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95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比较文档格式.docx

  第二,放松对进出口的各种限制,向世界各国开放国内市场。

在进口政策方面总的趋势是降低关税率,按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其进口税率的平均水平应降至15%。

在出口政策方面,俄政府不断放宽出口限制,1994年5月,俄总统发布《关于撤销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的限制和许可证》命令,从该年6月(石油及石油产品从1995年5月)起,除了有国际协议的那些出口量自动限制的商品和特殊出口商品外,全部商品废除出口限额和许可证制度。

为了鼓励出口,在财政和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待遇。

1993年1月,俄对外经贸部提出,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可以免交增值税和消费税。

从1996年7月1日起,对出口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如为出口机电产品的企业向银行提供信贷保证。

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出于筹集资金和缓解国内某些产品严重短缺的需要,俄政府重新加强对出口的国家调节,对一些产品又征收出口税,并恢复出口许可证制度。

例如,从该年11月开始,对油籽(葵花籽、油菜籽、大豆)和未加工的皮革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并在1999年对石油、粮食等出口重新征收出口税。

  第三,进出口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原苏联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欧国家和其他经互会成员国。

转轨开始后,贸易方向一度急剧“西方化”。

在遇到实际困难后,又着手恢复与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并积极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贸关系。

目前,俄罗斯对外贸易有1/3左右是与欧盟国家进行的。

其他依次为与独联体国家、亚太地区国家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形成了多元化的贸易市场结构。

  第四,外汇管理和汇率制度的改革。

原苏联在外汇管理上实行国家垄断制。

企业创汇除少数留成作为奖励外,必须全部上缴国家;

企业需要外汇时,除了国家配给的计划渠道外没有市场融资的条件。

转轨开始后俄罗斯立即废除了国家对外汇的垄断持有和分配。

但是1992年7月12日发布的总统令规定,出口商必须按卢布市场的现行汇率出售其外汇收入的50%;

其中30%出售给俄罗斯中央银行,20%在外汇市场上出售。

1998年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后,为了加强控制,增加央行外汇储备和国家的外汇收入,规定提高出口企业外汇收入中必须出售的份额由50%上升至70%。

在汇率制度方面,俄罗斯改革了原来由国家计划规定的固定汇率制,在汇率自由浮动带来对经济运行的负面作用后,又设置了卢布浮动的上限和下限,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上面列举的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外贸体制改革,与整个经济体制转轨相适应,在初期阶段,尽管也规定了某些调节措施,但基本上采取激进的自由化改革方式;

当对外经济关系出现严重失控局面,给经济运行造成巨大损失后,又进行政策调整,试图加强对外贸活动的宏观调控。

  匈牙利外贸体制改革的某些特点对外贸易在匈牙利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国民收入的一半左右依靠国际市场得到实现。

所以外贸体制改革是影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匈牙利的外贸体制改革与俄罗斯比较,具有市场化改革的许多共性,又有一些具体途径和措施上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出渐进改革的某些特点。

  第一,取消国家对外贸经营权的高度垄断,使许多中小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的经营权。

匈牙利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中较早允许合作经济和私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国家,因此转轨开始时已有一些非国有企业被允许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但是国家仍然垄断着外贸经营,37家国有单位垄断了85%的出口业务。

转轨开始后,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

由于匈牙利早就制定和实施了《非正当市场行为法》,因此与俄罗斯比较,进行非法垄断性贸易活动以谋取暴利的现象相对较少。

  第二,基本上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

到90年代中期,进口贸易自由化的商品已占90%左右。

继续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是农产品、食品和某些轻工业产品,即匈牙利向西方国家出口的传统产品。

1991年初,匈牙利的平均进口关税率已经降到13%1,匈牙利能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使进口关税降低到比较接近国际惯例的水平,是与其原来的价格改革基础分不开的。

60年代,匈牙利就提出使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逐渐接轨的任务。

在正式转轨以前,西欧原材料的市场价格被作为匈牙利国内原材料价格形成的基础;

用可兑换货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作为大部分加工工业产品的国内价格基础。

因此,进口关税率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不至于对国内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

在出口方面,匈政府采取较多的国家干预措施鼓励产品出口,如建立“发展贸易基金会”,为中小企业加速出口提供资助。

因此,到90年代中期,出口商品贸易自由化的比例远低于进口商品,只占65%。

  第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的变化。

匈牙利贸易市场的“西移”,起步较早,在正式转轨以前,与保加利亚等其他东欧国家相比,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因此转移过程进行得较快。

到90年代中期,匈牙利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占贸易总额的70%左右。

尽管进出口市场的重点已经转移,但是由于其产品在西方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而且与原经互会成员国之间仍有经济的互补性,因此在1992年12月就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成立了中欧自由贸易区。

以后,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相继加入。

在中东欧国家不能在短期内加入欧盟的情况下,这种被称为“双层一体化”中次级经济区的成立,对发展转轨国家进出口贸易与缓冲这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996年1月至9月,在中欧自由贸易区内实现的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占匈牙利出口和进口总额的13%和12%2。

  第四,在外汇管理和汇率制度的自由化方面,匈牙利也采取逐渐推进的方法。

转轨初期,1989~1992年,与美元和欧洲货币“埃居”挂钩的钉住汇率制,成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之一,被称为是一个提高本国货币信誉的“名义支点”。

与其他因素结合,使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

但是,钉住外国硬通货的汇率制度,使匈牙利福林的实际汇率上升,不利于增加出口。

在1994年8月和1995年3月,匈政府不得不两次使福林贬值。

为了兼顾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宏观调控需要,从1998年9月起,匈实行一种预先规定贬值幅度的“爬行贬值”汇率制度。

关于福林的可兑换性也在逐步实现。

目前,经常性项目已经实现自由兑换,在资本项目方面还有部分限制,主要是管制短期证券投资和土地买卖(由于匈牙利土地价格过于便宜,只相当于奥地利的1/10)3。

  总之,匈牙利的外贸体制改革是渐进地进行的,较多地考虑改革措施出台后的利益分配,因此政策上的反复和方向性调整较少。

而采取激进改革途径的国家,包括被认为改革较领先的波兰在内,在强制地推行一些贸易自由化措施后,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出现过大的偏差,由于过度开放造成的不利形势,都不得不重新加强贸易保护。

1990年波兰开始实行激进式改革,其进口平均关税率立即从18.3%下降为5.5%;

进入1991年,随着兹罗提实际汇率的升值,贸易不平衡加剧,不得不将平均进口关税率重新上调到16%4。

二转轨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在转轨时期尽管遭受经济下滑、通货膨胀、居民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猛增等严重困难,但是,除了个别发生战乱的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出口额明显增长,即使是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的国家也不例外。

至于经济回升较早的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在1992~1998年6年间,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

对外贸易的超前回升和发展,成为带动转轨国家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出口的增加,缓解了国内市场急剧萎缩造成的严重需求约束,并且成为填补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

进口增加供应了经济恢复所急需的某些资本品,甚至使一些国内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转轨国家得到必不可少的食品和生活必需晶,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恐慌。

  但是,转轨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至今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除了俄罗斯外,转轨国家的对外贸易连年逆差(见表1),成为转轨过程中又一个结构性难题。

拥有贸易顺差的俄罗斯,主要依靠出口石油等初级资源换取外汇,其经济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依赖初级产业的“边缘化”趋势。

要彻底扭转这种逆势,绝非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任务,新总统普京提出要制定为期15~20年的长期发展纲要,来根本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改造任务。

表1部分转轨国家的商品出口增长和贸易逆差

 

出口增长(以1992年为100)

贸易差额(百万美元)

1995

1996

1997

1998

独联体成员国

俄罗斯**

121.9

133.5

131.3

110.3

20479

22935

17442

16851

白俄罗斯*

243.8

293.9

374.7

361.6

-666

1149

-1335

-1359

乌克兰**

102.5

111.9

111.0

98.6

-2702

-4296

-4205

-2584

哈萨克斯坦*

100.0

115.7

126.8

107.3

114

-335

-276

-750

吉尔吉斯*

120.4

165.4

185.7

157.6

-122

-252

-15

-221

亚美尼亚*

173.4

186.0

150.1

146.5

-403

-469

-559

-578

阿塞拜疆**

105.1

132.0

110.7

-373

-694

-567

-1046

摩尔多瓦**

119.5

133.1

143.8

104.1

-70

-345

-399

中东欧国家

阿尔巴尼

292.7

348.5

226.6

297.1

-475

-678

-535

-604

保加利亚

135.1

123.6

124.9

108.7

121

188

380

-458

克罗地亚*

118.2

116.5

107.9

117.1

-3690

-5224

-4161

捷克*

151.0

152.4

159.8

185.5

-3685

-5877

-4588

-2595

匈牙利

127.4

140.5

194.5

205.5

-2433

-2652

-1962

-2354

波兰

179.8

197.8

220.6

233.1

-1646

-7287

-9822

-12836

罗马尼亚

181.3

185.3

193.2

190.2

-1577

2470

-1980

-2625

斯洛伐克*

161.8

176.8

196.6

-229

-2283

-2084

-2351

斯洛文尼亚

96.2

125.3

125.8

136.1

-954

-882

-772

-775

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爱沙尼亚

368.2

393.4

497.4

583.9

-1019

-1124

-1115

拉脱维亚

171.0

229.8

251.4

-580

798

-848

-1130

  *以1993年为100。

  **以1994年为100。

  ***以1995年为100。

  资料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金融统计》(1999年12月)。

出口指数由以美元计算的绝对额换算得出。

三有关的理论思考

  转轨国家在转轨时期如何利用国际市场来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际问题,又是很有意义的理论问题。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尽管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在许多可贸易产品的生产领域都比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低得多,仍然可以通过自由贸易来获得比较利益。

这一理论实际上对激进式的贸易改革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但是,转轨国家贸易改革的实践和绩效表明,转轨开始时如果立即实行贸易自由化,那些按理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不能得到大量出口的机会,无法实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在现实的世界市场上,决定产品能否出口并具有竞争能力的不是李嘉图式的相对“比较优势”,而是绝对的“竞争优势”,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的转轨国家来说,主要是成本和价格优势。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主导产业一般集中在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经济转轨后,出口市场向西方转移,大量资本品生产部门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和成本均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有效的竞争。

一些拥有可出口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如俄罗斯、中亚石油产出国,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出口能源、原材料换取紧缺的外汇,使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而转轨国家处于原料供应基地的“外围地位”。

对外贸易的立即自由化所实现的“比较利益”,尽管缓解了这些拥有资源的转轨国家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但使国家经济状况依赖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变化,市场行情波动将敏感地影响国内的经济形势。

俄罗斯1998年和1999年的经济跌落与回升,除了国内因素外,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一味追求李嘉图式“比较利益”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上述“中心一外围”的国际分工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俄罗斯经济结构的“边缘化”趋势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对于那些缺少可出口自然资源的中东欧国家来说,转轨以后只能向发达国家出口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连农业产品的出口也由于欧盟国家农业拥有高额补贴和保护而受到严重限制。

虽然不少制造业从理论上分析属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在转轨初期立即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因其产品无法与西方国家产品进行竞争而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原来主要向经互会成员国出口)。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激进式对外开放,由于国内外产品的质量差异,消费者和资本品用户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形成进口迅速增长的势头。

这是造成90年代中东欧国家对外贸易连年逆差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在转轨国家经济转轨时期的对外贸易中无法实现呢?

因为这一理论并不涉及汇率的要求,它是以汇率“中性”为前提的,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汇率将由市场自动调节而趋于均衡。

但是现实的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

几乎所有国家都对本国货币的汇率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控。

如果一国实施本国货币币值高估政策,就可能使那些本来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相反,如果一国实施货币低估的汇率政策,那么,可能使一些本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变成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首先,转轨初期,原来受到严格控制的价格形成机制立即市场化,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威胁经济稳定的头号难题。

各转轨国家当局都把控制通货膨胀当作首要任务,汇率政策也必须服从这个大局的要求,一般实行与强势货币挂钩的“钉住汇率”。

这种准固定汇率制,对于稳定转轨国家的货币曾经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出口却非常不利,因为在它实现其“钉住”本国货币、不让后者迅速贬值作用时,往往出现汇率贬值的速度慢于国内通货膨胀上升速度的情况,这就使本国货币产生币值高估。

其次,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是转轨国家引进外资的需要。

如果转轨国家货币过快地贬值以及汇率严重动荡,会减少外国资本的收益并增加风险,使外资不愿涉足本国市场,甚至可能引起外资大量外撤。

在国内通货膨胀率极高的条件下,这种准固定汇率制的长期执行,将使实际汇率的走向不利于出口的增长。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反映转轨国家货币平均实际汇率走势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表明扣除物价和劳务价格上涨因素后,转轨国家货币的实际升值趋势,即转轨国家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用转轨国家货币表示的外国平均价格水平的提高。

这将降低本国商品在国际的竞争能力。

在利益驱动下,企业倾向于从事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果没有国家的必要干预,实施有力的鼓励出口政策,将造成贸易逆差持续增长。

表2部分转轨国家货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以1995年为100)

1992

1993

1994

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

90.98

100.00

122.32

129.23

114.45

乌克兰

134.77

59.02

83.56

118.05

133.76

130.51

亚美尼亚

57.69

119.75

104.80

111.48

摩尔多瓦

115.49

97.82

105.67

106.88

63.03

97.90

89.08

86.13

105.13

122.82

克罗地亚

67.57

86.01

102.18

103.16

103.60

105.30

捷克

92.11

96.74

106.67

107.59

116.41

97.8

106.5

104.5

103.3

105.9

85.5

91.8

92.4

108.9

111.6

117.9

  资料来源:

《国际金融统计》1999年12月。

  因此,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转轨国家在转轨初期不应过早地实施贸易全面自由化政策,在众多产业即使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但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竞争优势”的条件下,转轨国家有必要对有前途的、目前具有“竞争劣势”的产业实行适当的保护政策,使它们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在“边干边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改进,最终形成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改造和提升。

早在18世纪和19世纪由美国人汉密尔顿和德国人李斯特提出的保护幼稚产业和发展后进国家生产力的贸易理论,对转轨国家依然具有实践价值。

与此同时,对可能实现“比较优势”、使之成为“竞争优势”的产业,在税收、信贷和汇率政策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也是必要的。

所以,90年代后期,在继续进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同时,各转轨国家纷纷加强对贸易的适当的国家调控和干预是可取的。

由此可见,克罗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利益论,可以为渐进式的贸易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李禄)

  注释:

  1[德]OHANNES STEPHAN:

《匈牙利和东德的经济转轨》,英文版,第182页。

  2[匈]LASZIO CSABA《匈牙利转轨十年的经济政策:

动态、限制与前景》,[英]《欧亚研究》1998年第8期,第1384页。

  3同上。

  4李卓:

《货币的可兑换性、汇率政策与经济转轨》,载《世界经济评论》1997年第2期,第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