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8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

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

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

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

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

(齐读课题:

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

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

谁来读一读?

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

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

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

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

(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

(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

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

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

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

)“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

那个词用得好?

(观看课件感悟。

)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

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

(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

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

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

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

(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

板书“变黄都落了”)

  三、合作、探究、识字。

  6、读了第四段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

(预设学生心理:

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7、请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在课文里找出为什么。

哪组有发现?

(让四人小组集体汇报,并出现相应的图片和动画,画出重点的词、句:

“盯着”的意思。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这句话说什么。

理解“奇怪”,为什么那个人会奇怪?

邻居和那个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那个人错的地方:

“不用治”,让叶子“生了蚜虫”,而且“虫更多了”。

  8、认读二、三段的词语。

  四、拓展与巩固。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学生的回答:

1、叶子和果实有关系是很密切的。

2、种果实一定不仅要浇水、施肥,还得捉虫才行。

3、要虚心听取别人好的建议等)

  2、指点、展示:

叶子和果实有联系,我们就要注意叶子上的虫;写作业和考试成绩有联系,我们就按时完成好作业……(看课件)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有联系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它?

  3、总结谈话。

原来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以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这个人那样,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一无所获。

  五、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后港镇中心小学 张晓丹 程万海  【学习目标】

  1、会认新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4、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学具准备】

  《我要的是葫芦》交互型学习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课件“课文插图”部分。

  2、学生小组讨论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

人的表情不一样:

一个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生2:

葫芦叶子不一样:

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生3、葫芦不一样:

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落在地上。

    师: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观察得十分仔细。

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有什么疑问?

和大家交流好吗?

    生1:

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种出来的?

    生2:

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生3、怎样才可以使小葫芦长大?

三、合作交流,共享收获

  1、观看课件“情境朗读”部分,同时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找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3、学生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其它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适时补充)

  4、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

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

长得很好。

    生2: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多么可爱的葫芦哇!

    师:

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

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1:

可爱。

    生2、小葫芦和小娃娃一样惹人喜爱!

    师:

你能读出葫芦的可爱吗?

    (指导学生朗读)

    师:

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

先长出嫩绿的叶子,然后开出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就长出了小葫芦。

    师:

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

小葫芦快点长大吧!

    生2: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

种葫芦的人得到了葫芦吗?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

没有。

    生2: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

葫芦都落了,你有什么想法?

    生1:

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生2:

我心里很难过。

    师:

你能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吗?

    (指名学生读课文)

  6、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⑴ 带着“葫芦为什么会落”的疑问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⑵ 展示课件“课文导读”部分。

小组讨论:

课件中的人说了些什么?

各自的表情怎样?

     生1: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

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期待)

     生2: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长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着急)

     生3:

“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惊讶、不懈)

   ⑶ 感悟句子:

展示课件“理解词句”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①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师: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你读懂了什么?

和大家说说好吗?

     生1:

种葫芦的人很蠢。

     生2:

种葫芦的人不能光盯着葫芦,而应治一治蚜虫。

     生3:

邻居真诚地劝告种葫芦的人治蚜虫值得我们学习。

  7、展示课件“突破难点”部分,引导学生讨论:

“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8、引导学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适时展示课件“板书”部分)

       14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 生了蚜虫 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 不要治

     可爱的小葫 变黄都落了

  9、展示课件“背景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拓展延伸”部分启发引导:

  师: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生1:

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生2:

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劝告。

  师: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生1:

都是我不好,害得小葫芦都落了。

  生2:

我现在就去治蚜虫,葫芦还会长出来的。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吗?

向大家说说好吗?

  生1:

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致使虫害时常发生。

  生2:

鄱阳湖边的渔民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

本课学习片段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感情朗读、情境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2、现代学习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中国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于此,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办求突出创新:

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交互型学习课件,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交互型学习课件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学习目的。

【评析】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节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学习中,我组织学生利用交互型学习课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协作学习”,通过人机交互学习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初步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知识的再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学习结构强调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传统学习中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状况,建立了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利用大量资料制作的交互型学习课件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使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可能。

交互型学习课件犹如一桌桌丰盛的精神大餐,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元营养,它改变了因定、封闭、单调的传统学习模式,构建了变化、开放、多样的现代学习模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叶子与葫芦

来源:

语文网  作者:

匿名

葫芦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其中根、茎、叶是为植物提供养料,而叶子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

  植物体的叶子具有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交换,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源;叶子还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子将体内的水分散发到空气中,这样就可以促进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另外,叶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食物”。

  葫芦是植物体的果实。

如果叶子生病,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呼吸、蒸腾、光合作用,植物体就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水分,果实就会因为缺少养料、水分而不能很好地生长,因此没等到成熟就落地了。

葫芦长大成熟后也会自动落地,为什么会有瓜熟蒂落的现象呢?

  原来,果实成熟的时候,在瓜果的底部或者果柄上,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结构,叫“离居”。

由于果实成熟后,植物体内的物质发生变化,使果柄部原来吸得比较紧的植物细胞发生分离,再加上果实本身的重力、风等外力的作用,就会在“离居”处断裂,造成落果现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瓜熟蒂落”,瓜熟蒂落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有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和繁殖后代。

   

-

《我要的是葫芦》习题精选

来源:

语文网  作者:

匿名

一、读一读

野藤和小树

洪敬业

  一枝野藤附在一棵大树的身上,没过多久,它就快爬到树顶了。

  野藤好不得意,往下看了眼旁边的一棵小树,神气地说:

“小弟,你长得多慢呀,前些日子我还不及你一半高,现在我已经长得这么高了,真是后来居上呀!

  小树说:

“不过,你是纠缠在别人的身上往上爬的呀,我却要靠自身的力量来长大成材。

我们之间能比吗?

 

二、读句子加标点

  1、邻居家的老爷爷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 )

  2、你知道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吗( )

  3、我要去北京旅游多好哇( )

 

三、词语搭配

  细长的   小葫芦

  雪白的   葫芦藤

  可爱的   小 花

 

四、根据句子的意思回答

  例: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1、你自己有,还用借?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点困难怕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的发现

  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赶快说给小伙伴听听。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杂谈

来源:

语文网  作者:

匿名

【重庆市南坪区实验小学 冯小旭】

〖借助多煤体手段,让学生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问学生“你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些什么?

”生说:

“我想知道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

”这位教师先让学生找到课文里写小葫芦长出来的句子读—读。

然后,教师让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演示。

此时,学生异常活跃。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说一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此时的学生,情绪亢奋。

他们将课本中的语言与形象的多媒体动画演示结合起来,便知道了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然而,此时的学生所感悟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这时,教师对学生说:

“现在,你们就是种葫芦的人,看,小葫芦经过你们的努力长出来了。

”教师再一次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然后问学生:

“你会怎么样?

”学生说:

“我会拍手叫起来。

”此时,学生不仅了解了意,而且体会了情。

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说的葫芦的生长过程与课文中的语言对比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体会出了情感:

种葫芦的人亲眼看到他的劳动成果,心里特别高兴,人在高兴时见什么都好看,所以写(嫩绿的)叶子、(洁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从这个教例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建构知识,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融为一体,知、能、情的培养是在相互结合中进行的。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后港镇中心小学 程万海】

〖嘉宾进课堂〗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学习。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很想知道为什么葫芦会长蚜虫?

为什么葫芦一个一个都掉了?

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虫子、叶、果实之间的关系。

课后向身边的人了解葫芦或其他植物的生长知识。

教师再组织开个农业知识交流会,学生以嘉宾的身份互相介绍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们既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又提高了研究的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来源:

语文网  作者:

匿名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的课文。

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

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

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二是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三是勤于动笔。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

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

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本文准备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

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

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

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激疑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

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

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

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

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

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

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

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揭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

鱼游到了纸上

  师: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谁来读一下

  生:

(1)理解“举止特别”“唯一”“忘我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

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

有没有信心

  生:

有。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师: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

  生:

(一人读,再齐读。

  师:

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生:

自读课文。

(给学生5分钟自读课文的时间)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作上记号。

  生:

自读课文。

(给学生5分钟自读课文的时间)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

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师:

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胶片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

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生:

(小组交流。

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胶片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

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

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

(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

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

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

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

你们说得真好!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

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

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解决问题

  师:

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

(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

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