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892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docx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名师点拨第7章习作

第七章   习作

概 述

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二是“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三是“言之有文(文采)”,“言之有序(条理)”。

小学高年级作文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第一节 作文的表达方法

写作文主要有五种表达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一)记叙

1.记叙

什么是记叙?

凡是对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作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就叫记叙。

2.记叙的写作指导

(1)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

a.顺叙 

所谓顺叙,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一件事的方法,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完全忠于事情的实际。

这是顺叙,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忠于实际的写法。

顺叙的写法由于与事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写起来比较容易操作,读者读起来也易于感知文章所写的内容。

不过运用顺叙的记叙方法要注意有详有略,不可流水帐似的平均使用笔墨。

不然,作文就平铺直叙,读起来索然无味了。

b.倒叙 

倒叙与顺叙恰好相反,它的模式是C-A-B。

也就是说,倒叙先把结果(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一般新闻类作品或回忆性文章多采用这种写法。

要注意的是:

倒叙提前的只是某个部分,其余的内容还是要按照顺叙来写。

采用倒叙,必须是为了制造悬念和波澜,是因为结构或表达的需要,不能为了倒叙而倒叙,把倒叙当作一把万能钥匙。

c.插叙

插叙与顺叙、倒叙的最大区别是插叙涉及到两件事。

它是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另外一件与之有关的事,并在插入的故事结束以后,再继续原来的故事。

也就是说是A-B(-D)-C模式。

如《凡卡》一文,采用插叙,在文章中插入了凡卡和爷爷守夜与砍圣诞树的故事,不仅解开了文中的悬念,而且深化了全文中心。

一般说来,插叙的内容要对原文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达有积极的映衬或铺垫作用,要能为全文的中心服务。

d.补叙

是在顺叙或插叙的过程中,设置悬念,于文章结尾补充叙述。

如《鸟树》一文最后一自然段揭示了形成鸟树奇观的真正原因。

顺叙、倒叙、插叙及补叙这四种叙述方法各有特色,一般说来,学生作文大多使用前三种,但具体运用到作文中又因人而异,同一个文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本次练习题《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写获得成功的经历,可以顺叙;如果从成功的喜悦入手,则可以倒叙;从失败到成功,其间还可以插入父母、老师同学对你的鼓励,三种方法随你任意取舍。

又如《家乡新变化》,因为有“变化”要表现,而且涉及时间较长,所以最好用倒叙,从眼前写起,回忆过去并和眼前作比较,以突出变化之大。

若是换用顺叙的写法,固然可以按时间顺序一一写来,但于初中生的实际则不利于安排材料。

总而言之,方法是死的,运用是活的,只有多读多练,在具体的作文中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选择,才可能用恰当的方法写出优美的作文来。

例文1:

家乡新变化

周末放假时,班主任拿来一叠纸片分发给我们,还说:

“时代不同了,现在学校也要和你们和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

今天发给你们的就是联系卡,回家后按要求填好,下周返校时交。

”(开篇拓开一笔,看似与作文主题毫无关系,其实已交代行文线索。

时代真的不同了吗?

回头一想,倒也是。

(回忆,插入一笔。

)在我们家乡,土墙茅屋不是已经成为文物了吗,两层、三层的楼房正一栋栋的傲然耸立。

(“土墙茅屋”与“楼房”对比鲜明。

)记得上学期五一放长假,刚好碰上二舅的新房子竣工。

大伙儿在二舅的新房里又说又笑。

二舅也很高兴,大声说:

“今年把房子修起,明年再搞装潢,还买台空调,大暑天也凉飕飕的,像躲在冰窖里一般。

”刘伯打趣说:

“那你当心点别冻成冰糕咯。

”大家“哈哈”的笑了起来。

(“今日”详写,刘伯的打趣更显今日生活的欣欣向荣。

“喏,你的联系卡。

”同桌对我说。

我这才从回忆中醒过来,拿起联系卡一看,呵,要填的内容还不少呢。

管他,回家再说吧。

下了车走进家门,爸爸妈妈已经做好饭等候多时了,一见我就说:

“怎么才回来?

快吃了饭做作业,明天到你二舅家去。

”我边掏书包边说:

“学校要你们给填联系卡呢。

”爸爸接过看了看说:

“这早就该联系了。

现在通讯方便,有什么事也好讲一声。

”妈妈说:

“还要填家庭电话呢……”“就写我的手机号码,免得我们不在家找不到人,”爸爸一面填联系卡一面说,“你们学校想的还真周到。

”(看似家庭絮语,实则无处不在暗扣“家乡新变化”。

乘车回家、手机电话,皆是“变化”的产物。

吃饭时,爷爷感慨地说(又一段插叙,不过极为巧妙。

):

“福都让你们享了。

你爸爸那在南平读高中,一学期回来不到两次,你奶奶挂念极了,就叫我去南平看看。

一去一来一走就是一百多里路。

”爸爸说:

“我不是好好的吗?

一百多里路走都要走断腿。

”我说:

“干么不乘车呢,又快又舒服。

”爸爸笑了:

“你当是现在哪,早些时书记镇长到县里开会都是一二一走去的。

”(书记镇长步行与“我”乘车回家对比,爷爷的探望与爸爸的电话联系对比。

)我不做声了。

妈妈又问:

“他二舅明天做什么?

”爸爸说:

“老二买了台电脑,说是搞什么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大学生’过去参详参详。

“真的?

我早就想玩电脑了,”我又惊又喜,如果不是在吃饭,我早就跳起来了,“太好了。

其实我们老师也要我们如果条件允许,就应该自己买电脑的。

不然,就跟不上时代了……”我滔滔不绝的说,忽然发现爸爸好像看怪物似的看着我,不觉不好意思的笑了。

(电脑也在家人的谈话中不经意出现,变化之喜已可窥一斑。

特写结尾,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简评]咋看本文似乎与“家乡新变化”毫无关系,然而仔细读来,却无处不在写家乡的变化。

作者以“联系卡”为线,先后写进了空调、手机、电脑等现代社会物品,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家乡的变化。

全文是典型的时间先后顺序,但文中较多的运用了插叙的记叙方法,第二段“我”的回忆、第五段爷爷的话即是如此。

前者为后文作铺垫,后者与今天对比,均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主题。

例文2:

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准备好了吗?

”(未见其人,先写其声。

)自习课时,数学老师低声问我,“如果觉得还没有把握的话,要不要再推迟几天。

”我的心猛跳了几下,仔细想想应该没什么大的漏洞了,就说:

“差不多了,就不知讲不讲得好。

”老师笑了,说:

“下一节数学课就由你来上。

注意不要紧张,我相信你一定能讲得很好!

”(开篇设悬,吸引读者急读后文。

我能不紧张吗?

本来我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不知老师怎么偏偏选中了我,让我当小老师上一节课。

有心不上吧,但一看老师那对我充满信心的眼睛,我就无话可说;硬着头皮上吧,还真有点担心上砸了锅。

(插叙,为前段释悬,交代相关情节。

上课铃响了。

我拿着课本走上讲台,向台下一看,七八十双眼睛齐刷刷的瞪着我。

我的心顿时猛烈的跳了起来,“咚咚咚”的撞击声我自己都能听得见。

我手足无措,只觉得脸像火烧一般,嗓子眼干得很。

我大脑里一片空白,下意识的向老师望去。

(心理描绘细腻逼真,非亲身经历没有此感。

)老师正目光炯炯的看着我,那神情似乎在说:

“不要慌,要挺住,坚持就是胜利。

”我收回目光,使劲吸了一口长气,“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相似形……”我开始讲课了。

说也奇怪,开头几句还有点结结巴巴,讲到后来我居然也口若悬河了。

有时偷眼看看老师,发现老师微笑着也听得很认真呢。

(详写上课的经过,老师的鼓励让我抛开胆怯和紧张,真实可信。

课上得很顺利,我甚至开始觉得我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不用读师范也能上个八九不离十。

(乐极谨防生悲。

)准备讲练习题了。

我正在黑板上板书题目,忽然调皮鬼王浩高高的举起了右手。

“难道还没有听懂?

”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

(来者不善。

)谁知王浩一站起来,就一字一板奇声怪气的说:

“报告罗老师,你把‘距离'的‘距'字写错了。

”班上同学哄堂大笑。

我回头一看,可不,我写成“矩”字了。

我叫苦不迭,刚刚平静下来的这时又开始猛跳起来。

“这该死的王浩,提问就提问,怪腔怪调的专门捣乱……”我在心里恨恨的骂着。

可是光骂有什么办法呢,我灵机一动,一本正经的说:

“噢,看来王浩同学上课非常认真。

对,我们学习就千万马虎不得,任何一点小错误也不能放过。

这一点我们应该向王浩同学学习。

”教室里平静了下来,王浩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我发现,老师笑着向我投来了赞赏的目光。

(一段课堂小插曲,既表现了“我”在课堂上的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成功之处,又增添了作文的趣味性。

新课终于讲完了,悄悄看一眼表,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赶紧小结、布置作业。

好啦,当我吐出一口长气放下课本时,下课铃响了。

呵,时间真巧。

于是我大声说:

“下课!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回答我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结局精巧,收到嘎然而止的效果。

[简评]叙述自己当小老师成功上课的经历,虽从头到尾未见一个“成功”字眼,但文里文外,无处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作文第三、四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极为成功,为本文增色不少。

上课过程中三次写到老师的眼神,既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又显得前后呼应自然。

(3)记叙人称的运用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就是以“我”为叙述者来记事、写人、状物。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足点上,以第三者的口气,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的叙述形式。

(二)描写

一、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二、描写的种类

1.细描与白描

  细描: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

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2.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

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如《草原》一开头,描写作者初入草原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的。

动态猫写:

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如朱启清《绿》中所写的梅雨亭:

"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3.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丁玲说: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

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首先,我们来研究正面描写。

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1)外貌描写:

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

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

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其关键在于:

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

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

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

"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

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的。

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

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

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

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

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

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

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毒手狠。

(2)心理描写:

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

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

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

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3)行动描写:

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

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

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所以,茅盾说:

"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又说:

"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

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

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

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

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

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

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

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

"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

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

他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

"文有正衬,有反衬。

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

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4)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

"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是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②写景点明时令、地点;

③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④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②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③要体现地方色彩。

 

④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⑤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⑥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二是社会环境猫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

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三、描写的要求

描写运用得好的文章,能使人有所感受、有所震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作文必须在细部下功夫,活用多种描写方法.好的“描写”使文章内容生动而不空泛。

正如有一位科学家,他一辈子都在研究青蛙,可是晚年他很后悔地说道:

“我当初错了,我不该研究青蛙,我应该研究它的一只眼睛。

”这“眼睛”,就是细节,就是描写。

举例如下:

外婆刚进门,我便哭着问:

“隔壁胖婶说我妈死了,是真的吗?

”外婆说:

“别听她胡说,你妈还活着,到外地出差去了。

(1)外婆来了,像挑了千斤的担子,一步一晃。

我赶忙扑上去告诉外婆:

“二婶说我妈妈不在了……”

(2)外婆一下站直了,气得不行,小声嚷着:

“谁说的,由得她红口白牙咒人,活着,活着,一千一万个活着。

”她蹲下来摸着我冻红的手,哄着我说:

“孩子,别听她的!

你妈妈出远门去了,我刚才还托前庄上你姨夫给她捎了几个钱去……”说着,她把头扭了过去。

(1)和

(2)两段对话的内容都差不多,但

(1)只写了对话的内容,显得呆板,而

(2)不仅写了对话的内容,还在对话中穿插了说话人的神态和必要的动作,使人物活灵活现了。

那么怎么处理描写呢?

第一,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

文章离不开人物,人物要有性格(即常说的人物形象),而性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行为,所以动作行为描写是描写人物最常用的方法。

怎样才能把动作行为写得具体、生动、传神?

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镜头,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那一片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里“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一分解开来,形象生动,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捕鸟的过程或方法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

人是会说话的,所以写人的文章大多离不开语言描写。

但写语言就只写语言,写对话就只是问什么答什么,而忽略了人们说话时带有的不同情绪、不同神态,以及各种手势动作等,文章就不会生动形象。

这样,语言描写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

例:

小明笑了一阵,又傍着小李和小张的肩膀坐下,乐得合不拢嘴,但他还是说了:

“一个家伙……穿一件用尿素袋制成的中裤,”又大笑起来,“他,裤脚那儿还印着‘净重50公斤’的文字”。

小明说着哈哈大笑,笑得流出了眼泪,站了起来。

小李也站起来,用手捧着肚子,尖声笑起来,就跟哈叭狗的叫声一样。

小张的笑声提高了两个调门,而且笑得那么厉害,站也站不稳了。

明确:

例子中不仅写了对话的内容,还在对话中穿插了说话人的神态和动作,写出了笑的动态美,既形象,又生动,好像那三个人就站在我们面前表演“笑”一样,活灵活现。

第三,写外貌要融入情节,体现个性。

请看一个描写歹徒的外貌的片段(放幻灯片):

警察生怕抓错人,定睛一瞧,没错,眼前的确是个恶魔的样:

年龄20有余,身高不足1.6米,尖嘴猴腮,黄锈牙,一头像被火燎过的黄发又长又乱,活像一个鸟窝,一双鼓凸凸的老鼠一样的眼睛总是溜来溜去,那套在上身的乌鸦色的衣服没扣子,只见他排骨列列,整个人屎屎尿尿不足90斤。

此文所写之人,一看便知不是好“东西”。

这段描写抓住了这类“东西”的个性特征,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所以,描写一定要抓住特征(比如光头、脚臭、假牙、缺一只眼睛、少一边耳朵等等),要有创意。

(三)抒情

1、什么是抒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些感情包括喜悦、愤怒、悲哀、惊惧、爱慕、憎恶等等。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这些感情。

同学们大可想像一下生离死别的情景:

有人热情拥抱,有人强忍泪水,有人号啕大哭,有人细声说关怀的话。

一个人怎么表达感情,跟他的性格与气质有很大的关系,无所谓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是真挚而自然的,就足以打动读者的心。

我们把这些感情藉文字表达出来,便是抒情文,也就是一种感情的表达。

写作抒情文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2、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

   我们不能难发现,有很多感情,都是因为某些事情发生而起的;而我们在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体会,便称为抒情。

在写作抒情文时,我们可以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表达出情意,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叙事抒情。

同学们在叙事时详略的安排要注意,与主题有关的要多讲详讲,关系不大的则尽量省略删去;否则所抒的情意就不明显了。

   借景抒情:

   只要是带着显著的感情去描写景物,藉着景物来抒发心中的情意,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这种写作方法,其实并不容易掌握,如果写得好,文章有时就只见写景,以景物描写来代替感情的抒发。

如果写不好,就会显得空洞、堆叠词藻。

   议论抒情:

   议论抒情经常是因有事发生而抒发出来的,但其重点并不在叙述事件,而是着重事件的道理;当道理说清楚时,作者要流露的情感也会同时显现出来。

简言之,议论抒情是作者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把引致这份感情产生的理由说清楚,这可使读者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从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咏物抒情:

   我们要表达思想感情也可以借助描写客观事物的这种写作方式。

这种写作手法详细地描写物象,通常不直接抒情,而是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象的描绘之中,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

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描写的景物不是重点,要寄寓的道理才是文章的主题。

此外,所描绘之物在外形或特点上,与所寄托之感情一定要有相似之处,这才能准确表现主旨。

   直接抒情:

   我们平日说话、写文章,对着不在我们眼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亲切地和他说起话来,这种表达方式就是一种直接抒情的手法。

换言之,即指我们不借助任何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种写作手法因为直抒胸臆,所以看似容易,其实却难掌握,因为感情要恰当表达而不肉麻是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