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893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A版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1.讲述法:

对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的一些背景性内容,可由教师讲述,此处特别应注意所讲知识的精炼和针对性。

2.谈话法: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解决一些理性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组。

3.讲读法:

首先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以投影或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必要的材料,再由学生阅读、回答,教师最后进行讲评和总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在本节课中,理性分析内容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对于宗教改革的框架内容,应指导学生同文艺复兴相比较,而对德意志、瑞士、英、法等国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要轻重有别地进行讲解,避免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于尼德兰革命的相关内容,应围绕其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

导入语例示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有这样的认识,即对教会进行批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共通的特征,这说明了当时欧洲天主教会的腐朽,反映了其教规、教义的不合时宜。

然而在另一个方面,我们也有这样的认识,即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直到今天,包含着天主教的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依然在欧美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文主义者在顺应时代的要求创建自己的理论的同时,教会也在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自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西欧宗教改革的一些知识,并且认识最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方向的、以宗教为旗帜的尼德兰革命。

之二:

问题式导入

师: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一此什么样的人?

诗人、学者、艺术家……

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但他们的思想是否对欧洲广大人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呢?

没有(不可能)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耳濡目染的文化是什么呢?

基督教神学(天主教神学)

要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去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最好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什么呢?

从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宗教入手,改变原有的宗教教义和教规。

对,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在人文主义者顺应时代要求创建自己的理论、对教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教会也在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自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以及可作为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之高潮的尼德兰革命。

[板书]第四节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16世纪)(1566~1609)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教材P15的插图,从天主教士所穿的华丽的祭服,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士的奢侈生活;

天主教会的富有;

天主教会对欧洲财富的掠夺;

天主教会的腐败,……

[教师讲述]在宗教改革的前夜,欧洲一个最普遍的口号就是“纯洁教会”。

在当时的文献中,教会的腐败已经成为一个最经常的题目,对于教会的抱怨,讥讽和批判以各种形式流传在社会上。

因此,教会的腐败以及人们对教会的普遍不满可以说是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然而,天主教会作为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这种情况并非在16世纪才形成,那么,导致16世纪宗教改革的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板书]一、宗教改革1.原因:

资本主义教会腐败

[教师提问]最能反映教会是中世纪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地产。

[教师讲述]以下几个简单的事实可以使我们认识一下教会对于财富的占有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16世纪初,大约四分之一的法国,二分之一的德国以及二分之一以上的意大利的财产都掌握在教会手中,在德国,教会的土地占了一半。

[教师提问]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统治还突出地表现在哪一方面?

[学生回答]思想方面

[教师提问]对于新兴资产阶级来说,最希望改变的,也就是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罗马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宗教改革的性质,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教师提问]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采取了这样一种反封建斗争的方式?

[学生回答]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

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新的思想理论;

天主教会势力的强大。

[教师讲述]我们可以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从主观方面来讲,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较小,同时缺乏系统的,有力的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因而只能选择宗教改革的形式;

从客观方面来讲,天主教会在当时的西欧具有相当大的势力,“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为了减少斗争的阻力,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只能采取宗教的形式。

[板书]2.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教师提问]从反封建这一点来看,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是相同的,那么,如何认识两者的不同点呢?

[学生回答]宗教改革不仅仅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封建斗争,而且是一场社会运动、政治运动。

[教师讲述]如果说文艺复兴使欧洲从中世纪的迷梦中苏醒,那么,宗教改革可以看作是欧洲人挣脱中世纪枷锁的第一次努力。

与文艺复兴相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不但在理论上对于天主教会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而且是一场冲击社会各个阶层的全民性活动。

[板书](意识、社会、政治)

[教师讲述]当然,宗教改革还有它的另外一层属性,即它是当时欧洲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欲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这一超国家机构控制的社会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王权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下面分别了解德意志、瑞士、英国、法国宗教改革情况的过程中,应注意从这一角度去认识问题。

[板书]3.内容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和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发生,其相同背景是什么?

[投影显示]

A.分裂没有实现统一B.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C.首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D.受宗教迫害量重

[学生回答]选A。

[教师讲述]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最早产生于德意志,但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

1.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而罗马天主教会却要维护德意志的分裂局面,以利于其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严重影响了德意志资本的原始积累。

[教师提问]关于德意志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回答]学生甲:

新兴资产阶级对罗马天主教强烈不满;

学生乙:

德意志的农民对教会的剥削、掠夺的反抗;

学生丙:

德意志的封建诸侯要求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

学生丁:

德意志的皇室不满于教会的控制,……

[教师总结]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压榨是外来势力对德意志民族的剥削,教廷阻挠德意志的统一,在罗马教廷操纵下的德意志教会的倒行逆施,使罗马教廷、德意志教会同德意志人民群众之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德意志的教会引起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强烈痛恨。

德意志的教会问题已成为全国性社会问题的焦点。

在德意,结束封建诸侯政治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障碍便是天主教会及其后台——罗马教皇。

1517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

彼得大教堂为名,派特使多米尼加修工特策尔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卷。

特策尔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箱,罪人的灵魂就立即可炼狱升入天堂。

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继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10月31日将痛斥教会无耻行径的“九十五条论纲”贴在了维登堡教堂门口,点燃了宗教改革之火。

[投影显示]

马丁·

路德的教义

1.“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原则。

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2.圣经高于一切,最高权威不是来自罗马教会,而是圣经,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3.要求建立廉俭教会,提出了“平信徒皆为祭司”的理论,反对教阶制和繁杂的礼拜仪式。

4.基督徒的生活之本在于不分僧俗,恪守其天职,因为在上帝眼中,一切有用的天职都同样神圣。

……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投影显示内容,结合教材所述情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与否。

[投影显示](或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由学生用鼠标点击完成)

A.马丁·

路德是一个无神论者;

(×

)

B.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从理论上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

C.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反映了德意志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因而遭到了封建诸侯的反对;

D.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此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E.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仅在德意志,而且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学生活动](略)

[教师讲述]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并且蕴含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更不能认为其代表着德意志广大农民的利益。

路德反对以暴力来改革教会,对于闵采尔领导的农民也深恶痛绝。

正如恩格思所说的,在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路德“毫不踌躇地抛弃了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

”他在1523年写的一篇论文中,表示赞成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路德在宗教思想上是激进的,但在政治思想上是保守的。

路德的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也沉重打击了教士和封建贵族,但是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任务都没有完成。

有些诸侯害怕农民起义,看到宗教改革与农民起义有关,因而坚持旧的信仰。

但是在农民战争期间已经乘机夺取教会财产的诸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却保持了路德的新教。

他们在领地内建立新教教会,自己成为教会的首脑。

这样,路德的新教教会便成了诸侯加强其统治权力的工具。

经过新教诸侯同天主教诸侯的一系列斗争和谈判,最后在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诸侯享有决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这也就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之后,德意志北部、中部的许多诸侯都改信了路德教。

路德教同时传入了北欧诸国,挪威、丹麦和瑞典相继改奉路德教。

在这些国家的路德派得到正在发展中的王权的保护,所以宗教改革主要是自上而下完成的。

在英国、法国、波兰、匈牙利等国,也有一部分路德教信徒。

路德教的广泛传播,说明欧洲的民族国家正在日益摆脱教皇的权力控制。

[教师提问]如果说路德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而颇费周折的话,那么出生于法国的加尔文在瑞士的改革却是比较顺利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瑞士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

瑞士是一个独立、统一国家,有较大的自决权利。

[教师讲述]同学们对瑞士国家在中世纪晚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了解是相当少的,但是却能从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及相关背景去进行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这很好。

[教师提问]加尔文同路德相同的宗教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否定教皇的权威。

[教师讲述]加尔文像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价教会”,但他比路德更为激进,更能充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这尤其体现在加尔文教会的教会组织形式上。

加尔文对教会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他采取了民主和共和的政教组织形式:

教会是“选民”的组织,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

教职都由选举产生,由教徒中选出长老和牧师管理教会。

加尔文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形式有利于资产阶级,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新兴的资产阶级已开始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国家里,加尔文教得到特别广泛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个有力武器,在随后我们要学习的尼德兰革命中,便是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

[教师提问]加尔文是法国人,他在巴黎求学时就受到了路德教思想的影响,但为什么他没有在法国进行宗教改革呢?

[学生回答]法国政府(国王)对新教进行迫害。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法国王权强大,国王控制了教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因而新教的传播对王权是不利的。

[教师提问]但是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还是出现了,但其形式和德意志不同,更不像瑞士那样有秩序,那么,法国的宗教改革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武装冲突、战争、胡格诺战争。

[教师提问]从1562年到1594年,法国的宗教战争持续了30多年,这场宗教战争反映出了法国社会的哪些矛盾?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矛盾;

不同封建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

王权同封建贵族的矛盾。

[教师提问]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矛盾,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学生回答]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教师讲述]这就是说,16世纪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矛盾又错综复杂,因而不具备宗教改革的良好条件,因而,法国的宗教改革的成果远不如瑞士等国。

在1598年,法国国王宣布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已没收的天主教会土地和财产一律规还;

胡格诺教徒得到信仰和传教的自由。

在战争中一度动摇的法国王权重新得到恢复与巩固。

[教师提问]16世纪法国国王反对宗教改革,但英国国王却推行宗教改革,导致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A.确定“教随国定”原则B.反对天主教信仰

C.维护自身统治利益D.维护和加强国教

[学生回答]选C。

[教师讲述]英国的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表面上是由于教皇迟迟不批准英王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实际上是因为业已强大的王权不能容忍罗马教廷继续干预英国的政治;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教会的土地和财富;

日益增长的民族意识也不容许远在罗马的教廷决定英国国内的宗教事务。

[教师提问]有观点认为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不彻底的,是“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最后一段关于英国宗教改革内容的介绍,指出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学生回答]英国宗教改革中只是以英国国王取代了以前的罗马教皇,而宗教教义和宗教制度并没有改变。

[教师提问]英国宗教改革的最直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进一步加强了英国的君主专制(王权)。

[教师讲述]当然,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在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亨利八世在1536~1539年间封闭寺院500多所,并没收其全部财产。

另有90个神学院和110个教会医院的领地也被没收。

国王把没收的土地和财产大部分赏赐给宠臣,或廉价售给贵族、朝臣、租地农场主和富裕商人。

这些新的土地所有者,大多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

[教师提问]相比较而言,在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中,最不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是哪一个?

[学生回答]英国国教

[教师讲述]但有一点同学们是清楚的,即在欧洲步入近代史的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最为突出和迅速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不满专制君主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的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清除其中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张改革教会的组织、教义和教仪,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这就是所谓的清教运动。

清教徒的主张与英国国教发生了冲突,到17世纪40年代,终于在清教的旗帜下爆发了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制度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以图示的方法描述宗教改革后基督教的体系构成。

[学生活动](略)

 

东正教

天主教

基督教路德宗

新 

教加尔文宗

英国国教、清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从宗教改革的整体背景及性质出发,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指出宗教改革的作用。

[学生回答]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教师讲述]宗教改革后,新教组织纷纷建立,统一的天主教教会体系在欧洲瓦解了。

各国资产阶级由此掀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走向夺取政权的道路。

当然,天主教会在西欧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大大推动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板书]

4.作用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重要作用是什么?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D.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学生回答]选D

[教师提问]宗教改革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A.封建王权的加强

B.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C.摧毁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D.促进西欧文化交流和发展

[教师过渡]在16世纪,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德意志、英、法等国所起到的反封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

在这些国家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资产阶级仍处于无权的地位。

而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尼德兰革命,则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

[板书]二、尼德兰革命

[教师讲述]“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地,即指莱茵河、缪司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低地而言,包括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土地面积约为七、八万平方公里。

这个地区在中世纪初期,曾是法兰克王国的中心。

11世纪后分裂为许多封建领地,分别隶属于德意志和法国。

15世纪它成为勃艮第公园的组成部分。

后来由于王室联姻及继承演变,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6世纪初,又转属封建专制的西班牙王国。

[教师提问]尼德兰革命是以加尔文旗为旗帜的,是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高潮,同时,尼德兰革命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尼德兰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什么?

[学生回答]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

[板书]1.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讲述]早在十三至十五世纪,尼德兰的手工业和商业就已发展起来,特别是呢绒业相当著名。

进入16世纪以后,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当时的尼德兰人自夸说,他们在各国采蜜:

认为北欧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沿岸是他们的葡葡园,德意志、西班牙、爱尔兰是他们的羊圈,普鲁士和波兰是他们的谷仓。

[教师提问]对于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我们在认识其根本的经济原因之后,其次要分析什么因素呢?

[学生回答]阶级因素。

16世纪尼德兰的经济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北方荷兰、西兰和弗兰西斯的贵族阶层逐渐与资产阶级接近,变为新贵族。

旧贵族力图保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各种特权,仿效德意志路德教诸侯和法国胡格诺贵族,没收教会的土地和财产,加强自己的经济地位。

他们多数倾向于路德教与加尔文教。

资产阶级中的手工工场主和一般商人比较激进。

他们要求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在宗教上接管加尔文教。

在以后反西班牙统治的革命中,他们和人民群众形成暂时联合,并起了领导作用。

——《世界通史》周一良主编

[教师提问]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尼德兰的阶级关系变化中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1.出现了新贵族。

旧贵族也开始反对天主教会,并倾向新教。

激进的资产阶级要求推翻西班牙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并接受了加尔文教。

2.新贵族逐渐资产阶级化,成为革命的力量;

激进的资产阶级领导了革命;

旧贵族则成为革命的对象;

广大农民、雇佣工人、城市平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板书]②阶级:

资产阶级、新贵族

[教师提问]资产阶级为何以加尔文教为思想武器和旗帜?

[学生回答]加尔文教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早期资产阶级在思想理论方面是不成熟的,需要借助宗教旗帜。

[教师讲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将宗教改革的影响看作尼德兰革命发生的一个原因。

[板书]③思想:

宗教改革的影响

[教师提问]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那么,阻碍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西班牙以天主教为工具对尼德兰的封建专制统治。

[板书]④矛盾:

西班牙、天主教反动统治

[教师讲述]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曾将尼德兰视为其“王冠上的一颗珍珠。

”他以天主教会作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压制一切自由思想,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

1550年颁布的敕令规定,凡是新教徒或被控为新教徒者,“男的杀头,女的活埋。

”甚至给过新教徒以帮助或谈过话的人也要治罪,没收其财产。

他的继任者腓力二世更加变本加厉地推行专制统治政策,宗教迫害案件激增,宗教裁判所接二连三地处死了许多加尔文教徒。

另外,腓力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的经济利益,限制尼德兰商人进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们同西属美洲殖民地进行直接贸易,提高从西班牙运出羊毛的税额,从而使尼德兰从西班牙进口的羊毛税减40%。

许多手工工场倒闭,成千上万工人失业。

他还公开拒付国债,更使许多尼德兰银行家蒙受巨大损失。

外来统治者强加给尼德兰的这些灾难,都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

尼德兰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西班牙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急剧激化,在不少省市发生了新教徒反抗西班牙反动统治的斗争。

这样,我们就有了分析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原因的四方面内容,即经济原因、阶级基础、思想(舆论)准备、矛盾因素。

[教师提问]揭开尼德兰革命序幕的是哪一年的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1566年的圣像破坏运动。

[教师提问]由此,我们可看出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西班牙及天主教会对尼德兰人民的宗教迫害。

[教师讲述]从1566年8月的圣像破坏运动开始,到1609年荷兰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的圣像破坏运动和南北游击战争,斗争迅速席卷大部分地方。

在西班牙的血腥镇压之下,南、北方人民分别组织“森林乞丐”游击队和“海上乞丐”游击队,给西班牙军队以重创,革命深入发展。

第二阶段自70年代开始,革命取得了重大进展,北方南方先后起义,推翻了西班牙统治,但南方与西班牙妥协,背叛了革命。

第三阶段,1581年北方几省独立,成立了联省共和国(以荷兰省经济最为发达,它提供全国财政开支的57%。

它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设在这里,故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南方仍处于西班牙控制下(后来发展为比利时、卢森堡国家)。

[板书]

2.经过:

156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