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9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同时,人通过实践又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其次,人通过实践才逐渐了解了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类,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关系

人和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两者不可割裂,不可偏废。

首先,人具有受动性,即主体的人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才能生存。

人与自然的分化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肉体的机能和属性必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其次,人具有能动性,即主体对自然客体有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人的活动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

3.什么是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

人工自然P135

人工自然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控制、加工、改造创建的属人的自然。

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P139-P141

从主体的价值角度看,人类实践活动一般会带来两种结果。

一种是积极的后果,如荒原变良田等,人工自然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种是消极的结果,如乱砍滥伐等、温室效应等,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环境系统都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迅速恶化,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系统,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有序的超循环系统,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

人工自然的出现改变了纯“自然平衡”的现状,成为引发自然系统涨落不可忽视的力量。

人类手中所能掌握和控制的自然力量,已经对整个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然界在提供人类生存的各种条件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人类无法控制的现象和力量,出现各种灾难。

一方面是自然界自发地、按照自身固有规律运动和发展,并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干扰自然界而导致的灾难性的后果。

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扩大,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向自然索取的领域和力度的扩大。

现代科技对自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再生能力,甚至濒临自然界自我再生的极限。

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P142-P145

人口问题。

粮食问题。

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问题。

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P145-P14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

他主张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树立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生死相依的生态意识,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其根源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

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先解决人与人的矛盾。

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道德意义正是根源于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体化,根源于人类的根本利益关系。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P148-P150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满足需要”和“限制危害”两个重要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的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是:

1)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首要条件。

2)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认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3)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

4)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多利用,少排放。

5)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P150-P151

首先,必须确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前提。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具体表现。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

其次,通过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的途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方面,全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相关,与人工自然扩展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调相关。

另一方面,科技也有调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再次,通过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

社会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才有可能。

【科技技术方法论】

1怎样理解科学问题?

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科学问题P176-P178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的科学背景知识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中遇到的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具体可表现为现实与目标、客观与主观、已知与未知等一系列科学研究中的矛盾。

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的区别在于科学问题是正确问题、真实问题、待解问题的合取,非科学问题是虚假问题、无知问题和错误问题的析取。

科学问题在科研中的作用P184-P188

一、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

这是由科学发现和科学问题各自的特点决定的。

能成为科学发现起点的东西,必须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又是能推动科学研究作为目标去解决或寻找的东西。

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问题不但是科学发现的起点,而且正是问题推动着科学研究,把研究工作引向更加广泛的领域。

在科研过程中,问题引导着发现,而新的发现又会激发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探索前景。

问题和发现的相互引发机制是导致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问题起着评价理论的作用

一个理论能够解决问题无疑是一个理论成功的标志,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理论的优劣,不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矛盾,而且正体现了实践标准的内核和精髓。

一个准确反映事物普遍规律的理论必然是能够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力量,而决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碌碌无为、软弱无能,甚至是脱离实践、与实践无关的理论。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P191-P196

一、需要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的需要。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方面的根据,应该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中进行具体分析,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所选择的课题首先必须是待解问题、真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科研的价值。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应该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应该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课题。

客观条件包括技术、资料、仪器、设备、资金等。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事实(F3)与客观事实(F0)、经验事实(F1、F2)的概念P197-P200

科学事实是科学实践的结果,是指人们对科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的描述(F3)。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点是可靠性和基础性。

客观事实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现象、事件和过程。

只是存在而已,不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与哲学上的客观实在概念同义(F0)。

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的客观事实所做出的陈述和判断。

首先,经验事实是人们通过感官或者仪器对客观事实的数字、图像等的反映和记录,它是客观实在和人的感官或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

如果人的感官没有收到干扰或仪器没有出现误差,那么其记录的事物现象就是客观的,可以与客观事实同义,属于认识论范畴(F1)。

其次,人们必须对观察记录到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陈述(F2)。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与联系P198

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客观基础,是科学劳动者的认识对象。

从认识论上看,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它只是存在而已。

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客观基础,是科学劳动者的认识对象,科学事实是从客观事实转化而来的。

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正确的判断,它是第二性的。

没有客观事实,没有认识的对象,就不可能有科学事实。

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的过程,也就是科技工作者获取科学事实的过程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P199

首先,科学事实属于经验事实。

这不仅指其内容应该与经验有关,而且是指它的获取方式应该与经验、实践有关。

科学事实应该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而不仅仅是通过逻辑推论或大胆猜测。

其次,科学事实不同于其他的经验事实(如生产事实、生活事实等),不仅带有经验的性质,而且通过科学归纳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

科学事实的表述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应该可以复核、可重现。

再次,科学事实不仅仅是经验的,而且与理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什么是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

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科学观察P201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对象进行考察和感知,以获取科学事实为目的的一种感性活动。

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P202-203

为了提高科学观察效率和保证观察材料的准确性,观察者在观察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求观察者按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它和反映它。

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全面性原则。

要求观察者尽可能地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力求获得丰富而完整的科学事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

3)典型性原则。

要求观察者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

4)可观察原则。

是指科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原则上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觉到或借助于观察仪器最终被感官间接感知的物质客体的原则。

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发展的意义P203-P204

首先,科学仪器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强人的认识能力,使过去观察不到的现象显示出来了,人的认识因而进入了新的领域。

其次,科学仪器能够提高人类认识的精确性,使过去分辨不清的东西变得清晰了,观察结果更加客观、精细、准确。

排除某些主观因素影响。

但科学仪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仪器本身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科学仪器的精度不是绝对的,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科学仪器不直观,对观察对象也存在干扰和影响。

3.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

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科学实验P205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和模拟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的作用P205-P206

一、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

科学实验中,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实验手段,控制和隔离相关因素,使除了供研究的因素发生变化外,其他的因素保持不变。

2)科学实验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成就,实验能够创造出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状态下无法出现的或几乎无法出现的特殊条件。

3)科学实验具有可重复的性质。

实验的可重复性,意味着同一类实验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由任何人重复。

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P207-P209

模拟实验是指通过设计一种与被研究客体相似的替代物即模型,然后通过模型的研究将信息外推到原型的实验。

模拟实验的特点是用模型替代对客观本身的研究,而其替代的根据就是模型与原型的相似。

模拟实验可以克服时空上、经济上或人道上的某些限制,开展对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

根据模型与原型之间相似关系的特点,可以把模拟实验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大类。

物理模拟是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物理过程相似或几何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实验。

数学模拟是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数学方程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实验。

4.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P209-P213

“观察渗透理论”P209-P211

按照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受某种观念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

观察尤其是科学观察往往由许多不同环节组成,但是任何观察的最本质、最核心环节就是感觉。

感觉作为认识活动,它是由感觉材料和感觉材料的组织方式这两种因素构成。

感觉材料直接来自于被观察对象对感官的刺激,而感觉材料的组织方式同观察者的背景知识有关。

感是对外界刺激地接受,觉是对刺激的辨别、领悟。

所以从感觉上来看,观察不是中立的、与主观因素无关的。

首先,理论对观察起到“定向”的作用,并渗透于观察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理论对观察到的科学事实起着理论分析和加工改造的作用。

“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P212-P213

观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观察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观察是一个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又作用于客观的过程,客观性不是排斥任何主观的东西,而是指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事物的东西。

在坚持“观察渗透理论”的前提下,主张观察具有客观性的意义在于:

1)观察中存在着来自对象的客观因素。

这说明观察具有客观性,这不是说观察是纯客观的、中性的,而只是指出:

观察中确实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感觉、理论为转移的实在因素。

2)观察中存在着纠正谬误的机制。

这也说明观察具有客观性,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中,这种纠错机制是存在的。

在看待观察和理论的关系上,我们要摆脱狭隘经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也应该排除任何理论干扰,防止主观的东西越少,客观的东西就越多。

对于科学认识来说,正确的理论是观察客观性的保障,是实现观察的客观性,就必须要有理论的渗透,理论渗透的越广泛、深刻,观察就越客观。

5.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

P213-P215

科学发现的机遇P213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由于意外现象,可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甚至重大科学突破,人们称为机遇。

抓住机遇P214-P215

产生机遇的基本原因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中也隐藏着必然性。

要抓住机遇,需做的如下几点:

1)有丰富的知识准备的头脑,才能领悟偶然现象的意义;

2)要有批判的头脑,不受原有知识的束缚,才能抓住线索,有所发现;

3)科研中必须要保持对意外事件的高度警觉性。

6.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P216-P222

科学假说的概念P216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待解的科学问题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或试探性的解决方案,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科学知识。

科学假说的特点P216-P217

科学假说的两个基本特点:

科学性与假定性。

首先,科学假说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它的提出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并且它的论断在实践中被检验。

其次,科学假说带有推测和假定的性质,其真假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

其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未经检验、尚存疑问或包含不确定性的思想形态,因而科学假说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尚需进一步检验。

因此,科学假说是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科学假说的作用P217-P218

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规律,科学假说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2)科学假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具体表现为:

在对未知领域所掌握的理论和经验知识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可以运用各种逻辑的或非逻辑的思维方法,以假说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创新见解。

3)科学假说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

假说不仅能对研究工作起一定的组织作用,还能对新的观察、实验提供指导。

4)不同科学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发展。

不同科学假说往往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它们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揭露矛盾、启发思考、相互补充,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P220-P222

1)解释性原则。

是指假说和已知事实的关系。

2)对应性原则。

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

3)可检验原则。

是指假说和科学实践的关系。

4)简单性原则。

它是对科学假说在逻辑形式方面的要求。

7.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P224-P225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假说的检验包含两个步骤:

一是逻辑分析,从假说出发,运用演绎推理,引出结论。

二是实践检验,如果假说没有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中获得相应事实,那么该假说就转变为真理。

逻辑分析对假说的形成、检验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逻辑规律是真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只有逻辑分析才能明确被检验的假说是否有逻辑矛盾和可供检验的推论、实践提供的证据在何种意义上证实或否证了被检验的假说等。

逻辑证明在检验中起着重要作用。

逻辑证明作为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主要表现在:

第一,逻辑证明把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通,从而辅助实践检验。

第二,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先导,它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有些理论要借助逻辑推理来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重要辅助手段。

实践检验离不开必要的逻辑分析,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

因为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

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

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P225-P230

检验假说的两种途径。

证实证伪在逻辑上具有不对称性,证伪比证实有更强的确定性和优越性。

但即使是对假说或理论的证伪,也面对着如下复杂的情况:

1)观察的可错性使证伪愈加复杂化。

2)辅助假说的作用使证伪过程复杂化。

8.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

P282-P283

发明的含义P282

严格意义上讲,发明主要限于技术领域。

广义的技术发明指人为地创造出某种本来并不存在或从未有人创造出来的东西;

狭义的技术发明或一些发明家所理解的发明是指获得专利的发明。

我国专利法对发明的定义是: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的判定标准P283

1)新颖性。

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2)创造性(或先进性)。

是指同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即发明的技术特征同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专业人员所显而易见的。

3)实用性。

是指该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9、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分析与综合P244-P247

分析:

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并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合:

是把客观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考察,以形成关于对象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客观基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

作用:

分析的作用在于使认识从整体深入到局部;

综合的作用是使认识从部分上升到整体,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刻认识。

局限性:

分析能够深入,但只是侧重于研究部分,只能认识事物的部分,具有片面性,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克服片面性。

归纳法与演绎法P247-P251

归纳:

通常是指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个别的事物推出该类事物共同的本质或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

演绎:

通常是指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从事物的一般规律推出其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

事物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归纳法1)是从个别性的经验知识中寻找和发现普遍性理论原理的重要方法;

2)是从个别性的经验知识中论证和评价普遍性理论原理的重要方法。

演绎方法是1)逻辑证明的工具;

2)是在理论上解释和预言科学事实的手段;

3)是假说和理论通往实践检验和实际应用的必要环节。

归纳法首先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方法,在推理前提为真的情况下,结论仍可能是假的;

其次,仅仅依靠归纳法难以作出深刻的科学发现。

演绎推理首先其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前提的制约;

其次,演绎方法是创造性比较小的思维方法。

比较与类比P251-P257

比较:

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

类比:

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事物之间差异性和同一性。

比较1)有助于揭示事物不同时期或事物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