、信息社会的三大要素:

信息、能源、材料

信息社会的两大现象:

“知识爆炸〞、“信息海洋〞

4、教育的两次革命:

第一次教育革命〔公元前300年〕:

以孔子创立私塾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

特点:

X围小、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仅限于教师本人的学识。

第二次教育革命〔十六至十七世纪〕:

以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为标志。

学校、教学计划、教材、集体教学。

5、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正在构建4A模式:

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content

6、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教育革命。

特征:

教学力的飞跃!

二、信息时代的教与学

1、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教学关系变化。

教学力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教学关系

2、教学力是指人们利用媒体和技术从事教与学活动的能力

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资源、环境、技术

3、知识将不限于书本、课堂、教师

三、实践中的教育技术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媒体得到丰富普与和广泛应用,教育中的技术因素增加,教育技术受到关注,其作用和影响显著,由此引发新的教育革命。

1、教育技术:

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应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

包括物质技术〔显性

技术〕和智能技术〔隐形技术〕。

2、技术环境中成长的一代特征

a.个性显著、自主性强、好奇善思

b.网络依赖强、交互手段多、技术掌握好

c.获取知识多源、涉猎兴趣、广泛阅读与认知方式正在转变

d.对信息和技术的选择、理解、整合、表达和合理传播需引导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意志

互联网物联网〔三要素:

可寻址、可控制、可通信〕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

2、教育信息化:

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此推动教育的全面

改革与发展,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3、信息化环境建设重在应用:

支持教学、学习、管理、社会服务

4、构建的基本环境:

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教育

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实践的基本目标:

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4A模式:

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content

信息化教学设计

1.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价值

2.区别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差异

3.知道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4.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编制方法

关键词学习;

内涵;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

提纲

1、信息化教学设计价值观

2、教学设计理念探讨

3、信息化教学设计内涵

4、信息化教学设计编制方法

5、重视过程、资源与情景创设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价值观

1、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为了一定目标达成而进行的一种人类特有

的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的双边互动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构成,分别对应两个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

2、学习:

通过授导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

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

学习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3、学习需要:

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

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

⏹没有差距就没有需要,所以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的重要起点和依据。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差距与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差距与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

⏹学习需要分析首先并不是为了决策,更重要的是为了教学诊断。

4、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

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一种是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达到的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潜能,即经过教学使学生所能获得的能力,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5、信息化教学设计重要意义

信息化教学设计正是为了学习者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需要目标达成,而用于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方向、教学过程,旨在促进学习真正发生。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

二、教学设计理念探讨

1、客观主义学习理念:

知识是由外部获得。

知识形成----教中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知识自我建构

2、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对比

传统教学

主导思想:

实践主体:

教师

教材解读、内容说明;

评价单一、注重结果

要素:

教师、教材、学生

信息化教学

学生

问题主线、任务驱动;

评价激励、目标引导。

〔教师、资源〕、学生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内涵

1、传统教案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区别

传统的教案编写是面向知识点,以讲授重点、难点为中心展开。

突出“教〞。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的设计。

突出“学〞。

2、信息化教学:

为了促进学习,在信息化环境中,师生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

育媒体、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特点:

1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2 丰富的资源支持

3 良好的媒体环境

4 合理的教与学的过程

3、信息化教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资源、

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以达到过程最优化而编制

的教与学的实施方案。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关注学习过程

教师:

服务、支持、指导、帮助

5、理念转变

⏹从静态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信息设计,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兴趣

⏹从传统教案编写,转变为过程和资源设计,让解读教材变为引导知识学习

⏹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关注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综合素质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编制方法

1、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

教与学的任务、学习者、学习环境、教学终端、学习终

端、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评价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分类

1 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 基于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编制方法

1 全面细致的了解学习对象

2 有针对性的先期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3 深入透彻的研读教材,明确教与学的任务

4 找准教材与课标的契合点,确定总体学习目标 

5 寻找理念支撑,预先进行理论假设

6 依据教材和课标、学生学习需求、以与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7 合理分解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规划课时

8 根据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教学内容

9 课程教学的整体结构设计〔图形展示〕

⏹基于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编制方法

原则1:

以“学〞为中心,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灵活应用知识。

原则2: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有具体意义的

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

原则3:

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资源、方法〕

原则4:

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激励学习。

原则5:

注意学习内容的适量,保持学习内容活性。

原则6:

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情境和检验不同观点。

原则7:

鼓励项目性、协作探究式学习,使学习方式多样化。

3、教学策略: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进行

科学缜密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方式、方法与流程的集合,是具

有可实践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程序。

4、设计研究:

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设计问题制定的若干对

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设计最终方案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可

能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

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它是“方案的方案〞。

5、教学活动流程图的符号

五、重视过程、资源与情景创设

1、信息化学习资源新分类:

合作类学习资源、探究类学习资源、表达类学习资源——隐性知识

授导类学习资源、获取类学习资源——显性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问题应该真实、生活化。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学

基本目标

1、掌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2、熟悉课件的分类与特征

3、了解课件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课件;

分类;

设计;

理念

1、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组织

2、课件的分类

3、课件的设计理念

学校教育面临的矛盾

新的信息不断产生与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

新的媒体不断出现与传统教学方式不相适应的矛盾。

新的教学环境与传统培养模式的矛盾

一、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组织

(一)内容组织

新颖:

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

科学: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内容:

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效果:

开阔视野、拓展知识

递进演绎人文关怀、引导启发

(二)过程组织

熟悉环境,合理选择媒体实施教学;

操作熟练,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加强互动交流,与时响应反馈信息

创设情境发现、探索获取知识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三)效果评测

课堂内容的延伸

师生交流的桥梁

激发兴趣、提高动机

教师备课、教学评价、教学信息管理

1、课件:

为了辅助教学或辅助学习,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和

制作的用于表现教学或学习内容的应用软件。

2、多媒体课件:

应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

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要有机的组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

息传递的软件。

CAI〔ComputerAuxiliaryInstruction)课件

CAL(ComputerAuxiliaryLearning)课件

MCAI〔MultimediaComputerAuxiliaryInstruction)课件

二、课件的分类

根据运行环境分类:

单机版多媒体课件、网络版多媒体课件

根据包容的知识量分类:

堂件〔电子教案〕、课件〔CAI教学软件〕、系列课件

根据内容组织方式分类:

帧型、生成型、数据库型、智能型

根据使用对象分类:

教师使用〔教学型、演示型、情景创设型〕、学生使用〔课程

学习型、拓展知识型〕

根据信息呈现的形态分类:

PPT〔电子教案〕、Video(延伸使用:

微课)、Audio、

Flash、Picture、Text、Filmstrip

(一)根据运行环境分类

1、单机版多媒体课件

单机版多媒体课件是以光盘、U盘等媒介存储、交流发布的教学辅助软件。

常用开发工具:

PowerPoint、Authorware、FounderAuthor、Direct、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

运行环境:

基于DOS平台、基于Windows平台

使用对象:

个人自制课件、商品化课件

使用方式:

安装运行、光盘自动运行

2、网络版多媒体课件

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就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用于实现教学活动而开发制作的教学辅助软件。

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安装在WEB服务器上,所以又称为WEB课件,学习者在客户机上通过浏览器随意访问。

网络版多媒体课件特点

共享性强,受益面广;

对象灵活,使用方便;

开放型〔协作学习、交流〕;

动态性〔易于维护、更新、充实〕;

交互性〔课件自带交互功能、BBS、E-mail等〕

自主性

多媒体型〔超〕

〔二〕根据包容的知识量分类

堂件〔电子教案〕:

知识量少,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常用PowerPoint软件。

课件〔CAI教学软件〕:

内含授课、练习、测验、评价、反馈等教学活动。

用于教学、学生自学。

系列课件: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可以进行系统教学的大型教学软件系统。

〔三〕根据内容组织方式分类

帧型:

适用于循序渐进地讲授教学内容

生成型:

适用于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学科

数据库型:

适用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学生信息管理的课程。

智能型:

基于知识的教育专家系统,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四〕根据使用对象分类

教师使用:

教学型、演示型、情景创设型

学生使用:

课程学习型、拓展知识型

〔五〕根据信息呈现的形态分类

微课)、Audio、Flash、Picture、Text、Filmstrip

三、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

由“教〞转变为“学〞、有助于学生学习

〔二〕CAI课件的基本特征

1.表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模像性。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片断性。

3.反映最新知识和信息的与时性、新颖性。

4.信息表征方式的多样性。

〔三〕CAI课件的制作原则

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2、内容针对性、正确性、相关性、完整性原则;

3、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原则;

4、灵活多样地交互性原则;

5、注重个性化原则;

6、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原则;

7、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原则。

〔四〕CAI课件的基本设计思想〔6W宗旨〕

Why:

为什么要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内容抽象、技能示X等〕

Who:

使用对象是谁〔教师、学生〕

What:

基本目标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拟用什么内容,何种表现形式。

〔图片、文字、声音、制作工具是什么〕

When:

什么时候用〔教学过程、课后学习〕

Where:

什么地方用〔配合什么内容〕

Which:

哪一种资源最合适,素材来源何处?

〔五〕CAI课件的基本设计流程

学习任务、学习对象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资源/环境、评价量规、教学策略、编写脚本、制作工具选择、实施

核心:

教学设计

〔六〕多媒体课件的几个关注点

1、信息表征方式的多样性

2、色彩构图的简约原则

3、适时适用的有效原则

构成元素的适度有利于问题解决

信息容量的适度有利于学员认知

技术手段的适度有利于视野开阔

(七)课件评价关键点

1、无政治性错误

2、无知识性错误

3、打包后系统无病毒

4、正确、运行流畅

5、有一定的教育性、科学性

6、使用环境通用化、大众化

〔八〕目前常用的评价方式

国内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组织评价、过程评价、使用中评价

国外评价方式:

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式评价、观察法、实验法〔前测、后测〕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知道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2、理解教师专业能力内涵演变的动因

3、掌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内涵;

发展;

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

1、教师专业能力内涵概述

2、教师专业能力内涵演变

3、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途经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概述

1、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学是教师的专业。

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教学专业素质。

教师是个体劳动者,享有一定的专业自制权,是人影响人的职业。

2、教师:

学校教育职能的核心实施者,是人类文明与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有序传

承的实践者,是启迪受教育者心智和理想的工作者,是受教育者人格健

全与发展的培育者,是受教育者的示X者和引领者。

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强弱、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差与其专业能力密切相关。

3、能力:

人们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这是完成任务并

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

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是意义建构的结果。

二、教师专业能力内涵演变

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功能的不断增强、教学信息资源的丰富多样,以与教学媒体的综合性集成性不断提高,给教与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多样选择,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内涵在演变中丰富。

1、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整合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语言、文字与书写表达能力;

师生主体交往能力;

运用多种教

学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与教研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

媒体技能

⏹学科教学能力:

学科知识更新与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认知与反思能

力、教学监控能力

⏹整合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的计划性与准备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性、教学内容的驾驭程度与掌控性、

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职业发展性。

2、信息素养:

指人们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应用、管理、创新的知识、

能力以与情意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3、信息情意:

是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X的总和,

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

4、媒介素养:

是人们对现代媒体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与应用能力的总

和。

5、整合能力:

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环

境,合理运用媒体和资源有效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能力。

6、教师专业的特征要素:

专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责任

7、教师职业同时兼有国家公务员和专业人员的属性

8、教师专业能力6个维度

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

激励与评价能力;

教研、反思与终身学习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9、教师专业能力的层次结构

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语言表达、文字书写表达、课程设计评价、教师礼仪、现代

媒体运用、心理健康、班主任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融会贯

通能力等。

教育教学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组织与转化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师

生主体间交互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处

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教师认知与教研能力:

认知与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终

身学习能力等

教师自我发展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专业能力持续发展,形成个性化

的教学风格,成长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

三、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途经

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合理选用技术应用模式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提高信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三〕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课程的开发能力

(五)合理运用信息的不同表征的能力

(六)增强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一〕合理选用技术应用模式组织教学的能力

A模式:

教师用技术教

B模式:

学生用技术学

C模式:

教师课外用技术指导

D模式:

学生课外用技术学习

AB模式、CD模式、ABD模式

〔二〕提高信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知识

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4种:

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at〕;

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why〕;

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how〕;

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Know-who〕。

1、信息:

知识的载体,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人群中才具有其价值特性。

2、知识:

信息接受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结论,是通过思维进行

加工处理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产品。

由单一展示到多样表征、由静态表述到动态呈现

由表象学习到内涵认知、由现象观察到本质理解

由点线学习到关联应用、由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

提升创新性〔Creativity〕、关注差异性〔Variation〕、突出体验性〔Experience〕

强调沟通性〔Communication〕、实现关联性〔Relation〕

1、创新应用:

精品课程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MOOC(cMOOCs、xMOOCs)、翻转课堂学习、网络课堂学习、多模

式教学、碎片化学习

2、微课:

以阐释某一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

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基本目的的一种资源。

微课的核心理念:

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产生一种更加聚

焦的学习体验。

作用:

可用于多种学习终端,为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或翻转课堂提供支持。

微课的特点:

微内容、微活动、微过程,做到一事一议,一事一课。

将知识碎片

化、情景化、可视化。

微课的内容:

将学习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精讲一个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作业题、典型例题等。

应用对象:

在校学生、在职教师、行政管理者、社会公众

〔五〕合理运用信息的不同表征的能力

〔六〕增强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

对整个教与学的活动,包括活动前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全

过程以与教学后取得的结果进行回顾、审慎、分析、总结的过

程。

教育家杜威将反思看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

A、教学反思的特征:

1.针对性。

对象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反思的的主体是教师本人。

2.连续性。

活动过程的连续〔整个教与学的活动〕和职业生涯中的持续。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